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红作品与抗战文学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晓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8-34,共7页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抗战文学 战争文学
下载PDF
抗战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泉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5-69,共5页
抗战儿童文学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抗战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孤岛”上海和延安根据地等三大区域。民族救亡的共同目标使儿童文学的主题、风格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不同地域的作家共... 抗战儿童文学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抗战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孤岛”上海和延安根据地等三大区域。民族救亡的共同目标使儿童文学的主题、风格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不同地域的作家共同描写与讴歌抗战大时代中成长的小英雄、小战士和新的民族性格,使抗战儿童文学呈现出一种昂扬激奋的气氛与慷慨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儿童文学 儿童剧 儿童诗 儿童小说
原文传递
论“抗战文学”的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6-60,共5页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一是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二是文艺大众化的真诚努力;三是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四是及时开展文艺批评和思想斗争,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五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文学创...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一是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二是文艺大众化的真诚努力;三是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四是及时开展文艺批评和思想斗争,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五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爱国热情 文艺大众化 政治方向
下载PDF
风雨60年: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 被引量:4
4
作者 房福贤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抗日 抗日文学 战后30年 新时期 民间立场 个人话语
下载PDF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多重意蕴空间--兼论抗战文艺的“情”“理”之辩
5
作者 凤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4,共9页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抗战文艺 “情”“理”之辩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晓风 凌孟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9,共10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大陆 抗战文学
下载PDF
民族文学视野中的山东抗日文学
7
作者 房福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抗日文学 山东抗日文学
下载PDF
胡风对《七月》作者群的培育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得存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胡风抗战期间的文学编辑活动不但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胡风通过细致、艰苦的编辑工作,为抗战文学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很有前途和作为的作家。胡风非常重视对作家、投稿者进行引导。他取稿以质量为原则,给作者平等的机... 胡风抗战期间的文学编辑活动不但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胡风通过细致、艰苦的编辑工作,为抗战文学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很有前途和作为的作家。胡风非常重视对作家、投稿者进行引导。他取稿以质量为原则,给作者平等的机会,充分尊重作者特有的审美个性和创作风格。胡风对进步作家精心呵护,又严格要求。胡风利用各种形式指导文学青年的写作,倾其所能,甘当人梯,服务作者。胡风关于培养作者的观念和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学习、借鉴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七月》 作者群 培育 文学史意义 编辑活动 抗战期间 编辑工作 抗战文学 创作风格 审美个性 严格要求 文学青年 作家 投稿者 培养
下载PDF
论台湾少数民族抗日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向忆秋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2-28,共7页
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游霸士·挠给赫小说集《天狗部落之歌》《赤裸山脉》的题材、主题多元,但抗日题材及作家在抗日题材中投射、浇铸、隐存的抗日精神,是游霸士·挠给赫文学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没有任何一位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可以... 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游霸士·挠给赫小说集《天狗部落之歌》《赤裸山脉》的题材、主题多元,但抗日题材及作家在抗日题材中投射、浇铸、隐存的抗日精神,是游霸士·挠给赫文学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没有任何一位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可以比肩。瓦历斯·诺干的诗集《伊能再踏查》将富有族群特色的诗歌元素和抗日历史记忆融汇一体,形成独树一帜的抗日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文学 游霸士·挠给赫 瓦历斯·诺干
下载PDF
抗战文学“时段性”品格的生成、意义及其突破——以《文艺复兴》杂志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彦霖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9-35,共7页
抗战造就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赋予了抗战文学独特的"时段性"品格。民族国家的现实需求、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与道德担当、政党政治对文学生产的介入是该品格生成的主要原因。姚蓬子于1940年11月以《抗战文艺》杂志名义召... 抗战造就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赋予了抗战文学独特的"时段性"品格。民族国家的现实需求、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与道德担当、政党政治对文学生产的介入是该品格生成的主要原因。姚蓬子于1940年11月以《抗战文艺》杂志名义召开的《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座谈会,无疑是代表着对已有局限的最深入反思,指出了抗战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以创作形式对抗战文学"时段性"品格局限的突破,则在其后的《文艺复兴》杂志中的三个长篇小说《寒夜》《围城》《引力》中得到集中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时段性”品格 《文艺复兴》 《寒夜》 《围城》 《引力》
下载PDF
抗战初期广州的文学场域与文学生产——兼论抗战文学的地域性和流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抗战初期的广州作为国统区乃至全国的抗战文学重镇,通过特定地域的文化生产场域营构,体现出地理空间之于文学生态建设的作用机制。南迁文化人与华南本土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和办刊办报等多重文学实践共同进行广州抗战文学生产,体现出时代... 抗战初期的广州作为国统区乃至全国的抗战文学重镇,通过特定地域的文化生产场域营构,体现出地理空间之于文学生态建设的作用机制。南迁文化人与华南本土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和办刊办报等多重文学实践共同进行广州抗战文学生产,体现出时代整体性文学思潮对特定地域文学演进的作用轨迹,以及地域文学对文学主流的反作用力,呈现出文学地域性和流动性之间互涉互渗的系统动力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抗战文学 地域性 流动性
下载PDF
明代东南地域文化与嘉靖抗倭文学的发生
12
作者 邵金金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4-58,共5页
明代东南地区浓郁的文学氛围为抗倭文学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嘉靖时期恶劣的政治环境则造成了大量东南才士的居留,东南地区滨海且河港纵横的地理状况以及重文黜武的人文环境造成了抗倭局势的恶化,并促使了文人与抗倭战事的密切接触,从而... 明代东南地区浓郁的文学氛围为抗倭文学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嘉靖时期恶劣的政治环境则造成了大量东南才士的居留,东南地区滨海且河港纵横的地理状况以及重文黜武的人文环境造成了抗倭局势的恶化,并促使了文人与抗倭战事的密切接触,从而造就了明代东南地域文化与嘉靖时期辉煌的抗倭文学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地区 抗倭战争 抗倭文学
下载PDF
1930年代反帝抗日文学综论
13
作者 王爱松 《武陵学刊》 2011年第4期106-111,共6页
由于受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作家对这种阶段性特征的认识等因素制约,中国新文学反帝主题的萌芽生长、兴衰起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30年代的反帝抗日文学,经由革命文学的倡导时期到"九.一八"、"一.二... 由于受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作家对这种阶段性特征的认识等因素制约,中国新文学反帝主题的萌芽生长、兴衰起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30年代的反帝抗日文学,经由革命文学的倡导时期到"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爆发、再到东北作家群的兴起,不断拓展和深化,最终上升为中国现代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创作之一。民族独立与阶级解放主题的交叉融合、不同政治倾向的作家的共同民族情感的艺术表达,构成了1930年代反帝抗日文学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抗日文学 反帝主题 民族意识
下载PDF
移动的乡土——略论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
14
作者 周晓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4-152,共9页
萧红是一位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女性作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沿着乡土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不仅大量描写了她的北中国故乡的乡土风物,而且还在她足迹所到之处,不断发现各地的乡土风物和人民生活之美,并在她的作品里给予一一... 萧红是一位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女性作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沿着乡土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不仅大量描写了她的北中国故乡的乡土风物,而且还在她足迹所到之处,不断发现各地的乡土风物和人民生活之美,并在她的作品里给予一一展现。因此,乡土文学研究不能停留于只关注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而是还应该去发掘作家的行走写作之于乡土文学的意义和问题。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深入理解萧红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关系,无疑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抗战文学 乡土文学 行走写作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国家权力对文学生产的“规训”
15
作者 罗建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7期46-48,共3页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以抗战为由,推行本党主义专制文化,从文化政策、出版法规等国家权力层面对文学生产做出了"规定""训诫",强力干涉文学生产秩序,导致不少抗日小说陷入僵化的叙事模式,其文学流弊还造成今天抗战影...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以抗战为由,推行本党主义专制文化,从文化政策、出版法规等国家权力层面对文学生产做出了"规定""训诫",强力干涉文学生产秩序,导致不少抗日小说陷入僵化的叙事模式,其文学流弊还造成今天抗战影视文学想象力的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 文化政策 出版法规 抗日文学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江西青年》
16
作者 程思义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4-47,共4页
《江西青年》是抗战时期东南地区文学运动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刊物之一,对它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抗战时期东南地区文学的真实生存状貌。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江西青年》最为突显的特征就是为民族救亡服务的宣传性,而宣传... 《江西青年》是抗战时期东南地区文学运动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刊物之一,对它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抗战时期东南地区文学的真实生存状貌。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江西青年》最为突显的特征就是为民族救亡服务的宣传性,而宣传功效也就成为了这一刊物内容选择与文体选择的核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东南地区 《江西青年》 宣传
下载PDF
萧红与早期《七月》及其文学写作
17
作者 邓姿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8-86,共9页
萧红是《七月》刊名的最初提议者,也是早期《七月》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早期《七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七月》时期的萧红写作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呈现,有些作品尚显单薄与生涩,但在抗日救亡成为显性存在的历史语境中,她坚持... 萧红是《七月》刊名的最初提议者,也是早期《七月》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早期《七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七月》时期的萧红写作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呈现,有些作品尚显单薄与生涩,但在抗日救亡成为显性存在的历史语境中,她坚持自己的性别经验与写作立场,以个人化写作方式介入民族国家宏大叙事,关注恒久的人类生存及人性愚昧,与充满乐观主义的主流文坛保持一定距离,试图寻求独立作家身份,这正是萧红写作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七月 个人化写作 抗战文学
下载PDF
论张承志对文化中心体制的批判策略
18
作者 牟泽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立足于张承志的后期散文 ,本文力图揭示张承志对汉文化的批判策略。一是重新审视带有强权话语色彩的历史 ;二是在对古老异质文明的缅怀和考证中展开对世俗哲学和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知识分子的批判。
关键词 张承志 中心话语 世俗哲学 抗战文学
下载PDF
浪漫的间歇——抗战初期郭沫若的寓湘之旅
19
作者 张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0,共8页
1938年抗战初期,郭沫若的两次寓湘之旅,是其在上海、武汉时期积极将浪漫主义融入动员式文艺活动的短暂间歇。在湘期间,因于复杂政治现实和残酷战争灾害,郭沫若一度表现出了对于宏大主题观念的疏离,而呈现有对于世俗生活日常、战争灾难... 1938年抗战初期,郭沫若的两次寓湘之旅,是其在上海、武汉时期积极将浪漫主义融入动员式文艺活动的短暂间歇。在湘期间,因于复杂政治现实和残酷战争灾害,郭沫若一度表现出了对于宏大主题观念的疏离,而呈现有对于世俗生活日常、战争灾难记忆的偏移。其聚焦视野,由作为宣传观念的"应然",转向具体经验的"实然",由宏大抒情的"大我",转向个体经验的"小我",构成了他战时浪漫倾向和乐观情绪的休止,也显现出抗战文艺自身存在的思想张力和更多书写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抗战文艺 郭沫若 寓湘之旅
下载PDF
当代抗战文学的“地域文化”观察
20
作者 陈舒劼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抗战文学 文学叙述 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