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所见古蜀纺织业发展
1
作者 丁逸宁 刘小彦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2-49,共8页
通过研究古蜀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业相关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宝墩文化时期古蜀纺织技术尚不发达,但到了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纺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十二桥文化时期蜀地纺织业开始了生产专门化,纺织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并开始向外出口纺织品... 通过研究古蜀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业相关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宝墩文化时期古蜀纺织技术尚不发达,但到了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纺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十二桥文化时期蜀地纺织业开始了生产专门化,纺织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并开始向外出口纺织品。三星堆文化纺织技术的突进可能与三星堆文化来源于其他地区,纺织生产技术也随之被传入蜀地有关。古蜀纺织业生产由家庭作坊逐步转移至专门化生产,并且丝绸纺织在纺织业中占比的不断提高,与古蜀地区的国家组织及社会组织演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纺织业 生产方式
下载PDF
古蜀石跪人像身份新考
2
作者 袁梦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三星堆遗址、成都方池街、金沙遗址都出土了一种具有独特造型风格的石跪人像,这种石跪人像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也有收藏。文章认为,这些古蜀石跪人像的身份应该是很高的,被捆绑受罚的造型和中原商汤桑林自焚求雨属于同一类型,很多传世... 在三星堆遗址、成都方池街、金沙遗址都出土了一种具有独特造型风格的石跪人像,这种石跪人像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也有收藏。文章认为,这些古蜀石跪人像的身份应该是很高的,被捆绑受罚的造型和中原商汤桑林自焚求雨属于同一类型,很多传世文献与人类学资料也可以佐证,早期首领或君王有比较沉重的宗教义务,有时会成为祭祀的牺牲品。此外,虎和龙蛇在巴蜀文化中是受到尊崇的动物,金沙遗址中和石跪人像一起出土的石蛇、石虎,便是辅助“萨满”首领升天入地的动物伙伴,因此石跪人像应具有沟通天地神祇的高级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石跪人像 身份 牺牲 萨满
下载PDF
古蜀鸟崇拜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诸王族中,柏灌、鱼凫与蒲卑均以某种鸟命名,或含有鸟的元素,有的可能以鸟为图腾。鸟图腾信仰在古蜀族群文化的整合中曾发挥重要作用。成周之会,蜀人以其所崇之鸟文翰进献,与周王室构建了政治联...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诸王族中,柏灌、鱼凫与蒲卑均以某种鸟命名,或含有鸟的元素,有的可能以鸟为图腾。鸟图腾信仰在古蜀族群文化的整合中曾发挥重要作用。成周之会,蜀人以其所崇之鸟文翰进献,与周王室构建了政治联盟关系,周人亦藉此实现了政治文化的整合。古蜀鸟图腾与鸟崇拜兼有族群文化整合与族际文化交流的双重功能,体现着当地先民对不同人群间关系的认知和处理,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鸟图腾 文化整合 文化交流
下载PDF
革新与复古——东周时期古蜀社会变革之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天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5,155,共11页
大约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等级较高的墓葬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楚文化因素大量流行,二是具有早期风格的许多随葬品大量出现,反映出此时古蜀社会上层革新与复古两大潮流。这种现象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氏推行的一系列建立&qu... 大约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等级较高的墓葬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楚文化因素大量流行,二是具有早期风格的许多随葬品大量出现,反映出此时古蜀社会上层革新与复古两大潮流。这种现象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氏推行的一系列建立"礼制"的社会变革有关。这次变革是对蜀地传统丧葬观念的一次洗礼,使得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以来早期古蜀文明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断裂,在战国早期,形成了以船棺葬、巴蜀符号等为特色的晚期古蜀文明的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墓葬 古蜀 复古 革新
原文传递
古蜀史料辨伪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桃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6-21,56,共7页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人皇 蜀王 辨伪
下载PDF
扬雄《蜀王本纪》与古蜀传说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2-24,共13页
古蜀时代,传说有五个王朝,扬雄《蜀王本纪》就有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为了解和探讨古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成都平原诸多古城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揭示... 古蜀时代,传说有五个王朝,扬雄《蜀王本纪》就有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为了解和探讨古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成都平原诸多古城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可知传说的古蜀王朝并非子虚乌有。扬雄《蜀王本纪》记述的古蜀传说,终于得到了印证,但仍有许多疑问,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蚕丛 柏灌 鱼凫 杜宇 鳖灵 三星堆 金沙遗址
下载PDF
古蜀鱼崇拜与蜀人东进 被引量:1
7
作者 屈小强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鱼崇拜是傍水而居的部落—部族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其遗存。当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之时,羌—蜀部落中的一支从茂汶盆地东南下,进入成都盆地来捕鱼,形成传说中的鱼凫。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渔人... 鱼崇拜是傍水而居的部落—部族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其遗存。当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之时,羌—蜀部落中的一支从茂汶盆地东南下,进入成都盆地来捕鱼,形成传说中的鱼凫。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渔人部落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建成国家。成都平原当时乃是食盐匮乏之地,蜀国建立后得以发展、昌盛以及延续一两千年,直接得益于巫臷国和巴人的食盐供给。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在客观上促进了蜀国的进一步东进。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蜀人练就了善制弓弩、造船、驾航、熟水性的本领,形成了兼容并包、广采博取的人文特质以及独立不羁的创新意识与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鱼崇拜 蜀人东进
下载PDF
古蜀文明探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小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17,共11页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域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域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明 古和夷部族 开明国 三星堆 三苗国
下载PDF
略论蜀与滇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9-78,共20页
我国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与滇因为地域相邻,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古蜀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个联盟之国,或称为宗主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东方有巴国与楚国,北方有秦,这些都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盛的列国。而... 我国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与滇因为地域相邻,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古蜀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个联盟之国,或称为宗主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东方有巴国与楚国,北方有秦,这些都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盛的列国。而在同时期的西南夷区域,夜郎与滇等依然是小邦,或者是"邑聚"之类的部族。古蜀国通过商贾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以获取资源,此类商贸活动既有短程也有远程,产自于古蜀国的丝绸、青铜器、巴蜀的盐巴,以及其他很多物品,便通过商贸输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有些物品甚至经过远程贸易辗转贩卖到了南亚和中亚。与此同时,古蜀国成熟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在商周之后随着商贸传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汉武帝大力经略西南夷,到东汉时期西南丝路已成为重要国际通道;后诸葛亮平定南中,有效地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各族的团结与融合,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西南夷 滇国 酋邦 南中 地域文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先秦时期古蜀与近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弘 王小红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古蜀三星堆文明发现了大量异域气息浓烈的青铜器、金器、神树、琉璃珠等。与之类似的异域因子在古蜀的周边和中原地区并未发现,而在古代近东地区却有大量的相同和相似的发现。根据这些器物所根植的主要内涵进行分类,将金杖、金面罩归为... 古蜀三星堆文明发现了大量异域气息浓烈的青铜器、金器、神树、琉璃珠等。与之类似的异域因子在古蜀的周边和中原地区并未发现,而在古代近东地区却有大量的相同和相似的发现。根据这些器物所根植的主要内涵进行分类,将金杖、金面罩归为政治因素,将琉璃珠、丝绸贸易归为经济因素,将青铜雕像群、青铜神树归为文化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和剖析古蜀与近东在这三个方面考古物证之间存在的相同和相似点,以及各自的特色、形式和传播路径等,从而求证出古蜀与近东地区切实存在着的交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三星堆 近东 交流关系
下载PDF
蜀地民众国家认同研究——从古蜀国到秦代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瑰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0-88,共9页
蜀地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并之前是有着自身独立文化系统的古国,古蜀民众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就国家认同而言,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开放坦然的最优选择模式,即既选择更优的后者,却又不否定前者。但是到秦灭蜀后,蜀地民众的国家认... 蜀地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并之前是有着自身独立文化系统的古国,古蜀民众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就国家认同而言,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开放坦然的最优选择模式,即既选择更优的后者,却又不否定前者。但是到秦灭蜀后,蜀地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出现了危机,迟迟不能完成对秦国家认同的转化,一百余年间只呈现出从被迫认同到消极认同的细微演进,其个中缘由还是值得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秦代 民众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古蜀的“神化”与三星堆祭祀坑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家璧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5,共12页
文献记载古蜀国有先蜀、后蜀两个时期,先、后蜀之间是缺乏文献记载的无王时期。先蜀有"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蜀有"杜宇-开明"两朝。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先蜀相当于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后蜀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巴蜀... 文献记载古蜀国有先蜀、后蜀两个时期,先、后蜀之间是缺乏文献记载的无王时期。先蜀有"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蜀有"杜宇-开明"两朝。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先蜀相当于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后蜀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三星堆金杖上的[弓魚]鹳图可以理解为伯鹳-射鱼图,大型青铜立人像身穿伯鹳服等,是柏灌-鱼凫朝的见证。《蜀王本纪》记载三代"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末代鱼凫王"神化"时"化民"甚众,至杜宇自立为王,"化民往往复出"。我们把先、后蜀之间的无王期称为"神化"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十二桥文化。文献记载鱼凫王是田猎到湔山时成仙的,他的"神化"路线应该从三星堆古城出发,沿着湔江向西到天彭阙湔山前,再转向北进入湔江上游谷地。老蜀王神化前举行最后一次燎祭后掩埋宗庙祭器。一号祭祀坑在殷墟一期,对应于柏灌王;二号祭祀坑在殷墟二期(武丁时期),对应于鱼凫王。两者既是祭祀坑,又是器物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文化 古蜀国 鱼凫 神化 祭祀坑
原文传递
古代蜀国宴饮习俗的特点与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莉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蜀国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三次,都城皆在成都。其中,五代时期的蜀国虽仅存在数十年,但由于地理、社会、经济等原因,宴饮习俗呈现出显著特点,对后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当前,应该借古鉴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方面坚决摒弃其奢华之风,另... 蜀国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三次,都城皆在成都。其中,五代时期的蜀国虽仅存在数十年,但由于地理、社会、经济等原因,宴饮习俗呈现出显著特点,对后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当前,应该借古鉴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方面坚决摒弃其奢华之风,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和传承其独特的宴饮形式及文化内涵,丰富人们饮食生活,弘扬古蜀饮食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蜀国 宴饮习俗 关食 游乐 饮食文明
下载PDF
古蜀语音发展散论
14
作者 汪启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9-73,共5页
古蜀语是汉语的重要源头,是巴蜀方言、四川方言的前身。中上古时期,它与秦晋方言一同成为地位重要的汉语优势方言。从语音方面分析,古蜀音与其他汉语方音互懂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蜀方音和汉语其他方音具有一致性,如阳部与耕部读音相混;但... 古蜀语是汉语的重要源头,是巴蜀方言、四川方言的前身。中上古时期,它与秦晋方言一同成为地位重要的汉语优势方言。从语音方面分析,古蜀音与其他汉语方音互懂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蜀方音和汉语其他方音具有一致性,如阳部与耕部读音相混;但蜀方音又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其差异具有规律性,如普遍将开口读为合口;古蜀音内部亦有差异,如有的地方将锡韵读成屋韵;古代人名、地名保留了较多的方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语 蜀方音 特点
下载PDF
先秦古蜀与华夏的交流互动与融汇初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历程的重要个案
15
作者 彭邦本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0-19,共10页
先秦古蜀与华夏之间的交流互动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阶段长江上游的古蜀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之间的族群发生互动、迁徙以至融合、重组可追溯至五帝、三代时期,期间可能出现过间歇,但总体上始终存在。第二个阶段为殷商时期,蜀... 先秦古蜀与华夏之间的交流互动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阶段长江上游的古蜀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之间的族群发生互动、迁徙以至融合、重组可追溯至五帝、三代时期,期间可能出现过间歇,但总体上始终存在。第二个阶段为殷商时期,蜀和商是并存的区域性共主,蜀对商王室有战有和,中原的地理政治优势地位使得很多时候蜀选择了臣服于商。两者的互动不仅在殷墟卜辞中有记载,而且得到蜀地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印证。第三个阶段为两周时期,古蜀与华夏中原的互动深化,并进一步融为一体,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互通有无,而且制度、礼俗趋同。秦并巴蜀,巴蜀在政治上与华夏整合为一,但蜀地文化融入华夏还有一段历程,而且在融入华夏以后仍然长期保持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正好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巨大包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华夏 互动交流
下载PDF
“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森垚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22,共7页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国 继承关系 族属 宝墩文化 营盘山文化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的由来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剑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17,共7页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 ,数量之庞大 ,在考古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惊人发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 ,这些象牙很可能是本地所产 。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象牙 古代蜀人 祭祀活动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擎 周志清 朱章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9-11,T003-T004,共5页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是一处大型的商周时期古蜀文化中心遗址,现已发现祭祀区、重要居住区、一般居住区和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及大量象牙和陶器;还发现了一些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特殊遗迹现象。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发掘 发现
原文传递
古蜀道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再探——以剑门蜀道为中心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韵羽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79,192,共7页
自从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以来,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社会持续的关注,相关的理论著作和研究也层出不穷,一些本未受到重视的,符合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人类运动路线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和重视,古蜀道线性文化遗产便是其中一例,其... 自从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以来,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社会持续的关注,相关的理论著作和研究也层出不穷,一些本未受到重视的,符合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人类运动路线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和重视,古蜀道线性文化遗产便是其中一例,其外延和内涵都适用于将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本文探讨了古蜀道应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的可行性,对于落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避免盲目的开发带来的历史文化整体原生环境的破坏具有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道 线性文化遗产 三位一体 保护模式
原文传递
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段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26,共7页
商代中叶,古蜀三星堆文明走向极盛,与商文明比肩而立。古蜀国因控制了南中而拥有富足的铜、锡、铅资源,而商王朝对云南的关系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商王朝要获取云南的青铜原料,只能通过古蜀国。从殷墟卜辞和汉中考古可以知道,商王朝并... 商代中叶,古蜀三星堆文明走向极盛,与商文明比肩而立。古蜀国因控制了南中而拥有富足的铜、锡、铅资源,而商王朝对云南的关系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商王朝要获取云南的青铜原料,只能通过古蜀国。从殷墟卜辞和汉中考古可以知道,商王朝并没有征服古蜀国,古蜀也不是商的臣属方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古蜀以南云南地区的青铜原料,商王朝必须而且只能采用贸易方式,通过蜀为贸易中介的途径来取得,甚至有可能直接与蜀进行贸易,从蜀人手中获取青铜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明 商文明 和战关系 资源贸易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