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病北极红点鲑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6
1
作者 史秀杰 刘荭 +2 位作者 高隆英 何俊强 江育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对2004年5月四川省某养殖基地养殖的北极红点鲑患病鲑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从病灶处分离到细菌和真菌。分离到的细菌经API生化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 对2004年5月四川省某养殖基地养殖的北极红点鲑患病鲑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从病灶处分离到细菌和真菌。分离到的细菌经API生化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421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用NCBI-BLASTn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各株A层蛋白部分编码基因有99%以上的序列同源性。用引物EUS-F和EUS-R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755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用NCBI-BLASTn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水霉属各株的DNA片段(包括18S核糖体RNA基因部分序列、内转录间隔区1全序列、5.8S核糖体RNA基因全序列、内转录间隔区2全序列和28S核糖体RNA部分序列)有93%-100%的同源性;而与属于丝囊霉菌属的EUS各株相对应的DNA片段仅有60%的序列同源性。因此判定所分离的真菌为水霉。杀鲑气单胞菌是引起疖疮病和溃疡病等病的病原菌,而水霉广泛存在于水中,当鱼受伤后,水霉孢子容易从患病部位侵入鱼体,加重感染。因此判断该病主要是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而水霉则引起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水霉 丝囊霉菌 北极红点鲑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下载PDF
四川省养殖白乌鳢的暴发流行性溃疡综合征诊断与病理学研究
2
作者 樊威 陈梦竹 +6 位作者 郭向辉 耿毅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赖为民 吴俊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四川地区养殖的白乌鳢(Channa argus)在2021年秋冬阴雨季节频繁发生溃疡性死亡事件。为确定白乌鳢溃疡性疾病的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分离培养、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大体病理研究发现,患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脱落并暴露皮... 四川地区养殖的白乌鳢(Channa argus)在2021年秋冬阴雨季节频繁发生溃疡性死亡事件。为确定白乌鳢溃疡性疾病的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分离培养、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大体病理研究发现,患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脱落并暴露皮下肌肉层,肌肉出现深层溃疡的情况;在光镜下,发现肌肉触片中有直径为10~20μm的无隔膜分枝状菌丝,通过霉菌分离纯化和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侵入性丝囊霉菌(Aphanomyces invadans)。组织病理学显示,在皮肤真皮层和肌肉中的溃疡边缘包围着成熟的肉芽肿,而这些肉芽肿可侵袭至肉眼所观察到的正常肌肉处,对病鱼造成进一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白乌鳢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这是关于白乌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首次报告。研究结果为侵入性丝囊霉菌的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也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宿主进一步扩大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乌鳢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侵入性丝囊霉菌 诊断与病理学
下载PDF
冬春季大口黑鲈溃疡症病原分离鉴定及病理形态学观察
3
作者 黄泊文 向菲 +5 位作者 田子琦 耿毅 欧阳萍 黄小丽 陈德芳 阳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9-555,共7页
【目的】近年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冬春季流行一种体表形成明显溃疡的疫病,本研究旨在明确其病因。【方法】从眉山东坡区和洪雅县采集病料,采用病原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鱼进行研究。【结果】溃... 【目的】近年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冬春季流行一种体表形成明显溃疡的疫病,本研究旨在明确其病因。【方法】从眉山东坡区和洪雅县采集病料,采用病原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鱼进行研究。【结果】溃疡组织压片观察到大量直径10~30μm、长丝状且分支较少的菌丝体;组织病理学上,肌纤坏死、溶解,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中分布大量由上皮样细胞、纤维细胞及位于中央的菌丝体组成的霉菌性肉芽肿;六胺银染色(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ramine,PASM)发现,霉菌性肉芽肿中央的菌丝体呈黑色。病变肌肉组织基于侵入丝囊霉菌Aphanomyces invadans ITS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以葡糖糖/蛋白胨(Glucose and peotone,GP)琼脂分离培养得到的霉菌纯培养物(BW1、BW3)在灭菌池塘水过夜培养12 h后,形成原孢子囊,符合侵入丝囊霉菌属特征;两株分离霉菌IT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侵入丝囊霉菌ITS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4%与99.46%,在系统发育树上与侵入丝囊霉菌聚类为一支。【结论】确定大口黑鲈冬春季溃疡病是侵入丝囊霉菌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侵入丝囊霉菌 组织病理学 霉菌性肉芽肿
下载PDF
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病原分离鉴定与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3 位作者 王亚军 刘春 陈绮梨 霍礼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3-1220,共8页
为寻找冬春季鳢(Channa maculata)烂身病的病原,应用组织压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HE 常规染色法和 Grocott 六胺银染色法、霉菌分离纯化及 ITS 的序列分析等对冬春季患疑似溃疡综合征的烂身病鳢进行了病原学与病理学研究。病变... 为寻找冬春季鳢(Channa maculata)烂身病的病原,应用组织压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HE 常规染色法和 Grocott 六胺银染色法、霉菌分离纯化及 ITS 的序列分析等对冬春季患疑似溃疡综合征的烂身病鳢进行了病原学与病理学研究。病变组织压片观察到大量直径 10~20 μm,分枝较少、纤细菌丝。扫描电镜观察到肌肉组织中延伸出大量的纤细的丝状真菌。患病鳢皮肤和肌肉表现为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溃疡灶肌肉内可见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节基本结构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霉菌菌丝(横断面呈圆形,斜断或纵断呈丝状)组成,霉菌位于结节中央。Grocott 六胺银染色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棕色菌体。无菌分离培养可观察到典型丝状霉菌;霉菌在灭菌池塘水 20℃过夜, 12 h 后可观察原代孢子群形成,真菌 ITS 序列分析表明其与侵袭丝囊菌(Aphanomyces invadans)同源性为 100%。侵袭丝囊霉菌(A. invadans)是杂交鳢溃疡综合症病的主要病原,为鱼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丝囊霉菌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流行性肉芽肿性丝囊霉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开松 樊慧敏 +7 位作者 马倩倩 唐庆权 许晓牧 程起群 朱若林 祁克宗 万全 鲍传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5-29,共5页
流行性肉芽肿性丝囊霉菌病(epizootic granulomatous aphanomycosis,EGA),俗称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所列的疫病,也是我国法定的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危及4大... 流行性肉芽肿性丝囊霉菌病(epizootic granulomatous aphanomycosis,EGA),俗称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EUS),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所列的疫病,也是我国法定的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危及4大洲20多个国家的94种咸水或淡水鱼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国内EGA疑似病例日益增加,但由于该病原分离纯化困难,导致各界对国内是否存在该病有很大争议。通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物学、诊断和防控等角度对EGA进行综述,期望有利于该病的研究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囊霉菌 流行病学 病理生物学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