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insect mother know under what conditions it will make their offspring live? 被引量:5
1
作者 Fatemeh Kohandani Guillaume Jean Le Goff Thierry Hance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1-149,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oviposition theory, the larval success of insects depends on the oviposition site selection by females. Females are expected to choose a site with many resources and few competitors or predato...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oviposition theory, the larval success of insects depends on the oviposition site selection by females. Females are expected to choose a site with many resources and few competitors or predators to allow the best performance for their progeny, assuming that "mother knows best." However, this is not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The Aphidoletes aphidimyza larvae are generalist aphid predators and females consequently lay their eggs near or inside aphid colonie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on oviposition behavior of A. aphidimyza females. First, we counted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by a female on a leaf with 20 aphids, in the presence of 0, 2, 4, or 6 conspecific eggs or in the absence of eggs but in presence of 3 virgin females. The same experiment was also performed under choice condition with 2 oviposition sit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low densities ofconspecific eggs, or the presence of conspecific female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by A. aphidimyza females. One of the hypotheses advanced to explain these results is the advantages of conspecifics presence. At low densities, the presence of eggs on an oviposition site can indic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ite for the females. The conspecific presence can also insure a dilution effect against predator and increase the presence of potential mating partners for this monogenic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idoletes aphidimyza clutch size dilution effect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optimal oviposition predatory larvae
原文传递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Antennae of Aphidoletes aphidimyza (Diptera: Cecidomyiidae)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洁 杨茂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The morphology of antennae of Aphidoletes aphidimyza was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fourteen segmented, the male was approximately 2000 μm and the ... The morphology of antennae of Aphidoletes aphidimyza was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fourteen segmented, the male was approximately 2000 μm and the female was 1050μm. Six types of sensillae on the antenna were observed, viz. chaetica (Ch), trichoidea (Tr), basiconica (Ba), cavity (Ca), styloid (St) and circumfila (Ci) on the antennae of A. aphidimyza. Sensillae Ch had a long external-process, with a base surrounded by membranous sockets and a length of about 67.5 μm. Sensillae Tr were distally curved and inserted into a depression, 61.0μm long. Sensillae Ba were peg-like and 4.7μm long on the antennae. Sensillae Ca were pit-like in appearance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pit was 1.2μm. Sensilla St was found on the second sub-segment flagellum of the male antennae. The length of the sensilla was about 21 μm and the diameter was 1.5μm. The circurnfila, which are a unique type of sensilla found only on cecidomyiid antennae, formed loops around each of the antennal sub-segments, and were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by a series of stalks. Sensilla St was only present on male antenna. The number of Ba and Tr was almost the same in both sexes. There were more Sensilla Ca on the male antenna than on the female, while there was more Ch on the fem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idoletes aphidimyz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TENNA Sensillae ULTRASTRUCTURE
下载PDF
食蚜瘿蚊工厂化繁殖技术规程 被引量:14
3
作者 于晓飞 韩小斌 +4 位作者 宋冬梅 王秀琴 陈廷智 田太安 杨茂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38-40,共3页
为快速扩繁食蚜瘿蚊种群,满足田间生物防治需求,从技术规程制定原则、繁育设施与条件、繁殖程序及技术要点等方面总结出一套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推广应用性强的技术规程。
关键词 食蚜瘿蚊 豌豆修尾蚜 蚕豆 繁育技术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3种蚜虫捕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洁 杨茂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11897-11898,共2页
[目的]为评价和充分利用食蚜瘿蚊的控蚜作用。[方法]将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分别设置5个密度,并用甘蓝蚜作种内干扰竞争试验,研究食蚜瘿蚊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结果]食蚜瘿蚊对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 [目的]为评价和充分利用食蚜瘿蚊的控蚜作用。[方法]将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分别设置5个密度,并用甘蓝蚜作种内干扰竞争试验,研究食蚜瘿蚊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结果]食蚜瘿蚊对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食蚜瘿蚊对甘蓝蚜、桃蚜、蔷薇长管蚜一昼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3、11、12头,猎物密度相同时对甘蓝蚜的寻找效应始终高于桃蚜和蔷薇长管蚜。食蚜瘿蚊幼虫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少。[结论]食蚜瘿蚊的捕食数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寻找效应随蚜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食蚜瘿蚊对甘蓝蚜的捕食量最高,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甘蓝蚜 桃蚜 蔷薇长管蚜 捕食作用 功能反应 干扰反应
下载PDF
利用食蚜瘿蚊防治保护地蔬菜桃蚜的试验 被引量:13
5
作者 程洪坤 赵军华 +3 位作者 谢明 魏淑贤 宋兴甫 王锦祯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3期97-100,共4页
在蔬菜温室、弓棚、大棚内释放食蚜瘿蚊防治桃蚜,当单株蚜量在200头以下时,以1:20益害比释放瘿蚊成虫,9~12天后温室、弓棚内桃蚜分别减退75.1%~91.8%和80.1%~90.5%。1990年在5个大棚内以1:20益害比,一次释放,10天后蚜虫减退82.2... 在蔬菜温室、弓棚、大棚内释放食蚜瘿蚊防治桃蚜,当单株蚜量在200头以下时,以1:20益害比释放瘿蚊成虫,9~12天后温室、弓棚内桃蚜分别减退75.1%~91.8%和80.1%~90.5%。1990年在5个大棚内以1:20益害比,一次释放,10天后蚜虫减退82.2%,30天后蚜虫有所回升,单株蚜量141.2头。1991年6~7月份,在16个大棚内分别释放瘿蚊,当单株蚜虫146头时,按1:20益害比,在2周内分2~3次释放瘿蚊,10天后单株蚜量减退86.4%,以后蚜虫仍逐日下降,在拉秧前60天内能有效地控制蚜害,不需使用化学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桃蚜 保护地 蔬菜
下载PDF
贵州食蚜瘿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细群 杨茂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详细地描述了蚜虫的一种专一捕食性天敌———贵州食蚜瘿蚊本地品系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食蚜瘿蚊从卵到成虫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73. 82日度和8. 35℃。一头食蚜瘿蚊幼虫一生平均可杀死豌豆修尾蚜59. 6头。
关键词 瘿蚊 生物学特性 捕食性天敌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品系 豌豆 初步研究 蚊幼虫 成虫
下载PDF
应用生命表评价食蚜瘿蚊扩繁系统 被引量:9
7
作者 谢明 程洪坤 邱卫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51-156,共6页
应用生命表技术 ,考察我国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大量扩繁系统主要环节的效率。结果表明 ,卵期、 1龄幼虫期、蛹期的死亡率较大 ,分别为 13 5 %、 18 2 %和 19 0 % ,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各发育阶段的观察 ,初... 应用生命表技术 ,考察我国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大量扩繁系统主要环节的效率。结果表明 ,卵期、 1龄幼虫期、蛹期的死亡率较大 ,分别为 13 5 %、 18 2 %和 19 0 % ,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各发育阶段的观察 ,初步明确了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连续多代饲养中的性比失调问题对卵的饱满率及产卵量有很大影响 ,化蛹的场所条件、发育及贮藏条件、 1龄幼虫的食物供给状况也是造成实验种群大量死亡的主要因子。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改进该天敌的扩繁体系 ,提高扩繁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实验种群 生命表 扩繁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烟蚜的田间控害效果 被引量:10
8
作者 商胜华 黄纯杨 +4 位作者 申修贤 于晓飞 曹毅 刘明宏 杨茂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41-44,共4页
为烟田合理利用食蚜瘿蚊进行烟蚜生物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室内笼罩法和田间罩笼移笼法相结合,研究食蚜瘿蚊大田控制烟蚜种群虫口减退率及控害指数的效果。结果表明:以益害比为1∶10和1∶15释放食蚜瘿蚊对烟蚜的控制效果最好,7d后虫口减退... 为烟田合理利用食蚜瘿蚊进行烟蚜生物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室内笼罩法和田间罩笼移笼法相结合,研究食蚜瘿蚊大田控制烟蚜种群虫口减退率及控害指数的效果。结果表明:以益害比为1∶10和1∶15释放食蚜瘿蚊对烟蚜的控制效果最好,7d后虫口减退率可达95.44%和96.44%,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食蚜瘿蚊对烟蚜的田间防效以6月2日前后进行释放效果最好,控害指数为0.6445;不同笼罩状态下田间烟蚜发生量总体趋势为天敌释放区罩笼组>自然对照区自然组>天敌释放区开放组。食蚜瘿蚊对大田烟蚜的防控以益害比为1∶15,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连续释放2次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烟蚜 益害比 罩笼移笼法 控害效果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和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林清彩 陈浩 +5 位作者 尹园园 张思聪 于毅 庄乾营 郑礼 翟一凡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Rondani)幼虫生长发育、捕食能力及控蚜效能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从卵到老熟幼虫的发育历期和日捕食量,并测定了食蚜瘿蚊3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Rondani)幼虫生长发育、捕食能力及控蚜效能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从卵到老熟幼虫的发育历期和日捕食量,并测定了食蚜瘿蚊3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食蚜瘿蚊卵和幼虫发育速度加快,捕食天数减少,总捕食量增加,各温度间的总捕食量差异显著。温度为22-30℃时,食蚜瘿蚊幼虫在第3-4天开始捕食蚜虫,随后的1-2d内日捕食量达到高峰,随猎物密度增加,3龄初幼虫捕食量有明显的逐级上升趋势。每个温度下食蚜瘿蚊幼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18-30℃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9、33.0、35.2、48.9头,食蚜瘿蚊幼虫瞬时攻击率26℃时最高为0.99,单头猎物处理时间在30℃时最短为0.02 d。食蚜瘿蚊的控蚜能力30℃时最强,当温度降低时,其控蚜能力相应减弱。【结论】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食蚜瘿蚊幼虫的发育、捕食和对蚜虫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温度 日捕食量 功能反应
原文传递
食蚜瘿蚊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秀琴 欧后丁 +5 位作者 于晓飞 芶剑渝 刘健锋 申修贤 刘明宏 杨茂发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研究食蚜瘿蚊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评估不同龄期食蚜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食蚜瘿蚊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Ⅱ型,其中2龄食... 为研究食蚜瘿蚊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评估不同龄期食蚜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食蚜瘿蚊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Ⅱ型,其中2龄食蚜瘿蚊幼虫对1~2龄烟蚜的处理时间短(2.0525 h),理论最大捕食量最大(11.69头);3龄食蚜瘿蚊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控制作用均强于2龄食蚜瘿蚊幼虫,对高龄烟蚜(3~4龄)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日均捕食量随着食蚜瘿蚊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但平均捕食率随着食蚜瘿蚊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食蚜瘿蚊捕食不同龄期烟蚜的种内干扰作用不同,干扰程度为1~2龄(0.76)>4龄(0.64)>3龄(0.57)。因此,食蚜瘿蚊对烟蚜的控制潜能较大,是一种可应用的蚜虫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烟蚜 功能反应 干扰反应 捕食能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绪立 芶剑渝 +4 位作者 吴慧子 黄纯杨 杨茂发 杨相 于晓飞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目的】为明确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对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的控害潜能。【方法】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利用室外笼罩法模拟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田间控害潜能。【结果... 【目的】为明确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对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的控害潜能。【方法】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利用室外笼罩法模拟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田间控害潜能。【结果】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1-2龄莴苣指管蚜的瞬时攻击率(a)和捕食能力(a/T_(h))均最高,分别为0.466和12.90;搜寻效应随莴苣指管蚜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日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捕食作用率随其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种内干扰方程分别为:E_(1–2)=0.304P^(﹣1.148)、E_(3)=0.226P^(﹣1.155)、E_(4)=0.177P^(﹣1.094)、E_(5)=0.128P^(﹣1.028);在捕食偏好选择中,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莴苣指管蚜1-2龄及3龄若蚜的捕食选择率分别为43%和30%;室外笼罩试验中,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莴苣指管蚜的理想防效益害比为1∶10和1∶15,且释放后的第6天为防效最佳时期。【结论】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具有较好的防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莴苣指管蚜 捕食功能 室外笼罩 生物防治
原文传递
食蚜瘿蚊最佳冷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宫亚军 石宝才 路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在对食蚜瘿蚊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以及有效积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不同低温对食蚜瘿蚊成虫羽化率影响的试验,筛选出蛹的最适冷藏温度。结果表明:食蚜瘿蚊蛹的发育起点为(7.13±1.51)℃,有效积温为(156.30±22.21)日度;... 在对食蚜瘿蚊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以及有效积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不同低温对食蚜瘿蚊成虫羽化率影响的试验,筛选出蛹的最适冷藏温度。结果表明:食蚜瘿蚊蛹的发育起点为(7.13±1.51)℃,有效积温为(156.30±22.21)日度;确定蛹的最佳冷藏温度为4-5℃,冷藏60 d后平均羽化率达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低温贮藏
下载PDF
温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洁 杨茂发 王利爽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59,共4页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测定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测定各温度下食蚜瘿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食蚜瘿蚊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测定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测定各温度下食蚜瘿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食蚜瘿蚊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19~28℃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为延长。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不同温度下食蚜瘿蚊的5天化蛹率和总羽化率差别较大,但以25℃下为最高,分别为88.00%和94.70%;而22℃下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25℃下较为接近,分别为84.00%和90.66%,经分析差异不显著。食蚜瘿蚊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温度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梦莎 王雄 +4 位作者 李帅 杨茂发 黄纯杨 于晓飞 吴慧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63-68,共6页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是茶树的重要害虫,评估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对茶蚜的防控潜能,为大田释放天敌食蚜瘿蚊防治茶蚜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探索了饥饿处理24 h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茶蚜的捕食功...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是茶树的重要害虫,评估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对茶蚜的防控潜能,为大田释放天敌食蚜瘿蚊防治茶蚜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探索了饥饿处理24 h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的种内干扰作用,试验完成后继续饲喂,直至食蚜瘿蚊羽化,观察其性别。结果表明:食蚜瘿蚊雌、雄幼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雌、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1、24.5头,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780、0.459,处理时间(T_(h))分别为0.052、0.041 d;食蚜瘿蚊捕食量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自身密度干扰方程为E=0.421 P^(-0.892),相同的猎物密度下,雌虫的搜寻效应高于雄虫。食蚜瘿蚊对茶蚜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且雌虫对茶蚜的控害能力优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茶蚜 捕食功能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
15
作者 郑梦瑶 任鹏 +3 位作者 申修贤 于晓飞 杨相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86-92,共7页
大豆蚜是大豆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究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食蚜瘿蚊和大豆蚜密度梯度,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 大豆蚜是大豆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究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食蚜瘿蚊和大豆蚜密度梯度,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各龄期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对大豆蚜3龄若虫的最大日捕食量最高,为32.573头;对大豆蚜各龄期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大豆蚜密度升高而降低,相同密度下对大豆蚜4龄若虫的搜寻效应最大,但在40头和50头密度时3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大于4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捕食作用率亦随密度升高而降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3龄若虫表现出捕食偏好性,选择系数Q=1.767。该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捕食潜能,可应用于田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食蚜瘿蚊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全虫态形态记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秀琴 王小彦 +4 位作者 于晓飞 黄纯杨 申修贤 杨先才 杨茂发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2-839,共8页
【目的】基于实验室饲养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进行个体发育的形态特征描述。为食蚜瘿蚊的鉴定提供基本信息。【方法】在野外采集幼虫,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16 L∶8 D的室内条件下饲养获... 【目的】基于实验室饲养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进行个体发育的形态特征描述。为食蚜瘿蚊的鉴定提供基本信息。【方法】在野外采集幼虫,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16 L∶8 D的室内条件下饲养获得食蚜瘿蚊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全部虫态。通过数码采集和电子显微镜详细描述了各虫态的发育特征。【结果】食蚜瘿蚊卵的发育历期为2 d,幼虫期有3个龄期,发育历期5-8 d,蛹期7-10 d以及成虫期3-4 d。【结论】食蚜瘿蚊个体发育特征对食蚜瘿蚊的鉴定和分类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翅目 食蚜瘿蚊 全虫态 形态学
原文传递
滞育食蚜瘿蚊主要生化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美娟 何晓庆 +5 位作者 刘冬 宋凯 张恒 赵颖 李玉艳 王玉波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2-850,共9页
【目的】研究食蚜瘿蚊在滞育不同时期的主要生化物质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其代谢特点,为深入研究其滞育生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非滞育个体以及滞育诱导期老熟幼虫、滞育维持期预蛹... 【目的】研究食蚜瘿蚊在滞育不同时期的主要生化物质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其代谢特点,为深入研究其滞育生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非滞育个体以及滞育诱导期老熟幼虫、滞育维持期预蛹和滞育解除后成虫的鲜重、总蛋白质、总糖、糖原、海藻糖和甘油的含量。【结果】(1)滞育诱导期老熟幼虫的鲜重和生化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滞育个体。(2)随着滞育预蛹发育,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呈明显增高趋势,滞育60 d预蛹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分别是非滞育预蛹的1.80倍和1.73倍。(3)滞育解除后成虫的鲜重和海藻糖、甘油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成虫,而糖原含量低于非滞育成虫。(4)随着滞育食蚜瘿蚊发育,总糖、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总蛋白质含量由滞育诱导期至滞育维持期逐渐下降,滞育解除后又升高,而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在滞育期间积累海藻糖和甘油,有助于提高抗逆性,满足其滞育期间能量需求,渡过不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滞育 生化物质
原文传递
食蚜瘿蚊对高粱蚜的控制潜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鹏 李治模 +5 位作者 申修贤 王雄 于晓飞 刘健锋 黄纯杨 杨茂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7-1333,共7页
为了解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的控制潜能,本文开展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高粱蚜若虫(1~2龄)的室内捕食功能反应和室外笼罩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高粱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 为了解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的控制潜能,本文开展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高粱蚜若虫(1~2龄)的室内捕食功能反应和室外笼罩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高粱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高粱蚜1~2龄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其控害效能a/Th为0.6570,最大理论日捕食量为32.79头;食蚜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受种内干扰的影响,干扰系数m为0.3007;室外笼罩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高粱蚜的最佳防效益害比为1:15,且释放食蚜瘿蚊(9日龄蛹)后的第6d为防效最佳时期,益害比1:5、1:10、1:15对高粱蚜的防控效果均达到70%以上。综上所述,食蚜瘿蚊对高粱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潜力,未来有希望将其进一步应用到田间的生物防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高粱蚜 捕食功能反应 笼罩 生物防治
下载PDF
5种生物农药对烟蚜和食蚜瘿蚊的毒力测定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申修贤 黄纯杨 +5 位作者 于晓飞 商胜华 王秀琴 王小彦 刘明宏 杨茂发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1,66,共7页
为筛选出对食蚜瘿蚊安全的生物农药,选用5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烟蚜及食蚜瘿蚊幼虫(喷雾法)和食蚜瘿蚊成虫(药膜法)进行了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处理24 h还是48 h,对烟蚜毒力较高的是甲维盐和苦参碱,LC50分别为2.166和3.695... 为筛选出对食蚜瘿蚊安全的生物农药,选用5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烟蚜及食蚜瘿蚊幼虫(喷雾法)和食蚜瘿蚊成虫(药膜法)进行了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处理24 h还是48 h,对烟蚜毒力较高的是甲维盐和苦参碱,LC50分别为2.166和3.695 mg/L(24 h),1.567和2.874 mg/L(48 h);对食蚜瘿蚊幼虫的毒力较高的是鱼藤酮,LC50为18.137mg/L(24 h)、13.771 mg/L(48 h),对成虫的毒力较高的是多杀菌素,LC50为7.249 mg/L(24 h)、4.125 mg/L(48 h)。因此5种生物农药中苦参碱、甲维盐、苏云金杆菌对烟蚜和食蚜瘿蚊的选择性较高,适宜在田间与食蚜瘿蚊联合应用防控烟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食蚜瘿蚊 生物农药 毒力测定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4种杀虫剂对食蚜瘿蚊的安全性测评
20
作者 刘斯涵 蒋何蕴涵 +2 位作者 黄纯杨 杨茂发 于晓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66-69,79,共5页
为明确4种杀虫剂对天敌昆虫食蚜瘿蚊的安全性,试验采用浸叶法、喷雾法、药膜法对食蚜瘿蚊幼虫、蛹、成虫进行药剂安全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杀虫剂对食蚜瘿蚊幼虫的致死率大小为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藜芦碱,所选药剂对2龄幼虫的... 为明确4种杀虫剂对天敌昆虫食蚜瘿蚊的安全性,试验采用浸叶法、喷雾法、药膜法对食蚜瘿蚊幼虫、蛹、成虫进行药剂安全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杀虫剂对食蚜瘿蚊幼虫的致死率大小为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藜芦碱,所选药剂对2龄幼虫的影响高于3龄幼虫;对蛹的安全性由高到低为吡蚜酮(88%)>藜芦碱(84%)>啶虫脒(70%)>噻虫嗪(46%);对成虫的致死率由大到小为噻虫嗪>啶虫脒>藜芦碱>吡蚜酮,成虫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中噻虫嗪、啶虫脒均超9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吡蚜酮对成虫死亡率影响最小,处理48 h后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选择吡蚜酮试剂作为防蚜药剂可有效降低食蚜瘿蚊死亡率,增加两者的联合防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各虫态 杀虫剂 敏感性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