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猎物饲喂对南方小花蝽捕食量和喜好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昌容 郅军锐 莫利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28-2733,共6页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西花蓟马 蚕豆蚜 二斑叶螨 捕食量 捕食喜好性
下载PDF
茶足柄瘤蚜茧蜂对苜蓿蚜的寄生功能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爱萍 黄海广 +3 位作者 徐林波 高书晶 张玉慧 康爱国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室内(25±1℃,L:D=16:8光周期,RH=40%~60%)条件下,研究了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Cresson)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若蚜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苜蓿蚜的龄期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用... 在室内(25±1℃,L:D=16:8光周期,RH=40%~60%)条件下,研究了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Cresson)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若蚜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苜蓿蚜的龄期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1.118 N/(1+0.0184 N)。通过该方程可明确单头雌成蜂在24 h内最多寄生60.60头苜蓿蚜,其寄生1头苜蓿蚜所需时间为0.396 h。在5个温度梯度下,茶足柄瘤蚜茧蜂对苜蓿蚜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不同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茶足柄瘤蚜茧蜂自身密度对寄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通过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a=0.0621P-0.3062,表明茶足柄瘤蚜茧蜂雌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寄生蜂雌蜂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 茶足柄瘤蚜茧蜂 功能反应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苜蓿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孙程鹏 刘爱萍 李钢铁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5,20,共5页
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在蚕豆、豌豆、苜蓿3种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等主要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苜蓿蚜的存活率... 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Koch)]在蚕豆、豌豆、苜蓿3种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等主要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苜蓿蚜的存活率以蚕豆饲养的最大。蚕豆饲养的苜蓿蚜的产蚜量多于苜蓿饲养的。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以蚕豆上苜蓿蚜种群最高,其值分别为43.48和1.28;在豌豆上这2个参数最低,分别为28.65和1.19。苜蓿蚜的平均世代周期在豌豆上最长(19.05 d),苜蓿次之(16.39 d),蚕豆最短(15.46 d)。蚕豆、豌豆和苜蓿上苜蓿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44、0.172和0.207。蚕豆上苜蓿蚜种群加倍时间为2.84 d。由此可见,3种寄主植物中,蚕豆是苜蓿蚜最适宜的寄主植物,而豌豆的适合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 生命表 寄主植物
原文传递
多异瓢虫对两种设施蔬菜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偏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佩佩 李艳兵 +4 位作者 郭小虎 茹克亚·阿力木 罗佳航 帕提玛·乌木尔汗 马德英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398-404,共7页
为评价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对吐鲁番地区温室内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及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的捕食作用、控害潜力及捕食偏好,室内研究了多异瓢虫不同虫态对不同密度两种蚜虫的捕食量及捕食选择。结果表明:... 为评价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对吐鲁番地区温室内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及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的捕食作用、控害潜力及捕食偏好,室内研究了多异瓢虫不同虫态对不同密度两种蚜虫的捕食量及捕食选择。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幼虫及成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功能反应类型。多异瓢虫成幼虫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表现为雌成虫>四龄幼虫>三龄幼虫>雄成虫>二龄幼虫>一龄幼虫,分别为:149头/日、116头/日、132头/日、125头/日、82头/日、18头/日。多异瓢虫成幼虫对豆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四龄幼虫>三龄幼虫>二龄幼虫>一龄幼虫,分别为222头/日、179头/日、141头/日、118头/日、65头/日、18头/日。多异瓢虫成幼虫(除蛹)对两种蚜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两种蚜虫的平均捕食率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符合Hasse-Ⅱ模型。对两种蚜虫的偏好性比较,多异瓢虫对桃蚜表现出捕食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瓢虫 桃蚜 豆蚜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下载PDF
茶足柄瘤蚜茧蜂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程鹏 李钢铁 刘爱萍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49,共4页
以苜蓿蚜为繁殖寄主,蚕豆作为蚜虫寄主植物,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约40 d可完成1个茶足柄瘤蚜茧蜂生产周期;使用生长期为20 d的蚕豆苗,接种30~50头苜蓿蚜成虫,按照接蜂比为1︰100接种茶足柄瘤蚜茧蜂... 以苜蓿蚜为繁殖寄主,蚕豆作为蚜虫寄主植物,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约40 d可完成1个茶足柄瘤蚜茧蜂生产周期;使用生长期为20 d的蚕豆苗,接种30~50头苜蓿蚜成虫,按照接蜂比为1︰100接种茶足柄瘤蚜茧蜂成蜂是繁殖该蜂的最优组合,可以节约繁蜂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足柄瘤蚜茧蜂 繁殖技术 苜蓿蚜
原文传递
印楝素与脂肪酸甲酯联合使用对豆蚜的防治效果
6
作者 戴爱梅 丁志梅 +3 位作者 张海军 陈先荣 戴秋萍 陆永跃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1307,共7页
本文对新疆博州豇豆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了0.3%印楝素与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联合对豆蚜的防治效果,并对豆蚜天敌消退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博州,豆蚜以卵在苦豆子和苜蓿上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孵... 本文对新疆博州豇豆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了0.3%印楝素与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联合对豆蚜的防治效果,并对豆蚜天敌消退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博州,豆蚜以卵在苦豆子和苜蓿上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出现有翅蚜在杂草上繁殖蔓延,5月中旬开始迁入棉花上危害,6月中旬陆续迁入豇豆上危害,7月上中旬在豇豆上达到危害高峰时期,7月中下旬慢慢迁入苜蓿地,9月中旬出现性蚜,9月下旬-10月中旬在苜蓿和杂草上产卵越冬。施药后1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豆蚜的防效最高,达到82.91%;施药后3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效仍最高为97.92%;施药后7 d,0.3%印楝素乳油60 mL/667m^(2)+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1000倍液防效达97.3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来说,在豇豆豆蚜发生期施用1次0.3%印楝素+脂肪酸喷雾助剂防治豇豆豆蚜,防效好、持效期长,对豇豆及蚜虫天敌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蚜虫 印楝素 脂肪酸甲酯 助剂 防效
下载PDF
宁夏危害枸杞的蚜虫种类为棉蚜、桃蚜和豆蚜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润志 张蓉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8-222,共5页
宁夏是我国最重要的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生产基地,蚜虫是危害枸杞的重要害虫。多年来枸杞蚜虫一直作为一个未定名物种使用Aphis sp.。2015年作者对宁夏危害枸杞的蚜虫进行了标本采集,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鉴定确... 宁夏是我国最重要的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生产基地,蚜虫是危害枸杞的重要害虫。多年来枸杞蚜虫一直作为一个未定名物种使用Aphis sp.。2015年作者对宁夏危害枸杞的蚜虫进行了标本采集,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鉴定确认是常见的3种蚜虫,分别是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本文提供了它们的鉴定检索表和简要形态特征描述、寄主植物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蚜虫 棉蚜 桃蚜 豆蚜 鉴定
原文传递
六斑月瓢虫对豆蚜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区焯林 崔志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62-64,共3页
研究了六斑月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进行了Ho lling-Ⅱ型和Ho 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的捕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其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也增大,平均处理时间减少。
关键词 六斑月瓢虫 豆蚜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功能反应 六斑月瓢虫 反应研究 豆蚜 模型拟合 平均处理 捕食量 增大 成虫
下载PDF
六斑月瓢虫取食不同猎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特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唐良德 李飞 +2 位作者 赵海燕 吴建辉 任顺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65-5770,共6页
六斑月瓢虫是我国农、林、蔬、果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能够捕食多种猎物。不同的猎物质量显著影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活力。为评价取食不同猎物对六斑月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六斑月瓢虫取食烟... 六斑月瓢虫是我国农、林、蔬、果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能够捕食多种猎物。不同的猎物质量显著影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活力。为评价取食不同猎物对六斑月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六斑月瓢虫取食烟粉虱、豆蚜和玉米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取食烟粉虱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存活率、雌虫寿命和繁殖力最低,分别为(26.15±0.42)d、(52.95±1.98)%、(53.73±2.17)d和(157.67±16.79)粒/雌;而取食玉米蚜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雌虫寿命和繁殖力最高,分别为(16.40±0.49)d、(77.93±0.76)%、(68.33±4.31)d和(798.77±44.29)粒/雌;取食豆蚜时的各生物学参数介于两者之间。种群生命表参数也反映了类似的结果,取食烟粉虱的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最低分别为71.216、0.092和1.094,世代平均历期(T)最长为47.377d;取食玉米蚜的R_0、r_m和λ最高分别为290.281、0.131和1.143,T最短为42.428d。总体来看,相对于烟粉虱而言,蚜虫更适合六斑月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且玉米蚜优于豆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斑月瓢虫 烟粉虱 豆蚜 玉米蚜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昌燕 万正煌 +3 位作者 焦春海 李莉 刘良军 陈宏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89-91,共3页
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 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豆蚜经处理后,平均寿命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短于对照,而LC_(20)和LC_(10)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平均产蚜量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LC_(10)、LC_(20)、LC_(30)处理豆蚜后,F_1代若虫和成虫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若蚜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豆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 吡虫啉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藜芦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时清亮 王海棠 +1 位作者 李平 田子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66-269,共4页
先后以乙醇、氯仿和正丁醇为溶剂,提取了熊耳山区植物藜芦根茎中的活性物质。得到3个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产率分别为2.93%、1.14%和0.58%。测定了3种溶剂萃取物对粘虫、蚜虫、朱砂叶螨和蚊幼虫的毒杀活性。结... 先后以乙醇、氯仿和正丁醇为溶剂,提取了熊耳山区植物藜芦根茎中的活性物质。得到3个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产率分别为2.93%、1.14%和0.58%。测定了3种溶剂萃取物对粘虫、蚜虫、朱砂叶螨和蚊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说明:这几种提取物都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氯仿提取物对3龄粘虫有很强的拒食作用;乙醇提取物对4龄蚊幼虫的杀虫活性最高;3种溶剂萃取物对蚜虫的毒杀能力大小次序为:氯仿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力大小为:乙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采用试管反应法和层析法对藜芦根茎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均含有生物碱类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杀虫活性 粘虫 蚜虫 蚊幼虫 朱砂叶螨
下载PDF
豆蚜胁迫对绿豆抗、感品种营养物质和保护酶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洪宇 金永玲 +5 位作者 张海燕 刘瑞 孙宇佳 郭思敏 曾颖婷 王丽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了明确豆蚜胁迫对抗、感绿豆品种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抗、感2个绿豆品种受豆蚜危害前后营养物质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豆蚜危害后,抗、感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抗虫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下降71.6... 为了明确豆蚜胁迫对抗、感绿豆品种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抗、感2个绿豆品种受豆蚜危害前后营养物质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豆蚜危害后,抗、感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抗虫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下降71.698%;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抗、感品种分别上升400.000%、100.000%,且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抗、感绿豆品种受豆蚜危害后其保护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PPO(多酚氧化酶)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其中POD和APX活性在抗、感品种中分别上升66.886%、137.417%和21.367%、23.691%,但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CAT活性在抗、感品种中均与未受害株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上升236.515%、124.426%;PPO活性在抗、感品种中分别上升359.674%、67.445%,受蚜害后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抗、感绿豆品种受豆蚜危害后,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CAT活性、PPO活性变化与绿豆品种的抗蚜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 绿豆 抗虫性 感虫性 营养物质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花生-棉花间作田蚜虫的发生及其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水平评价
13
作者 薛超 王爱玉 +3 位作者 张芸 张建华 杨媛雪 赵鸣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旨在明确花生-棉花间作模式下蚜虫的发生情况,评价其对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这4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抗性水平,指导该种植模式下蚜虫防控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目测法对山东省临清市花生-棉花间作田中花生蚜(Aphis cracciv... [目的]旨在明确花生-棉花间作模式下蚜虫的发生情况,评价其对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呋虫胺这4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抗性水平,指导该种植模式下蚜虫防控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目测法对山东省临清市花生-棉花间作田中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进行田间调查;通过浸叶法测定花生蚜和棉蚜田间种群及室内敏感品系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活性;通过喷雾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幼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棉蚜的发生较花生蚜严重,棉蚜具有苗蚜期和伏蚜期2个发生高峰期,而花生蚜只有1个发生高峰期,与棉蚜的苗蚜期相近;临清花生蚜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的抗性倍数依次为3.89、1.58、6.55、1.46,分别处于敏感、敏感、低抗及敏感水平,而临清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的抗性倍数依次为105.56、29.57、117.33、7.99,分别处于高抗、中抗、高抗和低抗水平;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龟纹瓢虫与花生蚜的选择毒力比大于1,都具有正向及以上的选择性;而吡虫啉和噻虫胺对龟纹瓢虫与棉蚜、噻虫嗪对龟纹瓢虫幼虫与棉蚜的选择毒力比小于1,都具有负向选择性,只有呋虫胺对龟纹瓢虫与棉蚜均具有正向选择性。[结论]对花生-棉花种植模式蚜虫防控,可在5月下旬适时使用呋虫胺,同时为减缓蚜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的升高,应轮换使用对天敌安全性较高的其他种类的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棉花间作 花生蚜 棉蚜 龟纹瓢虫 新烟碱类杀虫剂 抗药性 选择毒力比
原文传递
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喂的异色瓢虫对豆蚜捕食作用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莉 陈霞 +2 位作者 张艳璇 赵玲玲 林坚贞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8,共7页
【目的】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人工繁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为对象,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最佳寻找密度和捕食功能,明确不同饲料处理对异色瓢虫控害能力的影响,为其大量繁殖应... 【目的】以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卵为饲料人工繁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为对象,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最佳寻找密度和捕食功能,明确不同饲料处理对异色瓢虫控害能力的影响,为其大量繁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室内测定分别饲喂不同处理地中海粉斑螟卵和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不同处理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取食新鲜卵、紫外线杀灭卵、冷冻卵、冷冻卵加蜂蜜、豆蚜的异色瓢虫对豆蚜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8.20、97.73、78.64、101.81、107.70只,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猎物密度下,各处理的异色瓢虫寻找效应相近;在无竞争状态下最佳寻找密度以豆蚜处理最大,为31.89只,紫外线处理卵、冷冻卵加蜂蜜处理次之(30.40只,30.27只)。【结论】与饲喂豆蚜处理相比,地中海粉斑螟卵饲养的异色瓢虫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无影响,仅会影响数值,但是冷冻卵加蜂蜜的处理,捕食功能各指标与豆蚜处理最为相近,且冷冻卵易保存易使用,可在大量饲养中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地中海粉斑螟卵 豆蚜 捕食作用
原文传递
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对黑豆蚜生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的寄生影响了寄主黑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体内的生化代谢。寄生使黑豆蚜的游离氨基酸总浓度升高,寄生1天后,正常组的游离氨基酸总浓度为17.721 nmol/L,被寄生组为23.153nmol/L;寄生4天... 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的寄生影响了寄主黑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体内的生化代谢。寄生使黑豆蚜的游离氨基酸总浓度升高,寄生1天后,正常组的游离氨基酸总浓度为17.721 nmol/L,被寄生组为23.153nmol/L;寄生4天后,正常组和被寄生组分别为58.703和69.659nmol/L。苏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是黑豆蚜血淋巴中主要的氨基酸,被寄生后的黑豆蚜血淋巴中苏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下降。与正常蚜虫相比,被寄生后3天,黑豆蚜血淋巴的蛋白质浓度下降,体蛋白质浓度升高;寄生还使寄主血淋巴的蛋白质组成发生了变化,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蛋白质,其分子量分别约为54和41kD。在被寄生后4天,黑豆蚜的血淋巴海藻糖浓度明显降低。蚜虫的体总糖原和体总脂含量在被寄生后2天显著升高,但在被寄生后3、4天明显低于未寄生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柄瘤蚜茧蜂 寄生 黑豆蚜 生化代谢 影响因素 游离氨基酸 浓度 寄生组
原文传递
温度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刘东阳 刘国 +10 位作者 黎洁 邓全 马鹏 陈娟 李斌 王勇 江连强 郭仕平 伍兴隆 李杨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14-119,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温度条件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以为其规模化繁育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温度处理:25℃恒温、25/30℃变温、30℃恒温,试验过程记录各处理中十斑大瓢虫产卵前期、产卵量、孵化率及成虫体重等...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温度条件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以为其规模化繁育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温度处理:25℃恒温、25/30℃变温、30℃恒温,试验过程记录各处理中十斑大瓢虫产卵前期、产卵量、孵化率及成虫体重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30天的饲养周期内,3种温度处理下十斑大瓢虫的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产卵前期及雌雄虫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产卵开始后第10天和第25天,25℃恒温环境下的卵孵化率显著高于30℃恒温、25/30℃变温饲喂组卵的孵化率(P<0.05)。在30 d的观察期内,各处理组间的平均卵孵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25/30℃变温环境和30℃恒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了十斑大瓢虫卵的孵化率,但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及成虫体重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十斑大瓢虫的规模繁育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 十斑大瓢虫 温度 生物防治
下载PDF
5种常用生物杀虫剂对黄芪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菊平 杜恩强 +3 位作者 曹天文 张苗 彭福成 彭云飞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2034-2036,共3页
采用浸虫法和浸叶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藜芦碱、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鱼藤酮、印楝素)对黄芪豆蚜的室内毒力。不同药剂浸虫法测定结果表明,0.3%苦参碱水剂对黄芪豆蚜表现出较高的毒力,LC50值为0.667 mg/L,其次是0.3%印楝素乳油,LC5... 采用浸虫法和浸叶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藜芦碱、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鱼藤酮、印楝素)对黄芪豆蚜的室内毒力。不同药剂浸虫法测定结果表明,0.3%苦参碱水剂对黄芪豆蚜表现出较高的毒力,LC50值为0.667 mg/L,其次是0.3%印楝素乳油,LC50值为1.224 mg/L;5种药剂浸叶法测定结果显示,0.3%印楝素乳油和0.3%苦参碱水剂对黄芪豆蚜的毒力较高,LC50值分别为10.948,11.149 m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黄芪豆蚜的室内毒力较低。0.3%苦参碱水剂和0.3%印楝素乳油是防治中药材黄芪豆蚜较好的生物制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黄芪 豆蚜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迟家家 陈鹏 +1 位作者 刘俊展 刘永杰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105-107,共3页
为选择防治豆蚜的高效药剂,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1种常用杀虫剂对豆蚜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24 h后对豆蚜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中吡虫啉对豆蚜的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_(50))值为0.247 mg/L;其次... 为选择防治豆蚜的高效药剂,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1种常用杀虫剂对豆蚜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24 h后对豆蚜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中吡虫啉对豆蚜的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_(50))值为0.247 mg/L;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毒死蜱,LC50值分别为0.262、0.381、0.386 mg/L;吡蚜酮毒力最低,LC_(50)值为35.71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 杀虫剂 毒力 致死中浓度 浸渍法
下载PDF
蚜虫体内共生菌Buchnera trpB基因片段序列的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玉新 张春玲 洪晓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根据已知蚜虫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法从桃蚜(Myzus persicae(Su lz-er))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体内扩增出了其内共生菌Buchnera的trpB基因,序列长度约388 bp。通过对桃蚜和豆蚜体内的Buchnera ... 根据已知蚜虫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法从桃蚜(Myzus persicae(Su lz-er))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体内扩增出了其内共生菌Buchnera的trpB基因,序列长度约388 bp。通过对桃蚜和豆蚜体内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桃蚜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与已知的麦双尾蚜(D i-uraphis noxia(Kurd j))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相近,而豆蚜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则与已知的豌豆蚜(Acryrthosi-phon pisum(Harris))的Buchnera trpB基因序列相近。这是桃蚜和豆蚜体内的trp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豆蚜 BUCHNERA trpB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增效吡虫啉对豆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秀玲 李艳波 +2 位作者 刘月 冷阳 张一宾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6-697,共2页
[目的]测定增效吡虫啉对豆蚜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种增效吡虫啉对豆蚜的24 h致死作用,同时以市售的35%吡虫啉悬浮剂为对照。[结果]31%增效吡虫啉悬浮剂SE-6-4防治豆蚜的效果最佳,其LC50值为5.2673 mg/L;其次为31%增效吡虫啉... [目的]测定增效吡虫啉对豆蚜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种增效吡虫啉对豆蚜的24 h致死作用,同时以市售的35%吡虫啉悬浮剂为对照。[结果]31%增效吡虫啉悬浮剂SE-6-4防治豆蚜的效果最佳,其LC50值为5.2673 mg/L;其次为31%增效吡虫啉悬浮剂SE-1,LC50值为7.7441 mg/L;35%吡虫啉悬浮剂的LC50值为10.5630 mg/L,豆蚜对其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31%增效吡虫啉悬浮剂SE-6-4和SE-1是2个良好的制剂产品,具有减量同效的应用价值,可将其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豆蚜 毒力测定 减量同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