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撑钢板固定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4
1
作者 俞光荣 陈大伟 +4 位作者 赵宏谋 杨云峰 余霄 周家钤 李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回顾性评估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通过支撑钢板治疗16例后侧pilon骨折,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7.6岁(23~62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根据CT显示的骨折线... 目的回顾性评估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通过支撑钢板治疗16例后侧pilon骨折,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7.6岁(23~62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根据CT显示的骨折线累及范围选用后外侧人路或联合入路(后内侧加后外侧)复位固定后踝骨块。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片随访,临床评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结果根据术前cT扫描将后侧pilon骨折分为三型。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7.6个月(16~52个月),平均AOFAS评分为86.4分(70~98分),平均VAS评分为1.4分(0—3分)。1例术后2年仍有踝周肿胀和长期行走不适,其余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临床疗效肯定,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意义 被引量:83
2
作者 高武长 王英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55-1260,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治疗后随访12个月,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测量患侧内踝间隙;并观察修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可见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较治疗前增高,其中治疗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患者患侧内踝间隙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中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出现。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不良事件,但患者三角韧带损伤修复后出现部分踝关节功能受限。结果证实,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三角韧带 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 内固定材料 修复
下载PDF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4
3
作者 李永舵 刘书茂 +1 位作者 贾金生 周君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0
4
作者 戚晓阳 邱旭升 +1 位作者 施鸿飞 陈一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1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57例;年龄18~75岁,平均43.5岁;按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骨折43例,...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1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57例;年龄18~75岁,平均43.5岁;按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骨折43例,双踝骨折38例,三踝骨折30例。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并将患者分为功能恢复佳组(优级)和功能恢复一般组(良、可、差级)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收集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伤侧、骨折原因、Broos&Bisschop分型、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否合并踝关节脱位、是否合并其他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手术时间、早期功能锻炼、内固定物取出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关节功能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5个月(8—2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2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58例,良48例,可5例,优良率95.5%。内固定物取出(P=0.001)、早期功能锻炼(P=0.002)和术后并发症(P=0.049)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加强术中精细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骨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均有利于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LOGISTIC模型 预后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姜矞恒 李莹 王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1,共4页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创伤早期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或错误的手术治疗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对其诊治需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既往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踝关节融合手术,而对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重...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创伤早期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或错误的手术治疗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对其诊治需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既往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踝关节融合手术,而对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要点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外踝、下胫腓、内踝、后踝等不同畸形特点的有效处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诊断 治疗 畸形愈合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否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Meta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范智荣 彭嘉杰 +5 位作者 钟的桂 周霖 苏海涛 黄永铨 吴江林 梁以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7-1312,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对踝穴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减小胫距接触面,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尚未达到统一的结论。目的:系统评...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对踝穴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减小胫距接触面,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尚未达到统一的结论。目的:系统评价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CNK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不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试验组使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检索年限为各自建库至2018年7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版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9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相比,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Baird-Jackson踝关节相关评分优良率[RR=1.27,95%CI(1.08,1.50),P=0.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MD=7.81,95%CI(5.50,10.11),P <0.000 01]、目测类比评分[MD=-0.15,95%CI(-0.29,-0.01),P=0.04]、距骨倾斜角[MD=-3.92,95%CI(-4.75,-3.09),P<0.000 01]、内踝间隙[MD=-0.83,95%CI(-1.17,-0.48),P <0.000 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6,95%CI(0.12,0.58),P=0.000 9]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能够增强踝关节功能、减小距骨倾斜角及内踝间隙宽度、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器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稳定性 距骨倾斜角 内踝间隙宽度
下载PDF
空心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鹏 张翔 +2 位作者 沈云 陈晓东 沈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67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面达25%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钉组)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67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面达25%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钉组)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组(支撑钢板组)。空心钉组84例,男47例,女37例;年龄23~72岁,平均(49.7±9.1)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39例,C型45例。支撑钢板组83例,男38例,女45例;年龄31~69岁,平均(52.3±8.3)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45例,C型38例。术后6、1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空心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3)h]较支撑钢板组[(1.6±0.4)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5,P〈0.001)。两组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复位丢失及伤口感染发生。空心钉组有5例患者后踝复位不良,移位超过2mm;有3例患者螺钉位置不佳,各有1枚螺钉穿入下胫腓联合。支撑钢板组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趾屈曲挛缩,7例患者自觉踝关节活动时有不适感。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踝一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一后足评分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后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可间接复位、微创,但复位质量不确定;而支撑钢板固定可直视下解剖复位,但创伤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钉 骨板 后踝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吴健波 朱敏华 余小冬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84±13.61)min vs.(99.16±9.59)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64±2.07)d vs.(18.69±2.42)d,(11.36±1.88)周vs.(13.52±2.04)周,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56)分vs.(3.62±0.71)分,(1.16±0.20)分vs.(2.23±0.28)分,P<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73±8.60)分vs.(77.50±7.94)分(P<0.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34±16.70)U/L vs.(110.45±12.36)U/L,(7.45±1.05)μg/L vs.(5.98±0.78)μg/L,(131.46±12.76)μg/L vs.(114.74±10.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33±0.05)μg/L vs.(0.49±0.06)μg/L,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29%vs.77.78%,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vs.3.70%,P>0.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切开复位 修复 内固定 骨代谢
下载PDF
内倾型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1
9
作者 陈龙 尹善青 +3 位作者 郭晓山 洪建军 陈华 杨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 目的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扭伤3例;均合并腓骨骨折;12例伴关节软骨面损伤。患者术前临床均表现为踝部及足背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呈冠状位走行,其中10例形成双边征。根据HaraguchiCT分型:I型8例(61.6%,8/13),Ⅱ型3例(23%,3/13),Ⅲ型2例(15.4%,2/13)。采用后内侧人路切开,骨折复位后空心钉固定。术后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1周;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93-100分,平均96.3分;其中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3/13)。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连、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行走。结论大部分内倾型后踝骨折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这可能是旋转应力合并垂直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38
10
作者 黄强 徐向阳 +5 位作者 杨崇林 李星辰 郑月焕 朱尧卿 曹永星 徐杨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骨科收治的35例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诊治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骨科收治的35例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3.1岁。每例患者均行4种检查诊断是否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前CT、MRI检查、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前和术后C型臂x线机透视、踝关节镜直视,比较4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除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如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则用3.5mm锚钉同时修复)外,使用TightRope行下胫腓联合损伤修复,并再次用踝关节镜直视下观察下胫腓韧带修复情况及稳定性。结果35例患者术前及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后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Cotton试验、外旋试验,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13例,未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22例患者中分别在CT、MRI、踝关节镜下诊断提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6例、13例、11例。c型臂x线机、CT、MRI、踝关节镜对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检出率分别为37.1%(13/35)、54.3%(19/35)、74.3%(26/35)、68.6%(24/35)。4种方式的检出率比较,MRI〉踝关节镜〉CT〉C型臂x线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踝关节镜证实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24例患者在完成TightRope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再次行踝关节镜发现Cotton试验、外旋试验均阴性。踝关节镜发现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16例。结论踝关节镜能直视下观察下胫腓韧带、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为正确诊断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依据,并可评估下胫腓韧带修复后的稳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诊断 踝关节镜 下胫腓联合损伤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廖明新 王岩 +3 位作者 孙宁 武勇 李莹 龚晓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析后踝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情况、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FAR)、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Die-punch骨块情况,筛选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危险因素。结果后踝骨折的发生率为66.00%(464/703),手术固定率为43.97%(204/464)。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距骨半脱位方向及Die-punch骨块有无移位不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骨折块向外侧移位、有无Die-punch骨块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距骨向后半脱位(OR=5.580,95%CI: 1.623~19.181,P=0.006)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15%(OR=9.103,95%CI: 3.342~24.800,P=0.000)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踝骨折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手术固定率。距骨向后半脱位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15%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建政 王浩 +7 位作者 商洪涛 韩力 段利达 任继鑫 梁晓杰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4-290,共7页
目的探讨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46.8岁;左侧10例,右侧8例。采用胫骨远端CT扫描,根据后踝、内踝的骨... 目的探讨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46.8岁;左侧10例,右侧8例。采用胫骨远端CT扫描,根据后踝、内踝的骨折特点制定AGH分型:Ⅰ型,后踝单一完整骨块,采用后外侧入路;Ⅱ型,后踝骨块沿矢状面劈裂,其中后踝两部分骨折为Ⅱa型,后踝粉碎性骨折为Ⅱb型,采用后外侧入路或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Ⅲ型,后踝骨折累及内踝前丘,其中前后丘未分离为Ⅲa型,前后丘分离为Ⅲb型,采用后外侧联合延长的后内侧入路。18例患者中,Ⅰ型5例,全部采用后外侧入路;Ⅱ型9例,其中Ⅱa型7例,Ⅱb型2例,4例Ⅰ/a型采用后外侧入路,3例Ⅱa型和2例Ⅱb型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Ⅲ型4例,Ⅲa型和Ⅲb型各2例,采用后外侧联合延长的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其中Ⅲb型骨折由于前丘骨折块小,选择克氏针或细螺钉固定。术后以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关节面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疼痛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18例(100%)合并外踝骨折,13例(72.2%)合并踝关节后脱位,10例(55.6%)合并die-punch损伤;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均面积31.4%(12%-46%)。术后Burwell-Charnley分级:优1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55.56%,10/18)。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35-100分,平均82.5分,其中优7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14/18);VAS评分0-5分,平均1.6分。结论后pilon骨折是一种后踝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脱位
原文传递
后pilon骨折Die-punch骨块的及应用CT分型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旭 耿翔 +4 位作者 张超 王晨 陈立 黄加张 马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0-475,共6页
目的提出后pilon骨折的Die-punch骨块CT分型,观察其指导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根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的大小和位置将Die—punch骨块分为5型。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后pilo... 目的提出后pilon骨折的Die-punch骨块CT分型,观察其指导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根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的大小和位置将Die—punch骨块分为5型。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后pilon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32例;年龄20~87岁,平均46.5岁;根据Die—punch骨块CT分型:Ⅰ型16例(33.3%),Ⅱ型2例(4.2%),Ⅲ型18例(37.5%),Ⅳ型10例(20.8%),Ⅴ型2例(4.2%);根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并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的取出。术后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21个月,平均13.7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77~92分,平均84.3分;VAS评分0~1分,平均0.2分。各分型患者间术后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踝关节后内侧伤口浅表感染2例,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症状2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骨块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型,并指导后pilon骨折手术切口的选择与骨折块的处理,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Die-punch骨块
原文传递
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CT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晨 马昕 +4 位作者 王旭 黄加张 张超 陈立 张益钧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8-1064,共7页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男11具,女7具;年龄55-79岁,平均68.2岁;均排除下肢外伤病史。将18具标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具。1组只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即...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男11具,女7具;年龄55-79岁,平均68.2岁;均排除下肢外伤病史。将18具标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具。1组只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即三角韧带完整组;2组同时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和内踝三角韧带,即三角韧带损伤组。每具标本于外躁尖近端3cm处横行截断腓骨,通过标记的克氏针分别建立远端腓骨外旋5°、10°、15°、30°的畸形模型,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每次建模后均行薄层CT扫描。将所有CT数据导人Mimics10.01软件,通过自动密度识别及后期人工处理描绘下胫腓联合、踝穴及踝穴内距骨轮廓,运用软件建立下胫腓联合、踝穴、踝穴内距骨三维模型,并自动计算各模型体积。通过踝穴及踝穴内距骨体积相减,得到踝关节间隙体积。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旋转度数时各模型体积的变化,从而反映各病理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旋转畸形度数增加,下胫腓联合及踝穴体积增大,而踝穴内距骨体积随之减小。在三角韧带完整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10°旋转畸形时下胫腓联合体积及踝关节间隙较正常开始出现显著性增大。在三角韧带损伤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5°旋转畸形即开始出现踝关节间隙及下胫腓体积较正常时显著性增大。结论三角韧带完整性可影响外旋畸形时踝关节间隙的变化。当三角韧带完整时,10°外踝旋转畸形即可导致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而当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5°旋转畸形即可出现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下胫腓联合显著性分离,踝关节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冯文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究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分组选取2012年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后踝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未选择对后踝骨折进行治疗,... 目的探究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分组选取2012年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后踝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未选择对后踝骨折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骨折复位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平均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及术后骨折复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6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型与II型骨折中手法复位闭合固定与切开内固定的临床评分与骨性关节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开内固定的骨折复位情况明显优于手法复位闭合复位,对于III、IV型患者,无论是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还是骨折复位评分,手术切开内固定均明显优于手法闭合复位,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I期愈合,术后未发现相关并发症;X线片显示患者的骨折均痊愈。观察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相对较短。结论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能够有效地促进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能有效改善预后和复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踝固定 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可吸收螺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6
作者 徐海林 王天兵 +4 位作者 陈建海 张培训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35岁;其中三踝骨折4例(AO分型:B型2例,C型2例),内外踝骨折8例(AO分型均为B型),单纯...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35岁;其中三踝骨折4例(AO分型:B型2例,C型2例),内外踝骨折8例(AO分型均为B型),单纯内踝骨折2例,单纯外踝骨折2例(1例为AO分型A型,另1例为外踝Maisonneuve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和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所有涉及外踝的骨折患者只有AO分型A型骨折采用2枚2.7 mm可吸收螺钉或1枚2.7mm可吸收螺钉辅助1枚1.5 mm可吸收棒固定,其余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内踝骨折采用2~3枚3.5mm或4.0mm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2枚4.5 mm可吸收螺钉贯穿下胫腓固定.后踝骨折采用l~2枚4.0mm或4.5 mm可吸收螺钉从前向后固定.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1.5~4.0年(平均2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 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好,无需行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但要慎重选择骨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钉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后内侧入路在胫骨远端后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宏斌 陈杰 +4 位作者 关鹏飞 张立峰 王大璐 李建军 徐海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4-21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人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经后内侧入路结合防滑钢板治疗的18例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42岁。均合并外踝骨折,... 目的探讨后内侧人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经后内侧入路结合防滑钢板治疗的18例后pilon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42岁。均合并外踝骨折,6例合并内踝前丘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7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19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进行评估:优15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内侧入路结合防滑钢板治疗后pilon骨折安全、可靠,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宝军 吴克 +5 位作者 柴志勇 邹明 徐海涛 曹斌 莫顶峰 唐剑锋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对晚期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49.5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3例,...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对晚期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49.5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关节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滑膜组织和胫骨远端及距骨上关节面、外踝的关节软骨,于胫距关节、内外踝间隙植入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行二枚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踝关节于屈曲0°,外翻外旋5°位。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踝关节均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0~18周;术后1年VAS评分为(1.1±0.5)分,与术前的(7.5±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AOFAS评分(82.4±4.8)分,与术前的(45.3±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行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融合率高,术后足踝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镜 关节融合 植骨 关节炎
下载PDF
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龚晓峰 武勇 +3 位作者 吕艳伟 王岩 王金辉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298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43例,女155例;年龄14 ~ 85岁,平均43岁;右侧152例,左侧146例.分别分析胫距关节脱位、踝关节骨折Danis-We... 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298例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43例,女155例;年龄14 ~ 85岁,平均43岁;右侧152例,左侧146例.分别分析胫距关节脱位、踝关节骨折Danis-Weber分型、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块面积和后踝骨折手术固定与否的关系. 结果 胫距关节脱位后踝骨折的固定比率(57.0%)高于不脱位时(34.0%),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固定比率(73.8%)高于Haraguchi Ⅰ型(35.5%)和Ⅲ型(0)骨折,当后踝骨块面积超过15%时固定比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骨折Danis-Weber分型与后踝骨折固定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 影响选择手术固定后踝的因素包括原始损伤合并胫距关节脱位、HaraguchiⅡ型骨折的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块面积超过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适应证
原文传递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治疗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 被引量:29
20
作者 董谢平 张大伟 +4 位作者 漆启华 邓亮 曾纪焕 鲍坤旺 裴延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在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矫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严重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0.5岁(34~59岁... 目的探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在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矫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严重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0.5岁(34~59岁)。所有患者患踝术前行薄层CT扫描,获得胫腓骨远端的定位及截骨导板的计算机虚拟模型,3D打印出与实体骨骼尺寸一致的定位及截骨导板,在截骨导板引导下完整截除畸形愈合骨块,复位固定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8.6个月(14—35个月)随访。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2±0.8)分]、AOFAS踝.后足评分[(81.1±6.8)分]、SF-36评分[(82.5±5.2)分]及背伸活动度(27.5°±2.5°)、跖屈活动度(24.2°±6.3°)均较术前[(6.3±1.8)分、(43.1±12.0)分、(37.6±9.9)分、14.1°±3.8°、14.4°±3.9°]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或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技术可以通过微创便捷地对踝关节内畸形愈合的不规则骨折线实行精确定位、精准截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复位,为创伤性关节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3D打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