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中国北方土壤湿度的区域演变特征 被引量:91
1
作者 郭维栋 马柱国 姚永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83-90,共8页
利用中国100E以东139站1951~1999年逐月反演的土壤湿度资料(0cm^100cm, 共11层),重点分析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三个地区的土壤湿度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 利用中国100E以东139站1951~1999年逐月反演的土壤湿度资料(0cm^100cm, 共11层),重点分析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三个地区的土壤湿度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为显著偏湿的阶段,之后发生突变直到90年代末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以90年代中后期为甚。东北区在70年代前后为一显著的干旱时段,此后土壤湿度有所恢复,但90年代以来该区的土壤湿度仍然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夏季土壤湿度自80年代以来并未有明显的下降。另外,北方地区土壤在秋季普遍存在干化趋势,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显著。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湿度演变趋势的地理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土壤湿度 干旱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秦岭南北地区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延军平 郑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6-582,共7页
利用气象水文部门截止 1999年的气象水文实测数据 ,计算分析在气候变暖过程中中国秦岭具有的区域响应分界意义。由于气候变暖 ,在百年时间尺度上 ,通过旱涝指数分析证明秦岭以北进入干旱期 ,秦岭以南为湿润期 ;在 10年时间尺度上 ,陕南... 利用气象水文部门截止 1999年的气象水文实测数据 ,计算分析在气候变暖过程中中国秦岭具有的区域响应分界意义。由于气候变暖 ,在百年时间尺度上 ,通过旱涝指数分析证明秦岭以北进入干旱期 ,秦岭以南为湿润期 ;在 10年时间尺度上 ,陕南气温变化较小 ,而关中气温增高较快 ,陕南与关中年均气温差值变小 ;关中和陕南降水量差值变小 ,二者同时干旱或陕南更干旱 ,反映出秦岭在气候变化中显著的分界作用。气候变暖 ,渭河与汉江年径流系数同步减小 ,其中渭河径流系数由 5 0年代的 0 2下降为 90年代的 0 1以下 ,渭河流域已变为少水带 ,即相当于气候上的干旱区。秦岭以北地区较其以南地区环境干暖化的趋势更明显 ,这对于认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差异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干燥化 环境变化响应 秦岭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eolian dust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over the past 2.5 Ma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Asian inland 被引量:58
3
作者 陈骏 安芷生 +3 位作者 刘连文 季峻峰 杨杰东 陈旸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5期403-413,共11页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s well as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have been analyzed on the acid-insoluble (AI) phase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from Luochu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s well as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have been analyzed on the acid-insoluble (AI) phase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from Luochu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I phase of loess and paleosols is distinctive to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UCC), characterized by depletion of mobile elements Na, Ca and S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lements in AI phase reveals that initial dust, derived from a vast area of Asian inland, has suffered from Na- and Ca-removed chemical weathering compared to UCC. Som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CIA values, Na/K, Rb/Sr and87Sr/86Sr ratios) display a regular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reflecting that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loess deposits has decreased gradually since 2.5 Ma with the general increase of global ice volume. This coincidence reflects that the aridity of Asian inland since the Quaternary is a possible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ource region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cid leaching aridity global cooling
原文传递
湿润指数与干操度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3
4
作者 陈建伟 张煜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9-82,共4页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侯区划标准接轨,从其定义出发,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反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当≥4时...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侯区划标准接轨,从其定义出发,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反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当≥4时,湿润指数为0.8/K,当4>K≥1.5时,湿润指数为0.75/K,当K<1.5时,湿润指数为0.65/K.在实际应用中,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侯区划相比较,我国湿润区面积有所扩大,极干旱气候区域有所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度 湿润指数 公约 气候区划 干燥气候
下载PDF
三种荒漠灌木根系的构形特征与叶性因子对干旱生境的适应性比较 被引量:49
5
作者 蒋礼学 李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8-1124,共7页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荒漠的三种建群灌木多枝柽柳、梭梭和琵琶柴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调查其根系构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同时测定其比叶面积(SLA),比叶重(LMA),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结果...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荒漠的三种建群灌木多枝柽柳、梭梭和琵琶柴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调查其根系构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同时测定其比叶面积(SLA),比叶重(LMA),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结果表明,三种荒漠灌木的根系分属不同的功能型,多枝柽柳是深根潜水性植物,琵琶柴是浅根性植物,而梭梭介于两者之间。而且,三种荒漠灌木随着根系分布的由深到浅,即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的加剧,在叶性因子方面做了一定的适应性调整。这些事实表明,在水分为主要限制因子的干旱生境中,根系构型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灌木的叶性策略。同时研究表明,荒漠灌木在抗旱和生长之间存在相对平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木 根系构型特征 叶性因子 干旱 适应性
下载PDF
内蒙古主要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理论载畜量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永宏 莫文红 +1 位作者 杨持 叶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4期43-50,共8页
本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CA)对内蒙古草原中东部草原植被120个群落样地的分析表明:该区六种主要的草原群落类型在生境干燥度梯度上的顺序依次为: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 本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CA)对内蒙古草原中东部草原植被120个群落样地的分析表明:该区六种主要的草原群落类型在生境干燥度梯度上的顺序依次为: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每种草原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其种群结构,以及各类草原的理论载畜量。六种草原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112Kg.DM.m ̄(-2)──1620Kg。DM.m ̄(-2)之间;相应地,理论载畜量变化于0.10─1.57羊单位/公顷。研究地区草原地上生物量(B)与年降水量(P)、年平均气温(T)和与≥10℃的积温(Tac)的关系分别为:B=-134.92+0.84P,B=136.37-25.68T,B=351.61-0.12Tac;与气候干燥度(依Penman方法计算)的关系为B=0.26+4.33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 地上生物量 载畜量 干燥度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近50年气温、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鹏飞 刘文军 赵昕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3,共7页
利用京津冀地区22个气象站1960年到2010年逐日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彭曼公式计算该地区近50年逐日的潜在蒸散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倾向率检测、时间序列MK突变检验以及年代际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降水和潜在蒸散量... 利用京津冀地区22个气象站1960年到2010年逐日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彭曼公式计算该地区近50年逐日的潜在蒸散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倾向率检测、时间序列MK突变检验以及年代际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降水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近50年来气温升高显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整个地区潜在蒸散量都在减少,东南部减少的更快。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整个区域变得干旱化,但潜在蒸散量的减少,缓解了一部分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MK检验 干旱化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青海河湟谷地气候及干旱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赵燕宁 时兴合 +3 位作者 王式功 秦宁生 汪青春 冯蜀青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9,共6页
利用1961-2002青海河湟谷地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河湟谷地各季节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比60年代偏高了0.4~0.8℃,冬季增温最显著... 利用1961-2002青海河湟谷地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河湟谷地各季节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比60年代偏高了0.4~0.8℃,冬季增温最显著。年平均降水量90年代比60年代偏少17.2mm。地表蒸发量80~90年代比60~70年增多。90年代青海河湟谷地秋季和春季降水量减少,使得秋季和春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导致河谷地区的径流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河湟谷地 干旱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干旱区土遗址掏蚀区土盐渍劣化与风蚀损耗效应 被引量:32
9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2 位作者 韩琳 王旭东 韩文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2-1418,共7页
掏蚀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干旱地区受气候因素控制最为典型和危害最为普遍的土遗址病害之一,研究基于吐鲁番高昌故城、瓜洲锁阳城、西宁明长城和银川西夏王陵4处典型遗址掏蚀区特征描述和盐分监测结果,证实了土遗址底部掏蚀区有盐渍土... 掏蚀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干旱地区受气候因素控制最为典型和危害最为普遍的土遗址病害之一,研究基于吐鲁番高昌故城、瓜洲锁阳城、西宁明长城和银川西夏王陵4处典型遗址掏蚀区特征描述和盐分监测结果,证实了土遗址底部掏蚀区有盐渍土带的客观存在。结合经充分脱盐后人为掺入不同类型和含量盐分并经历3次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土样的弹性波速测试实验和风洞实验结果分析,揭示了土遗址掏蚀病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盐渍劣化和风蚀损耗两种重要效应;进而对其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并揭示了盐分类型、盐分含量和挟沙风风速对其产生的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工程地质学和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出三类由其导致的土遗址变形破坏演化机制,为防治和监测此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对土遗址稳定造成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遗址 掏蚀区 盐渍劣化 风蚀损耗
下载PDF
History and variability of Asian interior aridity recorded by eolian flux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7 Ma 被引量:23
10
作者 孙有斌 安芷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5期420-429,共10页
Eolian flux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s reconstructed by measuring the dry bulk density and CaCO3 content of the late Cenozoic loess-paleosol-red clay sequences in the Lingtai profile. Comparison of eolian flux v... Eolian flux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s reconstructed by measuring the dry bulk density and CaCO3 content of the late Cenozoic loess-paleosol-red clay sequences in the Lingtai profile. Comparison of eolian flux variation between the Lingtai profile and the ODP sites 885/886 in the North Pacific shows a significant wet-dry variability in addition to a gradual drying trend in the dust source regions in interior Asia. Especially, the increase of eolian fluxes from both continental and pelagic eolian sediments indicates a sharp drying of the dust source regions between 3.6 and 2.6 MaBP,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tectonic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cut down the moisture input to the interior Asia. The average value and variability of eolian flux are higher after 2.6 MaBP than befor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fluctuations on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timescale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major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s. The eolian fluxes of the Lingtai profile and Core V21-146 in northwest Pacific show a synchronous variation on the 103-105 a time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 flux variations from both continental and marine record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fluctuation forced by the ice volume changes on a glob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LIAN flux ASIAN INTERIOR aridity Chinese LOESS Plateau.
原文传递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28
11
作者 鲁永新 田侯明 +2 位作者 杨海抒 王天明 吴天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8-757,共10页
云南省地处低纬,属高原山区。受地理和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立体、干湿分明、雨热同季,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气候生境。为揭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及其与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间的气候生境差异... 云南省地处低纬,属高原山区。受地理和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立体、干湿分明、雨热同季,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气候生境。为揭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及其与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间的气候生境差异,选取了云南省125个县及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5—10月)的气温、地温、降水、日照、湿度和海拔高度,进行多因子影响的主成分分析、干燥度计算和单个气象因子分析,最后在arcgis平台上做IDW插值。结果得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初期光、热量充足,干湿转换明显,子实体收获期长,收获盛期热量和降水适中,且变幅小,昼夜温差大。晴雨交错的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惟云南独有,并可大致划分为滇中以北高海拔冷凉气候生境区、滇中及周边中海拔温暖气候大宗菌类生境区和滇南温热气候生境区;其中滇中楚雄州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同纬度、同海拔地带的5月、6月、7—9月的平均气温为20℃、21℃、20℃,降水量为80 mm、150 mm、480 mm,相对湿度为67%、77%、83%,日照时数为220 h、160 h、380 h,与野生食用菌最适宜气温、降水和空气湿度条件一致,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区和产量最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野生食用菌 气候生境 出菌期 气候因子 干燥度 IDW插值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50年农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莉 方丽娟 李帅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4期5-10,共6页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东北三省72个台站1960-2008年生长季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了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得到各站生长季干燥度。东北三省1960-2008年生长季干燥度总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大值区...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东北三省72个台站1960-2008年生长季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了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得到各站生长季干燥度。东北三省1960-2008年生长季干燥度总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大值区位于辽西地区,小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北区生长季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相当;东北南部生长季略干,东北北部较为湿润。东北地区生长季干燥度近50年增加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东北地区干燥度序列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东北三省1973年以来干旱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趋势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以1996年为分界点,1997-2007年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是1973-1996年均值的1.99倍和5.58倍,上升幅度非常明显。从而证明了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得到的干燥度公式来评价东北地区生长季干旱是符合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Penman—Monteith模型 干燥度 气候趋势 干旱成灾面积 干旱绝收面积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修订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吴波 苏志珠 陈仲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917,共7页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荒漠化发生区域,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利用1950—1990年间全国671个气象站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分别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湿润指数的分布,然后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和中国...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荒漠化发生区域,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利用1950—1990年间全国671个气象站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分别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湿润指数的分布,然后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以及中国荒漠化发生的特点等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调整,对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荒漠化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涵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公约》定义的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及各气候类型区的划分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国。②中国的荒漠化发生在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极干旱区对应极旱荒漠,干旱区对应典型荒漠、草原化荒漠以及荒漠草原,半干旱区对应典型草原,亚湿润干旱区对应草甸草原中偏干旱的部分。③修订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总面积约4524089.1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1%,其中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分别占12.6%、28.8%、34.4%和24.2%。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修订后比修订前增加1207056.9 km2,其中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减少,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湿润指数 干燥度 可能蒸散量 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下载PDF
干旱对苹果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兰青 王丽雪 +3 位作者 王有年 姚允聪 张福仁 梁艳荣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27-31,共5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看出,抗旱力不同的种类,品种的苹果叶片解剖结构差别不大,气孔结构大致相同,气孔密度没有明显差异;经干旱胁迫处理后,抗旱力强的种类气孔明显下陷。
关键词 干旱 苹果 解剖结构 叶片
下载PDF
对中国储粮区域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明洁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2-66,共5页
从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气候条件及我国粮食的耕作制度入手 ,分析了我国储粮的地域性 .以≥ 1 0℃的活动积温和干燥度作为界线的数据指标 ,将我国划分为 7个储粮区域 ,并讨论了其各自相应的储粮对策 .
关键词 气候条件 耕作制度 干燥度 储粮区域 中国
原文传递
内蒙古巴彦查干湖白云石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3
16
作者 姜文英 吴海斌 +2 位作者 储国强 袁宝印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6-1120,共5页
对内蒙古南部巴彦查干湖12400cal.aB.P.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X-衍射、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和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较高,6000cal.aB.P.以前为方解石,之后白云石开始出现,4800cal.aB.P.以来代替方解... 对内蒙古南部巴彦查干湖12400cal.aB.P.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X-衍射、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和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较高,6000cal.aB.P.以前为方解石,之后白云石开始出现,4800cal.aB.P.以来代替方解石成为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的形态为细长的结晶棱柱体和薄片状,白云石颗粒的形态均为小球粒状,这些形态特征表明方解石和白云石是快速沉淀形成的。白云石的形态和大小与澳大利亚Coorong等地区微生物成因的白云石非常相似,表明巴彦查干湖白云石的形成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白云石在6000cal.aB.P.的出现是湖水咸化的直接证据,表明气候变干,这一结果与碳酸盐氧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全新世 白云石 方解石 干旱
下载PDF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aridity over northern and southern to Qinling Mountains under climate warming 被引量:20
17
作者 YAN Jun-ping~1, LIU Yan-sui~2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2期193-201,共9页
Based on the data up to 1999 from hydroclimatological departments, this pape analyzes the climatic divide implication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climate warming, due to which the ... Based on the data up to 1999 from hydroclimatological departments, this pape analyzes the climatic divide implication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climate warming, due to which the grades of dryness/wetness (GDW) in 100 years show that the northern region has entered a drought period, while the southern is a humid period. In a course of ten years, the D-value of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ver southern Shaanxi (the Hanjiang Valley) and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the Guanzhong Plain) has narrowed, i.e., the former with a slight change and the latter with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Both regions were arid with the decrease in precipition D-value, namely the plain became warmer while the south was drier. The Qinling Mountains play a pronounced role in the climatic divide. The runoff coefficient (RC) of the Weihe River decreases synchronously with that of the Hanjiang du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RC of Weihe dropped from 0.2 in the 1950s to less than 0.1 in the 1990s. The Weihe Valley (the Guanzhong Plain) is practically an arid area due to shortage of water. The successive 0.5, 1.0°C temperature anomaly over China marks, perhaps, the improtant transition period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vulnerable than before. The study shows the obvious trend of environmental aridity, which is of help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aridity Qinling Mountains
下载PDF
New perspectives on ‘warming-wetting’ trend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22
18
作者 WANG Qian ZHAI Pan-Mao QIN Da-H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252-260,共9页
Recently,a hot topic about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especially in Xinjiang,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y general publ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This study revisits this... Recently,a hot topic about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especially in Xinjiang,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y general publ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This study revisits this topic especially for Xinjiang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contex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based on most updated CRU high-resolution grid data and China's homogenized station data in 1961–2019.We conclude that such‘warming-wetting’trend is not a regional phenomenon for Xinjiang but has much larger spatial scale.Regions having experienced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reflecting‘warming-wetting’trend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since 1961.Nevertheless,the‘warming-wetting’trend in Xinjiang suggests some unique regional features in response to the global warming.Although drought seems to have relieved to some extent,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Xinjiang,the nature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regime has not changed.Noticeably,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has enlarged and the increase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has a major contribution.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warming-wetting’trend in Xinjiang is asymmetric regarding warming and wetting in seasons and intensifyi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to the total.Thus,the current‘warming-wetting’trend in Xinjiang possibly brings us some beneficial impacts for the ecosystem but also increases challenges for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Warming-wetting tre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Drought aridity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爱国 徐恒力 +1 位作者 甘义群 黎志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9-425,共7页
基于对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关键性难题与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良倾向的讨论 ,认为大开发的实施需要在系统科学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 ,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 基于对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关键性难题与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良倾向的讨论 ,认为大开发的实施需要在系统科学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 ,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 ,对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的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化将长期存在 ,生态将继续退化 ,这种趋势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为活动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应该在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前提下 ,调整用水格局 ,发展节水经济 ,科学确定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保证必须的生态用水 ,大力发展生态植被。指出在分析西北生态环境问题时过于强调人为活动而忽视自然因素作用的倾向 ,讨论了水库兴修、灌溉、土地利用与改良、深层水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盐失衡 生态退化 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 水资源
下载PDF
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俊霖 延军平 +2 位作者 孙虎 徐小玲 赵德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关中平原 气候 干旱化 分析方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