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双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在的事实,同时利用该文献对扬州城的规模和城门数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五代 扬州城 敦煌文献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从考古新材料看章氏与哥窑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光尧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77,共16页
本文依据新发现的考古材料,重新梳理相关文献后认定:杭州老虎洞瓷窑址是传世哥窑瓷器的生产窑场,其生产时间相当于元代晚期。主持生产哥窑瓷器者正是明代文献记述的章氏。
关键词 考古 章氏 窑址 瓷器 新发现 元代 记述 文献 杭州 依据
原文传递
夷汉之间——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飞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71,共8页
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 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材料 文化格局 文化多样性
原文传递
从考古看闽越人的农耕经济形态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小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5-91,共7页
先秦两汉时期闽越人的农耕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其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刀耕火种型的农耕经济始占主导地位,西汉早期仅在靠近内地的闽北和政治中心的福州才发展为锄耕和犁耕农业。... 先秦两汉时期闽越人的农耕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其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刀耕火种型的农耕经济始占主导地位,西汉早期仅在靠近内地的闽北和政治中心的福州才发展为锄耕和犁耕农业。闽地在先秦两汉时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导致了闽越人的农业经济长时期落后于周边地区,直至六朝时期随着北方汉人的迁入,闽越人的农耕经济形态才逐渐缩小与内地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越人 农业经济形态 考古资料
下载PDF
从考古资料管窥北宋河洛地区的茶文化
5
作者 刘梦娜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茶文化作为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文化交融、南北交往等原因,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墓葬中出现的备茶、进茶、饮茶等三大类茶事图像,论证北宋河洛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探析墓葬、瓷窑遗址中... 茶文化作为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文化交融、南北交往等原因,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墓葬中出现的备茶、进茶、饮茶等三大类茶事图像,论证北宋河洛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探析墓葬、瓷窑遗址中出土的茶具组合,揭示出北宋河洛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类茶具的使用方式、使用情境。茶事图像及茶具实物表明北宋河洛地区茶文化具有茶具讲究、品饮环境清幽温馨、茶酒具混用、传播深远等鲜明特色,是深入挖掘北宋茶文化和河洛地区文化的内涵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北宋 河洛地区 茶文化
下载PDF
建设让所有人满意的博物馆——以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为例
6
作者 黑泽浩 滕小涵(译) 《博物院》 2023年第2期16-19,共4页
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设立于1949年,于2013年全面整修并导入了“可触式展示”这一新型的展览方式。其契机源自对广濑浩二郎先生的主张——“普世性博物馆”所产生的共鸣。“普世性”一词的本意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因此我们将参... 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设立于1949年,于2013年全面整修并导入了“可触式展示”这一新型的展览方式。其契机源自对广濑浩二郎先生的主张——“普世性博物馆”所产生的共鸣。“普世性”一词的本意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因此我们将参观博物馆难度最高的视觉障碍者定为主要的目标群体。为了方便视觉障碍者参观博物馆,我们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同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不过,笔者依然认为“普世性博物馆”这一理念很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使长期以来以视觉为中心的博物馆形态迎来巨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民族志资料 现代生活史资料 普世性博物馆 感人的展览
原文传递
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胜前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94-100,112,共8页
问题通常是研究的中心,而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却长期困扰着中国考古学研究者以及即将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梳理考古学研究问题的形式、内容、来源与背景关联。文章侧重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考古学"透物见人&qu... 问题通常是研究的中心,而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却长期困扰着中国考古学研究者以及即将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梳理考古学研究问题的形式、内容、来源与背景关联。文章侧重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考古学"透物见人"多层次推理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外在与内在的关联之中来审视考古学所研究的问题,唯有如此,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才可能丰富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理论 问题 范式 透物见人 考古材料
下载PDF
考古材料所见辽代围棋初探
8
作者 刘锡甜 彭善国 《草原文物》 2023年第1期78-87,共10页
辽代围棋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棋子、棋盘等围棋文物及辽墓壁画、绢画上的围棋图像。受汉文化影响,辽代围棋是在继承唐代围棋传统,受北宋围棋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征发展而来的。辽代流行十九路围棋,与唐宋围棋活动无明显区别,围棋已... 辽代围棋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棋子、棋盘等围棋文物及辽墓壁画、绢画上的围棋图像。受汉文化影响,辽代围棋是在继承唐代围棋传统,受北宋围棋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征发展而来的。辽代流行十九路围棋,与唐宋围棋活动无明显区别,围棋已成为全民性活动,流行时间长,地域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围棋 围棋活动 考古材料
下载PDF
从考古资料看汉代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芳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154,共6页
宁夏秦汉时期进入中国的统一版图,成为统一国家的有效组成部分。两汉时期,境内主要设置北地、安定两郡,分别管辖南北区域,加之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开发农业,促使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考古发掘和清... 宁夏秦汉时期进入中国的统一版图,成为统一国家的有效组成部分。两汉时期,境内主要设置北地、安定两郡,分别管辖南北区域,加之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开发农业,促使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考古发掘和清理了200余座两汉时期的墓葬,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而且出土了大量陶、釉陶、铜、铁和金等各类质地精美的文物,从考古学视角来看,为全面认识两汉时期宁夏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两汉时期 考古资料 社会经济
下载PDF
文献典籍、考古材料相互关系下的苏州古城样本——兼及苏州城墙及苏州古城春秋时建、战国时修的考古印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恩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20,共17页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理论依据,对文献典籍和考古材料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况进行论述,并分析苏州古城这一样本。指出,1957年平门遗址考古、2005年平四路古城墙遗址考古和2011年阊门北码头古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等与苏州历...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理论依据,对文献典籍和考古材料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况进行论述,并分析苏州古城这一样本。指出,1957年平门遗址考古、2005年平四路古城墙遗址考古和2011年阊门北码头古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等与苏州历史文献记载的"苏州城墙及苏州古城春秋时建、战国时修"的结论相合,从而完成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中所说的"纸上之材料"(文献典籍)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材料)的互相印证。与此同时,对"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新考"及"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等新观点的提出、是时学界的反驳及上述新观点的发展等展开分析,并在对目前三座"吴都"并峙下的苏州周边文化生态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更提出"理性下的守望与坚持"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文献 考古材料 印证
下载PDF
秦始皇被“妖魔化”的考古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同杨阳 段清波 《西部考古》 2018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两千多年来,如何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和探讨秦王朝灭亡之教训是历代帝王和思想家们的千古论题。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帝陵园内封土建筑及外藏陪葬坑、出土秦简、秦始皇东巡石刻等考古资料显示,部分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内容有失偏... 两千多年来,如何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和探讨秦王朝灭亡之教训是历代帝王和思想家们的千古论题。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帝陵园内封土建筑及外藏陪葬坑、出土秦简、秦始皇东巡石刻等考古资料显示,部分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内容有失偏颇,对秦始皇本人形象存在一定'妖魔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妖魔化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吐蕃礼俗活动中的植物及其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松山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127,215,共14页
在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中,部分写卷记载了吐蕃丧葬、祭祀以及占卜等礼俗活动使用各类植物的现象,但学界目前并未关注到吐蕃礼俗活动中使用各类植物这一现象。通过解读相关写卷的内容,并结合相关考古材料可以看出,麻黄(■)、芥子(■)、柽... 在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中,部分写卷记载了吐蕃丧葬、祭祀以及占卜等礼俗活动使用各类植物的现象,但学界目前并未关注到吐蕃礼俗活动中使用各类植物这一现象。通过解读相关写卷的内容,并结合相关考古材料可以看出,麻黄(■)、芥子(■)、柽柳(■)、刺蘼(■)、青稞(■)、香附子(■)、赤小豆(■)、艾草(■),以及蒿(■)等植物被广泛运用于吐蕃丧葬仪式中。其中,麻黄、青稞、刺蘼、香附子以及赤小豆具有“招魂”作用;艾草和蒿具有熏香的作用;而吐蕃墓葬中所发现的青稞种子与小麦种子则作为墓室祭祀的祭品,由生者提供给亡者,有可能作为亡者的粮食。除丧葬仪式外,部分植物也被用于祭祀与占卜仪式中,且作用不一。吐蕃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植物有麻黄、芥子、青稞种子与柽柳,其中麻黄与芥子在马祭仪式中具有使马匹增长力量的作用,青稞种子与柽柳则被用于祭祀地方神祇的祭祀仪式中,这一习俗与墓室祭祀仪式中使用青稞种子的现象存在同源的可能性。吐蕃占卜仪式所使用的植物中,花朵、芥子、大米、粟米与安息香被用来施行朵玛仪轨,而蒿与艾草则具有祛除秽气的作用。这说明吐蕃丧葬、祭祀与占卜活动中使用各类植物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礼俗,同时也体现出吐蕃文化较为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西域藏文文献 植物 吐蕃礼俗 考古材料
原文传递
颛顼遗都帝丘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景莲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史载,帝丘为五帝之一颛顼的都城。关于帝丘的地望,历来争议较大,目前主要有四川某地说、内黄土山说、濮阳西水坡遗址说和濮阳高城遗址说。本文在对前三种说法进行榷疑剖析的基础上,认为它们都与帝丘无关。在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 史载,帝丘为五帝之一颛顼的都城。关于帝丘的地望,历来争议较大,目前主要有四川某地说、内黄土山说、濮阳西水坡遗址说和濮阳高城遗址说。本文在对前三种说法进行榷疑剖析的基础上,认为它们都与帝丘无关。在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后,本文认为真正的颛顼遗都帝丘应为濮阳县高城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顼遗都 帝丘 高城遗址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
14
作者 李彬森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从考古学创立之初至今,考古材料形成过程问题在人类行为、废弃过程、埋藏学、地质考古学等层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若干研究分支领域。中国考古学百年间积累了丰富的考古地层学实践经验,形成识别不同考古遗存的手段与方法。近年来也... 从考古学创立之初至今,考古材料形成过程问题在人类行为、废弃过程、埋藏学、地质考古学等层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若干研究分支领域。中国考古学百年间积累了丰富的考古地层学实践经验,形成识别不同考古遗存的手段与方法。近年来也大力引介西方考古学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的成果,对这一领域研究进展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中国考古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增强从考古材料中提炼人类行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材料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学理论 中国考古学 田野考古
原文传递
从考古资料看战国秦汉时期的陕北地区及经济开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林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2-95,共4页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战国秦汉时期的陕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繁荣阶段,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与中原王朝出自于稳固统治巩固边疆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有密切联系,但过度的垦伐和气温的干冷则造成了陕北地区从东汉初期出现了自然环...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战国秦汉时期的陕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繁荣阶段,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与中原王朝出自于稳固统治巩固边疆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有密切联系,但过度的垦伐和气温的干冷则造成了陕北地区从东汉初期出现了自然环境恶化和土壤沙漠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陕北地区 经济开发
下载PDF
芷阳、霸陵城(邑)与霸城关系再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鹿习健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24-28,共5页
芷阳、霸陵城(邑)与霸城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咸阳—长安东部的重要城市,经文献分析结合考古材料可证,汉霸陵城(邑)是在秦芷阳乡(邑)的基础上改筑而来,在今临潼区地窑村南,魏晋霸城则始建于曹魏时期,并作为霸城县的县治沿袭使用到北周建德二... 芷阳、霸陵城(邑)与霸城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咸阳—长安东部的重要城市,经文献分析结合考古材料可证,汉霸陵城(邑)是在秦芷阳乡(邑)的基础上改筑而来,在今临潼区地窑村南,魏晋霸城则始建于曹魏时期,并作为霸城县的县治沿袭使用到北周建德二年(573),在今灞桥区陆家营、谢村一带。汉霸陵城(邑),两汉称之为"霸陵城"、南北朝时称为"霸陵故城"、唐代称为"汉霸陵";魏晋霸城,魏晋南北朝时称为"霸城"、唐代称为"故霸陵",至北宋时始将三城的地望都归入魏晋霸城的所在地,自此便造成了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芷阳 霸陵城(邑) 霸城 承袭关系
下载PDF
开天辟地与盘古氏的传说和文化——兼论经纬书与野史中远古纪年的史料价值
17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百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16,共5页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 ,有着悠久、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 ,反映着远古社会的状况。盘古开天辟地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其故事在经书、纬书及野史中都有记载 ,结合大江南北的传说遗迹和考古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氏族部落向...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 ,有着悠久、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 ,反映着远古社会的状况。盘古开天辟地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其故事在经书、纬书及野史中都有记载 ,结合大江南北的传说遗迹和考古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氏族部落向南方的迁徙和融合轨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盘古氏 遗迹 考古资料
下载PDF
从“归纳”到“解释”: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 被引量:1
18
作者 韦正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0,共5页
政治史取向和类型学方法在保证汉唐考古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制约了汉唐考古的研究范围、理论建设,并影响到汉唐考古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出土资料的减少迫使汉唐考古改变"能源型"发展模式,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则... 政治史取向和类型学方法在保证汉唐考古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制约了汉唐考古的研究范围、理论建设,并影响到汉唐考古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出土资料的减少迫使汉唐考古改变"能源型"发展模式,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则为汉唐考古向"技术型"转变带来机遇。汉唐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从归纳总结考古资料,转变为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对汉唐考古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释,是汉唐考古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考古 考古材料 历史文献 归纳 解释 类型学
原文传递
略论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考古资料的利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胜高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清代考据学家注重收集、整理考古资料,用以考证古书,校订文字,经历了一个从收集到运用、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整体、从旁证到例证的过程,促进了文献学与考古学的逐渐结合。
关键词 考古资料 考据学 考古学 清代 自发 经历 考证 注重 收集 文献学
下载PDF
从考古资料谈秦汉家庭的分类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尊志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68-75,共8页
秦汉时期,家庭及相关内容获得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参考社会学的内容,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秦汉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累世同居家庭。而通过考古资料对秦汉家庭进行分类,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参考... 秦汉时期,家庭及相关内容获得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参考社会学的内容,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秦汉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累世同居家庭。而通过考古资料对秦汉家庭进行分类,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参考:从等级属性、职业属性和规模属性三个方面,可将秦汉家庭划分为多种类型。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家庭类型皆包含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彼此间又互有交叉,而每一分类中不同类型的家庭亦有较多交叉。此外引起家庭类别变动的因素很多,而家庭成员的相关变动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这其中既有等级的变动,也有职业的变化,亦有人口的增减等,这些均使得秦汉家庭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家庭 分类 考古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