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单中心治疗经验
1
作者 赵文鹏 吕凡振 +4 位作者 胡义良 陈晒 方华强 王世知 周为民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4,共7页
目的 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3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随访过程中血肿转归... 目的 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3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随访过程中血肿转归情况分为吸收组(n=134)和进展组(n=2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收组与进展组在年龄[(60.59±11.14)岁vs.(61.86±12.05)岁]、血小板计数[206.00(88.07)×10^(9)/L vs. 187.00(86.00)×10^(9)/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8.60(19.37) U/L vs. 19.50(7.80) U/L]、降主动脉最大直径[35(6) mm vs. 34(5) mm]以及血肿远端累及6~11区[157(66.81%)vs. 66(49.25%)]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是Stanford B型IMH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3,95%CI:0.899~0.990,P=0.017)。出院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1±17.9)个月,失访率6.8%。药物治疗患者出院后5年生存率为77.4%,腔内治疗患者出院后5年生存率为87.6%。结论 单中心经验表明Stanford B型IMH选择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对于降主动脉扩张者,应警惕壁间血肿的进展,必要时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溃疡样突起 穿透性溃疡 壁内血池
原文传递
主动脉壁间血肿CT增强检查的护理
2
作者 方春艳 金志发 +1 位作者 陈相猛 赵爱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CT增强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CT增强检查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32例,检查过程中护士均严密监测病情,实行精心人性化护理。结果 32例患者在放射科医生、技师和护士的共同配合下,均成功完成CT检查,...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CT增强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CT增强检查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32例,检查过程中护士均严密监测病情,实行精心人性化护理。结果 32例患者在放射科医生、技师和护士的共同配合下,均成功完成CT检查,达到诊断要求。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完成急诊CT检查的护理关键是加强专科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控制血压,止痛治疗,严防病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CT增强 护理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MDCT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德利 张金玲 +1 位作者 姜慧杰 刘白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主动脉CTA的AAS患者29例,对CTA的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CT辐射剂量。结果 29例AAS中,主动脉夹层1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7例,...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主动脉CTA的AAS患者29例,对CTA的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CT辐射剂量。结果 29例AAS中,主动脉夹层1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7例,不稳定动脉瘤5例。12例主动脉夹层中,A型和B型分别占41.7%(5/12)和58.3%(7/12),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A型和B型分别占42.8%(3/7)和57.2%(4/7)。CT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9.08±1.83)m Sv。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AAS的影像特征,在诊断AAS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溃疡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