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秋菊 王文远 李瑞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7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平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受试者287例,分为治疗组143例和对照组144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治疗,以医生疼痛评分、简式疼痛问卷表(MPQ)为指标进行观... 目的:观察平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受试者287例,分为治疗组143例和对照组144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治疗,以医生疼痛评分、简式疼痛问卷表(MPQ)为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医生疼痛评分、MPQ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医生疼痛评分方面治疗期间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显著,但疗程结束后表现出差异性(P<0.05),治疗组体现出其优势;PRI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比较在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P<0.05),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第3次随访;PPI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期体现出优势(P<0.05)。结论:平衡针和传统毫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并且平衡针疗法的镇痛作用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平衡针 镇痛 随机对照
下载PDF
超前镇痛护理理念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君慧 汪晖 董翠萍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4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常规镇痛组(n=93)和超前镇痛组(n=95)。常规镇痛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Prince-Henry评分法定时评估患者疼痛,...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常规镇痛组(n=93)和超前镇痛组(n=95)。常规镇痛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Prince-Henry评分法定时评估患者疼痛,根据评分行针对性镇痛护理;超前镇痛组实施超前镇痛护理,即在前者基础上增加术前超前镇痛知识宣教,术后在执行各临床操作前行预见性疼痛评估,根据评分行预见性镇痛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24h、48h、72h疼痛评分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超前镇痛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常规镇痛组显著提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镇痛组(P<0.05,P<0.01)。结论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手术 急性疼痛 超前镇痛 护理理念 疼痛控制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明亮 周耀君 +3 位作者 丁松 谷成毅 徐留海 周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0-526,共7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诊治60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2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研究组采用跗骨窦...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诊治60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2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疼痛管理。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切口长度和术前、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内翻角;术后6个月采用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评价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B?hler角及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较外侧传统"L"形入路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入路 术后镇痛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全军 张小洺 姚尚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41-343,共3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lgesia and side effects of butorphanol or morphine combined with ropivacaine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Methods 100patients,undergoing abdominal hys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lgesia and side effects of butorphanol or morphine combined with ropivacaine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Methods 100patients,undergoing abdominal hysterectomy with contious epidural anesthesia,were randomly divided two groups.Butorphanol 15 mg/L(experiment groups) or morphine 20 mg/L(control groups) with 1.5 g/L ropivacaine were given epidurally after surgery respectively.Postoperative pain was assessed using VAS.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level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the VAS scores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t 2 h and 8 h after operations.The incidences and degre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of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when patients were in state of rest or coughing respectively(P<0.05).The number of effective consumption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15 mg/L butorphanol with 1.5 g/L ropivacaine could be safe in PCEA 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Butorphanol had better analgesic effect than morphine,with less si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罗哌卡因 术后镇痛 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心血管系统毒性 硬膜外连续输注 麻醉药联合应用
原文传递
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韦珊珊 韦宁 梁祥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年第7期812-815,共4页
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剖宫产术后疼痛问题不容忽视。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显著减轻产妇痛苦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康复。该文就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阐述剖宫产术后镇痛方式及新型用药研究现状。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镇痛 自控 麻醉学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皮下自控镇痛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付强 胡丹 +3 位作者 时飞 谢平 王昕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PCEA/PCS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4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虽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PCEA/PCS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4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虽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是否可以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成两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n=28例)和皮下自控镇痛(PCSA)组(n=26例)。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镇痛液为200ml,内含吗啡20mg+氯胺酮100mg。皮下自控镇痛组200ml内含吗啡80mg+氯胺酮400mg。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和氯胺酮用量PCSA组明显多于PCEA组,PCEA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PCSA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PC-SA组明显高于PCEA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都可以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皮下自控镇痛可作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氯胺酮 镇痛 病人控制 癌痛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付强 胡丹 +2 位作者 时飞 谢平 王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54-856,共3页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患者吗啡皮下自控镇痛(PCSA)对顽...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患者吗啡皮下自控镇痛(PCSA)对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镇痛疗效。方法:选择52例中/重度晚期癌症疼痛患者,均为经三阶梯药物方案治疗未能很好控制疼痛、同时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入院前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CSA吗啡(对照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两组均采用PCSA方法,镇痛液两组均为100 ml,对照组内含吗啡8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mg+0.9%氯化钠溶液共计100 ml。观察组内含吗啡4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 mg+0.9%氯胺酮200 mg+0.9%氯化钠溶液共计100 ml。采用上海博创电子泵,负荷量为10 ml,背景剂量均为每小时2 ml,患者自控镇(PCA)为3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30 min、1、3、5、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基本缓解。两组VAS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PCA按压次数与吗啡用量对照组显著多于观察组;后者生活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前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下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PCSA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小、方法简便等优点,适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氯胺酮 镇痛 病人控制 癌痛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自控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1
8
作者 安小虎 徐韬 +2 位作者 王苑 柴静 徐子锋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80-83,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50例,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Ⅰ组于胎儿取出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配方为曲马多1 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设置背景输...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50例,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Ⅰ组于胎儿取出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配方为曲马多1 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设置背景输注剂量为1.5 ml/h,PCA 2 ml,锁定时间15 min;Ⅱ组于胎儿取出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3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微泵10 min静脉推注完毕,术后PCIA配方和设置同Ⅰ组。Ⅲ组于胎儿取出后静脉微泵推注右美托咪定0.3μg/kg,使用方法同Ⅱ组,术后PCIA配方为曲马多1 g+右美托咪定20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术后PCIA设置同Ⅰ组。观察术后4、8、24 h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曲马多的用量;观察术后6 h恶露排除量和泌乳开始时间;记录24 h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产妇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3组产妇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均完成了24 h镇痛观察,没有产妇需要额外的镇痛治疗。与Ⅰ、Ⅱ组比较,Ⅲ组术后4、8、24 h VAS评分和曲马多用量降低,产妇满意度提高(P<0.05);三组产妇术后6 h恶露排出量,产后泌乳开始(挤压双侧乳房有明显乳汁泌出)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有所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未发生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等副作用,Ⅰ组、Ⅱ组、Ⅲ组各有5、1、0例产妇术后第一次起床时出现眩晕症,未特殊处理,休息后好转。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用于择期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曲马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曲马多 剖宫产术 镇痛 产妇控制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付强 胡丹 +3 位作者 时飞 谢平 王昕 艾登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7-379,共3页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epidural analgesia,PCE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6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控制疼痛,同时不良反应较大的患者。按入院前后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PCEA吗啡(A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EA(B组)方法镇痛。2组均采用PCEA方法,镇痛液2组均为200ml,A组内含吗啡20mg,B组内含吗啡20mg,氯胺酮100mg。采用上海博创电子泵,负荷量为5ml,背景剂量均为2ml/h,PCA为2ml,锁定时间为15min。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2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后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A组为3.68、3.54,B组为2.26、1.52,2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CA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A组明显多于B组,B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A组明显高于B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适合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氯胺酮 镇痛 患者控制 癌痛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后病人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建华 卢先卿 +2 位作者 王展麟 何慧娇 梁健群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7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后病人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肺癌根治术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n=30),Ⅰ组于关胸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进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肺癌根治术后病人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肺癌根治术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n=30),Ⅰ组于关胸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进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15μg·kg-1·h-1,PCA量0.025μg/kg,锁定时间10min);Ⅱ组于关胸前3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μg/kg,术后PCIA同Ⅰ组;Ⅲ组术后采用舒芬太尼混合右美托咪啶进行PCIA(舒芬太尼背景输注速率0.015μg·kg-·1h-1,右美托咪啶背景输注速率0.05μg·kg-·1h-1,舒芬太尼PCA量0.025μg/kg,右美托咪啶PCA量0.08μg/kg,锁定时间10min)。记录麻醉前和输注右美托咪啶1h痛阈和耐痛阈;记录术后24h、48h内舒芬太尼用量、PCA总按压次数;记录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瘙痒、心动过缓、低血压、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Ⅰ组比较,Ⅲ组术后24h、48h舒芬太尼用量、PCA总按压次数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术后24h、48h舒芬太尼用量、PCA总按压次数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降低(P<0.05);三组均未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结论右美托咪啶混合舒芬太尼用于肺癌根治术后PCIA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舒芬太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舒芬太尼 镇痛 病人控制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胡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6-197,共2页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 (PCS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 1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PCSA吗啡 (Ⅰ组 )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Ⅱ组 )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镇痛。两组均...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 (PCS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 1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PCSA吗啡 (Ⅰ组 )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Ⅱ组 )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镇痛。两组均采用皮下自控镇痛方法 ,镇痛液两组均为 10 0ml,Ⅰ组内含吗啡 4 0mg + 2 %利多卡因 2 0ml +氟哌利多 2 .5mg + 0 .9%生理盐水共计10 0ml。Ⅱ组内含吗啡 2 0mg + 2 %利多卡因 2 0ml+氟哌利多 2 .5mg +氯胺酮 2 0 0mg + 0 .9%生理盐水共计 10 0ml。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 30分、1小时、3小时、5小时、2 4小时、4 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程度 ,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 ,两组病例疼痛基本缓解。两组视觉模拟评分 (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但PCA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Ⅰ组明显多于Ⅱ组 ;Ⅱ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Ⅰ组明显高于Ⅱ组 ;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氯胺酮 吗啡 自控镇痛 晚期癌痛 治疗
下载PDF
一步一步做好舒适化牙周基础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金龙 吕春旭 +1 位作者 于洋 葛少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27,共5页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口腔操作的舒适化、无痛化、微创化和可视化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人们对舒适化口腔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牙周基础治疗操作中常伴随着疼痛,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口腔操作的舒适化、无痛化、微创化和可视化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人们对舒适化口腔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牙周基础治疗操作中常伴随着疼痛,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从紧张到牙科恐惧症不等,可出现烦躁不安、过度换气甚至恶心呕吐、拒绝合作等表现,使治疗的实施变得困难甚至无法实施。本文从治疗前诊室布置、患者信任的获取和预防性镇静的实施,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化操作及护理、心理干预措施、局部麻醉和镇静技术的使用,以及治疗后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等方面,阐述如何一步一步做好舒适化牙周基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麻醉 牙科 舒适化 牙周基础治疗 牙科恐惧症 镇静
原文传递
超前镇痛对肺癌剖胸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及慢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春娥 王君慧 +1 位作者 吴波 万里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26期3132-3133,共2页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剖胸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实验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手术后48h进行术后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剖胸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实验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手术后48h进行术后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评价;术后3个月,通过电语回访,记录患者疼痛情况,了解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8.0%高于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6,P〈0.05);实验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提高肺癌剖胸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超前镇痛 剖胸手术 疼痛控制 慢性疼痛
原文传递
Pain management in acute musculoskeletal injury: Effect of opioid vs nonopioid medications
14
作者 Marco Fiore Luigi Aurelio Nasto +5 位作者 Eleni McCaffery Fannia Barletta Angela Visconti Francesca Gargano Enrico Pola Maria Caterina Pace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9期882-890,共9页
BACKGROUND The use of opioids for pain is link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opioid use disorder,and ha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opioid crisi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AIM The systematic review question... BACKGROUND The use of opioids for pain is link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opioid use disorder,and ha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opioid crisi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AIM The systematic review question is“How does the use of opioid medications in pain management,compared with non-opioid medications,affect pain intensity over the short,intermediate,and long-term in adults with acute traumatic pain?”.METHODS The protocol was prospectively registered on the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Re-gister of Systematic Reviews:CRD42021279639.Medline and Google Scholar were electronically searched for controlled peer-reviewed studies published in full,with the PICO framework:P:Adult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injuries,I:Opioid medications,C:Non-opioid medi-cations,O:A minimum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in pain.RESULTS After full-text screening,we included 14 studies in the qualitative synthesis.Of these 14 studies,12 wer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s)and 2 were pseudo-RCTs with a total of 2347 patients enrolled.There was heteroge-neity in both medication utilized and outcome in these studies;only two studies were homogeneous regarding the type of study conducted,the opioid used,its comparator,and the outcome explored.The MCID was evaluated in 8 studies,while in 6 studies,any measured pain reduction was considered as an outcome.In 11 cases,the setting of care was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in 2 cases,care occurred out-of-hospital;and in one case,the setting was not well-specified.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found to have a low-moderate risk of bias.CONCLUSION Non-opioids can be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to opioids for short-term pain management of acute musculoskeletal injury.Intravenous ketamine may cause more adverse events than other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usculoskeletal injury Acute traumatic pain Non-opioid analgesia Non-opioid pain control Opioid-sparing analgesia Opioid crisis Opioid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下载PDF
术前采用0.25%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对接受颅骨修补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东彪 王胜斌 +2 位作者 徐四七 董金春 胡胜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评估术前采用0.25%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对接受颅骨修补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骨修补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和B组,A组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两组患者... 目的评估术前采用0.25%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对接受颅骨修补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骨修补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和B组,A组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PCIA,两组患者术毕前30 min给予舒芬太尼0.15μg/kg静脉推注后接静脉镇痛泵,镇痛的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格拉司琼6 mg+生理盐水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不同T0(术毕)、T1(术后4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和T4(术后48 h)时间点的HR、MAP和SpO2;记录两组患者T0、T1、T2、T3和T4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记录两组PCIA泵的按压次数与镇痛满意度;观察两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T1、T2、T3时B组的疼痛VSA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PCIA按压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A、B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采用0.25%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可以减轻颅骨修补患者术后的切口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酰胺类 局部麻醉 镇痛 自控 颅骨修补
下载PDF
肝癌腹腔镜根治术后PCIA并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
16
作者 王晓东 周翼 +3 位作者 靳涛 王建华 兰基山 齐少霞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腹腔镜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并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治疗的8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片类药物静脉镇... 目的探讨肝癌腹腔镜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并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治疗的8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PCIA并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Ramsay镇静评分、炎症因子、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72h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2.930~13.850,P<0.05)。观察组术后72h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6.139~8.961,P<0.05)。观察组术后72h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3.845~5.21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虽低于对照组(14.2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0,P>0.05)。结论肝癌腹腔镜根治术后应用PCIA并胸椎旁神经阻滞能显著提升镇痛和镇静效果,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肝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病人控制 神经传导阻滞 肝细胞 腹腔镜检查 肝功能试验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谵妄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7
作者 王寅 温传允 满金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4期21-24,37,共5页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谵妄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探究组,每组75例。两组均予静...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谵妄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探究组,每组75例。两组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而探究组则应用氢吗啡酮。对比两组PCIA使用情况、疼痛水平、炎症反应水平、谵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探究组自动进药量、按压次数及实际有效进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镇痛后,两组疼痛程度优于镇痛前,且探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镇痛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镇痛前,且探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究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0(0/75)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3%(4/75),均低于对照组的8.00%(6/75)、16.00%(1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0,4.478;P均<0.05)。结论氢吗啡酮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谵妄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舒芬太尼,能够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并减少谵妄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舒芬太尼 骨科老年患者 术后镇痛 谵妄控制
下载PDF
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的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及其镇痛和调节骨代谢作用研究
18
作者 刘燕 刘玉玲 +6 位作者 沈燚 杜金蔓 赵琦明 叶欣园 张泉龙 秦路平 张巧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23-2932,共10页
目的建立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基于二仙汤的抗骨质疏松组分中药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 目的建立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基于二仙汤的抗骨质疏松组分中药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含0.025%十二烷基硫酸钠),梯度洗脱:0~30 min,4%~30%乙腈;30~50 min,30%~50%乙腈;50~60 min,50%~90%乙腈;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70 nm。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样品含量测定的梯度洗脱调整为0~25 min,10%~18%乙腈;25~35 min,18%~19%乙腈;35~40 min,19%~25%乙腈;40~50 min,25%~32%乙腈;50~60 min,32%~55%乙腈;并测定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小鼠醋酸扭体和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模型评价二仙汤有效组分的镇痛和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建立了二仙汤有效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16批样品与对照指纹谱比较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指认出其中8个共有峰(1、4、10~12、13、15、16号峰),分别为新芒果苷、芒果苷、阿魏酸、仙茅苷、朝藿定B、淫羊藿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的线性关系、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考察符合要求。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上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基质矿化,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结论建立的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准确、高效、全面的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仙汤 骨质疏松 指纹图谱 多成分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新芒果苷 芒果苷 阿魏酸 仙茅苷 朝藿定B 淫羊藿苷 盐酸巴马汀 盐酸小檗碱 镇痛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子宫切除术后皮下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世民 张咸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6期59-60,共2页
目的:比较子宫全切术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病人60例,术后病人行自控皮下镇痛(PCSA)和硬膜外镇痛(PCEA),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镇痛组(S组)和硬膜外镇痛(E组)... 目的:比较子宫全切术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病人60例,术后病人行自控皮下镇痛(PCSA)和硬膜外镇痛(PCEA),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镇痛组(S组)和硬膜外镇痛(E组),每组30例。S组配方为芬太尼1mg+利多卡因150mg,E组为芬太尼0.5mg+布比卡因150m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48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用于子宫全切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注射 硬膜外注射 镇痛 病人控制 子宫全切术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后PCIA与微泵输注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广秀 《齐鲁护理杂志》 2004年第7期487-488,共2页
目的 :比较心脏手术后静脉输注吗啡自控镇痛 (PCIA)和微量泵输注吗啡镇痛 (TP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ASAI -Ⅲ级心外术后 6 0例分成PCIA组与TPIA组 ,各 30例。于用药后 4、 8、 12、 2 4h进行观察评估各时段的吗啡用量 ,视觉... 目的 :比较心脏手术后静脉输注吗啡自控镇痛 (PCIA)和微量泵输注吗啡镇痛 (TP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ASAI -Ⅲ级心外术后 6 0例分成PCIA组与TPIA组 ,各 30例。于用药后 4、 8、 12、 2 4h进行观察评估各时段的吗啡用量 ,视觉模拟评分 (VAS) ,镇静程度 ,MAP、HR、RR、SPO2 ,患者满意度及副作用。结果 :PCIA组 2 4h用药量大于TPIA组 ,VAS评分明显低于TPIA组 (P <0 0 5 ) ,两组镇静评分低 ,无明显差异。患者对 2种镇痛方法的总体满意度为优秀及良好者均在 86 %以上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时间点的MAP、HR、RR、SPO2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2种镇痛方法用于心脏术后均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PCIA 术后镇痛 安全性 吗啡 静脉输注 微量泵输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