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腹部手术麻醉围手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景桂霞 温健 赵小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IL-6,IL-8和IL-10的影响. 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GA组为单纯全麻组,GE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2 h(...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IL-6,IL-8和IL-10的影响. 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GA组为单纯全麻组,GE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2 h(T3),4 h(T4),术毕(T5),手术结束后1 d(T6),3 d(T7) 7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IL-6,IL-8和IL-10的含量. 结果:在麻醉前及手术开始时,血清中的IL-10未被检测出,随后各时间点所有32例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有显著的升高且在手术开始后4 h达到高峰,术后第3日下降至麻醉前水平. GEA组的血清IL-10水平在手术开始后4 h和术后1 d明显低于GA组. 两组血清IL-6,IL-8的水平在围术期也有明显升高且GEA组的峰值浓度明显低于GA组.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少由IL-10介导的抗炎症免疫抑制反应,减少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8 IL-10 麻醉/方法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胸科手术中双腔支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内堵塞导管对气道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沈华 孙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8-940,共3页
为了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内堵塞导管对气道损伤的影响,选取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n=40)和支气管内堵塞导管组(C组,n=40)两组。术中观察肺叶塌陷与术野暴... 为了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内堵塞导管对气道损伤的影响,选取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n=40)和支气管内堵塞导管组(C组,n=40)两组。术中观察肺叶塌陷与术野暴露情况。术毕,于拔管前后分别以支气管镜、直视喉镜检查气道、声带的损伤情况。记录麻醉苏醒后即刻、术后1、2、3d患者声嘶及咽喉疼痛情况。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塌陷情况D组优于C组(35例vs 24例,P=0.01)。D组患者拔管后声带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D组47.4%(18/38),C组20.5%(8/39),P=0.028〕,两组患者拔管前气道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术后声嘶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D组52.6%(20/38),C组23.1%(9/39),P=0.023〕,两组患者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双腔支气管导管较支气管内堵塞导管能够提供满意的肺隔离效果,但易导致术后声带损伤及声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法 插管法 气管内 导管 留置
原文传递
无痛肠镜的麻醉用药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赖烯束 卢彬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0期1463-1464,1466,共3页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肠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自愿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A组单独使用依托咪酯麻醉;B组检查前先给...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肠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自愿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A组单独使用依托咪酯麻醉;B组检查前先给予枸橼酸舒芬太尼0.05μg/kg,2 min后再给予依托咪酯0.2-0.3 mg/kg进行麻醉。比较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前(T0)、诱导完成后(T1)、检查操作开始时(T2)、术毕时(T3)两组心率(HR)、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胃肠道反应、疼痛情况。结果 A组HR、血压诱导后T1时较T0时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B组诱导后T1与T0时HR、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时HR、血压均有所下降,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时A组HR、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3时两组HR、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依托咪酯用量[(58.4±6.1)mg]高于B组[(38.2±2.6)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7.9±5.6)min]长于B组[(3.7±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肠镜检查后发生恶心、呕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镜检查后疼痛比较,术后0.5 h及术后2.0 h疼痛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肠镜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及减少胃肠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舒芬太尼 麻醉 方法 依托咪酯
下载PDF
全麻喉罩置入对老年冠心病血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姚群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1455-1457,共3页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ASAⅡ级在全麻下实施胃肠手术,随机均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内插管组。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ASAⅡ级在全麻下实施胃肠手术,随机均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内插管组。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5min(T3)、10min(T4)、15min(T5)和切皮时(T6)、拔管后即刻(17)记录SBP、DBP、HR。应用BICORE呼吸功能监测仪监测呼吸功能16项指标,选择T0、T3、T4、T5、T7时记录吸气潮气量(,VTI)、呼气潮气量(VTE)、分钟通气量(VE)、吸气峰流速(PIFR)、呼气峰流速(PEFR)、吸气峰压(P1P)和平均气道阻力(RAWM)。每组患者于T0、T1、他、T6、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结果气管插管组T2时SBP、DBP、HR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VTI、VTE、VE、PIFR、PEFR、PIP和RAW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NE、DA在T2、T7时均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轻微,全麻后恢复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面罩 麻醉/方法 儿茶酚胺类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快通道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莫毅洁 于美钢 +2 位作者 马利 梁宁 黄中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选取快通道麻醉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能否减少患儿麻醉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缩短患儿在麻醉后监护病房停留的时间。方法选取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鞘状突... 目的探讨选取快通道麻醉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能否减少患儿麻醉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缩短患儿在麻醉后监护病房停留的时间。方法选取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3~6岁患儿148例,分为IV-I组[静脉滴注氯胺酮麻醉诱导使用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IINB)技术]30例、IV-G组(静脉滴注氯胺酮麻醉诱导未使用IIBN技术)30例、IM-I组(肌内注射氯胺酮麻醉诱导使用IIBN技术)45例和IM-G组(肌内注射氯胺酮麻醉诱导未使用IIBN技术)43例,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数据。结果 IV-I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最少[(3.65±1.69)mg/kg],IM-G组最多[(7.81±1.24)mg/kg];IV-I组芬太尼用量为1.1μg/kg,IV-G组为2.0μg/.kg,IM-I组为1.2μg/kg,IM-G组为2.0μg/kg;各组中长链脂肪乳丙泊酚注射液用量基本相同。各组术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IV-I组在麻醉后监护病房停留的时间最短[(25.5±5.9)min],IM-G组最长[(51.7±9.0)min]。结论快通道麻醉技术适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符合安全、高效快通道外科的要求。静脉滴注氯胺酮诱导麻醉比肌内注射氯胺酮诱导麻醉也许更适合快通道麻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方法 儿童 腹股沟 外科学 快通道
下载PDF
小儿眼外伤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分析和麻醉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家和 王亚辉 《眼科》 CAS 1992年第1期41-43,共3页
报告小儿眼外伤100例。其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多达78%,尤以5岁以下患儿、外地患儿和病程较长者为多,可能与免疫机能降低和局部感染扩散有关。针对这类患儿发病急,术前准备时间短,且多半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分组以不同方法进行术前... 报告小儿眼外伤100例。其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多达78%,尤以5岁以下患儿、外地患儿和病程较长者为多,可能与免疫机能降低和局部感染扩散有关。针对这类患儿发病急,术前准备时间短,且多半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分组以不同方法进行术前用药和麻醉处理。结果表明: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并非麻醉手术禁忌。只要措施得当,对这类患儿施行急诊手术时,应用以氯胺酮为主的麻醉方法,仍然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损伤/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并发症 眼损伤/外科手术 麻醉/方法 氯胺酮
原文传递
表面麻醉下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步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耀峰 李平 +2 位作者 李凤丹 骆荣 李国良 《眼科》 CAS 2003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 :分析和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 45例 50只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观察手术中疼痛感、并发症、术后疗效及与疗效相关问题。结果 ... 目的 :分析和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 45例 50只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观察手术中疼痛感、并发症、术后疗效及与疗效相关问题。结果 :40例 45只眼无疼痛 ,3例 3只眼有轻微胀感 ,2例 2只眼胀痛 ,术中追加一次表面麻醉 ,1例 1只眼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 ,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表面麻醉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麻醉 方法
原文传递
无痛肠镜及退镜过程停用丙泊酚的临床效果观察
8
作者 潘丽莹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2期1796-1797,共2页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及无痛肠镜退镜时停用丙泊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将335例肠镜受检者分为三组,普通肠镜组(A组)125例、无痛肠镜组(B组)110例、退镜时停用丙泊酚的无痛肠镜组(C组),即仅在退镜过程中苏醒有疼痛感可另外追加丙泊酚100...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及无痛肠镜退镜时停用丙泊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将335例肠镜受检者分为三组,普通肠镜组(A组)125例、无痛肠镜组(B组)110例、退镜时停用丙泊酚的无痛肠镜组(C组),即仅在退镜过程中苏醒有疼痛感可另外追加丙泊酚100例。观察三组患者检查前、中、后心率、血压、指脉血氧饱和度;记录并分析B、C组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以及三组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结果三组检查前、中、后心率、血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B、C组受检者对检查无痛苦记忆。C组较B组丙泊酚用量少、苏醒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痛肠镜检查及退镜时停用丙泊酚是安全、舒适的,并能减少丙泊酚用量及缩短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投药和剂量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麻醉 方法
下载PDF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及仪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4
9
作者 洪文学 张仲鹏 +4 位作者 宋佳霖 张涛 刘旭龙 陈宁 谭建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1-786,共6页
麻醉是现代医学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证明,术中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有效地降低麻醉剂使用量并减少麻醉恢复时间,从而降低麻醉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应用各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器是目前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主... 麻醉是现代医学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证明,术中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有效地降低麻醉剂使用量并减少麻醉恢复时间,从而降低麻醉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应用各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器是目前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主要手段,但远未满足实际临床需要,仍然需要开发更为可靠有效且具备预测功能的监测仪器。文中介绍了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现有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优缺点,对未来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及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深度监测仪器
下载PDF
连续硬膜外麻醉时异丙酚辅助用药及血药浓度监测
10
作者 李坚 尹大光 程燕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的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3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分别以不同速度静滴异丙酚,同时高压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以10→8→5mg/(kg·h)... 目的:探讨异丙酚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的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3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分别以不同速度静滴异丙酚,同时高压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以10→8→5mg/(kg·h)方法给药,患者意识消失明显快于5mg/(kg·h)恒速给药组(P<0.05)。平均意识消失及苏醒血药浓度分别为(2.1±0.7)mg/L及(1.0±0.5)mg/L。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以10→8→5mg/(kg·h)的给药方法为佳。为避免术中病人觉醒,最低给药速度不得低于5mg/(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药代动力学 硬膜外腔 阻滞麻醉
下载PDF
浅谈妇产科麻醉的相关问题
11
作者 范芳琼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33期285-286,共2页
当前,麻醉已不单单是解决手术中的疼痛,而是幅射到其它临床科室的治疗及抢救中。如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显著增高及产妇无痛分娩的要求,产科麻醉的质量也倍受关注。作为临床麻醉医生,对产科麻醉要有充分和足够的认识,切不可忽视。
关键词 产科 麻醉 麻醉方法
下载PDF
主冠动脉旁路手术麻醉管理
12
作者 王宽 蒋建渝 +2 位作者 靳凤玲 赵艳 王军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主冠动脉套路手术麻醉的管理。方法:对39例临床麻醉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冠动脉旁路手术麻醉期间,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的综合措施包括:硝酸甘油持续静点;麻醉诱导以大剂量芬太尼为主,强调缓慢诱导给药及随时调整药... 目的:探讨主冠动脉套路手术麻醉的管理。方法:对39例临床麻醉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冠动脉旁路手术麻醉期间,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的综合措施包括:硝酸甘油持续静点;麻醉诱导以大剂量芬太尼为主,强调缓慢诱导给药及随时调整药量;转流结束前及时联合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心肌保护则推荐低温含氧合血停跳液。结论:主冠动脉旁路手术麻醉管理应采取综合措施,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心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冠状动脉 分流术 麻醉
下载PDF
3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44
13
作者 张曙报 顾尔伟 +1 位作者 王靖宇 吕文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3组:全麻组(A组)、椎管内麻醉组(B组)、椎管内麻醉加低剂量右美托咪定镇静组(C组)。每组4... 目的探讨3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3组:全麻组(A组)、椎管内麻醉组(B组)、椎管内麻醉加低剂量右美托咪定镇静组(C组)。每组40例。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切口局部浸润加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式镇痛。记录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手术时间。调查舒适度,观察术后谵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并发症、脑卒中的发生率,记录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复苏期的不良反应、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30d死亡率。结果 3组在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及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舒适度方面:C组和A组优于B组(P〈0.05),C组和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谵妄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A组显著高于C组和B组(P〈0.05)。3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脑卒中发生率、恢复期不良反应、术后住院时间、30d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椎管内麻醉加低剂量右美托咪定镇静比单纯全麻或单纯椎管内麻醉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案 老年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转归
下载PDF
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苏晗 张洁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9期1354-1354,1421,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将2012年7~10月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A组(全身麻醉组)30例和B组(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后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3dMMSE量...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将2012年7~10月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A组(全身麻醉组)30例和B组(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后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3dMMSE量表评估结果及血清NSE、S100B、AB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估结果及血清NSE、S100B、A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d及3dB组的MMSE量表评估结果明显优于A组,而血清NSE、S100B及AB水平则明显低于A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老年骨科患者 短期认知功能 影响
原文传递
麻醉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及T淋巴细胞和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钟惠 江英强 +2 位作者 尹亚岚 黄飞 鲍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及T淋巴细胞、应激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5月医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05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给予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及T淋巴细胞、应激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5月医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05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给予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联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照组52例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术后伤口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麻醉前、麻醉后不同时间T淋巴细胞及免疫应激指标变化。结果术后7d内,观察组患者感染率3.77%低于对照组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T淋巴细胞指标及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血糖值与麻醉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肾上腺素术后72h高于麻醉前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毕CD3+、CD4+均低于麻醉前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 CD8+、CD4+/CD8+比值均低于麻醉前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指标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麻醉前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给予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联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术后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影响,且对T淋巴细胞干扰较小、对抗应激状态明显,有可能起到降低术后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患者 麻醉方式 呼吸道感染 T淋巴细胞 应激状态
原文传递
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喻金政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7期2584-2586,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需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80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全身麻醉组(G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外周神经阻...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需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80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全身麻醉组(G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NBA组),镇痛方法均采用静脉镇痛。术后评价患者多个时点的视觉模拟(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镇痛效果满意度。结果 T1~T4时点,三组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NB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16 7);而在T5和T6时点,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NB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6 7);三组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也显示NBA组的镇痛效果满意度优于其他两组(P=0.016 7)。结论采用外周神经组织麻醉进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采用静脉镇痛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骨科 麻醉方式 镇痛效果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伟 徐威 钟江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1期142-144,15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180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局部麻醉方式,B组采用静脉镇痛麻醉方式,C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比3组患者术后1 ...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180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局部麻醉方式,B组采用静脉镇痛麻醉方式,C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比3组患者术后1 h、4 h、8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比3组患者的恶心呕吐、伤口愈合情况及3组术毕及术后1 d的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 3组患者术后1 h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 05),C组术后4 h、8 h、12 h、24 h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B组(P <0. 05),且A、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 05)。A组、B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伤口水肿、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 <0. 05)。术后1 d 3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术毕,且C组的CD4^+、CD8^+、CD4^+/CD8^+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B组(P <0. 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甲状腺联合根治术术后疼痛、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甲状腺癌 术后疼痛 免疫功能 颈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肛肠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与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航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18期203-204,共2页
目的观察鞍麻和骶麻、局麻在肛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肛肠手术患者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局麻、鞍麻和骶麻。观察术中的镇痛、肌松效果,监测术前、术中的HR、MAP、SpO2变化。结果鞍麻组麻醉效果满意率... 目的观察鞍麻和骶麻、局麻在肛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肛肠手术患者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局麻、鞍麻和骶麻。观察术中的镇痛、肌松效果,监测术前、术中的HR、MAP、SpO2变化。结果鞍麻组麻醉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骶麻、局麻组(P<0.05);而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鞍麻组和骶麻组术前、术中的HR、MAP、SpO2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鞍麻在肛肠手术有比骶麻、局麻更好的优势,而且其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局部解剖变异少,是肛肠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肠手术 麻醉方法 鞍麻 骶麻 局麻 选择与研究
下载PDF
麻醉方法及深度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坤渹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方法及深度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30例和单纯静脉麻醉30例,并根据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分为深麻醉亚组和浅麻醉亚组。检测患者麻醉前、手术毕、手... 目的探讨麻醉方法及深度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30例和单纯静脉麻醉30例,并根据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分为深麻醉亚组和浅麻醉亚组。检测患者麻醉前、手术毕、手术后72 h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结果深麻醉亚组和浅麻醉亚组在手术毕时外周血CD3+、CD4+、CD4+/CD8+T细胞数量以及NK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麻醉前和术后72 h(P<0.05)。同一种麻醉方式下深麻醉亚组手术毕CD3+、CD4+、CD4+/CD8+T细胞数量及NK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浅麻醉亚组(P<0.05)。结论深麻醉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浅麻醉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法 麻醉深度 胃癌手术 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亚男 袁嫕 +3 位作者 张文超 王庚 李正迁 郭向阳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5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GA)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腰硬联合...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GA)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69例。CSEA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GA组实施全身麻醉方案,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镇痛方案。采用睡眠日志评估主观睡眠,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长、觉醒次数;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评估客观睡眠质量,包括总睡眠时间(TST)、快动眼(REM)睡眠、浅睡眠及深睡眠时间;使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记录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疼痛情况。结果与CSEA组相比,GA组手术当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觉醒次数显著增加(P<0.05),深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与CSEA相比,接受GA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当晚睡眠障碍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术后睡眠质量 髋部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