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间性的例证:中国诗歌审美范式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邱国红 《云梦学刊》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美国诗歌 审美范式 文化间性
下载PDF
“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 被引量:8
2
作者 耿纪永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6,共5页
佛禅在二战后的美国风靡一时,垮掉派诗人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一面介绍、倡导,一面潜心修习,甚至不远万里到东方“取经”。作为诗人,他们都将佛禅的“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写成诗歌,或取其虚静,或取其狂放自... 佛禅在二战后的美国风靡一时,垮掉派诗人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一面介绍、倡导,一面潜心修习,甚至不远万里到东方“取经”。作为诗人,他们都将佛禅的“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写成诗歌,或取其虚静,或取其狂放自由,或追寻正统,形态各异,从而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掉派 佛禅 美国诗歌 禅诗 “道非道”
下载PDF
走向自主创新:美国诗歌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研究
3
作者 罗良功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起于清末,在五四运动时期始成规模。本文梳理了美国诗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史,重点清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史,认为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上半叶的模仿与... 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起于清末,在五四运动时期始成规模。本文梳理了美国诗歌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史,重点清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史,认为美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上半叶的模仿与化用、20世纪末期的学习与成长、21世纪之初的借鉴与对话到新时代的中美并行与自主创新的成长之路。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在美国诗歌译介与研究方面坚持为己所用的文化传统,也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学术已然走进了文化自信与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译介 研究 中国学术
下载PDF
爱默生诗歌与诗学理论管窥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3-27,共5页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爱默生 诗歌理论
下载PDF
美国现代诗歌的中国文化移入现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姜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5-158,共4页
中国文化的移入现象在美国现代诗歌中十分普遍。一些美国现代诗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到诗歌内容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述方法进行英文诗歌创作,给现代美国诗歌注入了清新活力,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然而,在文化... 中国文化的移入现象在美国现代诗歌中十分普遍。一些美国现代诗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到诗歌内容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述方法进行英文诗歌创作,给现代美国诗歌注入了清新活力,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然而,在文化移入过程中,也出现文化移入的位移现象。本文将从美国现代诗歌入手,探讨和研究现代美国诗歌中中国文化的移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中国文化 移入现象 位移现象
原文传递
中国“十五”期间美国诗歌与戏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雪岚 丁晓君 肖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1,共11页
“十五”期间,我国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出现了研究的新走向。本文通过对国内五年间(2000-2004年)和国外十年间(1995-2004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十五”期间,我国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出现了研究的新走向。本文通过对国内五年间(2000-2004年)和国外十年间(1995-2004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美国诗歌、戏剧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期间 美国诗歌 戏剧研究 2004年 中国 研究领域 研究与发展 研究成果 改进建议 新走向
下载PDF
变数诗学与历史共感生物——格雷厄姆转型期诗歌的元现代变量x
7
作者 桑翠林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5,共12页
美国诗人乔瑞·格雷厄姆诗歌里的x变量是一种多功能的语言和意义发生现象。以x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语言与抒情感觉语言之结合体现了格雷厄姆诗歌的元现代主义属性,并对诗人整体作品的主体性之重构具有启发意义。在元现代主义思路的观照... 美国诗人乔瑞·格雷厄姆诗歌里的x变量是一种多功能的语言和意义发生现象。以x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语言与抒情感觉语言之结合体现了格雷厄姆诗歌的元现代主义属性,并对诗人整体作品的主体性之重构具有启发意义。在元现代主义思路的观照下,结合诗人关于现代主义诗歌在扩大认知盲区里未知弹性空间之思考,x可被理解为变数诗学在其诗歌转型期的主要显现;同时,它在格雷厄姆1991年诗集《非似之地》中与“我”协同化身为格雷厄姆式历史的感思主体——本文称之为历史共感生物,也即“似我”的一种具体化表现。x作为一种元现代主义变量,有效地催化了格雷厄姆诗歌里的“我”向元现代“似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厄姆 美国诗歌 元现代主义 变数诗学
原文传递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书写国外研究综述——形象学中的“读者”视角
8
作者 郭英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美国诗歌中的中国书写研究不是仅论及美国诗歌和中国书写这么简单。本质上讲,该话题涉及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对话。尤其从形象学角度探讨中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塑造时,“我”/“自我”“他者”“异国形象”与“读者”... 美国诗歌中的中国书写研究不是仅论及美国诗歌和中国书写这么简单。本质上讲,该话题涉及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对话。尤其从形象学角度探讨中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塑造时,“我”/“自我”“他者”“异国形象”与“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该关系网中,“读者”的角色往往被遮蔽和忽略。从“读者”的角度看,“我”/“自我”建构的“他者”和“异国形象”会被革命性地解构。解构的发生,意味着读者有必要从本土视阈,对西方所主观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性认识和解读。从该理念出发,会发现西方文化语境中关于中国形象建构的各种论著以及文献资料里面,有五大类作品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值得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中国书写 异国形象 读者 他者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现代诗潮之转向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燕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美国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通常被认为是美国诗坛的转折时期。五十年代中期之前,追随艾略特的美国新批评派基本上是美国诗歌以及文学批评的主流,五十年代中期之后,以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阿伦·金斯堡、罗伯特·罗... 美国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通常被认为是美国诗坛的转折时期。五十年代中期之前,追随艾略特的美国新批评派基本上是美国诗歌以及文学批评的主流,五十年代中期之后,以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阿伦·金斯堡、罗伯特·罗威尔为代表后现代主义诗歌逐渐占据历史舞台。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厘清这一转折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关键事件,从而更好把握美国现当代诗歌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转变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诉求——庞德《华夏集》对美国诗歌主题与用词的创新 被引量:3
10
作者 祝朝伟 张柏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庞德以前的浪漫主义诗人痛恨城市文明,摒弃城市题材,其诗歌辞藻华丽,且华而不实。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主动而自觉地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他摒弃了古旧词语的使用,运用日常口语词汇精确地再现诗性体验,将现代城市文明等诗歌题材纳... 庞德以前的浪漫主义诗人痛恨城市文明,摒弃城市题材,其诗歌辞藻华丽,且华而不实。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主动而自觉地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他摒弃了古旧词语的使用,运用日常口语词汇精确地再现诗性体验,将现代城市文明等诗歌题材纳入诗歌领域,在诗歌主题与用词等方面表现出对现代性的强烈诉求,实现了对美国诗歌主题与诗歌用词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华夏集 美国诗歌 现代性
下载PDF
临歧折杨柳 莫道无知音——加里·斯奈德诗歌《别克洛德·达仑堡》与中国古典送别诗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靳雪竹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别克洛德·达仑堡》与中国古典送别诗的比较,揭示了《别克洛德·达仑堡》中显著的中国古典送别诗特点,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些特点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诗歌 《别克洛德·达仑堡》 送别诗 中国 比较 古诗 美国
下载PDF
以译代作: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
12
作者 熊辉 《写作》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以译代作是闻一多早期诗歌创作的特殊方式,但很少有人论及。从新文学运动早期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论述闻一多以译代作的诗歌创作方式成就了他的多首作品,使他的部分诗作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抄袭外国诗歌的印迹,这也... 以译代作是闻一多早期诗歌创作的特殊方式,但很少有人论及。从新文学运动早期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论述闻一多以译代作的诗歌创作方式成就了他的多首作品,使他的部分诗作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抄袭外国诗歌的印迹,这也可能构成了他很少提及美国诗歌影响的原因。但实际上,不仅闻一多的多首诗歌与美国诗歌关系密切,就是闻一多偏爱色彩的风格也来自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以译代作 美国诗歌
下载PDF
中英诗文通感浅说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守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年第4期56-60,共5页
通感又叫移觉,是指五官功能的感觉通过互相转化所产生的修辞效果。纵观中英优秀诗歌,其中不乏采用通感的范例。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段,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在文艺创作中却不少见。在西方,通感手法早在亚... 通感又叫移觉,是指五官功能的感觉通过互相转化所产生的修辞效果。纵观中英优秀诗歌,其中不乏采用通感的范例。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段,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在文艺创作中却不少见。在西方,通感手法早在亚里斯多德的论著中就曾提到,历代英美诗人也自觉地大量运用这一手法。通感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不仅能自然地融入中西文化,同时也能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相同的艺术效果,因而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通感 中国诗歌 英国诗歌 美国诗歌
下载PDF
可感知的停顿:雷·阿曼特劳特的无声诗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布莱恩·里德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2,共20页
雷·阿曼特劳特是一位荣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尽管时常被人称之为语言诗西海岸分支的一位创立人,她还被公认为该创作运动某些方面的早期批评者。她的发言,"诗的无声"(1985),表明了反对不同散文诗(名为新句)种类的立场,... 雷·阿曼特劳特是一位荣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尽管时常被人称之为语言诗西海岸分支的一位创立人,她还被公认为该创作运动某些方面的早期批评者。她的发言,"诗的无声"(1985),表明了反对不同散文诗(名为新句)种类的立场,认为她的许多同行写作时只为了趋附一种断然的、警示性的风格,她将此风格划归阳刚的范畴。相反,她力荐一种线性、断裂但又容纳"无声"的抒情诗。通过阅读阿曼特劳特同时代诗人朗·斯利曼的作品,以及她本人当时的诗歌,本文重温"诗的无声,"并重构其针对语言诗流派诗学的介入。她启用无声来设法解释她为截断媒体连绵不断的攻击而所作的努力,而这样的攻击制约着人们独立、真诚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她坚信,人们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这样的无声;人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获取、延续它,从诗到诗,一行又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曼特劳特 美国诗歌 抒情诗 先锋派诗学 语言诗
原文传递
艾米莉·狄金森的“内战诗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金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4,共9页
狄金森诗歌中的社会历史性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狄金森的隐逸生平更使美国内战对她的影响变得错综复杂。实际上,在表面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下,狄金森对社会、政治、历史事件的密切关注,与美国内战对其心理及创作产生的影响直接相关。... 狄金森诗歌中的社会历史性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狄金森的隐逸生平更使美国内战对她的影响变得错综复杂。实际上,在表面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下,狄金森对社会、政治、历史事件的密切关注,与美国内战对其心理及创作产生的影响直接相关。狄金森的"内战诗歌"书写呈现为三重维度,第三维度是其"内战诗歌"的主体。狄金森"内战诗歌"的主要特色和贡献则是对作为创伤后遗症的"痛苦"这一情感体验的深入剖析和极致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美国诗歌 “内战诗歌” 现代派 美国女性作家
下载PDF
现代主义诗歌技法的萌芽——庞德《华夏集》对美国诗歌的创新 被引量:2
16
作者 祝朝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17,共5页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华夏集》 美国诗歌 现代主义 诗歌技法
下载PDF
美国表演诗歌的历史演变与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东霞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3期32-37,共6页
本文从文学史的视角对美国表演诗歌及其美学特征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美国现代表演诗歌源自19世纪诗歌朗诵之风,20世纪的表演诗歌经历了从集体方言到个体方言的转变,并促成了诗歌文本结构与形态的改变。
关键词 表演诗歌 美国诗歌 声音 视觉文本
下载PDF
"Cannot Understand / Feels Deeply": John Ashbery, The Tennis Court Oath, and Queer Affect
18
作者 Brian Reed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关键词 John Ashbery american poetry New REALISM affect STUDIES QUEER STUDIES
原文传递
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小琪 周秀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6-25,共10页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中国形象 再造性想象 互文性想象 相反性想象
下载PDF
美国黑山诗派的后现代诗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尚婷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6-112,共7页
作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先驱,黑山诗派创造性地将诗歌创作定义为宇宙能量的投射,并从三个方面对传统诗学发起挑战:一是在创作内容上专注感觉的快速传递,竭力抗拒理性意识对内心世界的侵蚀;二是在创作形式上主张用能量爆破诗体... 作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先驱,黑山诗派创造性地将诗歌创作定义为宇宙能量的投射,并从三个方面对传统诗学发起挑战:一是在创作内容上专注感觉的快速传递,竭力抗拒理性意识对内心世界的侵蚀;二是在创作形式上主张用能量爆破诗体,以诗行变化来顺应生命的自由呼吸;三是在创作风格上追求个性与非个人化的统一,降解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保留鲜明的个性印记。三者相互支撑,合力将美国诗歌带入非理性、反技艺、消解主体的后现代主义创作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山诗派 后现代诗学 美国诗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