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当归药对益气活血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1
作者 王文越 刘珊 +2 位作者 吕琴 李珩玉 滕佳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7-216,共10页
黄芪-当归药对(AA)为针对气血俱病这一证候特点而设的基础药对,李东垣之当归补血汤(DBT)即由AA组成,以补气生血为要,主治气虚血亏、血热诸证,因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而颇受医家青睐。然而,古籍所载AA在不同组方中有多种配伍比例,其功效... 黄芪-当归药对(AA)为针对气血俱病这一证候特点而设的基础药对,李东垣之当归补血汤(DBT)即由AA组成,以补气生血为要,主治气虚血亏、血热诸证,因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而颇受医家青睐。然而,古籍所载AA在不同组方中有多种配伍比例,其功效主治也各不相同。现代研究表明DBT亦有益气活血之效,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A在总量36 g,3∶1配伍时表现为更明显的益气活血作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该药对于1∶1,3∶1,1∶5,3∶2,2∶1,5∶1等多种配伍比例中均可体现出一定的益气活血之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调节物质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度、抗氧化应激、抗炎、降血脂、降血糖、保护心功能、保护血管壁、干预血管生成、抗器官组织纤维化等。不论从AA单味药之活血作用及"气行则血行"理论还是该药对在现代药理作用中的体现,都证实了AA益气活血作用确实存在,而对于该药对偏重不同所造成的作用表现上的差异,与用量、配比等息息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本文基于现代研究集中于AA补气生血之效而对益气活血作用较易忽视,限制了对后者的临床应用,因此对该药对益气活血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为其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当归 当归补血汤 益气 活血 气虚血瘀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当归抗炎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2
作者 王凤龙 刘员 +1 位作者 张来宾 吕洁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7-209,共13页
当归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中医临床除常用其治疗妇科血虚血瘀证外,还广泛用于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等证的治疗。随着对当归的深入研究,其抗炎镇痛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缺乏这方面系统针对性的报道。笔者查阅了近2... 当归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中医临床除常用其治疗妇科血虚血瘀证外,还广泛用于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等证的治疗。随着对当归的深入研究,其抗炎镇痛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缺乏这方面系统针对性的报道。笔者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当归抗炎镇痛活性的文献报道,依次对当归不同类型化学成分、提取物、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总结发现当归主要通过阻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等炎症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_(2)(PGE_(2))和IL-1β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维持宿主体内免疫细胞对外来刺激的高度敏感性而发挥抗炎作用;其镇痛活性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内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致痛性物质的释放,或者阻断疼痛感觉在级联反应中的放大传递而发挥作用。此外,该文还指出当归抗炎镇痛研究中现存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归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抗炎 镇痛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中药当归现代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73
3
作者 吕成龙 李会会 +5 位作者 史永洁 毛雨洁 高庆贺 闫慧娟 张来宾 吕洁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140-5157,共18页
当归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主要产于甘肃省岷县、宕昌、漳县、渭源等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当归全面深入的研究,其种类丰富的化学成分、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及开发应用备受关注。该文在对当归化学成分、... 当归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主要产于甘肃省岷县、宕昌、漳县、渭源等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当归全面深入的研究,其种类丰富的化学成分、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及开发应用备受关注。该文在对当归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从质量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特有性、化学成分有效性及化学成分可测性等多方面对当归质量标志物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为当归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标志物 苯酞类 酚酸类 多糖类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药对研究(Ⅶ)——当归-川芎药对 被引量:61
4
作者 李伟霞 唐于平 +4 位作者 王欢 黄美艳 宿树兰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220-4226,共7页
当归-川芎药对为临床常用的养血活血药对,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其既可独自成方,亦是诸多妇科良方和现代中医处方常用药对。该文主要对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理论、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 当归-川芎药对为临床常用的养血活血药对,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其既可独自成方,亦是诸多妇科良方和现代中医处方常用药对。该文主要对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理论、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其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配伍 物质基础 效应 机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当归-川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3种血虚模型补血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李伟霞 唐于平 +4 位作者 郭建明 黄美艳 李炜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808-1814,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血虚动物模型,评价当归-川芎(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的补血作用变化,探讨其配伍组对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乙酰苯肼溶血法、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法、乙酰苯肼与环磷酰胺复合法3种方法分别复制不同的血虚小鼠模型。检测模...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血虚动物模型,评价当归-川芎(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的补血作用变化,探讨其配伍组对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乙酰苯肼溶血法、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法、乙酰苯肼与环磷酰胺复合法3种方法分别复制不同的血虚小鼠模型。检测模型动物外周血常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变化。结果:3种血虚模型的以上所有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给药后对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血虚小鼠的大多数指标有显著影响,对乙酰苯肼溶血性血虚小鼠、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性血虚小鼠的个别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血虚模型更适于归芎药对补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与当归、川芎单味药相比,归芎药对配伍后在外周血指标、免疫器官及能量代谢酶的调节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补血作用增强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当归-川芎药对相须相使组成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并有效地反应了中药生物效应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中药及方剂复杂物质群的生物效应研究提供借鉴,为以单味药-药对-方剂为主线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模式提供示范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血虚 补血
原文传递
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6
作者 姚楠 王志旺 +3 位作者 付晓艳 韦凌霞 丁茂鹏 庞亚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738-2742,共5页
目的基于功效综述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CNKI、维普、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相关的35篇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总结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及其与当归功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当... 目的基于功效综述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CNKI、维普、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相关的35篇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总结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及其与当归功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当归挥发油及其中藁本内酯、丁苯酞对平滑肌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上述药理作用与当归功效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当归挥发油及其苯酞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当归及其有效组分的临床应用、研发调节平滑肌舒缩功能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效 当归 挥发油 苯酞类 藁本内酯 丁苯酞 平滑肌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川芎、当归饮片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40
7
作者 田璐 闫海霞 +3 位作者 傅欣彤 王京辉 郭洪祝 陈有根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854,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川芎、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实现川芎、当归饮片的多指标控制。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150 mm,3.5μm)色谱柱,以乙腈-1%甲酸水溶液为... 目的:通过建立川芎、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实现川芎、当归饮片的多指标控制。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150 mm,3.5μm)色谱柱,以乙腈-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10%A→28%A;10~17 min,28%A→45%A;17~25 min,45%A→65%A;25~30 min,65%A→100%A;30~35 min,100%A;35~37 min,100%A→10%A;37~45 min,10%A),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以阿魏酸为内标,建立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4个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4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种方法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同时建立了川芎饮片、当归饮片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4个成分一测多评法,经方法学验证,该法可用于川芎、当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当归 阿魏酸 洋川芎内酯Ⅰ 洋川芎内酯A 藁本内酯 一测多评
原文传递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林映仙 杨文静 +4 位作者 曹宁宁 赵利斌 裴帅 陈宇洲 肖学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 目的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8.10 g/kg)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观察给药后大鼠行为学指标(体质量、糖水消耗率、敞箱实验运动得分)的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中皮质酮,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NE)、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P<0.05),表明CUMS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疗效最佳。结论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抗抑郁作用最强,表明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是逍遥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配伍药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抗抑郁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甘草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药对活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金益 濮宗进 +5 位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史旭芹 沈娟 庞汉青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7-2092,共6页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整合,然后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整合效应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量效曲线的各个参数,建立三维响应曲面模型,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响应曲面的三维图形。结果发现当归-红花药对配比在0.8∶1~1.1∶1以及在当归剂量为0~5 g,红花8~11 g这个区域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值:-0.2~-0.8);在当归剂量为0~0.2 g,红花为0.2~1 g表现为拮抗作用,但拮抗作用不明显,相互作用值为0.2左右,而其他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结论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可定量研究中药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为药对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红花 药对 活血 整合效应 响应曲面分析法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对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史旭芹 尚尔鑫 +5 位作者 唐于平 朱华旭 郭建明 黄美艳 李伟霞 段金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75-1383,共9页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与分析法,定量研究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的相互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当归黄芪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提取物,以外周血常规和...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与分析法,定量研究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的相互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当归黄芪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提取物,以外周血常规和脏器指数为检测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整合,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当归黄芪配伍整合效应的三维响应曲面图,并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黄芪配伍接近一半区域呈现出协同效应,在所测试的比例范围(1∶5~5∶1)均有协同效应表现,总体表现为高剂量组的协同作用强于低剂量组,尤其是当归剂量在10~40 g、黄芪剂量在90~180 g区间以及当归剂量在50~100 g、黄芪剂量在20~100 g区间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值:1)。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当归:6~12 g,黄芪:9~30 g)也均呈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当归补血汤(当归:6 g,黄芪:30 g)亦在此范围内。本实验结果为中医临床合理配伍应用当归与黄芪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首次尝试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中药配伍效应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为方药配伍相互作用现代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黄芪 药对 养血补血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响应曲面分析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当归-白芍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朱敏 周阁 +1 位作者 刘顺 袁加才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12期2163-2167,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药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文献报道,筛选出当归、白芍中主要的药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采用Cyto...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药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文献报道,筛选出当归、白芍中主要的药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lue GO及reactome FI对所预测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05为筛选条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选择当归、白芍中共30个化合物为候选成分进行靶点和通路的筛选,共检索出125个作用靶点,其中在String数据库中分值高于0.9的核心靶点有106个,基因功能涉及脂类代谢、血液循环、DNA转录、细胞内信号调节、腺体发育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核心靶点主要通过影响信号转导、免疫系统、代谢过程、基因表达、神经元系统、程序性细胞死亡等多途径发挥药效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当归-白芍药对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为阐释其配伍机理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当归 白芍 药对 配伍
下载PDF
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活性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及特征图谱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温学逊 牛研 王书芳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7-324,共8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绿原酸、阿魏酸和Z-藁本内酯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及特征图谱,研究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成分差异并加以区别。方法: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5 μm,4.6 mm×250 mm),以0.0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绿原酸、阿魏酸和Z-藁本内酯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及特征图谱,研究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成分差异并加以区别。方法: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5 μm,4.6 mm×250 mm),以0.05%乙酸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15%B→40%B;5-14 min,40%B;14-25 min,40%B→65%B;25-35 min,65%B;35-40 min,65%B→90%B;40-45 min,90%B→100%B;45-57 min,100%B),流速0.6 mL·min^-1,采用变波长检测模式(0-30 min,326 nm;30-57 min,350 nm),柱温35 ℃;特征图谱色谱的建立,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5 μm,4.6 mm×250 mm),以0.05%乙酸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15%B→35%B;5-30 min,35%B→65%B;30-45 min,65%B;45-58 min,65%B→90%B;58-63 min,90%B→100%B;63-75 min,100%B),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 ℃。结果: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绿原酸的含量为0.020%-0.079%,阿魏酸含量为0.025%-0.134%,Z-藁本内酯含量为0.273%-1.46%,有较大差异。特征图谱共确定21个特征峰,对样品特征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样品分为3类。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能够用于当归不同药用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所建立的特征图谱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当归药材的整体情况。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对当归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当归不同药用部位化合物成分有明显差异,本文研究结果为当归分部位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不同药用部位 绿原酸 阿魏酸 Z-藁本内酯 特征图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伟霞 唐于平 +4 位作者 尚尔鑫 郭建明 黄美艳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935-2942,共8页
目的:对当归-川芎(简称归芎)药对不同配比组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效应与物质的关联性及其程度。方法:首先将各效应指标进行标化,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进行效应整合,将专家评分法与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 目的:对当归-川芎(简称归芎)药对不同配比组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效应与物质的关联性及其程度。方法:首先将各效应指标进行标化,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进行效应整合,将专家评分法与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对各效应指标的检测频次统计相结合,综合给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将各指标的标化值乘以权重系数后相加即得总效应值;最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将归芎药对中7种主要效应成分和总芳香酸、总苯酞内酯的含量与其总效应分别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归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痛效应最好;提取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当归提取物的总补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川芎提取物,川芎提取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当归提取物;配比相同的情况下,归芎药对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效应最好。养血补血的效应物质主要为芳香酸,尤其是绿原酸和咖啡酸;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是活血效应物质,尤其是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和H对活血效应影响较大,调经止痛的效应物质也为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藁本内酯、咖啡酸、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I对调经止痛效应的影响较大。结论:归芎药对中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功效具有贡献,芳香酸更偏重于养血活血,苯酞内酯更偏重于调经止痛。该研究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方药功效各测定指标进行整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将方药成分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分别进行拟合性相关分析,从而阐释方药不同功效的效应物质及其对整体功效的贡献大小,为方药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人工神经网络 整体功效 化学物质 关联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杨艳 刘云华 +4 位作者 黄志芳 刘玉红 陈燕 杨昌林 易进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藳本内酯的分析方法。方法:以丁苯酞作为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内标,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和内标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 目的: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藳本内酯的分析方法。方法:以丁苯酞作为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内标,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和内标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丁苯酞、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进样量分别在0.199 4-3.988(r=0.999 9),0.043 46-0.869 2(r=0.999 9)和0.080 67-1.613 4μg(r=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丁苯酞的校正因子分别为0.490 7和0.226 3。结论:用丁苯酞作为内标,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解决了对照品不稳定的难题,该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川芎、当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因子 含量测定 洋川芎内酯A 藁本内酯 川芎 当归 一测多评
原文传递
黄芪-当归配伍对大鼠血管内膜增生模型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彭熙炜 阎卉芳 +4 位作者 黄娟 朱嘉欢 徐昊 黄小平 邓常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0-584,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当归配伍对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芪归1∶1组、芪归5∶1组、单用黄芪组、单用当归组、阿托伐他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血管内皮造成胸腹主动脉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同时... 目的:研究黄芪-当归配伍对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芪归1∶1组、芪归5∶1组、单用黄芪组、单用当归组、阿托伐他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血管内皮造成胸腹主动脉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同时灌胃药物,连续给药14d后行腹主动脉穿刺采血分离血浆,ELISA法检测血浆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取胸腹主动脉,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内膜损伤14d后,血管局部和血浆中炎性反应因子含量均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单用当归组、芪归1∶1组、芪归5∶1组、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局部ICAM-1、VCAM-1、IL-1β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单用黄芪组血管局部IL-1β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浆中IL-1β、TNF-α、MCP-1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芪-当归配伍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时血管局部的炎性反应,其中当归是主要效应药物,黄芪-当归配伍可增强其抗血管局部炎性反应的作用。但黄芪、当归及其配伍对全身炎性反应无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当归 血管内膜增生 配伍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当归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9
16
作者 仝家羽 赵嵘 +4 位作者 代云桃 范自全 王丹丹 李琦 秦雪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23,共6页
目的:建立当归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其他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代表性当归饮片,制备当归标准汤剂;测定阿魏酸含量,建立指纹图谱并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目的:建立当归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其他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代表性当归饮片,制备当归标准汤剂;测定阿魏酸含量,建立指纹图谱并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指标成分转移率,评价工艺的稳定性。结果:当归标准汤剂中阿魏酸平均质量分数0.077%;与对照指纹图谱相比,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当归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主要共有峰有11个,包括有机酸类、挥发油类、核苷类等;当归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51%,阿魏酸平均转移率78.5%。结论: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可用于系统评价当归标准汤剂,为当归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标准汤剂 水煎液 指纹图谱 阿魏酸 出膏率 转移率
原文传递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抑制黄褐斑形成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应军 倪庆纯 +4 位作者 杨威 黄远铿 郭健敏 肖百全 张志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8-962,共5页
目的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 目的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当归 丹参 黄褐斑 抗氧化 酪氨酸酶 黑色素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评价的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姚静 施钧瀚 +7 位作者 桂新景 王青晓 王艳丽 张璐 康欢 田亮玉 李学林 刘瑞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67-2574,共8页
目的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传统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市售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的种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峰面积总和、... 目的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传统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市售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的种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峰面积总和、指纹图谱的相似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色谱峰数目由传统汤剂的15个共有色谱峰到配方颗粒的13个(A厂)、12个(自制)、11个(B厂)、9个(C厂)。指标成分的含量上,配方颗粒中阿魏酸含量与传统汤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魏酸含量: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毛蕊异黄酮苷含量: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均低于传统汤剂,若传统汤剂为1,其他(自制和A、B、C 3厂家)分别相当于0.95、0.66、0.40、0.47。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以及A、B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相似度较高(0.97、0.96、0.98),C厂家稍低(0.85)。通过对当归补血汤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发现,其色谱峰基本均来自各单味药材,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的新化学成分的产生,配方颗粒汤剂较传统汤剂有成分的消失。结论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相比,传统汤剂无论在指标成分的含量还是特征图谱中色谱峰的数量上均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配方颗粒标识的临床当量与汤剂实际不符,应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推荐当量进行校正,促进临床合理应用;同时也为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统一化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传统汤剂 配方颗粒汤剂 指纹图谱 相似度 HPLC 阿魏酸 毛蕊异黄酮苷 当归 黄芪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活性成分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霞 曹旺 +1 位作者 唐标 邓常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987-3995,共9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作用靶标相比较,筛选出共同部分,作为药物成分作用的预测靶标。利用STRING获取预测靶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大小筛选出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图、核心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用R语言进行核心靶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收集到黄芪-当归药对的20个活性成分,共得到193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487个潜在疾病靶点,主要作用于EGFR、ESR1、ALB、MAPK8、PGR等多个靶标,涉及PI3K-Akt、MAPK、Ras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的靶标和信号通路,可为黄芪-当归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当归 血管内膜增生 网络药理学 作用靶标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当归川芎”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袁可欣 谭艺 +4 位作者 张成玲 韦佳慧 戴雪杉 徐晓玉 陈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83,共7页
研究“当归-川芎”药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并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通过检索数据库和文献,筛选出当归和川芎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得到关键靶点,分析其与FDA批准药物靶点的共同靶点,建立“共同靶点-疾病”网络.将关键靶... 研究“当归-川芎”药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并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通过检索数据库和文献,筛选出当归和川芎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得到关键靶点,分析其与FDA批准药物靶点的共同靶点,建立“共同靶点-疾病”网络.将关键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药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共筛选出“当归-川芎”药对活性成分14个,对应257个靶点,分析“成分-靶点”网络得到54个关键靶点,与FDA批准药物靶点的共同靶点有34个,涉及113种疾病.关键靶点主要参与155个生物学过程、29个细胞组分和66个分子功能,还参与了Pathways in cancer,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roteoglycans in cancer等58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6个活性成分与7个靶点对接成功.揭示了“当归-川芎”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潜在治疗的疾病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