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3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步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张秀兰 葛坚 +3 位作者 蔡小于 杜绍林 凌运兰 林明楷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5-699,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拟订手术适应症,对临床收治的63例7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处理: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拟订手术适应症,对临床收治的63例7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处理: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Trab)、青-白联合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eculectomy+IOL,PhacoTrab+IOL)和单纯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比较不同适应症下三种手术方式初步的临床疗效。包括眼压控制情况、前房深度和房水流畅系数(C值)的变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房角和滤过泡,以及用抗青光药物辅助情况及并发症等。随访时间平均(11.7±4.9)个月。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术后在随访期内均能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三组P值均<0.001),前房深度:PhacoTrab+IOL和Phaco+IOL组术后明显较术前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但Trab组术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UBM观察房角:PhacoTrab+IOL和Phaco+IOL组明显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相应组C值术后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01和<0.01),Trab组房角变化不明显,但术后C值较术前亦有改善(P<0.001);三组均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最轻者为Phaco+IOL组;远期并发症Trab组有5眼发生低眼压。最后对视力的变化也作了讨论。结论不同手术方式适合不同的病人情况。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因其具有相对房角开放和C值改善以及视力提高等优势,可考虑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选择性手段之一,但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原文传递
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4
2
作者 徐亮 张莉 +9 位作者 夏翠然 李建军 胡莲娜 马科 陈英杰 范桂芝 宋维贤 施玉英 张士元 孙宝忱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年6—10月,对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的4451人进行青光眼筛查,其中农村1980人,城市2471人,男性1939人,女性2512人。检查项...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年6—10月,对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的4451人进行青光眼筛查,其中农村1980人,城市2471人,男性1939人,女性2512人。检查项目包括采用vanHerick法和前房角镜检查法检测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常规检测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行眼底照相和阈值视野检测。对可疑青光眼和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的标准检查。结果本次调查40岁以上人群农村及城市的应答率分别为796%(1980/2488)和871%(2471/2836);人群PACG的患病率为12%[95%可信区间(CI)为09%~15%]。其中农村PACG患病率为16%(95%CI为12%~20%),高于城市的11%(95%CI为08%~14%);女性PACG的患病率为17%(95%CI为13%~21%),高于男性的08%(95%CI为05%~11%);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并有一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农村PACG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60~69岁)较城市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70岁以上)早10年。农村PACG单眼低视力(393%)及单眼盲(286%)的比率高于城市(分别为206%和147%)。随年龄增大,屈光度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也逐渐变浅。结论PACG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PACG患病率与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性别、年龄因素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病率 前房深度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屈光状态 人群 CI 男性 农村 结论 中华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9
3
作者 臧晶 鲍炯琳 +2 位作者 何利蓉 林文雄 高劲松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32-833,共2页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 1999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 ,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17例 17眼 ,均伴有晶状体混浊 ,视力 <0 5 ,行超声乳...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 1999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 ,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17例 17眼 ,均伴有晶状体混浊 ,视力 <0 5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随访 1~ 12月 ,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 ,前房深度 ,前房角和眼压变化。结果 :17眼患者术后眼压皆控制正常范围 ,视力恢复良好。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 ,是治疗伴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联合治疗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原文传递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吴作红 张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讨论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53例... 目的讨论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53例,共计266只眼,均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及6月不同时段眼压,观察术后22例高眼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房角形态,分析其病因及处理方法。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不同时段发生高眼压22只眼中,其中术后房角分离成功,房角始终开放,但眼压仍然升高者8例;术后房角暂时开放但再次关闭者8例;术后房角始终未能开放者6例。所有高眼压22例患者均通过相关对症处理,眼压再次控制正常,青光眼未见进展,视力及视野未见进一步明显损害。结论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对于单纯性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安全有效;对于病史较长、青光眼进展严重的非瞳孔阻滞性及多种机制共存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则需权衡利弊,术后出现高眼压风险增高,需仔细分析其原因,采取对应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白内障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原文传递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励 林胤 +2 位作者 陈本安 陈清 林琳 《东南国防医药》 2017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PACG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0例(3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PACG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0例(3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状、前房深度及房角形态等情况。结果超乳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22.7±8.3)mmHg,术后1周(16.7±7.3)mmHg,术后3个月(18.3±6.3)mmHg,术后1周及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眼的滤过泡形态与术前相同。中央前房深度术前(1.85±0.51)mm,术后3个月(3.05±0.35)mm,术后前房加深(P<0.01)。与超乳术前相比,房角粘连处大部分开放。结论 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改善视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且不影响原滤过泡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下载PDF
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研究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刘美玲 王友信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 评估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比较推行与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5个数据库,查找国内... 目的 评估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比较推行与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5个数据库,查找国内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和致盲率的原始研究.人群限定为年龄〉40岁,研究现场限定为基于社区,研究的发表时间不限.2名研究人员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语言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原始研究文献,共计观察26437例40岁以上社区自然人,其中306例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闭角型青光眼致双眼盲和单眼盲患者113例.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致盲率为38.3%[95%CI(28.1%,49.6%)].北京地区在推行由疾病筛查、早期干预、关键技术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由38.7%[95%CI(26.6%,51.9%)]下降至25.0%[95%CI(13.2%,40.3%)],降幅达到35.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为41.4%[95%CI(30.0%,53.9%)],明显高于推行防治体系的北京地区;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剔除未推行防治体系组的异质性来源后(I2=0%),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的闭角型青光眼总致盲率为35.3%[95%CI(29.4%,41.7%)],仍高于推行防治体系后的北京地区.结论 目前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在国际上仍处于较高水平.推广由疾病筛查、早期干预、关键技术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后,北京地区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降低,明显低于未推广防治体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发病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吴怡 秦常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 观察和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四平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82例(86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 观察和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四平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82例(86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变化、视野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6只眼术前经降眼压治疗后眼压控制在(20.3±7.8) mmHg,术后6个月测眼压为(14.7±5.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24±0.258) mm增加到术后(3.214±0.17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4只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房角形态明显改善,视野无缩小,视觉敏感度增强,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原文传递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tions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宁利 吴河坪 范志刚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706-1715,155,共10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s. A total of 76 articles were selected from several hundred original articles or reviews. The content of selected articl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urpose and the authors are authorized scientists in the study of glaucoma. RESULTS: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glaucoma in the Sino-Mongoloid population. PACG in Chine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depending on the mechanism of angle closure: 1. Multimechanism: 54.8%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co-existing factors. The pattern of angle closure appears to mainly be creeping closure. After iridectomy, almost 40% of the cases still manifest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darkroom provocative test and progressive synechial closure or recurrent angle closure may occur. Several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is form of PACG such as pupillary blocking component, iris crowding component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These factors can coexist in the follow patterns: pupillary blocking and iris crowding coexist; pupillary blocking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coexist or three of them co-exist. 2. Pupillary block: (38.1%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iris bombe due to pupillary block with acute or subacute attack. It responds well to iridectomy or laser iridotomy. 3. Non-pupillary blocking: (7.8% of Chinese PACG). They usually have a deeper anterior chamber, and tend to be younger (below 40 years of age). Angle closure in this form of PACG is caused by: iris crowding mechanism or/and anteriorly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against iris root to angle. It is critical to distinguish multi-mechanism PACG from other types. The initial treatment for this type of PACG is also iridectomy, but after the pupillary block component is eliminated by iridectomy, the residual non-pupillary blocking com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China Glaucoma angle-closure Humans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33
9
作者 惠玲 张自峰 王雨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247-2249,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白内障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现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陈翔宇 才瑜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9-952,共4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独立而复杂的疾病,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眼科学组(ISGEO)分类系统,强调必须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才能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否则只能诊断为原发性前房角关闭。ISGEO分类系统与我...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独立而复杂的疾病,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眼科学组(ISGEO)分类系统,强调必须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才能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否则只能诊断为原发性前房角关闭。ISGEO分类系统与我国沿用至今的传统分类有一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与国际问的合作交流。因此,有必要就不同分类系统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SGEO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综述,旨在为推动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9
11
作者 冯朝晖 孙乃学 +1 位作者 张晓辉 任百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426-428,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同时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PACG患者29例(43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根据术前房角粘连...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同时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PACG患者29例(43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3组:A组16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15眼,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C组12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B组和C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平均12.7±5.4)mo。观察眼压、房角和视力等的变化。结果:A组16眼(100%)、B组14眼(93%)、C组2眼(17%),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B组另1眼(7%)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C组其余的10眼中,2眼(17%)局部用药眼压>21mmHg(<25mmHg),8眼(67%)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所有眼术后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38眼(88%)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合并有白内障的PACG的眼压,并可改善其视功能。对于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的患者,联合房角分离术可获得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如果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问题和争论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类争论的启示 被引量:28
12
作者 葛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4-966,共3页
有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学术争论是近来国内青光眼研究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均因持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认识的学界同道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所致。笔者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 有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学术争论是近来国内青光眼研究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均因持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认识的学界同道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所致。笔者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学术争论焦点、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及该学术争议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与启示阐述个人观点,以期与眼科同道交流和探讨。(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64-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分类法 诊断 参考标准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7
13
作者 邓德勇 于丹丹 +1 位作者 彭涛 谢美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辅助降压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收治87例9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时眼压均在45.0mmHg以上,术前通过全身及局部使用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处理,眼压...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辅助降压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收治87例9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时眼压均在45.0mmHg以上,术前通过全身及局部使用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处理,眼压能降至25.0mmHg以下者于降压后2~3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60眼),如眼压依然高于30.0mmHg且前房深度尚可者,术前先行前房穿刺降压并于降压后1~2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25眼),如药物降压后眼压仍高于35.0mmHg且前房较浅,则手术时行玻璃体腔穿刺抽取部分玻璃体腔液后再前房穿刺实现降眼压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7眼)。对术前检查和术后6mo随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及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等。结果:随访6mo^2a,全部病例在随访期间眼压均可控制在20.0mmHg以下,其中有2眼在6mo时需20g/L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术前视力均低于0.3,术后视力:<0.1者5眼,0.1~0.3者22眼,<0.3~0.5者50眼,>0.5者15眼。前房及房角:术后前房均明显加深,房角全部开放者8眼,开放大于270度者23眼,开放≥180度者56眼,开放<180度者5眼。术后并发症:60眼出现较明显的前房反应,其中有1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急性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良好的疗效,能及时控制眼压并挽救患者的视功能。前房穿刺或玻璃体穿刺是术前眼压控制不良者有效降眼压手段,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穿刺术 玻璃体腔穿刺术 青光眼 闭角型 房角分离
下载PDF
超声乳化吸除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4
作者 许孝义 李镜海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26-928,共3页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 1998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2 6例 ( 3 8只眼 ) ,年龄为 5 7~ 76岁 ,平均年...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 1998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2 6例 ( 3 8只眼 ) ,年龄为 5 7~ 76岁 ,平均年龄 ( 63 5± 6 1)岁。全部患者均有抗青光眼手术病史 ,手术时间为 6~ 2 7年 ,平均 ( 11 3± 5 8)年。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随访 3~ 12个月 ,平均 ( 6 2± 2 7)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眼压为 ( 14 3 8± 4 73 )mmHg ( 1mmHg =0 13 3kPa) ,比术前少量用药后眼压 ( 17 62± 5 3 9)mmHg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t =2 79,P <0 0 1)。中央前房深度术前为 ( 1 72± 0 3 6)mm ,提高到术后 ( 2 87± 0 2 9)m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15 3 4,P <0 0 0 1)。术前患者均虹膜膨隆明显 ,其中周边前房深度PAC <1/4CT2 3眼 ,PAC =1/4CT15眼 ;术后患眼虹膜膨隆消失 ,全部患眼PAC≥ 1CT ,术前术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Ridit分析 ,μ =7 5 5 ,P <0 0 0 1)。术后 3 5只眼( 92 1% )最佳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 ,比较术前术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Ridit分析 ,μ =4 83 ,P <0 0 0 1)。结论 :巩膜隧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可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巩膜隧道切口 人工晶体植入术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被引量:25
15
作者 路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638-640,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0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2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0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28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压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方法,且术后炎症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琳 惠延年 +3 位作者 韩泉洪 杜宏俊 王英 黄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报告1组闭角型青光眼( angle-closure glau-coma, ACG)患者在1次手术中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的视力和眼压控制效果。方法:对过去1a间为治疗ACG所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 目的:报告1组闭角型青光眼( angle-closure glau-coma, ACG)患者在1次手术中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的视力和眼压控制效果。方法:对过去1a间为治疗ACG所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IOL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共49例(56眼),其中52眼晶状体透明,27眼有明显的视野损害。患者随访10月~2a。结果:手术的并发症轻微,包括手术后的浅前房4眼、脉络膜脱离1眼、明显的纤维蛋白渗出2眼,经处理在短期恢复。手术后,各眼的视力保持或好于手术前最好矫正视力,其中41眼≥0.5,16眼≥1.0。手术后1周时眼压为10.1±3.7 (5~20) mmHg并在随访期内一直保持稳定,但有2眼在术后2周时眼压为22~23mmHg,常规点用2.5g/L噻吗洛尔,得到良好控制。所有的眼视野保持不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IOL植入、小梁切除联合手术,对ACG,尤其中晚期病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眼压和保持视力的手术。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少见。避免了2次手术。这种联合手术不仅促进房水外流,而且可矫正多数患者原有的远视,使其裸眼视力好于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超声乳化 晶状体折叠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ACG 小梁切除术 手术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下载PDF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莫东 刘亚男 +1 位作者 秦渊 李金金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个月,58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62眼术前前房深度(1.564±0.283)mm,术后前房深度(3.142±0.185)mm,前房深度均加深。59眼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85%的房角完全或部分开放。结论:对于房角粘连≤270°的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选择,其并发症少,视力提高,舒适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下载PDF
两种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8
作者 谭吉林 龚力力 +2 位作者 贺翔鸽 李红梅 邓小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更可靠、更简单的操作方式。方法将26例(31只眼)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分为A、B两组,在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并缩瞳后,用两种不同的手术... 目的比较两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更可靠、更简单的操作方式。方法将26例(31只眼)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分为A、B两组,在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并缩瞳后,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离房角粘连,A组(16只眼)是通过反复利用I/A头对周边虹膜组织的吸引来牵拉虹膜根部,以分离虹膜与小梁组织的粘连;B组(15只眼)凭借黏弹剂的钝性压力和抛光针对虹膜根部的牵拉来达到分离前房角粘连目的。随访观察3月到2年,对照观察两组术后眼压下降幅度、房角的形态变化及视力等情况。结果用房角镜检查发现所有术眼术后房角均较术前增宽,其中A组16只眼中有15只眼前房角全周重新开放,占93.75%,而B组15只眼中只有7只眼全周重新开放,占46.67%(P〈0.01);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但A组眼压下降幅度更大,且两组下降幅度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A、B两组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闭角性青光眼,但A组的方法更可靠、更有效而且操作更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房角粘连分离术 闭角型 青光眼
原文传递
恶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为中 黄荔 +3 位作者 马健 李晓柠 黄晶晶 葛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间确诊住院的101例(118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和出院后2—6个月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眼轴、治疗方法、手术并...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间确诊住院的101例(118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和出院后2—6个月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眼轴、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治疗前后和随访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等数据。结果101例(118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69例,男女患者比例1.0:2.2;平均发病年龄(49.67±13.69)岁,低于同期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62.34±11.139)岁。61例(60只眼)恶性青光眼的眼轴长度为(21.80±1.55)mm,低于PACG患者的眼轴长度(22.05±0.97)mm和正常值(23.00±0.89)mm。恶性青光眼主要发生于PACG抗青光眼术后,55.4%的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病。93%的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腔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和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术式,后者视力提高和眼压下降明显,前房加深显著。前房成形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年龄为(43.7±4.8)岁,明显低于治疗成功的患者(53.7±12.6)岁(P〈0.05)。结论恶性青光眼几乎均为继发性,主要发生于PACG术后,低龄患者易发,女性患者多见。阿托品是首选的治疗药物。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优于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年轻恶性青光眼患者应考虑选择晶状体摘除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而不是玻璃体抽吸前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疾病恶化 玻璃体切除术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原文传递
合理应用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君毅 孙兴怀 陈雪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2,共4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近年来晶状体摘除手术已逐渐成为PACG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晶状体摘除手术在PACG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提出应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看待透...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近年来晶状体摘除手术已逐渐成为PACG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晶状体摘除手术在PACG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提出应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看待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在PACG治疗中的作用,注意我国与西方国家医疗体系的差异以及联合房角分离术或滤过性手术的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PACG,达到为青光眼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晶体植入 眼内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