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1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黄颂敏 陈泽君 +4 位作者 杨亦彬 付平 柳飞 张翥 苏克亮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21-527,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s)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脏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其与肾脏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雄性成年SD大鼠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V-Z)腹腔注射造模...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s)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脏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其与肾脏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雄性成年SD大鼠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V-Z)腹腔注射造模。采用RT-PCR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Ang-1、Ang-2、Tie-2、VEGF以及血栓调节蛋白(TM-1)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组Ang-1 mRNA于第4、8周时显著上调(吸光度A.83.58+10.23、88.59±6.97),第24周时低于对照组(47.13±8.02比64.53±8.77,P〈0.05)。免疫组化显示Ang.1突出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第4周后肾小球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对照组(A对数值,4周1.64±0.12比1.08±0.16,24周1.24±0.11比1.11±0.17)。(2)糖尿病组Tie-2mRNA在4~16周显著高于对照组(A,4周87.31±11.69比63.62±5.61,16周81.75±8.58比60.15±2.66)。免疫组化显示Tie-2突出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峰在4~8周。(3)糖尿病组仅在第16和20周时检测到明显的Ang-2mRNA表达。免疫组化显示12周后仅在皮质区肾小管周围有Ang.2染色的微血管,而在第16周时最明显。(4)糖尿病组2~20周时肾小球TM-1染色显著高于对照组(A对数值,2周0.99±0.15比0.68±0.17,20周1.03±0.17比0.74±0.13),第24周时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糖尿病组VEGF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糖尿病组Ang-1、Tie-2、VEGF和TM-1相互间均呈正相关。它们与尿蛋白、肾重/体重、肾小球体积、肾小球面积也均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肾脏存在VEGF、Ang及Tie-2表达的改变,早期Ang-1、Tie-2表达上调,后期下调并伴Ang-2表达上调。(2)Ang、Tie及VEGF的改变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管生成素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原文传递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expression of Ang/Tie-2 mRNA and protein in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17
2
作者 Li Jing Bai Zonglu +4 位作者 Du Yuanhao Li Yongfeng Zhang Xuezhu Pang Bo Zhang Jing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659-666,共8页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in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in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METHODS: Altogether 120 Wistar rats were subjected to MCAO by inserting a nylon filament, andthen divided into 3 groups: control group, injured group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e injured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7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after MCAO: 3, 6, 12, 24 h, 3, 7 and 12 d, with 8 rats in each subgroup.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as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at Shuigou(GV 26) instantly after operation.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ccording to their groups, and th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were detected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The m 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Ang/Tie-2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jured group.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could significantl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in the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MCAO, and enhance angiogenesis after ischemic penumb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ARCTIO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lectroacupuncture Point GV26(Shuigou) angiopoietins Receptor TIE-2 Angiogenesis
原文传递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的表达 被引量:13
3
作者 饶佳 徐虹 +2 位作者 孙利 赵仲华 张秀荣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6-290,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3 protein,ANGPTL3)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ANGPTL3分别与足细胞核标记抗原(WT1)、基底膜标记抗原类肝素硫酸蛋白多糖perlecan...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3 protein,ANGPTL3)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ANGPTL3分别与足细胞核标记抗原(WT1)、基底膜标记抗原类肝素硫酸蛋白多糖perlecan进行双标记法免疫荧光染色。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NGPTL3和pedeca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69例PNS及血尿患儿,包括微小病变(MCD)31例、膜性肾病(MN)6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6 例、IgA肾病16例、薄基底膜肾病(TBMN)10例以及2例正常对照肾组织中表达,并以IM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量化为免疫组化指数。在MCD病例中将尿蛋白肌酐比值分别与肾组织中 ANGPTL3和perlecan肾小球内染色强度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WP)进行相关分析。对不同病理诊断时间(发病至肾穿刺)分组患儿肾小球ANGPTL3和perlecan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1) ANGPTL3在正常肾组织呈现微弱的沉积,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组织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肾小球内ANGPTL3表达量在MCD(7.49±1.96)、MN(6.27± 0.98)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02±0.001)、TBMN(0.02±0.001)及FSGS(3.14±0.49)(均P< 0.05)。在IgA肾病(系膜增生型)中,蛋白尿组肾小球中ANGPTL3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血尿组 (1.90±0.81比0.03±0.01,P<0.05)。(2)在MCD肾组织中,WT1及perlecan荧光双标记染色显示,ANGPTL3在足细胞胞浆及沿肾小球血管袢表达。(3)ANGPTL3在肾小球表达量分别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正相关(r为0.86、0.84,P均<0.05),并与perlecan在肾小球内表达量负相关(r为-0.83,P<0.05)。(4)不同发病年限的MCD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 ANGPTL3及perleca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不同足突融合程度的肾组织中存在ANGPTL3的表达差异。在MCD中,ANGPTL3主要在足细胞胞浆表达,肾小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样类 肾病综合征 肾病 脂性 类肝素硫酸蛋白聚糖
原文传递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生成素表达与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明光 魏学忠 +2 位作者 王晨 高永中 浦佩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9-690,T001,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脑组织和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Ang-1和Ang-2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畸形血管壁超微结构变...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及其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脑组织和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Ang-1和Ang-2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畸形血管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仅表达较低水平的Ang-1和Ang-2,而cAVM及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Ang-2表达显著增高(P<0.05)。畸形血管的内皮细胞间隙变宽,胞浆内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增多;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减少或消失,代之以大量的胶原组织沉积。结论 血管生成素表达可能参与cAVM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畸形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生成素表达 血管 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基因表达 被引量:12
5
作者 武建文 徐虹 +2 位作者 赵晓晴 周晓燕 吴滢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动态观察阿霉素肾病大鼠在发生蛋白尿的过程中肾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ANGPTL3在大鼠肾组织中表达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通过激光微分离技术分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目的动态观察阿霉素肾病大鼠在发生蛋白尿的过程中肾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ANGPTL3在大鼠肾组织中表达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通过激光微分离技术分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方法分析阿霉素注射后7、14、21和28 d肾组织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阿霉素注射后第14天开始出现大量蛋白尿(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减少 (P<0.01),胆固醇(P<0.01)和甘油三酯(P<0.05)明显增高,以上各项指标均在第28天达高峰。(2)通过激光微分离系统成功地分离了大鼠肾组织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3)阿霉素注射后7及14 d后,大鼠肾皮质中总ANGPTL3 mRNA表达水平与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到第21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9.03倍(P<0.01);第28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 3.95倍(P<0.05),与第21天时相比已呈现下降趋势。(4)阿霉素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肾小球中 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与肾组织总ANGPTL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一致,第 7、14天时,肾小球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与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到第21天时为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的2.18倍(P<0.05);第28天时为正常对照组的1.90倍 (P<0.05)。(5)阿霉素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肾小管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与同一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大鼠和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组织中均有ANGPTL3 mRNA表达。肾组织可以自身合成ANGPTL3;肾病的大鼠肾组织自身合成 ANGPTL3增多,且这种改变是发生在肾小球。ANGPTL3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的功能参与肾病蛋白尿的进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血管生成素类 模型 动物 基因 微分离
原文传递
血清软骨糖蛋白39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丽芳 黄于朗 柯晓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软骨糖蛋白39(YKL-40)、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将其设为CHD心力衰竭组,另... 目的分析血清软骨糖蛋白39(YKL-40)、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将其设为CHD心力衰竭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CHD患者为CHD组。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估84例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并分组;检测患者血清YKL-40、ANGPTL3水平;分析各项血清指标与老年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CHD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YKL-40、ANGPTL3水平分别为(81.24±6.32)μg/L、(42.40±5.03)μg/,均高于CHD组(69.33±5.89)μg/L、(30.25±4.23)μg/L(t=12.469、16.700,均P<0.001);84例CHD心力衰竭患者经NYHA心功能评估,分为心功能障碍轻度组35例、中重度组4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ANGPTL3过表达与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1.548、1.854,P=0.002、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YKL-40、ANGPTL3单独及联合预测CHD心力衰竭左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且在YKL-40、ANGPTL3的界值分别取79.535μg/L、40.805μg/L时,可获得最佳的预测价值。结论CHD心力衰竭患者血清YKL-40、ANGPTL3过表达可能提示患者左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早期监测患者YKL-40、ANGPTL3水平对指导临床早期预测、干预CHD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糖蛋白类 血管生成素类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申晓平 窦志杰 +3 位作者 白磊鹏 魏依兰 杜录 吕英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连续纳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3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连续纳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3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内膜增厚组73例、稳定斑块组55例、不稳定斑块组9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NGPTL8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ANGPTL8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ANGPTL8分别为663.3(529.7,791.9)ng/L、1099.8(847.5,1337.3)ng/L、1925.6(1613.3,2300.6)ng/L、2901.5(2662.8,3125.9)ng/L,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ANGPTL8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902,P=0.001)。血清ANGPTL8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血清ANGPTL8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最佳切点为2166.79 ng/L,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70~0.980,P=0.001)。结论血清ANGPTL8水平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类 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足细胞功能紊乱与微小病变性肾病 被引量:12
8
作者 柳珊珊 陈江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8,共5页
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是MCD蛋白尿产生的关键环节。在MCD小鼠模型及人肾组织中均发现,足细胞裂隙膜蛋白nephri... 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是MCD蛋白尿产生的关键环节。在MCD小鼠模型及人肾组织中均发现,足细胞裂隙膜蛋白nephrin、podocin和骨架蛋白synaptopodin的表达下调,且蛋白尿的多少与其表达下降程度相关;synaptopodin表达越多,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越好。近年来,关于MCD足细胞损伤的焦点集中于足细胞来源的两种蛋白:CD80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或抗原作用于足细胞,通过激活κB基因序列致CD80过表达,进而破坏足细胞骨架蛋白,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蛋白尿;过表达的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可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导致足突融合,诱发MCD。但有关诱发CD80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持续过表达的关键因素以及两者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致病过程并不明确,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证实。基于MCD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NF—KB抑制剂和唾液酸化治疗措施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作为MCD的一种新型的非免疫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细胞 肾病 脂性/病理学 抗原 CD80 血管生成素类 蛋白尿 综述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EK在血管形成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罗彦 魏于全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PT)及其受体TEK是新发现在机体的生理、病理性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信息途径。生理情况下,ANGPT1激活TEK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维持血管完整稳定;ANGPT2则竞争性拮抗ANGPT1的作用,当血管内皮生长...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PT)及其受体TEK是新发现在机体的生理、病理性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信息途径。生理情况下,ANGPT1激活TEK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维持血管完整稳定;ANGPT2则竞争性拮抗ANGPT1的作用,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存在时,可促进血管重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乏时,则促进血管退化。肿瘤发生时,ANGPT及TEK受体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特别是ANGPT2特异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区,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阻断ANGPT及TEK信号传导途径可抑制肿瘤生长,有望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生成素 TEK受体 血管形成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Tie通路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逸超 鲁燕 贾永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8期1379-1383,共5页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血管新生的角度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等的发病机制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而治疗性血管新生可为...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血管新生的角度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等的发病机制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而治疗性血管新生可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s)-Tie通路是参与血管新生过程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包括Ang1、Ang2、Ang3、Ang4及其受体Tie1、Tie2。目前研究较多的有Ang1、Ang2和Tie2,其中Ang1-Tie2主要维持脉管系统稳定,Ang2-Tie2与血管重塑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斑块生长和斑块不稳定都涉及到了新血管形成。Angs是从斑块形成的初始阶段到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Ang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Angs还可以作为上述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指标。在治疗方面,Angs-Tie通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防,心梗后改善心脏灌注及功能,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将对Angs-Tie通路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生成素 治疗性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中药脑泰方对大鼠脑缺血后VEGF和Angiopoietins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祯彦 周瑜 +4 位作者 王珊珊 龚胜强 刘晓丹 李平 王国佐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脑泰方对大鼠脑缺血后血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正常对照组,B假手术组,C ... 目的探讨中药脑泰方对大鼠脑缺血后血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正常对照组,B假手术组,C MCAO模型组,D脑泰方组;,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计分、脑梗死体积;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大鼠脑组织中VEGF、Ang-1及An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神经功能缺失计分及TTC染色显示脑泰方组脑缺血情况缓解;大鼠脑缺血后VEGF、Ang-2的表达水平增高,脑泰方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Ang-1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脑缺血后呈下降趋势,脑泰方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后VEGF、Ang-1和Ang-2共同协调作用促进血管生成,中药脑泰方在脑缺血损伤后治疗血管新生样作用中发挥着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泰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脑缺血 黄芪 川芎 地龙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昝丽坤 宋月佳 +6 位作者 滕国鑫 李恒 刘微 贾影 周敏 孙玉兰 戚基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4-839,共6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6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6h、12h、1d、3d、7d和14d组,用...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6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6h、12h、1d、3d、7d和14d组,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于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VEGF、Ang-1及An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CD31标记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管数量.Evans blue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大鼠脑缺血后VEGF mRNA表达逐渐增高,12 h达第一个高峰(0.7249 ±0.1933,P<0.01),7d达第二个高峰(0.5264±0.1519,P<0.01);VEGF蛋白表达也逐渐增高,于12 h达高峰(1.1017±0.1302,P<0.01).Ang-2 mRNA和蛋白在脑缺血组织也逐渐增高,均12 h达高峰(0.6747±0.2416,P<0.01;1.1197±0.1780,P<0.01).与之相反,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分别于3 d(0.3220±0.1427,P<0.01)和1 d(0.1298±0.0293,P<0.01)达最低水平,这些因子在脑缺血后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脑缺血后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EB含量在缺血1d达高峰[(6.219±0.887) μg/g,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VEGF、Ang-1和Ang-2共同协调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生成素类 脑缺血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对鼻咽癌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英城 李德锐 +4 位作者 林雯 陈创珍 况丽平 吴名耀 洪超群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591-593,共3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对鼻咽癌放疗增敏作用与肿瘤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7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放疗组)和As2O3放射增敏组(增敏组),观察两组患者鼻咽肿瘤消退情况。每个病例在治疗前及放疗20Gy后24h各...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对鼻咽癌放疗增敏作用与肿瘤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7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放疗组)和As2O3放射增敏组(增敏组),观察两组患者鼻咽肿瘤消退情况。每个病例在治疗前及放疗20Gy后24h各取材1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结果:放疗40Gy时增敏组和放疗组的鼻咽肿瘤消退率分别为43.6%(17/39)和20.0%(7/35),χ2=4.684,P=0.003。增敏组Ang-1和Ang-2蛋白在放射治疗剂量20Gy时均表达下调,z分别为-2.147和-2.985,P值分别为0.032和0.003。在40Gy肿瘤消退组,Ang-2蛋白下调,z=-2.183,P=0.029。结论:As2O3注射液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具有增敏作用,其增敏机制可能与Ang-1和Ang-2蛋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病理学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砷剂/药理学 血管生成素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促进血管新生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新刚 吴攀 韩春茂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3-475,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类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伤口愈合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与妊娠 被引量:7
15
作者 熊维玲 周春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8-10,14,共4页
血管生成素(Angs)是一类新发现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调节血管生成、退化及血管稳定性的作用,参与胚胎血管的发育、肿瘤血管的生成及转移等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是Ang-1和Ang-2,二者结构相似而功能各异,共同受体为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 血管生成素(Angs)是一类新发现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调节血管生成、退化及血管稳定性的作用,参与胚胎血管的发育、肿瘤血管的生成及转移等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是Ang-1和Ang-2,二者结构相似而功能各异,共同受体为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Angs及其受体存在于胎盘组织及胎儿体内,在妊娠整个过程中均可表达,对于妊娠全过程起重要作用。妊娠疾病中Angs/Tie系统基因表达失控,可能与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等妊娠疾病的发病过程有关,深入研究Angs在妊娠疾病中的作用,将为临床上妊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酪氨酸激酶-2受体 血管生成 妊娠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的异常表达与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损失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卢远航 邓安国 +4 位作者 杨晓 刘建社 宋明娜 李宁 朱忠华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探讨足细胞损伤后,肾小球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的表达改变与肾小球毛细血管丧失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10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Sham)组30只、单侧肾切除(UNX)组30只和单侧肾切除+柔红霉素(DRB)组40只。DRB组... 目的探讨足细胞损伤后,肾小球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的表达改变与肾小球毛细血管丧失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10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Sham)组30只、单侧肾切除(UNX)组30只和单侧肾切除+柔红霉素(DRB)组40只。DRB组大鼠,切除左肾后的第7、14天,从尾静脉各注射柔红霉素5 mg/kg1次。Sham组和UNX组亦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完成上述处理后的第1、2、4、6、8周,随机取各组大鼠6只,采血和24 h尿液检测Ccr。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进行肾组织学分析,并用TUNEL法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Sham组及UNX组比较,DRB组的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Ang-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Fas、FasL和caspase-3蛋白在肾小球内的表达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肾小球凋亡指数(GAI)和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呈逐步增高的趋势,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GCD)和Ccr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凋亡的内皮细胞。相关分析显示,Ang-1 mRNA和蛋白分别与Fas、FasL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GCD、Ccr呈正相关,与GAI、GSI呈负相关。Ang-2 mRNA和蛋白分别与Fas、FasL和 caspase-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GCD、Ccr呈负相关。与GAI、GSI呈正相关。结论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后,局部Ang-1和Ang-2表达的平衡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与Fas/FasL及caspase-3凋亡途径的活化相关,并可能通过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凋亡,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减损,进而促进肾小球硬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类 柔红霉素 细胞凋亡 肾小球硬化 足细胞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及尿液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和4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戴如凤 方晓燕 +5 位作者 李国民 刘海梅 翟亦晖 沈茜 孙利 徐虹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21-728,共8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与尿液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和4(ANGPTL4)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PNS住院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健康体检儿童18例为对...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与尿液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和4(ANGPTL4)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PNS住院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健康体检儿童18例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尿液样本中ANGPTL3和4的浓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蛋白(up)、尿肌酐(Ucr)、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浓度;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NS患儿血ANGPTL3的水平高于健康儿童[1210.95(671.28~1571.87)μg/L比308.20(230.05~372.26)μg/L,P〈0.011;PNS患儿尿ANGPTL4/Cr的水平高于健康儿童[115.57(26.50~129.81)ng/g比11.26(2.23~15.11)ng/g,P〈0.01];PNS患儿尿ANGPTL3/Cr值及血ANGPTL4水平与健康儿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NS患儿组血ANGPTL3水平和发病年龄(r=0.199,P=0.047)、病程(r=0.501,P=0.027)、24h尿蛋白量(r=0.384,P=0.004)、Up/Ucr(r=0.367,P=0.006)、TG(r=0.314,P=0.021)及TC(r=0.444,P=0.001)呈正相关;控制血脂因素后,PNS患儿血ANGPTL3仍与24h尿蛋白量(r=0.348,P〈0.001)、Up/Ucr(r=0.312,P〈0.001)呈正相关;尿ANGPTL4/Cr与24h尿蛋白量(r=0.318,P=0.019)及Up/Ucr(r=0.117,P=0.044)呈正相关。(3)ANGPTL3和ANGPTL4水平与PNS激素治疗反应及复发情况无相关性,然而同一例激素依赖频复发NS患儿在激素治疗的不同时期,血ANGPTL3水平变化与尿蛋白变化趋势一致。(4)在蛋白尿程度、血脂水平相对一致的前提下,PNS患儿中,病理类型不同,其血ANGPTL3水平也不同。结论血ANGPTL3水平可能是反映PNS发病情况、蛋白尿程度、病理类型及激素药物治疗后蛋白尿转归的重要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类 肾病综合征 儿童
原文传递
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及其受体随增龄在小鼠肾组织内的表达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洁 陈靖 +3 位作者 张敏敏 钟建泳 郝传明 顾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8-705,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增龄小鼠肾脏中的表达,以及它们在肾脏衰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月龄、9月龄、12月龄及20月龄C57小鼠各6只,留取尿液及血液标本,...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增龄小鼠肾脏中的表达,以及它们在肾脏衰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月龄、9月龄、12月龄及20月龄C57小鼠各6只,留取尿液及血液标本,应用常规生化法测定各组小鼠肾功能。用PAS染色对各组小鼠进行。肾脏病理染色及分析;荧光染料。肾脏灌注对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密度进行分析。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肾脏转化生长因子(TGF一81)及VEGF、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Ang-1、Ang-2、Tie2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增龄,小鼠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增加,其中20月龄约为4月龄的5倍(P〈0.05)。荧光染料肾脏灌注后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荧光强度呈减少趋势,20月龄显著低于4月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在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呈增多趋势,且以肾小球内增多较显著,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ng-1在肾小球内的表达呈减少趋势,20月龄较4月龄显著减少(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月龄小鼠肾组织内VEGF、Flk-1、Ang-1、Ang-2、Tie2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下降趋势,20月龄与4月龄间VEGF、Flk-1及Ang-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ng-1和Ti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4组小鼠肾脏VEGF、Flk-1、Ang-1、Ang-2、Tie2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且20月龄与4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F—β1的表达量呈增多趋势,其中20月龄较4月龄增多约40%(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Ang-1、Ang-2、Tie2、VEGF、Flk-1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与Scr呈负相关。结论随衰老程度加重,小鼠肾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类 受体 TIE-2 衰老 肾脏
原文传递
早期血清血管生成素变化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毅 王东 +4 位作者 尉辉杰 田野 江荣才 岳树源 张建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513-1517,共5页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72 h)血清血管生成素(Ang)变化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条件的aSAH患者37例,分别在发病后8、24及7...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72 h)血清血管生成素(Ang)变化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条件的aSAH患者37例,分别在发病后8、24及72 h取血检测血清Ang-1、Ang-2和其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与同期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志愿者39例(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并根据随访6个月后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E>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E≤5),分析SAH早期Angiopoietins和Ang-1/Ang-2变化对患者预后可能的影响.结果 SAH早期患者血清Ang-1、Ang-2、Tie-2表达水平和Ang-1/Ang-2比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预后良好组血清Ang-1、Ang-2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其中Ang-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24) mg/L比(37±17) mg/L、(62±26) mg/L比(45±17) mg/L、(107±27) mg/L比(72±18) mg/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AH后≤8和24 h血清Ang-1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校正后OR (95% CI)分别是1.095 (1.015 -1.181)、1.109 (1.016-1.211)](均P<0.05),72 hAng-1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1).结论 Angiopoietins参与SAH早期脑损伤(EBI)的理化过程和血脑屏障(BBB)的修复,SAH早期(72 h)较高水平的血清Ang-1表达水平有益于改善患者预后,将成为判定SAH转归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脓毒症诊治中Ang/Tie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航 戴菁 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脓毒症以及伴随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全球每年发生2000万例脓毒症,死亡率为26%。早期准确诊断脓毒症,有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内皮细胞是外源病原... 脓毒症以及伴随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全球每年发生2000万例脓毒症,死亡率为26%。早期准确诊断脓毒症,有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内皮细胞是外源病原体或内源性损伤信号的早期作用对象。研究提示,内皮细胞的结构改变与功能活化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内皮细胞专属信号通路,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ie)在内皮细胞的异常激活和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Ang/Tie信号通路主要包括2种位于内皮细胞中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1、Tie2)和4种分泌性糖蛋白配体(Ang-1、Ang-2、Ang-3、Ang-4)。机制研究方面,Ang-1可持续性激活Tie2受体,维持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支持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Ang-2是Ang-1拮抗剂,可竞争性阻断Ang-1与Tie2受体结合。脓毒症环境下,Ang-1下降,Ang-2升高,Ang-1/Ang-2的比值下降。Ang-2竞争性阻断Ang-1与可溶性Tie2受体结合,内皮细胞处于严重异常激活状态。Ang-2介导肝素酶的释放导致糖萼损伤,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Ang-2可促进炎症反应;Ang/Tie信号系统失调介导凝血功能障碍,Ang-2升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前哨性事件。临床病情监测方面,Ang-2>5.61 ng/mL,诊断脓毒症的灵敏度为74.36%;Ang-2持续升高,提示内皮功能难以恢复,器官发生功能性改变。早期动态监测Ang-2可用于预测脓毒症相关肺损伤、急性肾损伤。Ang-2/Ang-1比值上升、Ang1/可溶性Tie2比值下降可预测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87和0.704)。Ang-2和可溶性Tie-2水平下降,则提示脓毒症血浆置换有效。靶向Ang/Tie信号通路的动物实验获得一定成功,但目前临床试验未能获得有价值的结果。脓毒症相关Ang/Tie信号通路有待于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管生成素 酪氨酸激酶受体Ang/Ti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