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4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114
1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6 位作者 李萌 张鸿祺 缪中荣 张鹏 宋庆斌 郝蔓春 张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44-846,I047,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的影像学判断标准。 方法  6名专科医师根据动脉瘤栓塞后血管造影不显影为 10 0 %、瘤颈少许残留为 95 %、瘤颈残留为 90 %、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为 80 %和少部分瘤体残留为 <80 %的栓塞判...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的影像学判断标准。 方法  6名专科医师根据动脉瘤栓塞后血管造影不显影为 10 0 %、瘤颈少许残留为 95 %、瘤颈残留为 90 %、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为 80 %和少部分瘤体残留为 <80 %的栓塞判断标准 ,对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7月用机械可脱式弹簧圈和 (或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囊内栓塞的 12 0例 (12 1个 )动脉瘤的血管造影片进行评价 ,并分析该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局限性。 结果  12 1个动脉瘤中 ,栓塞 <80 %、80 %、90 %、95 %和10 0 %的动脉瘤数依次分别为 10 (8 3% )、15 (12 4% )、16 (13 2 % )、2 7(2 2 3% )和 5 3(4 3 8% )个 ,栓塞80 %~ 10 0 %动脉瘤的平均栓塞率 (94 6 4± 6 80 ) %。不同医师间的栓塞结果评判相互符合性好。 结论 该标准简易可行 ,符合临床实际 ;但栓塞百分比的数值规定有一定的任意性 ,对随访结果的临床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影像学诊断 囊内栓塞治疗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 被引量:76
2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6 位作者 李萌 张鸿祺 缪中荣 张鹏 宋庆斌 郝蔓春 张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21-62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方法 ,以及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7月用机械可脱式弹簧圈 (mechanicaldetachablespiral,MDS)或 (和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行...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方法 ,以及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7月用机械可脱式弹簧圈 (mechanicaldetachablespiral,MDS)或 (和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行囊内栓塞的资料完整的 12 0例 (12 1个 )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考察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情况。结果  12 1个动脉瘤中 ,达 10 0 %栓塞的 5 3个 (占 43 8% ,5 3/12 1) ,95 %的 2 7个 (2 2 3% ) ,90 %的 16个 (13 2 % ) ,80 %的15个 (12 4% ) ,<80 %的 10个 (8 3 % )。有 7个动脉瘤过度栓塞 ,其中 5个为宽颈 (瘤颈≥ 4mm)或相对宽颈 (瘤颈∶瘤体横径≥ 2∶3)动脉瘤 ,另外 2个为载瘤动脉相对较细的大脑中动脉瘤。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 ,既要尽可能地做到致密栓塞 ,又要时时提防过度栓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致密栓塞 过度栓塞
原文传递
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3
3
作者 孟广丽 王翠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23期2772-2776,共5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5月-2016年5月择期行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5月-2016年5月择期行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SAS、SD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无脑血管痉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0%;对照组术后7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7.3%。出院前观察组SAS(42.26±3.77)分、SDS(40.67±6.44)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478、4.507;P〈0.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观察组GOS分级为5级患者占30.67%,对照组占13.33%,两组GO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520,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优化其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循证护理 脑血管痉挛 介入栓塞术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王驰 曹伟 +4 位作者 左乔 吕楠 冯政哲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马春晓 步星耀 +6 位作者 周伟 邢亚洲 张建国 郭锁成 闫兆月 薛降宇 白卫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251例,其中170例(174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夹闭组),181例(185个动脉瘤)行血管栓塞...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251例,其中170例(174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夹闭组),181例(185个动脉瘤)行血管栓塞术(栓塞组),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血管闭塞率、术中破裂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栓塞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破裂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和敏感度分析均显示夹闭组患者的单位成本效果比较低。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但显微手术夹闭更具成本效益,比较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夹闭 血管栓塞 疗效 成本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39
6
作者 秦尚振 马廉亭 +9 位作者 余泽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李俊 张小征 胡军民 姚国杰 潘力 张新元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以提高手术疗效 ,减少残废率和病死率。 方法 对 41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2例行直视手术夹闭 ,2 3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 疗效优 2 98例 ,良 85例 ,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以提高手术疗效 ,减少残废率和病死率。 方法 对 41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2例行直视手术夹闭 ,2 3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 疗效优 2 98例 ,良 85例 ,差 12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14例。 结论 CT、MRI、MRA可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重要信息 ,多普勒 (TCD)可作为无创性筛选 ,DSA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性检查。直视显微手术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者有机结合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日趋完善。动脉瘤破裂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神经外科手术 栓塞治疗 手术时机 诊断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呼铁民 杨立军 +5 位作者 孟杰 田甜 马志君 张继伟 周敬君 王维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71-3674,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4
8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5 位作者 赵文元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吴月风 倪宝英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疗效、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2月对 93例 118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 ,...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疗效、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2月对 93例 118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 ,其中 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8例 ,Ⅱ级 2 9例 ,Ⅲ级 2 5例 ,Ⅳ级 10例 ,Ⅴ级 2例。 72例行急诊栓塞 ,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予以 3H(高血容量、高血压、血液稀释 )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0 4个 (88 14% ) ,栓塞程度达 90 %以上 11个 (9 32 % ) ,栓塞程度在 90 %以下 3个 (2 5 4% )。全组死亡 3例 (3 2 3% )。 1例术后 1 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 ,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 ,经再次填塞后痊愈。术后随访 2~ 2 2个月 ,1例 (1 0 7% )重残 ,7例 (7 5 3%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表明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 ,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性放射学 栓塞疗法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原文传递
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韦静 王娟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1月间在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1月间在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优质化细节护理的38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结果术后24h、术后72h和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总分及各个项目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接受优质化细节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负面情绪,优化睡眠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护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优质化细节护理 睡眠质量 负面情绪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5 位作者 李萌 张鸿祺 缪中荣 宋庆斌 郝蔓春 张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用可控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 12 0例 (12 5个 ) ,其中 2 2例 (2 3个动脉瘤 )发生并发症 2 5例次(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或其它原因所...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用可控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 12 0例 (12 5个 ) ,其中 2 2例 (2 3个动脉瘤 )发生并发症 2 5例次(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闭塞以及弹簧圈脱出动脉瘤 ) ,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2 2例出现并发症的动脉瘤患者中 ,动脉瘤破裂出血 9例次 ,过度栓塞 7例次 ,弹簧圈脱出 7例次 ,血栓形成 2例次。因并发症而死亡 4例 (3 33 % ) ,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2例 (1 6 7% ) ;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4例 (3 33 % )。栓塞技术、术中判断和处理的正确与否、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特点以及栓塞材料与并发症的发生和结局相关。 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 ,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的深入理解 ,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 ,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囊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三维DSA在诊断和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中的价值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华 刘健 +11 位作者 周石 刘窗溪 孙业忠 陈益民 韩国强 高方友 董明昊 宋杰 张继方 唐家祥 许红 吴晓萍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 (CA)的三维DSA诊断价值及其对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2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患者先行DSA检查 ,然后应用 3D工作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作出诊断 ,根据后处理图像拟定栓塞治疗方案。结果 三维DSA对CA、多发动... 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 (CA)的三维DSA诊断价值及其对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2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患者先行DSA检查 ,然后应用 3D工作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作出诊断 ,根据后处理图像拟定栓塞治疗方案。结果 三维DSA对CA、多发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子动脉瘤和瘤体穿动脉的检出率略高于DSA检出率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3.0 1,P >0 .0 5 )。检出的CA2 0例行栓塞治疗 ,完全栓塞 18例。结论 三维DSA有可能提高自发性SAH的CA检出率 ,清楚显示CA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栓塞治疗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时机对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章雁 杨晓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时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介入栓塞术后的200例高分级( 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经筛选最后入组病例数为...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时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介入栓塞术后的200例高分级( 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经筛选最后入组病例数为162例。所有患者均术前先行颅脑CT平扫明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头颅CTA或DSA检查证实。入组患者除外既往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昏迷、终末期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机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病时间<72 h)79例与延期治疗组(发病时间≥72 h)83例。术后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院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出院后3个月巴塞尔指数(BI)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组间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介入时机与预后的相关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治疗组与延期治疗组术后GCS评分分别为(6.6±1.6)、(6.1±1.4)分,出院时GOS评分分别为(3.0±0.7)、(2.9±0.7)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22、0.631,P值均>0.05)。而早期治疗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BI(63.5±13.5)明显好于延期治疗组(34.8±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27,P<0.05),且早期治疗组术后发生脑积水6例、下肢静脉血栓5例,明显少于延期治疗组(分别为18、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9、5.158,P值均<0.05)。早期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OR=3.897,P=0.009)。结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对于患者长期预后有明显改善,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存在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手术后并发症 预后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李铁林 段传志 +4 位作者 汪求精 杨绮帆 黄庆 苏正 徐如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94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6 9例 7...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94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6 9例 71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 40例巨大动脉瘤 37例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 ,2例用GDC ,1例用MDS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成功栓塞 194例 2 0 1个动脉瘤 ,191例痊愈 ,3例死亡。栓塞程度 :10 0 %栓塞 187个 (包括载瘤动脉闭塞者 ) ,95 %栓塞 8个 ,90 %栓塞 4个 ,80 %栓塞 1个。术中动脉瘤破裂 4例 ,并发脑梗死 4例 ,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 2例复发者再给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动脉瘤较大者 ,术后复发率高 ;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性放射学 血管内栓塞疗法
原文传递
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腾飞 马骥 +4 位作者 袁慧锋 方毅 许琳慧 任建庄 韩新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1-546,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Dyna micro 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48例(共52个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Dyna micro 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48例(共52个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对支架置入区域分别行普通C型臂CT和Dyna micro CT扫描,扫描结果采用常规和SMART两种方法重建。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重建图像质量。根据Dyna micro CT联合SMART的重建结果,结合工作位造影对术后即刻支架的打开程度、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等进行评估。统计分析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3个月的造影结果评估支架的再狭窄率及动脉瘤的复发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52枚LVIS支架均顺利辅助完成52个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与普通Dyna CT相比,Dyna micro CT联合SMART重建图像的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减少明显,图像质量明显提高(P<0.05)。根据后者的重建结果发现5例支架打开不全,给予微导丝成攀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扩张后贴壁情况改善;9个瘤颈区栓塞未致密,经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后继续栓塞直至栓塞效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无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36例术后3~6个月行造影随访,仅1例显示弹簧圈被压缩,提示瘤颈区复发。mRS评分:0分40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Dyna micro CT联合SMART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支架及弹簧圈的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动脉瘤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俞学斌 金国良 +4 位作者 黄春敏 李景泉 裘天仑 鲍武乔 张小兵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认知功能 开颅夹闭 栓塞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贺喜武 张强 +1 位作者 李亚东 马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预后 介入栓塞术 开颅夹闭手术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与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8
17
作者 刘远来 孙异春 +4 位作者 何永超 彭爱萍 于志虎 林其炎 张晓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3-426,共4页
目的比较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8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 目的比较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8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43例/组。A组患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B组患者接受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于患者术中、术后即时和术后3月进行动脉造影,分析对比两组间的即刻栓塞率、手术并发症(血管痉挛、急性血栓、弹簧圈逃逸、出血)及复发率。结果 LVIS支架组动脉瘤完全栓塞37个,近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Solitaire支架组动脉瘤完全栓塞35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2个。LVIS支架组有5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Solitaire支架组4例。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4个动脉瘤出现了复发,其中LVIS组1例,Solitaire支架组有3例。所有随访患者预后良好,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完全和近全栓塞率较高,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LVIS支架组与Solitaire支架组比较,栓塞率、并发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LIVS支架 Solitaire支架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红月 倪宝英 +2 位作者 吉华芳 王燕 陈华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9期44-45,5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长海医院脑外科行介入栓塞术的2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动脉瘤接近完全栓塞190例、2例患者术中填塞弹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长海医院脑外科行介入栓塞术的2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动脉瘤接近完全栓塞190例、2例患者术中填塞弹簧圈时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继续填入铂金微弹簧栓塞动脉瘤至出血停止。动脉瘤接近完全栓塞28例,术后予以脱水降颅压、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后痊愈。结论做好动脉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正确的体位、配合抗凝及解除脑血管痉挛等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围术期 护理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导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护理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亚林 张永忠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9-440,共2页
目的 :总结应用可脱性球囊导管技术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根据疾病和手术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 76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颈动脉闭塞耐受实验及术后局部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 目的 :总结应用可脱性球囊导管技术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根据疾病和手术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 76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颈动脉闭塞耐受实验及术后局部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结果 :76例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较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 ,恢复快等特点 ,但由于疾病特点和此类新技术的应用 ,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可脱性球囊导管栓塞术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 穿刺点护理 病情观察
原文传递
带膜支架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初步经验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静波 吴中学 +9 位作者 王忠诚 李佑祥 姜除寒 贺红卫 姜鹏 吕明 刘爱华 尹可 李险峰 赵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57-459,共3页
目的初步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15例。方法以带膜支架栓塞动脉瘤10例,其中有6例是海绵窦段动脉瘤,4例椎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5例病人带膜支架置放过程顺利,未发生与带膜支架相关的神经系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带... 目的初步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15例。方法以带膜支架栓塞动脉瘤10例,其中有6例是海绵窦段动脉瘤,4例椎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5例病人带膜支架置放过程顺利,未发生与带膜支架相关的神经系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带膜支架是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处理头颈部动脉瘤与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带膜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