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射线技术与文物保护/考古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魏龙 陈刚 +3 位作者 冯向前 黎刚 刘宝东 王宝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8-86,共9页
每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承载着历史的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现代射线技术的发展就是最为典型的范例。现代射线技术主要指基于X射线、γ射线、中子等基本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每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承载着历史的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现代射线技术的发展就是最为典型的范例。现代射线技术主要指基于X射线、γ射线、中子等基本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对物质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的波谱学技术和成像技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高能物理与先进射线技术及射线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主要针对核分析、同步辐射以及计算机断层成像(CT)等特点鲜明的现代射线技术,在对基本原理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在现代射线技术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分析 同步辐射 计算机断层成像 考古 文物保护
下载PDF
考古研究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活化——“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被引量:4
2
作者 庞雅妮 王炜林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3,125,共6页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 博物馆展示与传播与考古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历史文物的展示与传播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也是考古学研究成果能得以"活化"的重要途径。"早期中国"考古研究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起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作为丧葬祭祀礼仪用器的彩陶、玉器、青铜器,可以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化进程以及上述三种重要文化载体在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彩陶与"早期中国"展览的顺利实施,不仅为玉器与"早期中国"、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两部展览开创了一个展示与传播的范例,而且也为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活化考古学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研究 展示与传播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 活化
下载PDF
穆斯堡尔谱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明亮 郑国东 +1 位作者 梁收运 王旭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3期81-86,共6页
穆斯堡尔谱技术是研究固体物质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它多种测试方法相比,穆斯堡尔谱方法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及其对试样的无破坏性等而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穆斯堡尔谱技术在古陶制品、... 穆斯堡尔谱技术是研究固体物质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它多种测试方法相比,穆斯堡尔谱方法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及其对试样的无破坏性等而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穆斯堡尔谱技术在古陶制品、古瓷器及釉彩、古代铜制品及其他金属制品、古代壁画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进行评价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穆斯堡尔谱技术
下载PDF
拉曼光谱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曾祥志 廖昱博 张生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1-34,共4页
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弹性光散射分析技术,由于它与物质的分子振动、转动能级有关,可以鉴别各种物质的种类和特性,适用于考古文物的分析.目前拉曼光谱作为无损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拉曼光谱在青铜器、... 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弹性光散射分析技术,由于它与物质的分子振动、转动能级有关,可以鉴别各种物质的种类和特性,适用于考古文物的分析.目前拉曼光谱作为无损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拉曼光谱在青铜器、颜料、古玉、古陶器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考古研究 无损分析
下载PDF
动物考古研究范式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汤卓炜 张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183,共13页
动物考古学属于以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骨骼考古学"的一部分,是动物学服务于考古学过程中形成的边缘学科,以揭示古代人们食物选择、狩猎行为、家畜家禽饲养模式等经济、文化生活概况及古代生态环境特征为基... 动物考古学属于以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骨骼考古学"的一部分,是动物学服务于考古学过程中形成的边缘学科,以揭示古代人们食物选择、狩猎行为、家畜家禽饲养模式等经济、文化生活概况及古代生态环境特征为基本目标。传统动物考古研究范式更多地侧重于动物遗存本身所能揭示的中程理论层次的古代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信息,多数不在更高层次上探究有关社会复杂化、文明进程、社会演化阶段划分等考古学问题。研究实践表明,在研究动物遗存本身的同时还要考虑诸如推理方式和推理过程的逻辑严谨性和科学严肃性、研究所依赖的理论水平与层次、动物资源获取的文化遗存组合特征、动物地理和动物生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动物资源利用模式的时空变化规律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因素对生存对策取向的影响、传统方法与高科技研究在考古学问题解释过程的有机结合、属种鉴定数据库标准建立的统计学基础坚实性、后过程考古背景下动物考古研究的局限性等等问题。系统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动物考古研究,将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完善动物考古学科体系,提高动物考古研究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考古 考古学研究范式 环境考古学
原文传递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大全 邵晶 +1 位作者 陈安国 郑海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4-808,共5页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街 仰韶 史前地震遗迹 地震考古
下载PDF
考古遗存中酒类残留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温睿 李静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0-166,共7页
酒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复杂化进程关系密切,对古代酒及相关物质遗存的研究离不开对酒类残留物的分析。国际上对酒类残留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物标记物检测、植物微体化石分析和DNA分析三个领域。中国当代的酒类残留物研究借鉴了西方... 酒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复杂化进程关系密切,对古代酒及相关物质遗存的研究离不开对酒类残留物的分析。国际上对酒类残留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物标记物检测、植物微体化石分析和DNA分析三个领域。中国当代的酒类残留物研究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但尚未建立起针对不同类别酒残留物的标准分析流程和相应的数据库。西方针对葡萄酒等果酒体系建立的分析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粮食酒体系。依托中国丰富的考古遗存,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建立起针对粮食酒体系的酒类残留物分析方法,是未来酒类残留物研究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酒 残留物 科技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考古学视野下的燕云十六州——以鄚州城为中心
8
作者 何岁利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7,152,共15页
2019-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的鄚州城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现城墙、护城河、道路遗址等,并出土了砖、瓦、陶瓷器等相关遗物。研究表明,鄚州城遗址营建年代可能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城址性质可能为五代、北宋时... 2019-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的鄚州城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现城墙、护城河、道路遗址等,并出土了砖、瓦、陶瓷器等相关遗物。研究表明,鄚州城遗址营建年代可能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城址性质可能为五代、北宋时期莫(鄚)州鄚县城址,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通过发掘,对古代鄚州城的营建年代、历史地理环境、沿革变迁以及汉唐时期鄚县治所变迁与原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鄚州城遗址的发掘为冀中地区同类城址以及“燕云十六州”相关城址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云十六州 唐末五代 鄚州城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都兰县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与年代
9
作者 许新国(著) 叶西卓玛(译)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3期107-114,共8页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学术界对于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之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与年代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热水乡血渭一号墓的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结构最完...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学术界对于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之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与年代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热水乡血渭一号墓的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是热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第2号陪葬墓中出土的古藏文木简残件、壁画、彩棺等信息表明,该大墓的族属应为吐蕃,关于木简上文字的内容与年代等,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热水一号墓 考古研究 族属 吐蕃
下载PDF
浅谈区域性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以徐州地区汉墓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尊志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133-137,共5页
我国的汉代墓葬分布区域广,发现数量多,已经具备了进行区域性研究的条件。进行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既要作基础性的研究,又要在基础性研究之上作相关社会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区域性墓葬的全面研究... 我国的汉代墓葬分布区域广,发现数量多,已经具备了进行区域性研究的条件。进行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既要作基础性的研究,又要在基础性研究之上作相关社会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区域性墓葬的全面研究。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可以推进整个汉代墓葬的综合性研究,进而达到我们进行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墓葬 区域性 考古学研究
下载PDF
蒙城尉迟寺文化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利斌 孙立广 +2 位作者 张志辉 王玉宏 罗泓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2-1030,共9页
在对安徽蒙城尉迟寺古文化遗址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化沉积层剖面中的17种元素、pH值、TOC等数据,结果表明:①主因子分析得到的fact1可以反演距今5 050~4 000年间尉迟寺遗址地区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变化曲线和传统器物考... 在对安徽蒙城尉迟寺古文化遗址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化沉积层剖面中的17种元素、pH值、TOC等数据,结果表明:①主因子分析得到的fact1可以反演距今5 050~4 000年间尉迟寺遗址地区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变化曲线和传统器物考古方法得出的古文化层演变关系有很好的相关性;②在处于原始农耕文明的古代人类社会,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兴衰与气候是息息相关的:夏季风越强,人口数量就越多,社会就越繁荣.孢粉分析结果表明4 400年左右的气候事件,导致尉迟寺遗址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更替;③探索性的研究表明,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应用在考古学研究中,并提供文明与气候的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方法 考古研究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人口数量变化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赣江流域宋代葬俗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敬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2,共5页
赣江流域宋代墓葬随葬品以瓷器为主,堆塑瓶是其中最有特点的器物。墓葬形制以砖室墓居多。这一葬俗的形成,主要是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是宗教信仰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和文化交流因素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 赣江流域 宋代葬俗 考古学研究
下载PDF
吴晓东神话学研究评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艳俊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11,共5页
吴晓东从事神话学研究二十多年,纵观其整个研究历程,其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对蚩尤神话的研究层层深入,对盘瓠神话研究革故鼎新,同时以考据为主的研究特点贯穿始终。他坚持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不排斥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研究。... 吴晓东从事神话学研究二十多年,纵观其整个研究历程,其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对蚩尤神话的研究层层深入,对盘瓠神话研究革故鼎新,同时以考据为主的研究特点贯穿始终。他坚持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不排斥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研究。其不拘定论、大胆质疑、推陈出新、多有创获,一直在学术研究中苦心孤诣,其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晓东 神话学研究 考古研究
下载PDF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文强 《陇东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5,共5页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发端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北石窟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的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发端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北石窟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的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庆阳北石窟寺》的出版;九十年代至今为繁荣期,这一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年 北石窟寺 考古研究
下载PDF
鸵鸟蛋皮串珠装饰品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屹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235,共13页
鸵鸟蛋皮串珠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成为人类主要的装饰品类型之一,提供人类行为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重要线索,至今仍广泛流行于非洲的狩猎采集者社会中,充当个人和群体间信息通讯的媒介。本文将从鸵鸟蛋皮的结构和种属鉴定入手,系统介绍旧石器... 鸵鸟蛋皮串珠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成为人类主要的装饰品类型之一,提供人类行为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重要线索,至今仍广泛流行于非洲的狩猎采集者社会中,充当个人和群体间信息通讯的媒介。本文将从鸵鸟蛋皮的结构和种属鉴定入手,系统介绍旧石器时代鸵鸟蛋皮串珠的发现,及民族学记录中鸵鸟蛋皮串珠的制作与使用,并对20世纪以来有关鸵鸟蛋皮串珠的考古学研究作以概述,以期对我国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品 鸵鸟蛋皮串珠 考古学研究 民族学记录
下载PDF
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安门遗址发掘与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岁利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安门遗址考古发掘出早、晚二期门址,形制差异较大,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与中国古代都城门址考古研究的新资料。兴安门早、晚期门址形制、性质与功能变迁的实质是都城门址由城门向宫门的一种转变,并伴随着门址等级的变化。... 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安门遗址考古发掘出早、晚二期门址,形制差异较大,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与中国古代都城门址考古研究的新资料。兴安门早、晚期门址形制、性质与功能变迁的实质是都城门址由城门向宫门的一种转变,并伴随着门址等级的变化。兴安门在内的大明宫“南五门”建制以及大明宫的创建对唐长安城规划与礼制均产生了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大明宫 兴安门遗址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宁波城区“海丝”遗存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华琴 《中国港口》 2020年第S02期27-41,共15页
宋元两代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在今宁波城区之内发现的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主要有江厦码头、渔浦码头、市舶司(务)、来安门段罗城、来远亭、市舶库、永丰库、高丽使馆、修造船场等。... 宋元两代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在今宁波城区之内发现的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主要有江厦码头、渔浦码头、市舶司(务)、来安门段罗城、来远亭、市舶库、永丰库、高丽使馆、修造船场等。通过对这些遗存的考古研究和对部分遗存的重新评判,可以揭示出古代宁波海外贸易与人文交流的情况,并直接印证宋元时期明州(庆元)港口和城市的繁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起源神话考古研究百年回顾
18
作者 孙正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祖神的内涵研究、考古学的运用研究以及中国各民族之于起源神话的内在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起源神话 考古研究 百年回顾
下载PDF
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的建立发展
19
作者 谢崇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2,共7页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考古学研究 壮学建立和发展
下载PDF
秦都雍城布局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田亚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71,共9页
秦雍城是秦"九都八迁"过程中的一处建置时间最长的正式都城,为秦国逐渐走向强盛之里程碑。80年来取得的大量考古资料显现出这座城市所具备的多功能化要素及特征,它既体现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环境作为适从条件的普遍原则,又反映... 秦雍城是秦"九都八迁"过程中的一处建置时间最长的正式都城,为秦国逐渐走向强盛之里程碑。80年来取得的大量考古资料显现出这座城市所具备的多功能化要素及特征,它既体现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环境作为适从条件的普遍原则,又反映出秦国面对复杂外部袭扰环境而以完备城防设施作为首选的自身特征。秦雍城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葬、郊外建筑及远郊"野人"聚落形成的总体格局,以及各自的摆布规律,对后代都城营建形成了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城遗士 考古 布局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