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体吸附对页岩裂缝表观渗透率和页岩气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曲鸿雁 彭岩 +4 位作者 刘继山 陈掌星 吴克柳 周福建 张柯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91-900,共10页
页岩气以及无水压裂技术采用的二氧化碳都可使页岩发生吸附变形,影响其裂缝表观渗透率,同时表观渗透率还受到有效应力和流体流态的影响.页岩气渗流过程中多种物理场相互耦合使得吸附应变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不易被分析,常被忽略.本文基... 页岩气以及无水压裂技术采用的二氧化碳都可使页岩发生吸附变形,影响其裂缝表观渗透率,同时表观渗透率还受到有效应力和流体流态的影响.页岩气渗流过程中多种物理场相互耦合使得吸附应变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不易被分析,常被忽略.本文基于多孔弹性理论和页岩吸附变形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多种边界条件的页岩裂缝表观渗透率模型,提出了分析吸附变形对表观渗透率影响的方案,并分析了一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中吸附应变对其表观渗透率的影响,最终结合页岩气多尺度渗流模型分析了吸附变形对页岩气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边界条件和气体测量页岩表观渗透率时,其主控机理并不相同;基于此特点,结合"固定围压"和"固定孔隙压力"条件下的非吸附性气体和吸附性气体测量所得的页岩表观渗透率数据,可以确定内部吸附变形对表观渗透率有较大影响,不可忽略;此外,相较于内部吸附变形,气体吸附引起的页岩整体变形对表观渗透率和页岩气采收率有更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吸附变形 表观渗透率模型 流固耦合 实验方法
原文传递
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及流态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杰 张永利 +2 位作者 胡志明 李英杰 杨新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7-95,共9页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对纳米孔隙中气体的真实流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孔隙尺寸、压力等参数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进而对不同页岩表观渗透率模型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合理的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纳米孔隙中游离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滑脱流、努森扩散及斐克扩散,吸附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表面扩散,气体流态为滑脱流或过渡流,不存在连续流,并且孔隙越小、压力越低,滑脱流越弱,努森扩散越强;(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Darcy渗透率最低,B-K表观渗透率和Civan表观渗透率非常接近,Klinkenberg表观渗透率居中,APF表观渗透率与Wu表观渗透率最高且出现了曲线交替;(3)在Wu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在滑脱区和过渡区都是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4)在APF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是滑脱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而努森扩散则是过渡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纳米级孔隙 气体质量传输 气体流态 表观渗透率模型 滑脱流 努森扩散 斐克扩散
下载PDF
基于分形表征的粗糙微纳米孔隙瓦斯气体传输方程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登科 李文睿 +2 位作者 魏建平 于充 张凯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32-3440,共9页
为揭示煤体孔隙内表面粗糙微结构对瓦斯传输的影响机制,准确研究粗糙孔隙中的瓦斯气体传输规律,运用自相似特性分形理论推导出了微纳米孔隙内壁面粗糙元有效平均高度和孔隙有效半径的精确数学表达式;采用Optical Tensiometer设备对取自... 为揭示煤体孔隙内表面粗糙微结构对瓦斯传输的影响机制,准确研究粗糙孔隙中的瓦斯气体传输规律,运用自相似特性分形理论推导出了微纳米孔隙内壁面粗糙元有效平均高度和孔隙有效半径的精确数学表达式;采用Optical Tensiometer设备对取自煤体孔隙内壁表面进行3D形貌结构量化分析,将所得关键参数代入相对粗糙度表达式求得对应值为0.352;结合流体速度滑移效应和分子扩散传输机理,推导出了粗糙微纳米孔隙中的瓦斯气体滑流修正传输方程和非连续流扩散传输方程,再通过等效转换原则推导出微纳米孔隙内的视渗透率模型;考虑到煤体纳米级孔隙难以进行精确测量表征和规避孔隙连通性对气体传输的影响,选取结构规整的纳米级圆孔阳极氧化铝薄膜作为气体流动通道载体;基于气体压差穿透实验原理,利用实验室PMI微渗透率设备进行了纳米级孔隙薄膜的渗透性实验,将实验结果所测得的渗透率数据与本文理论模型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形表征建立的粗糙微纳米孔隙瓦斯气体传输方程合理可靠,考虑孔隙粗糙度对瓦斯流动的影响是应该且必须的,以分形理论表征的孔隙相对粗糙度公式比前人所提出的孔隙粗糙度经验性公式更为精确,研究结果可为在分形拓扑领域中构建自仿射粗糙微通道的气体流动模拟研究工作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表征 微纳米孔隙 瓦斯气体 相对粗糙度 视渗透率模型
下载PDF
考虑多重流动机制各向异性的页岩气运移数值模拟
4
作者 赵静 古斌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为研究多重流动机制各向异性对页岩气运移的影响,基于Biot线弹性孔隙介质模型,考虑黏性流动、气体流动动态效应和表面吸附扩散等流动机制的各向异性,采用各向同性应力依赖模型,建立流-固耦合的视渗透率模型,对应力约束边界条件下的页岩... 为研究多重流动机制各向异性对页岩气运移的影响,基于Biot线弹性孔隙介质模型,考虑黏性流动、气体流动动态效应和表面吸附扩散等流动机制的各向异性,采用各向同性应力依赖模型,建立流-固耦合的视渗透率模型,对应力约束边界条件下的页岩气运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流动各向异性对页岩气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流动机制的各向异性均对页岩气运移有显著影响:固有渗透率各向异性可明显改变页岩气运移开始时间和流通量大小,其影响随页岩储层渗透率增加而放大;当固有渗透率较小时,动态效应各向异性会削弱气体流动的动态效应,对页岩气运移开始时间和流通量的影响十分显著,但在固有渗透率较大时其影响可以忽略;表面吸附扩散各向异性的影响与固有渗透率各向异性相似。准确评估页岩气的运移能力和产能应考虑运移过程中的流动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运移 多重流动机制 流动各向异性 视渗透率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孔双渗煤岩渗透率演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璐 王刚 +2 位作者 于俊红 肖智勇 王珂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煤岩封存过程中的渗流变化趋势,视煤岩为双重介质,综合考虑二氧化碳的Fick扩散、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以及有效应力变化引起的弹性变形和吸附引起的基质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煤岩双孔双渗渗透率演化模型。通过二氧化...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煤岩封存过程中的渗流变化趋势,视煤岩为双重介质,综合考虑二氧化碳的Fick扩散、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以及有效应力变化引起的弹性变形和吸附引起的基质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煤岩双孔双渗渗透率演化模型。通过二氧化碳注入煤岩的室内实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有限元软件COMSOL,将建立的渗透率演化模型应用于煤层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原位状态下二氧化碳注入煤岩10000天过程中的渗透率演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岩基质和裂隙的净渗透率随注入时间和气体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在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基质渗透率由吸附作用控制,有效应力发挥作用很小;裂隙渗透率由吸附作用和有效应力共同控制,其中吸附作用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渗透率模型 有效应力 吸附作用 渗透率演化 二氧化碳封存
下载PDF
Analysis of gas transport behavior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nopores based on a unified apparent gas permeability model 被引量:1
6
作者 Qi Zhang Wen-Dong Wang +2 位作者 Yilihamu Kade Bo-Tao Wang Lei Xi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68-181,共14页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gas transport in nanoporous shales is complicated due to multiple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In this work,we presented a unified apparent gas perm...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gas transport in nanoporous shales is complicated due to multiple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In this work,we presented a unified apparent gas permeability model for real gas transport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nopores,considering real gas effect,organic matter(OM)porosity,Knudsen diffusion,surface diffusion,and stress dependence.Meanwhile,the effects of monolayer and multilayer adsorption on gas transport are included.Then,we validated the model by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influences of pore radius,pore pressure,OM porosity,temperature,and stress dependence on gas transport behavior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otal apparent gas permeability(AGP)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effect causes Kn(OM)>Kn(IM)when the pore pressure is larger than 1 MPa and the pore radius is less than 100 nm.The ratio of the AGP over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ore radius or pore pressure.For nanopores with a radius of less than 10 nm,the effects of the OM porosity,surface diffusion coefficient,and temperature on gas transport cannot be negligible.Moreover,the surface diffusion almost dominates in nanopores with a radius less than 2 nm under high OM porosity conditions.For the small-radius and low-pressure conditions,gas transport is governed by the Knudsen diffusion in nanopores.This study focuses on revealing gas transport behavior in nanoporous sh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transport apparent GAS permeability model GAS adsorption Surface diffusion Stress DEPEND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