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7
1
作者 姜保国 傅中国 +2 位作者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8-400,共3页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 方法 本组 12 0例踝关节骨折 ,男 6 8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72岁 ,平均 2 6 .8岁。受伤肢体左侧 5 5例 ,右侧 6 5例 ,其中单纯内踝骨折 8例 ,单纯外踝骨折 2 1例 ,双踝骨折 5 8例 ...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 方法 本组 12 0例踝关节骨折 ,男 6 8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72岁 ,平均 2 6 .8岁。受伤肢体左侧 5 5例 ,右侧 6 5例 ,其中单纯内踝骨折 8例 ,单纯外踝骨折 2 1例 ,双踝骨折 5 8例 ,三踝骨折 33例。按Danis -Weber分类 ,A型 8例 ,B型 78例 ,C型 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 ;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 ;对于后踝骨折 ,大于关节面 1 4时 ,从前方置入 4 .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 ,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 结果 随访 6~12个月 ,113例 (94 .2 % )达到完全正常行走 ,7例 (5 .8% )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 116例 ,满意率高达 96 .‘7%。 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踝关节 骨折 临床研究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意义 被引量:83
2
作者 高武长 王英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55-1260,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治疗后随访12个月,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测量患侧内踝间隙;并观察修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可见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较治疗前增高,其中治疗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患者患侧内踝间隙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中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出现。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不良事件,但患者三角韧带损伤修复后出现部分踝关节功能受限。结果证实,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三角韧带 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 内固定材料 修复
下载PDF
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5
3
作者 赵虬 王沛 马信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0例,旋后外旋Ⅳ度三踝骨折2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1d。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elli-er-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Mortise)位X线检查。满意复位的标准为:(1)踝榫的正常关系恢复,(2)踝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3)关节面的外形轮廓光滑。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后外旋型 三踝骨折 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李永舵 刘书茂 +1 位作者 贾金生 周君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0
5
作者 戚晓阳 邱旭升 +1 位作者 施鸿飞 陈一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1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57例;年龄18~75岁,平均43.5岁;按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骨折43例,...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1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57例;年龄18~75岁,平均43.5岁;按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骨折43例,双踝骨折38例,三踝骨折30例。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并将患者分为功能恢复佳组(优级)和功能恢复一般组(良、可、差级)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收集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伤侧、骨折原因、Broos&Bisschop分型、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否合并踝关节脱位、是否合并其他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手术时间、早期功能锻炼、内固定物取出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关节功能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5个月(8—2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2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58例,良48例,可5例,优良率95.5%。内固定物取出(P=0.001)、早期功能锻炼(P=0.002)和术后并发症(P=0.049)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加强术中精细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骨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均有利于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LOGISTIC模型 预后
原文传递
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6
作者 张新潮 强金伟 张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踝关节骨折病例 23例,患者术前均接受 X线、 CT扫描和三维 CT重建检查,比较三者的检查结果,结合术中所见,评价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踝关节骨折病例 23例,患者术前均接受 X线、 CT扫描和三维 CT重建检查,比较三者的检查结果,结合术中所见,评价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依靠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资料,术前更改诊断 6例。全部的螺旋 CT及三维重建的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螺旋 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形态,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准确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7
作者 张俊 沈燕国 +4 位作者 尹伟忠 邱永敏 丁菊红 曹师锋 吕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6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01—2012-06共收治72例三踝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22例,后外侧入路配合俯卧位18例,后外侧入路配合健侧...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01—2012-06共收治72例三踝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22例,后外侧入路配合俯卧位18例,后外侧入路配合健侧卧位改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32例。观察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采用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5°~30°,平均22.8°;跖屈25°~50°,平均41.8°。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优51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93.1%。结论根据三踝骨折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踝骨折 手术入路 手术体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踝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继东 莱浙军 +4 位作者 王彤 韦敢 黄国忠 尤瑞金 梅芳瑞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为了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用21具新鲜尸体踝部标本,制成三种骨折模型,用4~5种常用内固定方式置于WD-10E万能电子力学试验机上,测定每种内固定抗剪切、抗扭转强度并进行比较。钢板及加压螺丝钉固定强度大,普通螺丝钉... 为了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用21具新鲜尸体踝部标本,制成三种骨折模型,用4~5种常用内固定方式置于WD-10E万能电子力学试验机上,测定每种内固定抗剪切、抗扭转强度并进行比较。钢板及加压螺丝钉固定强度大,普通螺丝钉及克氏针固定强度小。临床手术171例中129例平均随访4.2年。优良率分别为:加压螺针为90.2%、钢板87.5%、张力带87.5%,普通螺钉76.2%,克氏针77.1%。认为加压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确切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康复训练与舒筋活血洗剂联用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维统 杨景帆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与舒筋活血洗剂联用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与舒筋活血洗剂联用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舒筋活血洗剂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度;采用Baird踝关节评分、AOFAS后足评分评定2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术后当天比较,治疗后2组关节肿胀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术后当天比较,治疗后2组Baird踝关节、AOFAS后足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术后当天比较,治疗后2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舒筋活血洗剂能有效降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改善患者踝关节肿胀情况,缓解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康复训练 舒筋活血洗剂 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初步报告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伯锋 李衡 +4 位作者 李增利 焦振清 侯志勇 任栋 彭阿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方法2000年1月~2002年5月采用自制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15例,必要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方法2000年1月~2002年5月采用自制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15例,必要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0个月。外固定架术后使用时间平均为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2例延迟愈合者行骨移植术,其中1例同时行钢板内固定。9例开放骨折者无一例发生感染;其余6例闭合骨折者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仅2例发生钉道感染。终末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为优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1例因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应用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复杂的Pilon骨折,既能维持骨折对位,又不妨碍踝关节活动,手术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踝关节可动外固定架 治疗 严重粉碎 开放性 PILON骨折
原文传递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比较 被引量:48
11
作者 吴发财 杨东辉 +1 位作者 陈琦 陈庭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9例拟诊为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呈阴性或可疑踝关节骨折,外伤后7d内行MRI和MSC...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9例拟诊为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呈阴性或可疑踝关节骨折,外伤后7d内行MRI和MS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I和MSCT检查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差异性。结果踝关节隐匿性骨折MRI表现,T1WI序列显示片状不均匀的低或略低信号,T2WI序列显示高或略高信号,STIR序列显示明显高信号;MSCT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或伴骨折线,移位骨折与局部骨折缺损吻合;MRI检查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MSCT检查(P<0.05),特异度略高于MS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MSCT检查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MRI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更高,可作为检查的首选、以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MSCT 踝关节 隐匿性骨折 准确率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否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Meta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范智荣 彭嘉杰 +5 位作者 钟的桂 周霖 苏海涛 黄永铨 吴江林 梁以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7-1312,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对踝穴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减小胫距接触面,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尚未达到统一的结论。目的:系统评...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对踝穴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减小胫距接触面,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尚未达到统一的结论。目的:系统评价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CNK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不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试验组使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检索年限为各自建库至2018年7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版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9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Baird-Jackson踝关节相关评分优良率[RR=1.27,95%CI(1.08,1.50),P=0.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MD=7.81,95%CI(5.50,10.11),P <0.000 01]、目测类比评分[MD=-0.15,95%CI(-0.29,-0.01),P=0.04]、距骨倾斜角[MD=-3.92,95%CI(-4.75,-3.09),P<0.000 01]、内踝间隙[MD=-0.83,95%CI(-1.17,-0.48),P <0.000 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6,95%CI(0.12,0.58),P=0.000 9]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能够增强踝关节功能、减小距骨倾斜角及内踝间隙宽度、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器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稳定性 距骨倾斜角 内踝间隙宽度
下载PDF
移位性踝关节骨折延迟性手术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44
13
作者 郭玉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移位性踝关节骨折延迟性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23例移位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延迟性手术,1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并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随访25-173个月,平均8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目的探讨移位性踝关节骨折延迟性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23例移位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延迟性手术,1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并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随访25-173个月,平均8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均获得无痛性可负重关节。延迟1-3个月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术后AOFAS评分有较大的提高。延迟3个月以上者,两种术式AOFAS评分提高的幅度相差不大。结论延迟1~3个月的骨折,如踝穴恢复完整并获得解剖复位,应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否则,可采用关节融合术。延迟3个月以上的骨折由于软骨和软组织的退变,获得解剖复位的难度增大,宜采用关节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术式
原文传递
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一飞 余洋 +1 位作者 张小磊 陈华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不同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从中选取资料完整的301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134例,男86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2±15.7)岁;Weber-Denis A型55... 目的:探讨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不同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从中选取资料完整的301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134例,男86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2±15.7)岁;Weber-Denis A型55例,B型60例,C型19例。手术治疗组167例,男115例,女52例;平均年龄(39.6±11.9)岁;Weber-Denis A型59例,B型52例,C型56例。根据Mazur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评分,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Weber-Denis A型114例,手法组55例,功能优、良、可、差者分别为18、20、11和6例;手术组59例,功能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6、25、6和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Weber-Denis B型112例,手法组60例,功能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0、26、8和6例;手术组52例,功能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21、5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Weber-Denis C型75例,手法组19例,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3、7和7例;手术组56例,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1、18、11和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Weber-Denis C型骨折,手术组患者疗效高于手法治疗组,该型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正骨手法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内倾型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1
15
作者 陈龙 尹善青 +3 位作者 郭晓山 洪建军 陈华 杨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 目的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扭伤3例;均合并腓骨骨折;12例伴关节软骨面损伤。患者术前临床均表现为踝部及足背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呈冠状位走行,其中10例形成双边征。根据HaraguchiCT分型:I型8例(61.6%,8/13),Ⅱ型3例(23%,3/13),Ⅲ型2例(15.4%,2/13)。采用后内侧人路切开,骨折复位后空心钉固定。术后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1周;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93-100分,平均96.3分;其中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3/13)。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连、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行走。结论大部分内倾型后踝骨折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这可能是旋转应力合并垂直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0
16
作者 何绪成 宁春芳 +1 位作者 周广金 王贵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的MS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SCT联合MRI诊断出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59例,检出率为96.7%;MRI诊断51例... 目的探讨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的MS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SCT联合MRI诊断出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59例,检出率为96.7%;MRI诊断51例,检出率为83.6%,主要表现为受累骨内骨髓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或者混杂高信号;MSCT诊断41例,检出率为67.2%,主要表现为骨皮质、骨小梁的断裂以及微小骨撕脱等。三种检查方法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和MRI对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出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隐匿性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8
17
作者 俞光荣 赵有光 +4 位作者 夏江 周家钤 李海丰 杨云峰 李兵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6例,女22例;年龄17~74岁,平均44.2岁。损伤按照Lauge...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6例,女22例;年龄17~74岁,平均44.2岁。损伤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损伤12例.Ⅳ度损伤16例;旋前外展型Ⅲ度损伤5例。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1例,44-B2型3例,44-B3型16例,44-Cl型7例,44-C2型8例,44-C3型13例。所有患者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修复三角韧带。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获-期愈合.43例患者术后获12~32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3.2N)。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4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1.2分).无踝关节不稳定表现。结论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需要合理的临床评估后再选择治疗方案,根据断裂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缝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固定术 缝合技术 三角韧带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Volkmann 被引量:38
18
作者 辛景义 刘忠玉 严成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均为内踝、腓骨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8例Tillaux—Chaput骨折经X线片确诊,7例经CT扫描确诊。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后以钢板固定,复位Volkmann骨折后以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以空心螺钉固定;于胫骨前结节做纵行切口,复位Tillaux-Chaput骨折后以空心螺钉固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8-20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36周,平均23.5周。末次随访时12例行走正常,3例轻度跛行。AOFAS评分71-94分,平均85.4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13/15)。3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下地负重行走时疼痛不适。结论Tillaux—Chaput及Volkman骨折多发生于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时,X线检查容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要求精确复位及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8
19
作者 肖湘 张铁良 +1 位作者 张建国 于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3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9~76d,平均48d。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37例,旋前外旋型2... 目的探讨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3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9~76d,平均48d。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37例,旋前外旋型21例。手术采用前内、前外双侧弧形切口,锐性探查内、外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及踝(,外翻踝关节,直视显露后踝骨折块,清理后踝周围的瘢痕组织,用刀尖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踝。以骨嵴为标志,恢复外踝的正常长度和力线,并用1/3管型钢板或普通钢板固定。内踝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5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5个月,平均37个月。2例出现浅表皮缘坏死,4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1~29周,平均25周。2例患者腓骨对位差。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踝关节间隙变窄,有创伤性关节炎改变,其中2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根据AOFAS评定标准,踝关节评分优31例,良22例,可5例,优良率91.4%。5例患者疼痛评分在20分,9例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10°。结论手术治疗伤后76d内三踝骨折,锐性探查原始骨折线,直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保留腓骨的正常长度、旋转和力线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38
20
作者 黄强 徐向阳 +5 位作者 杨崇林 李星辰 郑月焕 朱尧卿 曹永星 徐杨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骨科收治的35例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骨科收治的35例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3.1岁。每例患者均行4种检查诊断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前CT、MRI检查、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前和术后C型臂x线机透视、踝关节镜直视,比较4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除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如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则用3.5mm锚钉同时修复)外,使用TightRope行下胫腓联合损伤修复,并再次用踝关节镜直视下观察下胫腓韧带修复情况及稳定性。结果35例患者术前及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后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Cotton试验、外旋试验,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13例,未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22例患者中分别在CT、MRI、踝关节镜下诊断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6例、13例、11例。c型臂x线机、CT、MRI、踝关节镜对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检出率分别为37.1%(13/35)、54.3%(19/35)、74.3%(26/35)、68.6%(24/35)。4种方式的检出率比较,MRI〉踝关节镜〉CT〉C型臂x线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踝关节镜证实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24例患者在完成TightRope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再次行踝关节镜发现Cotton试验、外旋试验均阴性。踝关节镜发现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16例。结论踝关节镜能直视下观察下胫腓韧带、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为正确诊断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依据,并可评估下胫腓韧带修复后的稳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诊断 踝关节镜 下胫腓联合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