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朴正福 丁淑芹 +4 位作者 张海燕 小林护 加茂功 樱川宣男 李宁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期15-19,F0002,共6页
目的建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探讨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性。方法取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人羊膜,用多种酶消化法制备hAMC悬浮液,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多分化潜能如hAMC的神经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建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探讨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性。方法取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人羊膜,用多种酶消化法制备hAMC悬浮液,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多分化潜能如hAMC的神经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荧光激活细胞仪分离法(FACS)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家族分子,同时探讨其致瘤性。结果从人羊膜中分离出高纯度hAMC,并摸索出其最适合的培养条件;细胞成细长梭形或星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1~3个核仁,易贴壁,生长繁殖快,在体外可连续培养20代以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神经发生相关蛋白(Musashi-1、Nestin、Vimentin)阳性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Flt-1、Integrinβ1、HNF(3β、4α、1α)、C/EBPα、Albumin、AAT]等阳性;人MHC ClassⅡ阴性,人MHC ClassⅠ弱阳性;癌化实验显示hAMC无致瘤性。结论人羊膜中分离提纯的hAMC中至少包含向神经及肝脏细胞分化的干细胞样的细胞群,具有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等特点。这些结果支持hAMC作为新的、安全的细胞来源可用于再生医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再生医学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中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锋 吴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9期3558-3565,共8页
背景:是否可以通过改进对已知的可以分化成骨的干细胞的培养方式或者寻找到新的干细胞,为骨组织工程找到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目的: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及标志物等方面对各类干细胞的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以... 背景:是否可以通过改进对已知的可以分化成骨的干细胞的培养方式或者寻找到新的干细胞,为骨组织工程找到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目的: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及标志物等方面对各类干细胞的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以英文检索词为"bone tissue engineering,seed cells,stem cell,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及中文检索词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干细胞,成骨分化",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年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数据库,查阅近年种子细胞相关文献,最终保留50篇文献,从分离培养方法、基本特性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3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文章分别对各类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人羊膜基质细胞、牙髓干细胞)的分离方法、生物学特性、标志物等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探讨。目前用于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4种: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法。研究证实各类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均有分化成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学术探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间充质干 细胞 外周血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 人羊膜基质细胞 牙髓 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 成骨分化 省级基金
下载PDF
羊膜干细胞用于修复损伤子宫内膜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燕燕 许慕慧 +3 位作者 马玲璇 刘桂香 徐成康 李玺 《现代医院》 2016年第8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通过使用羊膜干细胞修复损伤的小鼠子宫内膜实验,了解羊膜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人羊膜干细胞方法先制备小鼠羊膜干细胞,再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然后根据方法不同分为3组(... 目的通过使用羊膜干细胞修复损伤的小鼠子宫内膜实验,了解羊膜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人羊膜干细胞方法先制备小鼠羊膜干细胞,再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然后根据方法不同分为3组(造模组50只,假手术组20只,对照组20只)。造模术后10 d取造模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对照组10只处死,肉眼观察宫腔改变,取出各组小鼠子宫置入中性甲醛固定,HE及Masson染色,对其进行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各组再取10只小鼠与雄性小鼠合笼饲养,妊娠10 d开腹记数着床胚胎数作为评价生育能力指标。另外30只造模组行粘连分离后分别给予宫腔内注射羊膜干细胞、口服雌激素及空白。结果模型组在造模后宫腔纤维化面积比例增加,腺体数量减少,妊娠能力明显下降,而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造模组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3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造模成功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干细胞宫腔内注射可以改善宫腔纤维化面积及腺体数量,而雌激素无明显作用,3组治疗相比,干细胞组比其他组作用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后注入羊膜干细胞有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干细胞 子宫腔粘连 内膜修复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干细胞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海建 张广静 +2 位作者 江兰 余春艳 金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研究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amnioticmesenchymalcells,HAMCs)的分离、培养及其干细胞特性,为羊膜间充质细胞在再生医学的潜在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羊膜剪成碎片,经胰酶胶原酶序贯消化,DMEM/F1... 目的:研究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amnioticmesenchymalcells,HAMCs)的分离、培养及其干细胞特性,为羊膜间充质细胞在再生医学的潜在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羊膜剪成碎片,经胰酶胶原酶序贯消化,DMEM/F12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MTT法检测其生长规律,免疫荧光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定向诱导方法检测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来源于羊膜的间充质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显示SSEA-4,OCT-4阳性,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多向分化能力,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论:羊膜间充质细胞能够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干细胞特性。羊膜间充质细胞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应用有很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细胞 细胞培养 干细胞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腱-骨愈合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骏 杨继滨 +5 位作者 金瑛 邹刚 汤井沣 葛振 杨启帆 刘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061-2067,共7页
背景:脱细胞羊膜支架是一种天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相关领域。Scleraxis能够促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人韧带细胞分化,进而促进腱-骨愈合。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 背景:脱细胞羊膜支架是一种天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相关领域。Scleraxis能够促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人韧带细胞分化,进而促进腱-骨愈合。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否促进兔腱-骨愈合。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后观察细胞的形态;②体外构建Scleraxis慢病毒然后以最适感染复数转染第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q-PCR检测其转染效率;③用酶消化法制备脱细胞羊膜支架,然后体外将转染Scleraxis慢病毒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羊膜支架上面,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④将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转染Scleraxis慢病毒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包裹新西兰大白兔跟腱,然后移植到骨隧道内,观察其对腱-骨愈合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第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②Scleraxis慢病毒转染后96 h表达稳定的绿色荧光,Slclerxis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说明转染成功;③脱细胞羊膜支架的上皮细胞基本消失,证明脱细胞比较彻底,同时其基底层完整保留,细胞外基质成分仍然存在;④通过鬼笔环肽染色发现细胞在脱细胞羊膜支架上生长良好,增殖未受到影响;⑤体内实验结果提示:人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脱细胞羊膜 脱细胞羊膜支架 腱-骨愈合 SCLERAXIS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PGE2/EP2途径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免疫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淋珅 刘娟 +6 位作者 李林艳 陈辉 王宇 于泓 吴雨曈 田梅 余丽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免疫的作用与涉及PGE2/EP2途径的机制。方法含RA患者自体血浆的培养基非接触共培养AMSCs与RA患者外周血来源T细胞,实验分为T细胞组、AMSCs组、共培养组和EP2组,流式...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免疫的作用与涉及PGE2/EP2途径的机制。方法含RA患者自体血浆的培养基非接触共培养AMSCs与RA患者外周血来源T细胞,实验分为T细胞组、AMSCs组、共培养组和EP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ELISA法检测PGE2和IL-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AMSCs降低RA患者T细胞增殖数量和Th17细胞比例,增高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减少共培养上清液IL-17含量,这些效应可被40 nmol/L的EP2受体拮抗剂AH6809所阻断。与AMSC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和IL-8的含量明显降低,EP2受体拮抗剂组与共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MSCs增加T细胞p-PI3K蛋白水平,降低p-AKT蛋白水平,EP2受体拮抗剂只逆转AMSCs对p-AKT蛋白的下调。结论AMSCs抑制RA患者T细胞增殖、上调Treg/Th17和下调IL-17分泌的作用机制涉及激活PGE2/EP2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 T细胞 炎症因子 前列腺素E2受体
下载PDF
胎盘各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树立 李芳 +4 位作者 徐彪 梁含思 孙青 秦明德 张学光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 分析比较胎盘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化潜能.方法 建立羊膜间充质(AMSCs)、绒毛膜间充质(CMSCs)体外扩增体系,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群MSCs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绒毛膜中CMSCs分布及负性共刺... 目的 分析比较胎盘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化潜能.方法 建立羊膜间充质(AMSCs)、绒毛膜间充质(CMSCs)体外扩增体系,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群MSCs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绒毛膜中CMSCs分布及负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将两群MSCs分别向神经元诱导,RT-PCR检测诱导前后不同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MSCs与CMSCs均高表达CD90、CD73和CD105,不表达CD14、CD34、CD45和HLA-DR.与此同时,CMSCs表达协同刺激分子PD-L1,而AMSCs不表达;AMSCs本身表达Musashi-1、Nestin、β-tubulinⅢ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诱导后较易出现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绒毛膜中可见CD90、CD166及PD-L1阳性表达的CMSCs紧贴滋养细胞分布.结论 AMSCs具有良好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在特定条件下较CMSCs更易于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CMSCs则是作为研究MSCs免疫调节机制理想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神经特异性蛋白
原文传递
水凝胶三维培养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旁分泌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旗 杨晓双 王达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460-3466,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普通二维培养环境由于存在细胞间接触性抑制,可能导致细胞的基因表达、信号传导和形态学存在差异。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普通二维培养环境由于存在细胞间接触性抑制,可能导致细胞的基因表达、信号传导和形态学存在差异。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创面愈合相关因子的能力是否受二维培养环境与三维培养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传统酶消化法获得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后,分别接种于普通细胞培养瓶(二维培养)与ShakeGelTM3D水凝胶中(三维培养),将水凝胶中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方向;待两种培养环境中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融合至70%-80%,于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形态;培养24 h后,应用RT-qPCR技术测定细胞旁分泌创面愈合相关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培养48 h后,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旁分泌创面愈合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二维培养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呈扁平状,为典型间充质样细胞形态;三维培养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均匀分散于水凝胶的每一层;②三维培养中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3系诱导分化潜能;③三维培养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透明质酸、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二维培养组(P<0.001,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化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三维培养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高于二维培养组(P<0.001,P<0.01,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二维培养 三维培养 创面修复 旁分泌效应
下载PDF
皮下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正常小鼠体内的迁移及分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春风 苗登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cells,AMSCs)经皮下移植到野生型受体小鼠后向不同器官迁移分化情况。方法:从妊娠中晚期的β-gal转基因小鼠体内分离羊膜... 目的:探讨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cells,AMSCs)经皮下移植到野生型受体小鼠后向不同器官迁移分化情况。方法:从妊娠中晚期的β-gal转基因小鼠体内分离羊膜细胞,在含15%FBS的α-MEM完全培养基及成骨或成脂诱导培养基中培养。β-gal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第2代AMSCs经皮下移植到新生C57BL/6野生型小鼠背部皮下,8周后,将受体小鼠各组织器官固定,Lac Z染色及石蜡包埋,并制成5μm切片。切片经脱蜡,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或进行β-gal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β-gal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β-gal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第2代AMSCs呈现Lac Z染色阳性,经成骨或成脂培养基培养后可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β-gal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第2代AMSCs植入野生型小鼠皮下,8周后,在野生型受体小鼠的甲状腺、肺、脾、脑内检测到Lac Z阳性的细胞。在受体小鼠脑中检测到β-gal和GFAP双阳性及β-gal和MBP双阳性的细胞。结论:皮下移植的AMSCs至少可以存活2个月,在正常小鼠体内经血液循环迁移到不同器官,并可分化成为不同器官的终末分化细胞,参与正常组织的自我更新,从而提示AMSCs可以作为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用于治疗不同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酶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下载PDF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
10
作者 马建 杨波 +5 位作者 关方霞 胡炜 焦红亮 杜英 宋来君 胡祥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 d、3 d、1周及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采用BBB评分法对行为学进行评价。并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分批处死,切片观察Brdu标记的细胞能否迁移到损伤区。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 d,3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皆为0分;细胞移植1周后移植组动物BBB评分为5.6±0.6,对照组和假移植组动物BBB评分分别为5.3±0.4和5.2±0.6;细胞移植2周后移植组、假移植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0.9、6.4±0.5和6.5±0.8;4周后3组实验动物评分分别为13.4±0.9、8.3±0.6和8.5±0.7;在损伤部位出现了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静脉移植 BBB评分
下载PDF
羊膜干细胞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牟欢 刘洋 +5 位作者 刘剑 周新立 强廷会 杜兴国 丁晨 薛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9期4-7,23,共5页
目的探讨羊膜干细胞(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对所分离培养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并进行体外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鉴定。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 目的探讨羊膜干细胞(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对所分离培养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并进行体外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鉴定。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实验分组,分为单纯烧伤(burn)组、AMSCs组、假伤(sham)组。实验大鼠背部于98℃热水浴15 s,制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伤后即刻burn组、AMSCs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10 m L(50 m L/kg)行抗休克治疗,3 h后两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PBS和AMSCs;sham组仅对大鼠背部于37℃水浴15 s,模拟烧伤模型制作过程。48 h后采集三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及心肌组织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炎性相关因子TNF-α、IL-1β及抑炎因子IL-10 m RNA表达水平。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采用酶消化法培养的AMSCs传至第3代后检测均表达CD29、CD44、CD90、CD105,而CD34阳性率较低,可在体外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与sham组比较,burn组大鼠血清LDH、CK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AMSCs组CK、LDH含量与burn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burn组大鼠心肌中TNF-α、caspase-3、IL-1βm RNA水平均高于sham组(P<0.05),AMSCs组心肌组织中TNF-α、caspase-3、IL-1βm RNA水平显著低于burn组(P<0.05)。burn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 m RNA表达量显著低于sham组(P<0.05),AMSCs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 m RNA表达量与burn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严重烧伤早期采用AMSCs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CK、LDH水平,减轻严重烧伤导致的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脏细胞损伤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损伤 羊膜干细胞 炎症因子 细胞凋亡
下载PDF
Toll样受体3预处理增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中杰 赵宗茂 +5 位作者 李凤菊 刘力强 杨亮 李琛 石云鹏 卢圣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72-1476,共5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用SD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AMSC组、预处理组,将细胞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应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评估poly(I∶C)预处理对AMSC治疗大鼠TBI是否存在增强效应;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以及局部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TLR3激活的AMSC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组间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将poly(I∶C)预处理后的AMSC移植入TBI大鼠体内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NSS神经功能评分显示,预处理组移植术后自第14天起均优于AMSC组:14 d(4.28±0.38比5.35±0.41,F=168.668,P<0.05)、21 d(4.08±0.35比4.46±0.39,F=192.316,P<0.05)、28 d(3.56±0.29比4.06±0.34,F=283.572,P<0.05);与AMSC组比较,预处理组能进一步降低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区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进入抗炎的M2状态;移植后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 d炎症急性期,预处理组促炎因子低于AMSC组[IL-1β,(40.6±4.1)ng/L比(45.1±4.8)ng/L,F=47.147,P<0.05、TNF-α,(150.2±18.0)ng/L比(180.0±20.6)ng/L,F=53.028,P<0.05],抗炎因子高于AMSC组[IL-10,(35.3±2.8)ng/L比(28.7±1.9)ng/L,F=96.934,P<0.05、TGF-β,(20.9±2.6)ng/L比(17.6±1.4)ng/L,F=47.305,P<0.05]。结论poly(I∶C)预处理可增强AMSC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细胞极化,调节免疫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TOLL样受体3 炎症
原文传递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牟欢 马平 +4 位作者 周新立 强廷会 杜兴国 丁晨 薛超 《空军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l mesenehymal stem cells,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肾脏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l mesenehymal stem cells,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肾脏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AMSCs治疗组。处理后48 h收集3组大鼠肾脏组织标本及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s传至第三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表达CD29、CD44、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96.4%、89.8%、94.2%、98.3%,而CD34阳性率为2.1%。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单纯烧伤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caspase-3、IL-1β的m RNA表达量高于假伤组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caspase-3、TNF-α的m RNA表达量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AMSCs处理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0的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 AMSCs可显著降低烧伤大鼠肌酐、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肾脏 细胞凋亡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高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干预作用
14
作者 吴长芳 张洪哲 +1 位作者 查杰 高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观察转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野百合碱诱发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1)用携带ACE2基因的慢病毒转染hAMSCs,检测转染前后hAMSCs中AC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粒细胞... 目的观察转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野百合碱诱发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1)用携带ACE2基因的慢病毒转染hAMSCs,检测转染前后hAMSCs中AC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粒细胞趋化蛋白-2(GCP-2)基因的表达、细胞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变化。(2)实验动物选用雄性、健康、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肺动脉高压组(PAH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hAMSCs组)以及转染ACE2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ACE2-hAMSCs组)。造模成功2周后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管腔大小以及血管壁的厚薄变化,QPCR测定了肺组织中GCP-2、ACE2、α-肌动蛋白(α-act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细胞实验显示ACE2-hAMSCs较单纯的hAMSCs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成管能力提高(P<0.05)。ACE2-hAMSCs上调了ACE2及促血管生成因子IGF-1、GCP-2 mRNA表达(P<0.01)。干预处理2周后,PAH组的mPAP、RV/LV+S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与PAH组及hAMSCs组比较,ACE2-hAMSCs组的mPAP、心脏RV/LV+S下降(P<0.01)。与PAH组相比,ACE2的mRNA表达水平在ACE2-hAMSCs组的肺组织中明显升高。结论ACE2-hAMSCs能够降低野百合碱(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的肺平均动脉压力,改善肺血管及右心室重塑,其治疗作用优于hAMSCs组,考虑可能一方面与ACE2-hAMSCs促进hAMSCs的旁分泌作用,促进促血管生长因子GCP2、IGF-1表达,修复损伤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减轻肺动脉高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与hAMSCs中高表达的ACE2调节RA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BDM支架“人工羊膜”的制备及立体培养的初步实验研究
15
作者 李会兴 赵菁 +3 位作者 尤孟媛 任峻青 韩磊 肖雁冰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利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基质体外制备“人工羊膜”,并对其活性进行验证,以期为优化人工羊膜材料和后续实验积累经验。方法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后,用混合法按体积1∶1比例将干细胞悬液与BD-基质胶(BD-matrigel,B... 目的利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基质体外制备“人工羊膜”,并对其活性进行验证,以期为优化人工羊膜材料和后续实验积累经验。方法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后,用混合法按体积1∶1比例将干细胞悬液与BD-基质胶(BD-matrigel,BDM)结合,制成底面积为2 cm 2,厚约3~5 mm,浓度为3×10^5/mL的圆形薄膜,即“人工羊膜”,将其置于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实验组);同期将3×10^5/mL浓度,不含BD基质胶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置于相同培养体系中(对照组)。分别在1、4、7 d时,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细胞变化,同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凋亡情况,应用ELISA检测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量。结果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对照组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后48 h左右开始完全贴壁生长,7 d时融合度可达90%以上,传至第三代呈均一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间充质干细胞则表现为聚集成球生长;两组细胞生长良好,漂浮细胞少见。经Annexin-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1%、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间充质干细胞VEGF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以BD基质胶支架的“人工羊膜”中可以存活,并具有良好的增殖、分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羊膜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BD基质胶 宫腔粘连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对染色体核型的影响
16
作者 崔冬冰 范安然 +1 位作者 何志旭 舒莉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36-242,共7页
目的: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并进行体外长期传代培养,通过对连续传代的细胞形态、膜表面标志、增殖、分化特性以及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以观察体外培养对该细胞的影响,为其储备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从... 目的: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并进行体外长期传代培养,通过对连续传代的细胞形态、膜表面标志、增殖、分化特性以及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以观察体外培养对该细胞的影响,为其储备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从新鲜人胎盘组织分离羊膜,采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hAMSCs,并对原代细胞~P11代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膜表面标志物;取P3~P4代细胞向神经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免疫组化染色、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采用染色体G显带法制备染色体核型。结果:hAMSCs形态似长梭型,呈流水状生长,细胞活性高,冻存复苏后仍能保持正常形态,并可在体外稳定扩增,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高表达CD90、CD73、CD44、CD105;细胞经诱导后可以向神经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成骨细胞矿化结节检测为阳性,PCR检测巢蛋白和骨桥蛋白基因表达为阳性;P3~P10代的hAMSCs染色体核型均为正常二倍体核型。结论:hAMSCs在体外经数代培养后能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显和遗传特性,并且未见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传代培养 核型
下载PDF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炎性小体活性
17
作者 闫中杰 李凤菊 +6 位作者 李永豪 刘力强 杨亮 李琛 卢圣奎 石云鹏 赵宗茂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性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F=53.547,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F=61.324,P<0.05)、ASC(1.00±0.07比11.07±1.95,F=52.320,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F=52.306,P<0.05)、IL-1β(1.00±0.04比6.77±1.28,F=35.365,P<0.05)、IL-18(0.98±0.06比9.64±1.74,F=44.510,P<0.05)、TNF-α(0.98±0.06比7.26±1.57,F=38.755,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F=53.547,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F=61.324,P<0.05)、ASC(12.22±2.25比5.88±1.15,F=52.320,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F=52.306,P<0.05)、IL-1β(6.98±1.26比3.87±1.12,F=35.365,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炎性小体
原文传递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LPS的耐受性分析
18
作者 向静文 周娟 肖小敏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26-429,442,527,共6页
目的分离并纯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观察脂多糖(LPS)对hAMSCs活性的影响,探讨利用hAMSCs修复胎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剖宫产产妇的羊膜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并纯化培养hAMSCs,成脂和成骨... 目的分离并纯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观察脂多糖(LPS)对hAMSCs活性的影响,探讨利用hAMSCs修复胎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剖宫产产妇的羊膜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并纯化培养hAMSCs,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鉴定hAMSCs干细胞特性;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分别于处理后第1、3、5天,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hAMSCs培养3 d已达到80%~90%融合,均呈规则的长梭形排列,提示纯度增高。在成脂诱导液诱导下,细胞形态逐渐变短变饱满,呈短圆梭形,诱导9 d后可见折光性变强的空泡,提示可能有脂滴形成;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胞浆内的脂滴逐渐增多,诱导15 d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脂滴被染成红色。在成骨诱导液诱导下,hAMSCs逐渐变细长,诱导20 d后,胞浆内可见钙质沉积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红色。MTT法检测hAMSCs细胞OD值,结果显示其细胞OD值从培养后的第3天开始迅速升高至第11天,呈现明显的指数增长;11 d后开始下降进入衰老期。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 5 d后,三组hAMSCs细胞OD值比较,其中仅10μg/mL LPS处理组低于0μg/mL LPS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在5 d的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仍在上升、细胞形态无老化现象;10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细胞在5 d的培养过程中体积略微增大,细胞活性轻微下降,但第5天与第1天细胞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hAMSCs对LPS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胎膜早破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抗衰老功效研究
19
作者 闵倩 陈雪梅 +2 位作者 苗瀛 吴滌梵 徐荻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第7期85-90,共6页
目的探索体外扩增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天然细胞因子对皮肤的抗衰老功效。方法从健康产妇羊膜和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提取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制备含人天然细胞因子的细胞提取物。检测提取物中碱性成... 目的探索体外扩增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天然细胞因子对皮肤的抗衰老功效。方法从健康产妇羊膜和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提取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制备含人天然细胞因子的细胞提取物。检测提取物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细胞因子(SCF)、γ干扰素(IFN-γ)含量和这两种提取物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FF-1)的促增殖活性以及促胶原蛋白合成能力。结果两种细胞提取物中b FGF含量在20pg/mL左右,淋巴细胞提取物中TGF-β1及SCF含量在20pg/mL以上、IFN-γ含量在80pg/mL以上;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中TGF-β1含量在10pg/mL左右,SCF含量在40pg/mL左右、IFN-γ含量在60pg/mL左右。两种细胞提取物均对体外培养的HFF-1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并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和淋巴细胞提取物均对皮肤细胞有抗衰老功效,b FGF、TGF-β1等细胞因子的含量检测及对体外培养的HFF-1促增殖实验可作为细胞提取物中细胞因子的活性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金瑛 李豫皖 +3 位作者 张承昊 吴术红 陈代雄 刘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7-244,共8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是否具有MSCs的特性及经诱导后在体外能否向韧带细胞分化。方法取产妇胎盘通过酶消化法获得h A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h AMSCs表型特征。取第3代h AMSCs分别加...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是否具有MSCs的特性及经诱导后在体外能否向韧带细胞分化。方法取产妇胎盘通过酶消化法获得h A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h AMSCs表型特征。取第3代h AMSCs分别加入含不同诱导液的L-DMEM/F12培养基:A组TGF-β1+b FGF,B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C组TGF-β1+b FGF+HA,D组为空白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21 d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活性;诱导后7、14、21 d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韧带特异性蛋白和基因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肌腱蛋白C(tenascin C,TNC)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表明h AMSCs表达MSCs表型。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诱导21 d A、B、C组细胞均呈长梭形纤维细胞样生长,C组细胞形态更单一、有明显方向性且较A组排列更紧凑。SRB比色法检测示各组细胞于培养6 d左右达增殖高峰,6 d时A、B、C组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D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诱导培养7 d,各组均未检测到TNC表达;7、14、21 d A、B、C组Ⅰ型胶原表达均显著高于D组,14、21 d A、B、C组Ⅲ型胶原表达显著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Ⅰ型胶原表达以及A、C组Ⅲ型胶原、TNC表达随时间增加均呈逐渐增高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示:诱导培养21 d,C组Ⅰ型胶原、TNC 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B组Ⅲ型胶原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Ⅰ型胶原、TNC以及C组Ⅲ型胶原m 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上调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 AMSCs具有MSCs的特性,有良好增殖能力,经体外诱导后韧带特异性基因表达上调,韧带特异性蛋白合成增加,可作为韧带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韧带组织工程 TGF-Β1 BFGF 透明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