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短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凯 袁宏伟 《医药论坛杂志》 2019年第7期59-60,63,共3页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37例采取经前外侧入路微创...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37例采取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较对照组短(P<0.05);2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显著升高,且研究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及住院用时,提升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前外侧入路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原文传递
直接前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金忠 黄建婷 +5 位作者 杨埜 李野 韩超 刘佳 谢克恭 唐毓金 《右江医学》 2019年第10期729-736,共8页
目的系统地比较直接前入路(DAA)与前外侧入路(AL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7月)关于DAA与ALA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对照研究文献,按照... 目的系统地比较直接前入路(DAA)与前外侧入路(AL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7月)关于DAA与ALA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对照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Meta分析,比较DAA与ALA临床疗效的差异,主要分析指标包括并发症(股外侧神经损伤、周围骨折)、影像学表现(前倾角、髋臼杯外展角)、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次要指标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共有8篇文献、730例患者纳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周围骨折[RR=2.02,95%CI(0.45~9.10),P=0.36]、前倾角[WMD=2.22,95%CI(-0.06~4.51),P=0.06]、髋臼杯外展角[WMD=0.66,95%CI(-0.38~1.71),P=0.21]、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WMD=0.47,95%CI(-2.71~3.66),P=0.77]、手术时间[WMD=-0.44,95%CI(-1.14~0.26),P=0.22]、手术切口[WMD=-1.18,95%CI(-2.89~0.51),P=0.1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A入路股外侧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ALA入路[RR=3.79,95%CI(1.43~10.01),P=0.007],但术中出血量少于ALA入路[WMD=-75.15,95%CI(-107.30^-43.00),P<0.001],患者住院时间短于ALA入路[WMD=-2.30,95%CI(-4.24^-0.36),P=0.02]。结论两种入路在影像学表现、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口长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DAA入路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两者在并发症方面DAA入路股外侧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但周围骨折发生率两者均较低,差异不明显。纳入研究异质性较大,结果需要更高质量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入路 前外侧入路 META分析
下载PDF
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靳继锋 何大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5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0.21)h,术中出血量为(318.25±3.46)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为(13.12±1.24)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5.13±1.03)周。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术后3、6、12个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PA均大于术后即刻,TPA均小于术后即刻,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术后时间越长,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越高(P<0.05)。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内侧倒L形入路 前外侧联合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扩大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4
作者 金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扩大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10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接受扩大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为研究组(56例),接受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使用扩大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10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接受扩大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为研究组(56例),接受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指标和影像学等方面的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55、14.71、7.53,P均<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膝关节各角度主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88、6.88、4.85、5.92、6.73,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Rasmussen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结论扩大前外侧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治疗中具操作便捷、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入路 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许建标 吴良丰 +1 位作者 黄少龙 林楚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PSA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5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A组与PSA组相比,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SA组相比均缩短(P<0.05);ASA组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达(92.45±2.51)分,明显高于PSA组的(86.63±2.23)分(P<0.05);而ASA组手术优良率95.24%(40/42)高于PSA组的79.31%(46/58)(P<0.05);ASA组术后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且无术后脱位发生,PSA组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及1例术后脱位,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手术,且创伤小恢复快,预防术后脱位方面存在优势,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HARRIS评分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吉红 王晓娟 +2 位作者 刘义 党红胜 吴五洲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7月十堰市太和医院诊治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外侧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各40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7月十堰市太和医院诊治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外侧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各40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均由技术水平相当的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 0. 05),前外侧入路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 11±0. 53) cm、(267. 70±20. 22) mL、(1. 97±1. 31) U、(3. 87±1. 22)个月、明显少于后外侧入路组[(9. 42±0. 89) cm、(360. 87±31. 68) mL、(3. 84±1. 35) U、(4. 75±1. 13)个月、P <0. 05]。前外侧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5. 0%和75. 0%,前外侧入路组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前外侧入路组术后3个月的股骨距骨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脱位、大粗隆滑囊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 5%,后外侧入路组为10. 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前外侧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 56±0. 51)分和(2. 67±0. 78)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d的(5. 66±0. 72)分和(5. 71±0. 83)分,前外侧入路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患者中能减少手术创伤,缓解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与骨折愈合,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前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愈合 疼痛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劲松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7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究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例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随访1年,分析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0例患... 目的探究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例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随访1年,分析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3.96±2.67)周,且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骨不愈合、钢板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0例患者治疗1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更优,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较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区 胫骨平台骨折 疗效 观察 分析
下载PDF
腓骨头上方入路与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比较
8
作者 许斌 周江山 +3 位作者 詹德平 潘律 过锡敏 储旭东 《临床研究》 2023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腓骨头上方入路和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接受的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72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 目的比较腓骨头上方入路和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接受的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72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实施膝关节前外侧入路结合普通钢板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腓骨头上方入路相配套的解剖钢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数据,Rasmussen评价结果,术前或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价量表(HS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骨骼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4例,研究组未出现;研究组12个月随访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月、6月、12月和末次随访的HSS、VAS评分和ROM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3月和术后6月)HSS评分和VAS评分、(术后3月、6月和12月)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头上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优于传统的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腓骨头上方入路具有解剖简单安全、术后愈合快、膝关节功能康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且本院自制的配套钢板可以更好的支撑和固定后外侧髁骨折块,更有益于骨愈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单纯后外侧髁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 腓骨头上方入路 前外侧入路
下载PDF
前方小切口入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围术期指标观察
9
作者 肖玉霞 罗惠玲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45-48,共4页
目的研究前方小切口入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围术期指标观察。方法选取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观察组采用前外侧... 目的研究前方小切口入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围术期指标观察。方法选取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观察组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术,观察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7.8±1.1)cm较对照组(15.3±1.7)cm明显较小,术中出血量(107.2±21.4)m L较对照组(187.4±32.1)m L明显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率100%较对照组89.80%明显较高,观察组并发症率4.08%较对照组16.33%显著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小切口入路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低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解剖复位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10
作者 邓伟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769-772,共4页
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40例,根据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肘前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前外侧入路结合Koc... 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40例,根据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肘前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活动及Mayo肘关节功能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较佳,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更优,但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大,临床应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 Kocher入路 肱骨 冠状面 骨折 疗效
下载PDF
C_3骨折伴颈髓前方压迫的手术治疗
11
作者 张宏其 龙文荣 +3 位作者 李康华 邓展生 廖前德 周江南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上颈段前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C3 骨折伴脊髓前方压迫的优点、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本组 2 1例 ,年龄 13~ 5 8岁 ,外伤性C3 骨折 9例和C3 ,4骨折 3例 ,病理性C3 骨折 8例和C3 ,4骨折 1例。经上颈段前外侧入路 ,显露C2 ... 目的 探讨经上颈段前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C3 骨折伴脊髓前方压迫的优点、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本组 2 1例 ,年龄 13~ 5 8岁 ,外伤性C3 骨折 9例和C3 ,4骨折 3例 ,病理性C3 骨折 8例和C3 ,4骨折 1例。经上颈段前外侧入路 ,显露C2 至C4或C5,行骨折椎体的次全切除或病灶清除、相应椎间盘的摘除、椎管减压、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2 1例均获满意的术中显露 ,并完成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9例术前脊髓损伤者术后均有恢复。除 1例术后 72h内吞咽困难 ,1例术后当晚发生睡眠性窒息外 ,其余病例无颈部血管神经损伤、吞咽困难及感染等并发症。 2 1例平均随访 18个月 (3~ 4 4个月 ) ,2 0例植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6个月 (3~ 9个月 ) ,最后一次随访时 ,所有病例内固定和植骨块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经上颈段外侧入路对C3 骨折伴脊髓前方压迫的病例进行减压、植骨、内固定 ,效果满意 ,且损伤小 ,切口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骨折 颈髓前方压迫 手术治疗 并发症 脊髓损伤 内固定
下载PDF
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在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汤玮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6期3063-3065,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在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 目的探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在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检测受试者C反应蛋白(CRP)和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65±6)min比(81±6)min,(320±10)m L比(420±16)m L,(1.9±1.0)次比(3.4±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CRP、CK水平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术后各个时间点CK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95±6)分比(8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骨折术中采用新型前外侧入路,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损害,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创伤 前外侧入路 效果
下载PDF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近期疗效与学习曲线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旭辉 黎丹东 +2 位作者 李坛 夏磊 王世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的学习曲线,比较其不同时期与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76例初次THA患者,分为DAA...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的学习曲线,比较其不同时期与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76例初次THA患者,分为DAA前期组25例、后期组26例以及前外侧入路(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ALA)组25例,比较3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12、24周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的区别。[结果]DAA前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大于DAA后期组(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DAA前期组明显不及后期组(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DAA前期组大于后期组(P<0.05);两个DAA组较ALA组手术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两个DAA组均优于ALA组(P<0.05),但术后24周Harri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DAA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较ALA组偏大(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DDA学习曲线在25例左右,之后手术技术更趋于成熟与稳定,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与ALA手术相比提高患者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方入路 前外侧入路 全髋置换术 早期疗效
原文传递
髋前外侧C形入路与常规入路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林武 扈克治 +2 位作者 吕波 任磊 闫泽正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对比髋前外侧C形入路与常规入路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HS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常规入路组(n=46)和C形入路组(n=54)。比较2组患... 目的对比髋前外侧C形入路与常规入路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HS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常规入路组(n=46)和C形入路组(n=54)。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C形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引流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常规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C形入路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常规入路组(P<0.05)。C形入路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常规入路组(P<0.05)。C形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P<0.05)。结论与常规入路相比,采用髋前外侧C形入路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创伤更小,有利于术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前外侧C形入路 外侧入路 动力髋螺钉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经颈侧前入路行高位颈椎前方暴露及操作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立岷 宋跃明 成俊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颈侧前入路行高位颈椎减压以及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以下颌角平面为中心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 5cm切口。在切口下端向内牵开气管、食管 ,向外牵开颈动脉鞘从而显露C4,并沿间隙向上方分离显露C1~ 3 ,最后将颈长肌、头长... 目的 探讨经颈侧前入路行高位颈椎减压以及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以下颌角平面为中心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 5cm切口。在切口下端向内牵开气管、食管 ,向外牵开颈动脉鞘从而显露C4,并沿间隙向上方分离显露C1~ 3 ,最后将颈长肌、头长肌从椎体前面向两侧牵开显露高位颈椎前方。在切口内完成C1,2 间纤维瘢痕切除松解以及C2 ,3 间骨折切开复位、椎间盘摘除、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等操作。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 4椎体前方及椎间盘 ,并完成椎间松解术、病灶清除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无颈部重要结构损伤 ,1例患者有一过性声嘶 ,患者术后的感觉、肌力均有所恢复。结论 经颈侧前方入路可显露高位颈椎前方 ,损伤小、显露简单充分、且切口并发症少 ,为较理想的暴露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入路 颈椎手术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宇 李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对比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1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55例,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B... 目的对比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1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55例,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B组(55例,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关节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短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关节恢复情况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且A组HSS评分均高于B组,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B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小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64%)低于B组(14.55%)(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TPF患者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关节功能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改良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力 邱南海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及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治疗胸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24例胸椎结核(其中14例合并不同程度截瘫)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分两组分别行经胸侧前入路钛...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及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治疗胸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24例胸椎结核(其中14例合并不同程度截瘫)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分两组分别行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及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手术,术后继续规范化抗结核治疗1~2年。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12~36月,术后截瘫患者除1例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一年随访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块及钛网脱落及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正规抗结核基础上,行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或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胸椎侧前方入路 胸椎椎弓根入路 病灶清除 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角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贤哲 唐毓金 谢克恭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4-26,3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外侧入路 传统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放置角度 髋臼假体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春晖 张新 +7 位作者 李储忠 桂松柏 耿素民 赵澎 白吉伟 曹磊 朱海波 张亚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肿瘤。根据术后MRI结果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清晰显露颈静脉孔区;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髁下缘的距离为(8.36±1.77)mm,舌下神经管至颈静脉结节的距离为(7.08±2.23)mm。13例患者共行手术18例次,其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大部切除2例次。病理学结果提示,脊索瘤9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鞘瘤2例。13例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均有改善,改善比例如下:声音嘶哑为3/6、饮水呛咳为2/5、耸肩无力为2/3、听力下降为5/9、搏动性耳鸣为5/7、平衡障碍为2/4、伸舌偏斜为2/5、周围性面瘫为4/7。术后并发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5例)、一过性硬腭麻木(2例)、脑脊液鼻漏(1例)、脑神经麻痹加重(3例)。1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0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9例患者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可为部分累及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其手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解剖学 经鼻前方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区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张晓冬 白小岗 李延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33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半髋置换术,试... 目的:研究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半髋置换术,试验组行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25 d疼痛介质指标[前列腺素E;(PGE;)、5-羟色胺(5-HT)]和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PGE;、5-HT、BGP、PⅠCP、B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 d,两组PGE;、5-HT水平均低于术前,BGP、PⅠCP、BA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PGE;、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GP、PⅠCP、B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可缓解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加快骨代谢,从而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 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半髋置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