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84
1
作者 王海珍 陈德辉 +1 位作者 王全喜 刘永定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共4页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 ,浮游植物建立优势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它导致水体的溶氧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据调查我国湖泊普遍受到N、P等营养物的污染 ,1 ...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 ,浮游植物建立优势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它导致水体的溶氧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据调查我国湖泊普遍受到N、P等营养物的污染 ,1 996年全国有 80 %的湖泊总N、总P超标 ,1 6个被调查湖泊有 8个耗氧有机物超标 ,且情况仍在恶化 ,湖泊的治理成了当务之急[1] .治理湖泊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如疏浚底泥、机械过滤、引水稀释等 ;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 ;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 ;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 ,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水生高等植物与藻类同处于初级生产者的地位 ,与藻类竞争营养、光照和生长空间等生态资源 ,所以水生植被组建及其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湖泊 生态恢复 水生植被 组建恢复
下载PDF
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 被引量:80
2
作者 李文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10,共10页
依据浅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定态理论,在富营养湖泊治理过程中,当外来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通过人工重建水生植被可以加速湖泊的生态恢复。在五里湖中,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水底光照不足是沉水植物难以生长的主要原因。在... 依据浅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定态理论,在富营养湖泊治理过程中,当外来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通过人工重建水生植被可以加速湖泊的生态恢复。在五里湖中,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水底光照不足是沉水植物难以生长的主要原因。在自然条件下建成了永久性挺水植物群落和浮叶植物群落,在人工控制的围隔环境中改善了水底光照条件,建成了沉水植物群落。但这些沉水植物仍不能渡过夏季,主要原因是湖水过深和水温较高,降低水位和建造人工浅滩可为五里湖沉水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可为富营养水体的水质控制和植被恢复提供多种实用技术,但在水生植被的结构与环境功能等方面仍需开展深入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里湖 浅型湖泊 富营养化 生态恢复 水生植被
下载PDF
湖泊水位变动对水生植被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方法 被引量:89
3
作者 刘永 郭怀成 +2 位作者 周丰 王真 黄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17-3126,共10页
水位的高低及其变动范围、频率、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长和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的核心因子。水位变动有短期、年内季节性和年际变动3种,对湖泊水生植被有不同的影响机理。水位短期变动通过对水体中的悬浮物、透明度、光衰减系数... 水位的高低及其变动范围、频率、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长和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的核心因子。水位变动有短期、年内季节性和年际变动3种,对湖泊水生植被有不同的影响机理。水位短期变动通过对水体中的悬浮物、透明度、光衰减系数等的影响而对水生植被产生作用;周期性的年内季节性和年际水位变动可对水生植被的生态适宜性产生影响,并进而改变其时空分布;长期的高水位和低水位以及非周期性的水位季节变动会破坏水生植被长期以来对水位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从而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繁衍和演替。植被的极端深度和物种多样性是水位调控的核心表征指标,可通过经验数据分析法、生态模型法和参照法等方法来确定湖泊的适宜水位变动范围和时间。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重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等是今后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水生植被 影响机理 水位调控 沉水植被
下载PDF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的恢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邱东茹 吴振斌 +2 位作者 刘保元 严国安 周远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8-174,共7页
本文报道了在武汉东湖所作的水生植被恢复的研究结果.分别在东湖水果湖、汤林湖和后湖等三个湖建立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区.挺水植物莲Nelumbo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commumis、浮叶植物菱Trapasp.和r-选择型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 本文报道了在武汉东湖所作的水生植被恢复的研究结果.分别在东湖水果湖、汤林湖和后湖等三个湖建立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区.挺水植物莲Nelumbo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commumis、浮叶植物菱Trapasp.和r-选择型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sp.、聚草Myriophyllumspicatum、菹草Potamogetoncrispus和大茨藻Najasmarina等在三个植被复示范区均可以恢复.而黄丝草Potamogetonmaackianus、伊乐藻Elodeacanadensis、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等在后湖示范区可以恢复,在水果湖恢复未能成功.黑藻在汤林湖示范区也未能恢复.在水生植被演替动态研究和中试规模的恢复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为代表的富营养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水生植被 富营养化 湖泊 恢复试验
下载PDF
滇池水生植被演替及其与水环境变化关系 被引量:64
5
作者 余国营 刘永定 +1 位作者 丘昌强 徐小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3-80,共8页
通过滇池水生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 通过滇池水生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ar Philoxeroides)、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tinatus)和聚草( Myriophyllum spicatum)等为优势种,其水生植被可划分为 9个群丛.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 40年来,滇池的水生植被面积从 20世纪 50-60年代的 90%下降到 1996年的 1. 8%,生物量由过去的1363.1gm-2(鲜重)下降到1367 gm-2.群落结构迅速简化和退化,原来的优势物种如海菜花、轮藻等已绝迹,菹草、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已到濒临消失的边缘,耐污种如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和龙须眼子菜等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富营养化 水生植被演替 水环境变化
下载PDF
鄱阳湖水生植被 被引量:63
6
作者 官少飞 郎青 张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9-21,共13页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植物群 维管束植物 群丛 鄱阳湖 季节性变化 名录 分布 湖水 划分
下载PDF
基于可见光植被指数的面向对象湿地水生植被提取方法 被引量:55
7
作者 井然 邓磊 +1 位作者 赵文吉 宫兆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7-1436,共10页
利用ESP分割工具确定最佳分割尺度,通过多尺度分割算法创建最优分割影像,基于微型无人机影像数据生成可见光植被指数,从一系列可见光植被指数中选取一组最优植被指数,建立决策树规则,利用隶属度函数对研究区自动分类,生成水生植被分布图... 利用ESP分割工具确定最佳分割尺度,通过多尺度分割算法创建最优分割影像,基于微型无人机影像数据生成可见光植被指数,从一系列可见光植被指数中选取一组最优植被指数,建立决策树规则,利用隶属度函数对研究区自动分类,生成水生植被分布图.结果表明:监督分类法的总体精度为53.7%,面向对象分类法总体精度为91.7%,与基于像元的监督分类法相比,面向对象分类法显著改善了影像分类结果,并大大提高了水生植被提取精度,监督分类法的Kappa系数为0.4,而面向对象分类法的Kappa系数为0.9.这表明利用微型无人机数据生成的可见光植被指数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水生植被在该研究区是可行的,并能够应用到其他类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微型无人机影像 可见光植被指数 ESP 监督分类 面向对象分类
原文传递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现状调查及群落演替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吴振斌 陈德强 +1 位作者 邱东茹 刘保元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58,共5页
对东湖水生植物的调查结果表明 ,东湖现存水生维管束植物共计 2 0科 2 5属 33种 ,其生物量约为 1,137t,分布面积仅占东湖总面积的 0 .7% ,其中挺水植物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 98%。与 195 7年、196 2~ 196 3年和 1988~ 1994年相比 ,东湖... 对东湖水生植物的调查结果表明 ,东湖现存水生维管束植物共计 2 0科 2 5属 33种 ,其生物量约为 1,137t,分布面积仅占东湖总面积的 0 .7% ,其中挺水植物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 98%。与 195 7年、196 2~ 196 3年和 1988~ 1994年相比 ,东湖水生植物的种类、分布面积和生物量进一步减少。认为造成东湖水生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包括富营养化作用加剧、过度放养草食性鱼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东湖 水生植被 衰退 演替分析
下载PDF
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永 郭怀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53,共3页
按照从水生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顺序,尝试提出了城市湖泊水生植被恢复与景观设计、湖滨带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以及湖岸和连通沟渠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并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 城市湖泊 生态恢复 景观设计 连通沟渠 水生植被 湖滨带 湖岸
下载PDF
1998年特大洪水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 被引量:38
10
作者 李伟 刘贵华 +1 位作者 熊秉红 浦云海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301-306,共6页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湖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低于干扰前的水平;2001年物种种类已经恢复,苦草(Vallisneriaspp.)和黑藻(Hydriallaverticillata)的生物量已超过干扰前的水平,但其它物种的生物量仍较低,尚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据此推断,物种间恢复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物种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泊的植被恢复不同于温带和其它亚热带的湖泊,不经历轮藻(Charaspp.)作为先锋优势种的阶段,苦草和黑藻可以作为先锋种首先在湖泊中恢复。这可能与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其水位频繁波动、轮藻不易定居有关。研究显示,洪水导致的水生植物生物量下降和物种数目减少只是短期现象,湖泊水生植物能在几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鄱阳湖 特大洪水 恢复
下载PDF
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 被引量:42
11
作者 赵凯 周彦锋 +4 位作者 蒋兆林 胡娟 张秀山 周洁 王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1-362,共12页
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 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共有23种水生植物从太湖消失,其中1981、1997和2014年分别消失7、4和12种.从分布区面积来看,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总体呈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消失,东北部、东部及南部湖区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持续扩张的态势,1981年全湖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占8%,到2014年已经有33.82%的水面有水生植被分布.从生物量组成来看,太湖水生植被先升后降,从1960年的10×10~4t,持续上升到1988年的44.72×10~4t,1997年下降到36×10~4t,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29.09×10~4t.但挺水植被以外的水生植被,尤其是浮叶植被的生物量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总生物量的下降与东太湖挺水植被大面积消失有关,到2014年全湖挺水植被生物量比重仅占5.15%,东太湖沼泽化问题已不复存在.从群落组成变化情况来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分布区面积锐减,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分布区持续扩张.目前太湖水生植被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和东部湖区水生植被过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植被 植被演变 植被管理 水草收割
下载PDF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饮江 金晶 +5 位作者 董悦 方淑波 段婷 翟斯凡 陈立婧 张曼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6-1374,共9页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带 水岸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水生植物 生境 生态廊道 景观设计
下载PDF
高密度网围养鱼对水生植被的影响及生态对策探讨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杨清心 李文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3-88,共6页
研究了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鱼实验区周围水生植被退化情况,影响范围半径>600m,在中心带优势种微齿眼子菜为黑藻、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所代替,并引起水绵严重发生,丧失了饲料生产能力.养鱼污染可导致水生植被退化,14.3hm... 研究了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鱼实验区周围水生植被退化情况,影响范围半径>600m,在中心带优势种微齿眼子菜为黑藻、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所代替,并引起水绵严重发生,丧失了饲料生产能力.养鱼污染可导致水生植被退化,14.3hm2网围面积上年N、P污染负荷量分别达242g·m(-2)·a(-1)和27.4g·m(-2)·a(-1).网围对风浪、水流的作用和水草收割的障碍效应是水生植被退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应对湖泊中网围养鱼的规模进行严格限制,并通过网围的小型、分散和短期化来减弱其环境效应的时空叠加,加强对网围周围水草的收割管理以防止植被退化和湖泊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围养鱼 污染效应 水生植被 生态学 网箱养鱼
下载PDF
白洋淀水生植被初步调查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峰 谢永宏 +3 位作者 杨刚 任勃 侯志勇 秦先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97-1603,共7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白洋淀水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物种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9种,隶属于21科32属,其中挺水植物16种,沉水植物14种,浮叶根生植物6种,漂浮植物3种.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水生植物共减少了9种,群落类型也由原来的16种变为现在的13种,大面积轮叶黑藻、大茨藻等优势群落消失,物种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落生物量较1980年大幅下降.人工养殖、污染物随意排放和水位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白洋淀湿地退化、水生植被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水生植被 生物量
下载PDF
太湖湖体综合治理对策的探讨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文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太湖的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集水域内的污染源控制当然是根治太湖污染的首选措施。但要在短期内实现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好转,单依靠外污染源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湖内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文从湖泊生态学方面分析了影... 太湖的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集水域内的污染源控制当然是根治太湖污染的首选措施。但要在短期内实现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好转,单依靠外污染源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湖内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文从湖泊生态学方面分析了影响太湖生态系统恢复的内部障碍,主要针对蓝藻灾害、城市水源污染、局部性水质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关键问题,本着标本兼治、效果为先、综合治理的原则,提出了恢复沿岸带水生植被、收获控制蓝藻、建立五里湖水源保障体系、局部清淤、改造养殖结构等内部治理方案,以期有助于太湖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内部治理 水生植被 蓝藻 污染治理 湖泊
下载PDF
梁子湖水生植被1955—2001年间的演替 被引量:22
16
作者 葛继稳 蔡庆华 +4 位作者 李建军 刘建康 刘胜祥 蒲云海 王希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湖北梁子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为梁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对梁子湖主体湖 1955— 2 0 0 1年以来 45年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 54 2 7% ,近 5...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湖北梁子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为梁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对梁子湖主体湖 1955— 2 0 0 1年以来 45年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 54 2 7% ,近 5年内保持稳定 ;植被分布差异极为显著 ,东梁子湖为草型湖 ,前江大湖植被较少 ,中湖基本上无水生植被 .②水生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继续恢复 ,分别达到 3 4 96g m2 和 7942 0 3t ,但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迅速上升 ,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达到 6443g m2 .③挺水植被中的芦苇群落已消亡 ;菰群落在经历了较大的破坏后 ,近年来分布面积有所扩大 ,群落总生物量有所增加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不大 .浮叶植被分布面积变小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明显提高 .④水生植被的变化经历了“恢复—旺盛顶期—急剧衰退—逐步恢复”的过程 ,目前仍以沉水植被为优势生活型 ,但优势群落发生了变化 ,以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为优势群落类型 .⑤如果浮叶植物继续受到破坏或环境恶化的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湿地 演替 梁子湖 湖北
下载PDF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朱清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35,共12页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水生植被 渔业
下载PDF
滇池水生植被调查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杨赵平 张雄 刘爱荣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7-30,共4页
对滇池水生植被的调查结果表明:现有水生植物15种,分布面积约为滇池总面积的6.8%;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分布情况相比较,可从水生植物的变化滥测滇池水体的污染程度.
关键词 滇池 水生植被 水体污染 水质检测
下载PDF
梁子湖水生植被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卫民 杨干荣 +1 位作者 樊启学 张家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对梁子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和生物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梁子湖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为35科62属92种,全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5kg·m^(-2)。根据梁子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全湖分为1... 对梁子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和生物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梁子湖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为35科62属92种,全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5kg·m^(-2)。根据梁子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全湖分为12个水生植物群落。梁子湖水生植被带状分布不显著,其特点是挺水植物和漂水植物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植物带,沉水植物占绝对优势,分布面积接近全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子湖 水生植被 沉水植物 生物量
下载PDF
东湖围隔(栏)中水生植被恢复及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马剑敏 严国安 +2 位作者 任南 罗岳平 李益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5期535-540,共6页
为重建湖泊水生植被 ,在武汉东湖无鱼的 2个大型围隔和 1个围栏中进行了水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结构优化试验 ,两年内 ,围隔 (栏 )中的植被均得以恢复 ,植物月生物量均值均高出对照区约 1倍 ,自然增加的维管束植物比对照区多 3~ 6种 ,... 为重建湖泊水生植被 ,在武汉东湖无鱼的 2个大型围隔和 1个围栏中进行了水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结构优化试验 ,两年内 ,围隔 (栏 )中的植被均得以恢复 ,植物月生物量均值均高出对照区约 1倍 ,自然增加的维管束植物比对照区多 3~ 6种 ,漂浮植物易定殖 ,水绵和刚毛藻较易生长 ;自然恢复的植被常以穗花狐尾藻、野菱等为优势种 ,缺乏挺水层 ,群落结构不理想 ,通过合理选种植物 ,可较快地改善其结构 ,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经初步实验 ,莲、芦苇、苦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适应性较强 ,可作为重建东湖水生植被的先锋种 ,以沉水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结构较优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围隔 围栏 水生植被 恢复 结构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