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金属托槽进行矫正治疗。于治疗14个月后通过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A)由下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B),由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下颌平面角(MP-SN)、关节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AR-A),关节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AR-B),关节点到颏前点之间的距离(AR-Pg)以及下中切牙长轴和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IMPA)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牙齿复合情况,并比较下颌后缩情况及矫正后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正后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NB [(4.24±0.64)°vs (5.83±1.19)°]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SNA [(79.75±6.57)°vs(77.15±5.31)°]、SNB [(75.64±5.73)°vs (71.63±4.24)°]、AR-B [(94.58±7.41) mm vs (91.25±5.98) mm]及AR-Pg (103.28±9.36) mm vs (97.83±7.74) mm],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关节上间隙[(2.80±0.79) mm vs (2.49±0.54) mm]、关节后间隙[(1.57±0.48) mm vs (1.37±0.37) mm]、髁突高度[(3.89±095) mm vs (3.59±0.72) mm]比较,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可改善患者牙齿复合及下颌后缩,矫正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鼻唇角的变化及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8个软硬组...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鼻唇角的变化及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8个软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对青少年与成人治疗前后变化量进行比较,并分析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均增大,但成人组鼻唇角改变更显著;U1 to FH、U1 to NA、U1-NA、Spr-Ptm在矫治后均减小,成人组减小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凹点厚度、上唇凸缘厚度、A’-Ptm、上唇长度以及鼻突度矫治后均增加,而成人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U1 to FH、U1 to NA、U1-NA均有显著性的负相关,上唇倾角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人相关性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凸缘厚度与鼻唇角呈负相关,而上唇凹点厚度与鼻唇角呈正相关,成人组这两项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拔牙矫治后鼻唇角改变与上前牙硬组织以及上唇软组织均有相关性,而成人则只与上前牙硬组织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金属托槽进行矫正治疗。于治疗14个月后通过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A)由下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B),由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下颌平面角(MP-SN)、关节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AR-A),关节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AR-B),关节点到颏前点之间的距离(AR-Pg)以及下中切牙长轴和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IMPA)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牙齿复合情况,并比较下颌后缩情况及矫正后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正后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NB [(4.24±0.64)°vs (5.83±1.19)°]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SNA [(79.75±6.57)°vs(77.15±5.31)°]、SNB [(75.64±5.73)°vs (71.63±4.24)°]、AR-B [(94.58±7.41) mm vs (91.25±5.98) mm]及AR-Pg (103.28±9.36) mm vs (97.83±7.74) mm],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关节上间隙[(2.80±0.79) mm vs (2.49±0.54) mm]、关节后间隙[(1.57±0.48) mm vs (1.37±0.37) mm]、髁突高度[(3.89±095) mm vs (3.59±0.72) mm]比较,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可改善患者牙齿复合及下颌后缩,矫正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鼻唇角的变化及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8个软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对青少年与成人治疗前后变化量进行比较,并分析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均增大,但成人组鼻唇角改变更显著;U1 to FH、U1 to NA、U1-NA、Spr-Ptm在矫治后均减小,成人组减小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凹点厚度、上唇凸缘厚度、A’-Ptm、上唇长度以及鼻突度矫治后均增加,而成人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U1 to FH、U1 to NA、U1-NA均有显著性的负相关,上唇倾角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人相关性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凸缘厚度与鼻唇角呈负相关,而上唇凹点厚度与鼻唇角呈正相关,成人组这两项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拔牙矫治后鼻唇角改变与上前牙硬组织以及上唇软组织均有相关性,而成人则只与上前牙硬组织相关。
文摘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