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温度变化中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归因模拟 被引量:10
1
作者 满文敏 周天军 +2 位作者 张丽霞 吴波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20世纪气温变化 自然变率 人为因素 归因模拟
下载PDF
水文气象学领域的水文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春蓁 巢清尘 +1 位作者 王守荣 刘志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处于不断运转演化和更新中。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水文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的核心,是连接气候子系统的纽带,也是水文气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 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处于不断运转演化和更新中。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水文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的核心,是连接气候子系统的纽带,也是水文气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观测手段及海-陆-气耦合模型检测和模拟水文循环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其变化的物理机制和驱动因素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对其未来可能变化的预测预估水平。文中对最近20余年与水文气象学相关的水文循环发生的变化,引起全球、区域及流域水文循环通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变化的预测等问题所取得的进展做了较全面的阐述。最后对水文气象学领域水文循环变化研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气象学 水文循环 气候系统模式 人为强迫 预测
下载PD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the extreme drought in eastern China in 2022 and its future risk
3
作者 Yinjun Zhang Lin Chen +1 位作者 Yuqing Li Zi-An G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地区遭遇了一次持续性极端高温干旱事件.本文利用CMIP6检测归因比较计划(DAMIP)数据,量化了人为强迫对类2022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并基于未来不同增暖情景试验给出了此类极端干旱事件的未来变化预估.通过分... 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地区遭遇了一次持续性极端高温干旱事件.本文利用CMIP6检测归因比较计划(DAMIP)数据,量化了人为强迫对类2022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并基于未来不同增暖情景试验给出了此类极端干旱事件的未来变化预估.通过分析不同外强迫因子作用下此类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变化,发现人为强迫使此类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约56%,这主要与人为强迫下中国东部平均水汽减少和平均上升运动减弱有关.进一步通过分析此类极端干旱事件对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5-8.5)的响应,发现在低排放情景下类2022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当今气候显著下降,这主要与中国东部平均水汽的增加和平均环流的变化有关,而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此类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当今气候增加约79%,这主要与高排放情景下平均下沉运动增强有关.该研究表明,人为强迫通过调制气候平均背景场从而引起极端事件发生频次的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极端干旱事件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响应可能是非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中国东部 归因分析 人为强迫 未来预估
下载PDF
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中人为因子与自然因子贡献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董璐 周天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60,共13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的相对贡献。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太平洋平均...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的相对贡献。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太平洋平均的SST变化主要分为3个时段:20世纪上半叶的增暖,40—70年代的微弱变冷,70年代之后的迅速增暖。20世纪太平洋SST变化的主导模态是全海盆尺度的振荡上升模态,其次为PDO振荡型,在70年代末PDO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型。通过全强迫试验、自然强迫试验、控制试验对上述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因子和内部变率都对第一次增暖有贡献,而人类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的增加)是70年代之后太平洋SST迅速增暖的主要原因。分区域来看,在两个增暖时段中,影响黑潮延伸体区SST变化的主要是自然因子和内部变率,影响其它海域SST变化的则主要是人为因子。全强迫试验可以较好的模拟出前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在没有人为因子的影响下,PDO成为太平洋海温变化的主导模态,其年代际转变发生在60年代中期,意味着人为因子是全海盆振荡增暖的主导原因,并且它使得年代际转型滞后了10a。因此,自然因子是导致SST年代际转型中的主导因子,人为因子有"调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20世纪太平洋海温变化 自然因子 人为因子 内部变率
下载PDF
北半球人体不舒适天数归因分析及其未来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万玲 郝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1-574,共14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6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资料,对1961—2014年北半球湿热指数表征的热不舒适天数与风寒指数表征的冷不舒适天数历史变化进行归因分析,并预估未来(2015—2100年)4种不同情景下不舒适天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6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资料,对1961—2014年北半球湿热指数表征的热不舒适天数与风寒指数表征的冷不舒适天数历史变化进行归因分析,并预估未来(2015—2100年)4种不同情景下不舒适天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北半球中低(中高)纬度地区热(冷)不舒适天数偏多且不舒适天数显著增加(减少)。其中,高纬度(中纬度)地区能够检测到历史全强迫,人为强迫和温室气体强迫的影响,且温室气体强迫主导了冷(热)不舒适天数变化。低纬度地区,热不舒适天数显著增加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强迫作用,气溶胶强迫能够产生相反的作用降低热不舒适的发生率,冷不舒适天数则受气候系统内部的调控作用。未来热(冷)不舒适天数将持续增加(减少),其中ssp585与ssp370情景下舒适度变化显著,ssp126与ssp245情景下,2080年后北半球人类遭受的冷热不舒适感将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湿热指数 风寒指数 温室气体 气溶胶 人为强迫
下载PDF
北半球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面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胡祖恒 徐忠峰 马柱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53-1460,共8页
为了探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对于地面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的影响及相对贡献作用,本文采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为了探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对于地面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的影响及相对贡献作用,本文采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GHG浓度的增加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年平均DTR显著降低,但GHG引起DTR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暖季和冷季,北美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GHG增加对于中高纬度地区年平均DTR的降低作用主要是由冷季贡献的。LULCC通过影响叶面积指数和地面反照率显著降低东亚、南亚、欧洲和北美东部地区的DTR。通过创建一种新的分析方式,本文研究了GHG和LULCC对DTR的相对贡献作用,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GHG在DTR的变化中扮演着主导作用,但在中纬度地区和南亚地区,无论是DTR变化数值的正负符号还是大小,LULCC都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拟 人类强迫 气温日较差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下载PDF
用外部强迫因子对近百年陆地降水变化的统计建模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庆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266-2278,共13页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历史气候变化经常会遇到残差自相关以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模型出现病态.本研究利用多个自然强迫、人为活动因子的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作为自变量,采用较为简单的组合统计模型将近...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历史气候变化经常会遇到残差自相关以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模型出现病态.本研究利用多个自然强迫、人为活动因子的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作为自变量,采用较为简单的组合统计模型将近百年陆地降水变化分解为自然强迫、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内部变率(噪声),取得了较为合理的结论.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差分滑动平均自回归(ARIMA)组合模型对全球及各纬度带陆地降水距平变化序列中人类活动和自然强迫因子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全球和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降水的模型解释方差较高(超过40%),且方程中人类活动因子的拟合系数具有高显著性,说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区域降水变化具有显著贡献.进一步,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量化了人为强迫多个分量对上述降水变化的各自影响(贡献),结果表明:火山爆发和多数人为因子对全球陆地降水的距平变化非常重要;只有人为气溶胶、尾迹卷云对于北半球中纬度、高纬度陆地降水距平变化一致性地表现为正贡献,而其他人为因子对不同纬度带的贡献是相反的,体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降水 数据集 统计建模 人为强迫 自然强迫
原文传递
Drivers of the Severity of the Extreme Hot Summer of 2015 in Western China
8
作者 Wei CHEN Buwen DO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1002-1010,共9页
Western China experienced an extreme hot summer in 2015,breaking a number of temperature records.The summer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anomaly was twic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The hottest daytime temperatur... Western China experienced an extreme hot summer in 2015,breaking a number of temperature records.The summer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anomaly was twic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The hottest daytime temperature(TXx)and warmest night-time temperature(TNx)were the highest in China since 1964.This extreme hot summer occurred in the context of steadi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in recent decades.We carried out a set of experiments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ang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sea ice extent(SIE)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drove the severity of the extreme summer of 2015 in western Chin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bout 65%–72% of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seasonal mean SAT and the daily maximumand daily minimum(Tmin)temperatures over western China resulted from changes in boundary forcings,including the SST/SIE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For the relative role of individual forcing,the direct impact of changes in anthropogenic forcing explain about 42% of the SAT warming and 60%(40%)of the increase in TNxand Tmin(TXxand Tmax)in the model response.The changes in SST/SIE contributed to the remaining surface warming and the increase in hot extremes,which are mainly the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SST over the Pacific Ocean,where a super El Ni?o event occurred.Our study indicates a prominent role for the direct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forcing in the severity of the extreme hot summer in western China in 2015,although the changes in SST/SIE,as well as the internal variability of the atmosphere,also made a con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ity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summer 2015 western China anthropogenic forcing
原文传递
平衡态和瞬变气候对人类活动强迫的响应
9
作者 张明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海陆气耦合模式,是用来定量描述过去气候变化的成因和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唯一数学工具。由于大气反馈过程的差异,特别是云辐射反馈的差异,这些模式对外强迫的平衡态响应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 海陆气耦合模式,是用来定量描述过去气候变化的成因和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唯一数学工具。由于大气反馈过程的差异,特别是云辐射反馈的差异,这些模式对外强迫的平衡态响应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Assessment Report,AR4)的所有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的模拟结果均非常相似。本文研究了这种相似性的产生原因及启示。结果表明,若大气反馈越大,则气候对外强迫的响应时滞越长、与深海的热交换越多、模式中海洋涌升流的影响越大。这3种同样重要的物理机制共同作用,降低了瞬变气候变化对模式差异的敏感性;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模式间大气反馈过程差异将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态气候响应 瞬变气候响应 人类活动强迫 大气反馈过程
下载PDF
基于CMIP6强迫模拟分析人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二)——诊断方法在分类评估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史湘军 刘娇娇 +5 位作者 朱寿鹏 吉璐莹 张海鹏 沈沛洁 陈伯民 李震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对气溶胶气候效应开展分类评估并探讨诊断方法的合理性。人为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计算云辐射强迫的影响为0.38 W·m^-2。诊断评估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需要排除这个偏差。两种基于不同试验设计诊断得出的半直接效应分别为0.21和0.0... 对气溶胶气候效应开展分类评估并探讨诊断方法的合理性。人为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计算云辐射强迫的影响为0.38 W·m^-2。诊断评估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需要排除这个偏差。两种基于不同试验设计诊断得出的半直接效应分别为0.21和0.09 W·m^-2,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气溶胶影响云辐射强迫的不同机制之间在模式模拟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交织,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模式诊断得出的Twomey效应不仅包括Twomey效应本身,还包括Twomey效应引起的部分快速调整。总之,利用模式评估分析人为气溶胶气候效应需要注意审查试验设计和诊断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人为气溶胶强迫 Twomey效应 半直接效应 分类评估 诊断方法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对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机理
11
作者 邵志男 王海 +2 位作者 郑小童 韩子文 张晏铭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3期32-44,共13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的特征及物理机制。对东亚夏季风而言,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的气候系统总响应中,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显著地加强;在不考虑海洋调控作用的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东亚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的陆地升温使得海陆温差增大,进而通过引起东亚陆地上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对南亚夏季风而言,其在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强迫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特征。在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人为气溶胶强迫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变化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总响应中,南亚夏季风环流表现出微弱增强,同时印度次大陆的南亚夏季风降水也出现增多的异常变化。这表明,局地和海洋-大气动力耦合过程在区域气候对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通过线性斜压模式发现,东亚和南亚局地的人为气溶胶强迫导致的大气加热场异常不仅能影响局地的夏季风环流,还可以通过引起大范围的表面气压异常进而调控整个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人为气溶胶强迫 大气直接响应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过去千年特征暖期南、北半球降水变化差异及其机理分析
12
作者 王思思 朱丽东 +1 位作者 潘春华 李凤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38-146,共9页
为了探究南、北半球降水变化规律,利用CMIP5/PMIP3中多个模式模拟结果(7个全强迫模式的算术平均值)对过去千年2个特征暖期南、北半球降水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北半球平均降水增长要高于... 为了探究南、北半球降水变化规律,利用CMIP5/PMIP3中多个模式模拟结果(7个全强迫模式的算术平均值)对过去千年2个特征暖期南、北半球降水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北半球平均降水增长要高于南半球;2)现代暖期,南、北半球平均降水增长较为一致;3)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南、北半球降水变化差异主要是受南、北半球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差异的影响;4)热带太平洋海区纬向海洋表面温度梯度的减弱削弱了Walker环流,促进了现代暖期南、北半球降水的均衡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预测降水在未来全球增暖背景下多年代际的变化趋势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 20世纪增暖 自然因子强迫 人为因子强迫 气候模拟
下载PDF
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 被引量:62
13
作者 王立猛 何康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2-1037,共6页
定量分析区域人文驱动力对环境的影响,对认识我国区域环境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以人口数量、富裕度为自变量,以能源消费总量为因变量,应用岭回归函数拟合得到环境压力模型.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Mapinfo... 定量分析区域人文驱动力对环境的影响,对认识我国区域环境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以人口数量、富裕度为自变量,以能源消费总量为因变量,应用岭回归函数拟合得到环境压力模型.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Mapinfo7.0软件分别绘制人口数量和富裕度对环境压力影响的空间差异图.结果显示,不同省份间人口数量和富裕度对环境压力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各省份人口数量对环境压力都产生线性正效应影响,但影响强度有明显差异,最大者是最小者的8.079倍.富裕度对环境压力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有线性作用或者弹性作用.30个考察对象中,北京、上海、四川、新疆4个省市的富裕度二次项系数为负,这说明,在数据观测范围内以上4个省市的结果支持富裕度与环境压力间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观点;但这4个省市的环境压力并没有出现下降,这是由于各种人文驱动力影响的净效应决定了环境压力变化趋势.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压力的上升存在较强正效应,因此,控制人口数量的速度对改善环境压力将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驱动力 环境压力 STIRPAT模型 空间差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下载PDF
新密市气候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翠翠 左其亭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6,共6页
根据新密市1971年-2010年气象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进行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结合1981年-2008年社会经济资料,确定影响新密市气温、降水量变化的人为驱动力因子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判断... 根据新密市1971年-2010年气象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进行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结合1981年-2008年社会经济资料,确定影响新密市气温、降水量变化的人为驱动力因子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判断人为作用影响强度的年际变化,及气温突变前后主要人为驱动力因子的时序变化情况,以对新密市气候变化人为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气温突变前后人为驱动力因子进行识别。分析发现新密市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年、季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年平均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1993年发生气温上升突变;人口密度快速增长是新密市气温变化的主要动力,其次是农业发展和能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驱动力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特征 新密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