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甲二萜生物碱的药理活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林凌云 陈巧鸿 王锋鹏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归纳总结了 1984年以来所发表的有关去甲二萜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去甲二萜生物碱 药理活性 抗心律失常 NPA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estrogens and pharmaceuticals in the Zhangweinanyun River System 被引量:13
2
作者 CAO JinLing SHI JiangHong HAN Rui LI YingXia YANG Zhi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7期3138-3144,共7页
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use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SPE)and LC/MS/MS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4 estrogens(estrone,17 β-estradiol,estriol,and 17 α-ethynylestradiol)and 3 anti-inflammatorie... 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use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SPE)and LC/MS/MS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4 estrogens(estrone,17 β-estradiol,estriol,and 17 α-ethynylestradiol)and 3 anti-inflammatories(ibuprofen,ketoprofen and naproxen)in the Zhangweinanyun River System(China).Relative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for estrone,17 α-ethynylestradiol,and ketoprofen in the Wei Canal than in the Wei River and in the Zhangweixin River.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male fish feminization from estrogens in the Zhangweinanyun Riv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季节变化 水系 乙炔基雌二醇 分配 药品 固相萃取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meloxicam on transient brain ischemia in rats:the two faces of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s 被引量:4
3
作者 Irene Fernández Ugidos Paloma González-Rodríguez +5 位作者 María Santos-Galdiano Enrique Font-Belmonte Berta Anuncibay-Soto Diego Pérez-Rodríguez JoséManuel Gonzalo-Orden Arsenio Fernández-López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961-1967,共7页
The inflammato ry respon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after ischemic insult.The use of non-ste 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has been a matter of debate as to whether they have benefi... The inflammato ry respon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after ischemic insult.The use of non-ste 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has been a matter of debate as to whether they have beneficial or detrimental effects.In this context,the effects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agent meloxicam have been scarcely documented after stro ke,but its ability to inhibit both cyclooxygenase isoforms(1 and 2) could be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modulate postischemic inflammatio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ffect of meloxicam in a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in rats,measuring i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fter 48 hours and 7 days of reperfus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on the glial scar and regenerative events such as the generation of new progenitor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and axonal sprouting at the edge of the damaged area.We show that meloxicam’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remained after 7 days of reperfusion even if its administration was restricted to the two first days after ischemia.Moreover,meloxicam treatment modulated glial scar reactivity,which matched with an increase in axonal sprouting.However,this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formation of neuronal progenitor cells.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ual role of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s after stro ke and encourages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both the neuroprotective and the regenerative effects in preclin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inflammatories ASTROCYTE axonal sprouting cylinder test DOUBLECORTIN focal brain ischemia glial scar inflammation neuroprotection new neuron generation transient stroke
下载PDF
Impact of discontinu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on long-term recurrence in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 被引量:2
4
作者 Naoyoshi Nagata Ryota Niikura +10 位作者 Tomonori Aoki Takuro Shimbo Katsunori Sekine Hidetaka Okubo Kazuhiro Watanabe Toshiyuki Sakurai Chizu Yokoi Junichi Akiyama Mikio Yanase Masashi Mizokami Naomi Uemur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期1292-1298,共7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scontinu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on recurrence in long-term follow-up patients with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CDB).METHODS: A cohort of 132 patients hospita...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scontinu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on recurrence in long-term follow-up patients with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CDB).METHODS: A cohort of 132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CDB examined by colonoscopy was prospectively enrolled. Comorbidities, lifestyle, and medications(NSAIDs, low-dose aspirin, antiplatelet agents, anticoagulants, acetaminophen, and corticosteroids) were assessed. After discharge, patients were requested to visit the hospital on scheduled day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recurrence.RESULTS: Median follow-up was 15 mo. The probability of recurrence at 1, 6, 12, and 24 mo was 3.1%, 19%, 27%, and 38%, respectively. Of the 41 NSAID users on admission, 26(63%) discontinued NSAID use at discharge. Many of the patients who could discontinue NSAIDs were intermittent users, and could be switched to alternative therapies, such as acetaminophen or an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plaster. The probability of recurrence at 12 mo was 9.4% in discontinuing NSAID users compared with 77% in continuing users(P < 0.01, log-rank test). The hazard ratio for recurrence in the discontinuing NSAIDs users was 0.06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 70 years, right-sided diverticul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hemodialysis. No patients developed cerebro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follow-up.CONCLUSION: There is a substantial recurrence rate after discharge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diverticular bleeding. Discontinuation of NSAIDs is an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 against recurrence.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diverticular 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ies DRUG WITHDRAWAL
下载PDF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Ocotea bullata stem bark extracts: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cytotoxicity and inhibition of carbohydrate-metabolizing enzymes
5
作者 Akintayo Lanre Ogundajo Lateef Apollo Adeniran Anofi Omotayo Ashaf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32-140,共9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cytotoxicity, an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extracts from Ocotea bullata stem b... Objectiv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cytotoxicity, an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extracts from Ocotea bullata stem bark. Methods: Hexane, ethyl acetate, methanol and water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air-dried sample. Th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tioxidant assay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extracts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 The antidiabetic and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s were evaluated using α-amylase, α-glucosidase and 5-1ipoxygenase enzymes respectively. Vero cell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extracts. Results: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showed higher phenolic contents (8.97 mg/g gallic acid) while metha- nol displayed higher flavonoid (36.06 mg/g quercetin) and flavonol (153.44 mg/g rutin) contents than other extracts. Hexane extract had the greatest capacity to scavenge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0.19mg/mL), hydroxyl (25.77mg/mL) and 2,2-azino-bisC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0.07 mg/mL) radicals, while ethyl acetate extract exhibited stronger inhibition (P 〈 0.05) against superoxide anion (0.41 mg/mL) and ferric ion-reducing power (2.36 mg/mL) compared to other extracts and standards. Aqueous extract (27.02 mg/mL) exhibited strong metal-chelating activity (P 〈 0.05) compared to other extracts and gallic acid. The aqueous extract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inhibition of α-glucosidase (1.45 mg/mL) and α-amylase (2.43 mg/mL) compared to other extracts and acarbos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so) values of all tested extracts and indomethacin in the inhibition of 5-lipoxygenase activity. The aqueous extract was nontoxic to Vero cells with an IC50 value of 0.38 mg/mL. Conclusion: O. bullata stem bark contains active phytochemicals with diverse pharmacological potentials that could be beneficial in managing diabetes and inflamm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otea bullata antioxidants antidiabetics anti-inflammatories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1
6
作者 王亦君 冯舒涵 +1 位作者 程锦堂 陈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27-234,共8页
大黄的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大黄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3种,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大... 大黄的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大黄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3种,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为9,10-蒽醌,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蒽醌按母核结构可分为单蒽核类蒽醌与双蒽核类蒽醌,单蒽核类蒽醌含有游离型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两类,目前已经报道的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约有50个,其中单蒽核类型蒽醌类化合物34种,双蒽核类型蒽醌类化合物16种。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保肝、护肺、改善脑损伤、治疗肾纤维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文献资料,对其化学成分和近十年国内外药理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研究和开发前景,以期为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可继续深入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产物的研究,为其合理应用及开发具有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新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抗炎 抗肿瘤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夏枯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8
7
作者 张金华 邱俊娜 +4 位作者 王路 张双 程发峰 刘斌 姜艳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3432-3440,共9页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火明目、软坚散结的功效。夏枯草中主要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甾醇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及糖类等成分,具有降压、降糖、抗菌消炎、免疫抑制、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抗肿...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火明目、软坚散结的功效。夏枯草中主要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甾醇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及糖类等成分,具有降压、降糖、抗菌消炎、免疫抑制、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抗肿瘤、抑制病毒生长等多种药理作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夏枯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夏枯草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萜类 酚酸类 黄酮类 降压 降糖 抗菌 消炎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桂枝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5
8
作者 徐锋 王德健 +3 位作者 王凤 温桃群 桑文涛 曾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653-4657,共5页
近年来对临床常用中药桂枝的研究发现,挥发油为桂枝的主要活性部位群,故桂枝挥发油的药理研究获得广泛关注。文章就桂枝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研究结果为桂枝的功效与临床... 近年来对临床常用中药桂枝的研究发现,挥发油为桂枝的主要活性部位群,故桂枝挥发油的药理研究获得广泛关注。文章就桂枝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研究结果为桂枝的功效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依据,亦为桂枝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挥发油 桂皮醛 抗炎 抗病毒 抗肿瘤 抗菌
原文传递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被引量:113
9
作者 王宇翎 张艳 +3 位作者 方明 李前进 江勤 明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8-350,共3页
目的观察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抗炎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松节油气囊肉芽增生模型、新鲜蛋清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试验和体外抗菌试验,观察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抗炎及抗菌作... 目的观察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抗炎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松节油气囊肉芽增生模型、新鲜蛋清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试验和体外抗菌试验,观察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抗炎及抗菌作用。结果白花蛇舌草总黄酮(15、30、60mg·kg-1)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12、24、48mg·kg-1)对大鼠松节油气囊肉芽增生和新鲜蛋清诱导大鼠足爪肿胀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体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球菌和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且对球菌的作用优于杆菌。结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具有抗炎及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 抗炎 抗菌
下载PDF
白芍及其化学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2
10
作者 李岩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15期2153-2156,共4页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而酸,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肋痛腹痛、四肢挛痛、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也是自身免疫病、肝炎及肝硬化治疗中重要的组方...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而酸,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肋痛腹痛、四肢挛痛、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也是自身免疫病、肝炎及肝硬化治疗中重要的组方之一。白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苷类、三萜类、黄酮、鞣质、多糖、挥发油等。近年来白芍及其化学成分的药理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作者就其对抗炎、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扩大白芍的临床用药范围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白芍总苷 抗炎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木犀草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8
11
作者 王继双 何焱 +3 位作者 张文静 张鹏 黄启来 华子春 《生命科学》 CSCD 2013年第6期560-565,共6页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蔬菜和药用植物中。其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系统等,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随着对木犀草素研究的深入,对其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蔬菜和药用植物中。其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系统等,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随着对木犀草素研究的深入,对其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近年来木犀草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其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抗肿瘤 抗氧化 抗炎
原文传递
细辛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12
作者 吴昊 温晓茵 +3 位作者 颜鹏 沈水容 刘晓东 赖克方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6-195,共10页
细辛是一味传统的解表药,其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甾体类、多糖类和挥发油(萜类、芳香族类、脂肪族类)等。因其具有发表散寒之功,传统上常用于痰饮咳喘、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证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 细辛是一味传统的解表药,其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甾体类、多糖类和挥发油(萜类、芳香族类、脂肪族类)等。因其具有发表散寒之功,传统上常用于痰饮咳喘、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证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除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镇痛、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氧化、抗抑郁、降血压、抑制癌细胞等作用。目前,有关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性成分,而关于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化学成分类别划分比较笼统,化学成分在不同细辛药用部位及基原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太清楚,且毒性相对较小的细辛非挥发性成分药理研究较少。因此,笔者系统检索了细辛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提炼与分析,以期为细辛的进一步研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挥发油 非挥发性组分 药理作用 药效物质基础 抗炎 止咳
原文传递
甘草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1
13
作者 韩瑶聃 王彬 +4 位作者 王政雨 张亚弢 杨凌云 周金培 张惠斌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499-2505,共7页
甘草的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现在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甘草酸是中药甘草根部提取物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含有2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甘草次酸,具有水溶性。甘草酸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食品中也有使用。甘草酸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 甘草的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现在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甘草酸是中药甘草根部提取物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含有2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甘草次酸,具有水溶性。甘草酸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食品中也有使用。甘草酸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炎、抗溃疡、抗过敏、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癌和保肝等。此外与其他药物联用,甘草酸可起增效作用。本文综述了甘草酸的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药理作用 抗炎 研究近况
原文传递
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5
14
作者 王蓉 马腾茂 +1 位作者 刘飞 高慧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4-639,共6页
防己,又名粉防己、汉防己,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疮肿毒等。防己的主要成分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包括粉防己碱、防己... 防己,又名粉防己、汉防己,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疮肿毒等。防己的主要成分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包括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防己及其主要成分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抗矽肺、抑制瘢痕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临床上常将防己与其他中药组方配伍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肝腹水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常用的代表方剂有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己椒苈黄丸、宣痹汤、复方汉防己颗粒等。该文对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防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疾病 肿瘤
原文传递
木犀草素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4
15
作者 于倩 巫冠中 《药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108-111,119,共5页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由于木犀草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因此许多富含木犀草素的植物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与炎症相关的疾病。本文就木犀草素的抗炎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 木犀草素 抗炎 机制
下载PDF
川芎的抗炎物质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93
16
作者 马宁宁 范姗姗 +7 位作者 李欣 杨珍 林梦雅 王昊 姜民 张艳军 庄朋伟 宋丽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40-146,共7页
目的:研究川芎不同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确定川芎的活性成分群,初步阐述其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对川芎8组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川芎不同提取物的抗炎作... 目的:研究川芎不同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确定川芎的活性成分群,初步阐述其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对川芎8组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川芎不同提取物的抗炎作用。联用灰色关联分析(GR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2种方法建立其谱效关系;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川芎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其进行通路分析,阐释川芎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川芎的95%乙醇提取物,7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25%乙醇提取物,结晶,石油醚萃取物和三氯甲烷萃取物对炎症细胞均具有抗炎的作用,其中川芎95%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效果最为显著。确定了3种具有抗炎药效的成分(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和新蛇床内酯);Z-藁本内酯可能通过环氧合酶-2(COX-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蛋白激酶C(PKC),Janus激酶1(JAK1),JAK2,JAK3,核转录因子-кB(NF-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阻碍炎症信号传递,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洋川芎内酯A和新蛇床内酯可能通过COX-2,ERK2,PKC,磷酸酰肌醇3-激酶α(PI3K-α),PI3K-γ,JAK1,JAK2,JAK3,IKKβ,TNF-α阻碍炎症信号传递,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结论:川芎中3种具有抗炎药效的成分为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和新蛇床内酯,通过不同的靶点阻碍炎症的信号传递,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揭示了川芎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作用机制,为深入探讨其药理学作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抗炎 谱效关系 分子对接技术 蛋白通路 指纹图谱 提取物
原文传递
金银花、山银花抗炎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93
17
作者 曾安琪 华桦 +4 位作者 陈朝荣 刘俐 张敏 罗园 赵军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938-3944,共7页
观察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及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测定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 观察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及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测定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及肿胀抑制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液(HE)染色,观察小数耳廓病理形态变化。体外细胞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通过细胞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采用Griess法检测金银花、山银花提取物对细胞中一氧化氮(NO)分泌量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金银花、山银花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金银花、山银花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中环氧酶1(COX1)、COX2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程度,其抑制率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且均能减轻小鼠耳组织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体外细胞模型中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均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分泌,下调IL-1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下调蛋白iNOS,COX2以及NF-κB p65的含量。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抗炎 体内 体外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莪术主要单体成分抗炎、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18
作者 赵志梅 张立杰 +1 位作者 夏天 肖志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119-124,共6页
莪术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能破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经闭、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莪术主要含有姜黄素类、莪术醇、β-榄香烯、莪术二酮等单体成分,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就莪术中... 莪术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能破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经闭、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莪术主要含有姜黄素类、莪术醇、β-榄香烯、莪术二酮等单体成分,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就莪术中的主要单体成分姜黄素、莪术醇、β-榄香烯的抗炎、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姜黄素 莪术醇 Β-榄香烯 抗炎 抗肿瘤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丹参功效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90
19
作者 王梦梦 吉兰芳 崔树娜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944-949,共6页
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其药理作用有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放化疗增敏、护肝及其他药理作用(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等)。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①关于丹参有效成分作用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 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其药理作用有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放化疗增敏、护肝及其他药理作用(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等)。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①关于丹参有效成分作用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②研究多集中在丹参及有效成分对单一信号通路的影响,缺少基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相关结果的综合性分析和研究,缺少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研究;③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某些独特的结构特性也需进一步开发药物剂型,从而延长其生物半衰期,提高药效;④对丹参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少之又少,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此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抗肿瘤 防治心血管疾病 抗炎 抗氧化 放化疗增敏 护肝
下载PDF
小檗碱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20
作者 邢宇 刘鑫 +1 位作者 林园 张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1-502,共12页
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和黄柏中提取出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心脏保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年以来,小檗碱用于肠道感染性疾... 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和黄柏中提取出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心脏保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年以来,小檗碱用于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临床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肿瘤、腹腔黏连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小檗碱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为小檗碱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抗炎 抗病原微生物 抗肿瘤 心脏保护 降血糖 降血脂 免疫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