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CRP和PCT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及诊断意义 被引量:24
1
作者 何文怡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91-2797,共7页
为了考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 (SP-A)、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本研究检测了80例肺炎新生儿和40例健康新生儿血清SP-A、CRP和PCT水平。然后建立了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肺炎小鼠模型,每天按照... 为了考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 (SP-A)、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本研究检测了80例肺炎新生儿和40例健康新生儿血清SP-A、CRP和PCT水平。然后建立了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肺炎小鼠模型,每天按照200 mg/kg的剂量对小鼠腹腔注射SP-A蛋白溶液,共注射3 d。研究显示,肺炎新生儿血清中SP-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新生儿,而CRP和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肺炎新生儿血清SP-A与CRP和PCT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CRP和PCT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SP-A、CRP和PCT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64、0.829和0.845,均高于单独指标诊断。SP-A处理可显著减轻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并显著升高肺组织和血清中的SP-A水平,降低血清CRP和PCT水平。本研究表明,肺炎新生儿血清SP-A水平明显降低,而CRP和PCT水平明显升高。SP-A、CRP和PCT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指标诊断。通过腹腔注射SP-A蛋白溶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肺组织病变,并降低血清CRP和PCT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新生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联合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光荣 罗家华 +1 位作者 王全根 穆琼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8-762,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ARDS)患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炎性因子及胞间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伴ARDS患者68例,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ARDS)患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炎性因子及胞间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伴ARDS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肺泡灌洗,观察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灌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PaO2/FiO2及pH值)、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SP-D),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胞间连接蛋白[血清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r protein-1,ZO-1)、封闭蛋白(Occludin)]水平.结果治疗后3、7d观察组PaO2、PaO2/FiO2、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 d:t =5.20,2.52,2.53;7 d:t =3.72,4.33,2.67),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3 d:t=3.59;7 d:t=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d观察组TNF-α、IL-6、IL-10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 d:t =6.11,6.57,6.41,5.57;7 d:t=11.00,7.42,7.37,15.22),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 d:t=2.27;7 d:t=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d观察组SP-A、SP-B、SP-C及SP-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 d:t =2.21,4.87,4.46,3.78;7d:t=5.56,7.62,1.8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d观察组ZO-1、Occlud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 d:t =5.89,5.35;7 d:t =7.04,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肺泡灌洗能有效改善重症肺炎伴ARDS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同时提升ZO-1及封闭蛋白水平,降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改善肺功能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乌司他丁 肺泡灌洗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 胞间连接蛋白
下载PDF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在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肺内的表达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贤梅 白久武 +2 位作者 蔡后荣 吴鸿雁 陈骏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32-835,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成人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肺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其受体蛋白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探讨PAP的发病机制。方法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例PAP患者(PAP组)及6例对照者(对照组)肺组织肺泡巨噬细胞... 目的通过观察成人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肺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其受体蛋白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探讨PAP的发病机制。方法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例PAP患者(PAP组)及6例对照者(对照组)肺组织肺泡巨噬细胞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GM-CSF、GM-CSF/IL-3/IL-5共同β链受体(GM-CSFβcR)、肺表面活性蛋白(SP)-A和SP-D蛋白表达。结果(1)肺泡巨噬细胞2组表达GM-CSF蛋白均较弱,阳性细胞数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2组均表达GM-CSFβcR蛋白,对照组显著高于PAP组(P=0.002);2组均表达SP-A蛋白,且PAP组呈阳性反应,但阳性细胞数少,积分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4);2组表达SP-D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Ⅱ型肺泡上皮细胞2组均表达SP-A和SP-D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P=0.485);对照组少数表达GM-CSFβcR蛋白,PAP组无GM-CSFβcR蛋白表达;2组均无GM-CSF蛋白表达。结论肺泡巨噬细胞表达GM-CSFβcR蛋白减少可能与成人特发性PAP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着症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表面活性蛋白
原文传递
Surfactant protein D inhibits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and lung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被引量:7
4
作者 Miao-Hsi Hsieh Pei-Chi Chen +10 位作者 Han-Yin Hsu Jui-Chang Liu Yu-Sheng Ho Yuh Jyh Lin Chin-Wei Kuo Wen-Shuo Kuo Hui-Fang Kao Shulhn-Der Wang Zhi-Gang Liu Lawrence Shih-Hsin Wu Jiu-Yao Wa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8-50,共13页
Increased levels of surfactant protein D (SP-D) and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FMs) are frequently found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and/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ho a... Increased levels of surfactant protein D (SP-D) and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FMs) are frequently found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and/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ho are also chronically exposed to cigarette smoke (CS). However, the rol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P-D and FMs in COPD have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increased levels of SP-D were found in the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and sera of ozone- and CS-exposed mice. Furthermore, SP-D-knockout mice showed increased lipid-laden FMs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caused by ozone and CS exposure, similar to that exhibited by our study cohort of chronic smokers and COPD patients. We also showed that an exogenous recombinant fragment of human SP-D (rfhSP-D)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induced FMs in vitro and reversed the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emphysematous changes caused by oxidative stress and CS exposure in vivo. SP-D upregulated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 (BMDM)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countering the oxidative stress and lipid metabolism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CS and oxLDL.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rucial roles of SP-D in the lipid homeostasis of dysfunctional alveolar macrophages caused by ozone and CS exposure in experimental mouse emphysema, which may provide a novel opportunity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D in patients with CO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eolar macrophage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surfactant protein D Lipid metabolism OZONE Cigarettes
原文传递
SP-D、SP-A在煤工尘肺病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卓君 吕林 +4 位作者 沈春鹦 庞波 董明霞 刘丽 刘建红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研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SP)D、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煤工尘肺病(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收治... 目的研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SP)D、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煤工尘肺病(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CWP患者88例作为病例组,同矿区具备相同粉尘接触条件的非CWP井下作业工人9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水平,并分析其对CWP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不同分期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炎性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二者关联性。结果病例组血清、肺泡灌洗液SP-D分别为(46.24±10.44)μg/ml和(40.26±13.40)μg/ml、SP-A分别为(42.17±7.30)μg/ml和(11.28±3.74)μg/ml,均低于对照组水平[SP-D分别为(57.63±13.69)μg/ml和(94.18±31.35)μg/ml、SP-A分别为(49.55±9.12)μg/ml和(63.75±21.20)μg/ml(P<0.05)];肺泡灌洗液SP-D、SP-A联合诊断AUC(0.901)>肺泡灌洗液SP-D(0.873)>肺泡灌洗液SP-A(0.863)>血清SP-D(0.788)>血清SP-A(0.764);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与IFN-γ、IL-10呈负相关(r1=-0.528,r2=-0.410,r3=-0.549,r4=-0.544,P均<0.05)。结论SP-D、SP-A在CWP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呈低表达态势,与肺部炎症存在负相关关系,肺泡灌洗液SP-D、SP-A联合有望成为临床鉴别诊断、判断疾病分期、评估肺部炎症程度的重要有效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 煤工尘肺病 肺泡灌洗液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肺泡上皮细胞在高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芳君 龚财惠 刘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100,共6页
目的:观察新生小鼠肺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的表达,探讨高氧急性肺损伤[HALI]可能存在的损伤机制.方法:新生1d的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高氧暴露组及空气对照组,每组15只.高浓度氧暴露72h建立ALI小... 目的:观察新生小鼠肺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的表达,探讨高氧急性肺损伤[HALI]可能存在的损伤机制.方法:新生1d的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高氧暴露组及空气对照组,每组15只.高浓度氧暴露72h建立ALI小鼠模型,各组于24,48及72h随机取5只小鼠肺组织标本,测定肺湿/干重(W/D)比值、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及肺泡计数(RAC),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各组各实验点TTF-1,SP-B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气对照组比较,高氧暴露48h时,肺组织出现肺泡间质细胞数量增多及肺水肿等HALI的表现;W/D比值及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RAC显著减少(P<0.05).高氧暴露72h时,TTF-1,SP-B mRNA及蛋白表达较空气对照组下调(P<0.05).结论:高浓度氧暴露能导致ALI,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在HALI发生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急性肺损伤 肺泡上皮细胞 甲状腺转录因子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新生小鼠
下载PDF
高氧诱导新生鼠肺上皮细胞凋亡损伤与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甘燕子 郝锦丽 +1 位作者 曾其毅 杨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肺表面活性蛋白C、D(SP-C、SP-D)以及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方法生后24 h内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和高氧组;空气组常规饲养,高氧组置常压高氧箱内吸入浓度为90%的氧;两组分别于实验第1、3、7...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肺表面活性蛋白C、D(SP-C、SP-D)以及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方法生后24 h内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和高氧组;空气组常规饲养,高氧组置常压高氧箱内吸入浓度为90%的氧;两组分别于实验第1、3、7、10、14天,取8只新生鼠的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末端标记法检测肺上皮细胞凋亡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P-C、SP-D。结果空气组新生鼠随日龄增加肺泡逐渐形成,形态规则,大小均匀;高氧组新生鼠随日龄增加肺泡数量逐渐减少,小血管扩张,出血增多,间质细胞增多,肺组织水肿。空气组新生大鼠BALF中的SP-C随日龄增长逐渐降低;高氧组第1天SP-C低于空气组,第3天SP-C高于空气组,第7天达高峰,第10天SP-C的含量开始下降,第14天下降更加明显。空气组SP-D的含量随日龄的增长亦逐渐降低;高氧组第1天SP-D的含量与空气组无明显差异,第3天SP-D的含量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峰值,第10天SP-D的含量开始下降,第14天下降显著。结论长期吸入高浓度氧抑制肺泡发育,随吸入高浓度氧时间的延长,肺上皮细胞凋亡率增加,肺组织中SP-C、SP-D先增高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肺上皮细胞 肺表面活性蛋白 大鼠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G_1长期灌胃对NIH小鼠肺泡上皮细胞SP-C和PC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申海涛 张祥宏 +4 位作者 黄向华 李月红 邢凌霄 严霞 王俊灵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5-32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G1长期灌胃对NIH小鼠肺泡上皮细胞SP-C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3组:AFG1小剂量组(3μg/kg组)、AFG1大剂量组30μg/kg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口灌胃NIH小鼠AFG1,对照组灌胃同等容量生理盐水,3次...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G1长期灌胃对NIH小鼠肺泡上皮细胞SP-C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3组:AFG1小剂量组(3μg/kg组)、AFG1大剂量组30μg/kg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口灌胃NIH小鼠AFG1,对照组灌胃同等容量生理盐水,3次/周,连续灌胃24周。实验第58周处死实验动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特异分化标志物SP-C蛋白和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小剂量AFG1组和大剂量AFG1组肺泡上皮细胞SP-C标记指数分别为(31.63±5.51)%和(33.58±4.84)%明显高于对照组(19.72±1.92)%,P<0.01。小剂量AFG1组和大剂量AFG1组肺组织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27.64±9.22)%和(30.08±9.3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91±1.89)%,P<0.01。结论黄曲霉毒素G1长期灌胃NIH小鼠可以促进肺泡上皮细胞中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特异分化标志物SP-C和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抗原PC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肺泡上皮细胞 肺表面活性蛋白-C
下载PDF
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燕玲 黄明 +7 位作者 张宗军 曹丹燕 赵娜 张应洵 曾小菁 梁伟辉 黄汉林 黄永顺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AEC)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AEC。方法随机取6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以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s。随机取同批大鼠6只,其中3只以1.0 m L质量浓度为40 g/L的矽尘混悬液一次性气... 目的观察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AEC)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AEC。方法随机取6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以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s。随机取同批大鼠6只,其中3只以1.0 m L质量浓度为40 g/L的矽尘混悬液一次性气管内注入制作染矽尘模型,另3只注入0.9%氯化钠溶液1.0 m L,上述2种大鼠均采用免疫粘附纯化法培养AEC。设置实验组(BMMSCs与染矽尘大鼠AEC共培养)、对照A组(BMMSCs和正常大鼠AEC共培养)和对照B组(BMMSCs单独培养),于共培养第4和8天,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BMMSCs形态变化,对BMMSCs进行水通道蛋白5(AQP5)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别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IF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其荧光表达,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2种蛋白的荧光积分光密度(IOD)。结果细胞共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BMMSCs逐渐从长梭形向立方形和多边形转化,第8天时变化较第4天更明显,对照A组BMMSCs形态变化无实验组明显,对照B组BMMSCs的形态无明显变化。IFM和LSCM下,在共培养第4和8天,实验组、对照A组BMMSCs均可见呈绿色荧光的AQP5和红色荧光的SP-C表达,对照B组BMMSCs均可见少量AQP5绿色荧光表达,均无SP-C红色荧光表达。2种显微镜下均观察到,于共培养第4和8天,实验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均较同时间点对照A组和对照B组增强(P<0.01),对照A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均较同时间点对照B组增强(P<0.01);实验组和对照A组BMMSCs在共培养第8天时间点2种蛋白的荧光IOD值均较同组第4天时间点增强(P<0.01)。结论染矽尘大鼠AEC能有效诱导BMMSCs分化成A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 共培养 分化 显微镜 水通道蛋白5 表面活性蛋白C 大鼠
原文传递
血清SP-A联合SP-D检测对于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虹雷 尹世琦 +1 位作者 林庆艳 崔晓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3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SP-A联合SP-D检测对于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2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AP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本院体检中心接待的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SP-A、SP-D的浓度。... 目的:探讨血清SP-A联合SP-D检测对于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2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AP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本院体检中心接待的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SP-A、SP-D的浓度。结果:试验组血清中SP-A、SP-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与SP-D在检测患者是否发生PAP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着症 SP-A SP-D 诊断
下载PDF
厄洛替尼在小鼠急性肺损伤中作用及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陶欢 徐尤年 +3 位作者 付丽莎 夏会敏 姚尚龙 张诗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81-886,共6页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及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及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100mg/kg的厄洛替尼灌胃组(ER组),2mg/kgLPS诱导的ALI组(LPS组),100mg/kg的厄洛替尼灌胃1h后再用2mg/kgLPS处理的药物组(ER+LPS组),24h后收集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肺湿/干质量比值、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及细胞计数测定肺水肿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SP—A的表达。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HE染色见与Control组相比较,ER组未见明显肺损伤,LPS组可见明显的肺损伤,ER+LPS组肺损伤程度减轻;肺病理损伤评分显示LPS组评分(0.846±0.047)明显高于Control组(0.056±0.008)及ER组(0.064±0.037),而ER+LPS组(0.279±0.020)则明显低于L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湿/干质量比值、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及细胞计数结果显示,LPS刺激后肺水肿程度明显增加,ER处理能减轻肺水肿程度(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P-A的表达在LPS组明显偏低,而ER处理后其表达则升高(P〈0.05)。结论厄洛替尼能够保护LPS诱导的肺损伤,并且可能与其调节SP—A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小鼠 脂多糖 厄洛替尼 肺泡上皮细胞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炎症反应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早期干预对犬胸部开放伤海水浸泡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毅 段蕴铀 +1 位作者 韩志海 刘于红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所致致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杂交犬16只制备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AL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只。治疗组于海水浸泡30 min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对照组静...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所致致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杂交犬16只制备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AL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只。治疗组于海水浸泡30 min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动态观察伤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PaO2/FiO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中体内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B(SP-A、SP-B)含量变化及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肺微血管通透性(ELI)变化。结果伤后4 h治疗组PaO2、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EVL-WI、EL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SP-A、SP-B含量在BALF中高于对照组而在血清中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地塞米松能改善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犬的缺氧及减轻肺水肿,其机制可能为提高肺内SP-A、SP-B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海水浸泡 地塞米松
下载PDF
Surfactant protein C dysfunction with new clinical insights for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and autoimmunity 被引量:3
13
作者 Xiaolei Tang Yuelin Shen +5 位作者 Chunju Zhou Haiming Yang Hui Liu Huimin Li Jinrong Liu Shunying Zhao 《Pediatric Investigation》 CSCD 2019年第4期201-206,共6页
Importance:Surfactant protein C(SP-C)dysfunction is a rar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arly therapies may improve outcomes but the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owing to variability of manifestatio... Importance:Surfactant protein C(SP-C)dysfunction is a rar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arly therapies may improve outcomes but the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owing to variability of manifestations.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of SP-C dysfunction.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cords of five pediatric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SP-C dysfunction between February 2014 and April 2017 a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Results:The five patients included two boys and three girls with a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of 1.3 years.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had a heterozygous SFTPC mutation,including an I73T mutation in three patients,a V39L mutation in one patient,and a Y 104H mutation in one patient.In addition to common 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hemoptysis and anemia were observed in one patient with the I73T mutation.Elevated levels of autoantibod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emosiderin-laden macrophage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were found in two patients with the I73T mutation,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diffuse alveolar hemorrage and autoimmunity.Chest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eatures included ground-glass opacities,reticular opacities,cysts,and pleural thickening.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was performed in one patient with the I73T mutation,which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ome hemosiderin-laden macrophages in alveolar spaces.All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corticosteroids;two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During follow-up,the two patients who received hydroxychloroquine showed improved symptoms;of the remaining three patients,two died after their families refused further treatment,while the final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Interpretation: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describe a new phenotype of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with auto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I73T SFTPC mutation.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ith SP-C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ITY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surfactant protein C
原文传递
高氧致慢性肺疾病新生大鼠肺泡损伤及肺泡上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巍 张晗 +1 位作者 杨妮 薛辛东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238-241,共4页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肺泡形态学变化和肺泡上皮细胞动态变化.方法 通过吸入85%~90%高浓度氧气建立新生鼠慢性肺疾病组织模型.80只新生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40)吸人85%~90%氧气,对照组(n=40...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肺泡形态学变化和肺泡上皮细胞动态变化.方法 通过吸入85%~90%高浓度氧气建立新生鼠慢性肺疾病组织模型.80只新生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40)吸人85%~90%氧气,对照组(n=40)吸入空气.分别留取1、3、7、14、21 d的肺组织,应用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并且测量肺泡间隔厚度以判定肺泡发育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测定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在生后1 d和3 d,两组RAC和肺泡间隔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7 d和14 d,实验组的RA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泡间隔厚度高于对照组(P〈0.01),21 d时肺泡间隔厚度升至最高,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0.62±5.01 vs 3.62±0.88,P〈0.001),RAC降至最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57±1.24 vs10.47±0.88,P〈0.001).高氧肺损伤实验组SPC 3 d时表达明显减少,7d后开始增多,14 d、21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QP5随着肺损伤的加重表达进行性下降.结论 高氧肺损伤可导致肺泡发育停滞,明显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AQP5表达结果提示I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严重,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分化与转化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状肺泡计数 肺泡间隔厚度 表面活性蛋白C 水通道蛋白-5 慢性肺疾病 肺泡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与其病情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丽霞 李莉 +1 位作者 郭磊 齐帆 《医学与哲学(B)》 2017年第12期35-37,共3页
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其病情分期的相关性。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IPF加重期患者25例,另取同期IPF稳定期患者25例以及正常体检者25例。分别对比三组血清SP-... 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其病情分期的相关性。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IPF加重期患者25例,另取同期IPF稳定期患者25例以及正常体检者25例。分别对比三组血清SP-D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加重期组治疗前后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血清SP-D水平进行比较。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93.1±3.6)ng/ml显著低于稳定期组(121.6±6.2)ng/ml,而稳定期组又显著低于加重期组(180.8±9.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D水平与IPF患者病情(FEV1.0/FVC%)呈显著相关性(r=-0.837,P=0.000)。加重期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P-D水平(137.7±3.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81.5±3.5)ng/ml,同时显著低于无效组(180.5±4.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PF患者的血清SP-D水平与病情分期及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能够用于IPF病情的进展和评估预后的辅助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血清标记物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
下载PDF
SP-D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的易感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丽 李可 +2 位作者 李伟 朱媛媛 刘闪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 分析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未合并肺部感染... 目的 分析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29例为对照组,收集感染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SP-D基因多态性。结果 107例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1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占61.11%、革兰阳性菌38株占30.16%、真菌11株占8.73%。常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相对较低;常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相对较低。研究组rs2243639位点G等位基因以及rs721917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范围较广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现象,感染发生可能与SP-D基因rs2243639位点G等位基因和rs721917位点C等位基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肺部感染 病原菌分布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c-fos基因在内皮素-1促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罗自强 孙秀泓 秦晓群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5,共5页
应用反义技术探讨cfos基因在ET1调控肺泡Ⅱ型细胞(ATⅡ)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的胞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内皮素1(ET1)可提高ATⅡ细胞的3H胆碱掺入量。(2)蛋白激酶C(PKC)激... 应用反义技术探讨cfos基因在ET1调控肺泡Ⅱ型细胞(ATⅡ)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的胞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内皮素1(ET1)可提高ATⅡ细胞的3H胆碱掺入量。(2)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PMA可使ATⅡ细胞的3H胆碱掺入量增加,PKC抑制剂H7可抑制ET1的促PS合成效应。(3)ET1和PMA可显著提高Fos蛋白表达量。H7和cfos反义寡核苷酸(ODN)预处理可抑制ET1促Fos蛋白表达和促3H胆碱掺入效应。(4)ET1、正义及反义ODN对ATⅡ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均无显著影响。结果证实:ET1可促进ATⅡ的PS合成,激活PKC上调cfos基因表达是ET1促ATⅡ细胞合成P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肺泡 上皮细胞 表面活性物质 C-FOS基因
下载PDF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泡灌洗液SF、SP-A、SP-D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梁丹丹 纵书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11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肺泡灌洗液铁蛋白(SF)、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小儿难治性MPP 119例,根据治疗5 d后临... 目的探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肺泡灌洗液铁蛋白(SF)、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小儿难治性MPP 119例,根据治疗5 d后临床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95例)和无效组(24例)两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和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分析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与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相关性,探讨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SP-A、SP-D及三者联合对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预测价值。结果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有效组低于无效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与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均是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影响因素(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 d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三者联合对小儿难治性MPP治疗效果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小儿难治性MPP经治疗后肺泡灌洗液SF和SP-A、SP-D均较治疗前降低,三者联合检测对治疗效果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支原体 儿童 肺泡灌洗液 铁蛋白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幼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SP-A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舒林华 魏克伦 +8 位作者 尚云晓 吴红敏 李娟 韩晓华 蔡栩栩 刘春峰 李玖军 王丽杰 石岐兴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肺损伤(ALI)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超微结构变化和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SP-A含量的变化关系,从而探讨ALI的发病机制。方法48只Sprague-Dawley幼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LI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 mg/kg)建... 目的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肺损伤(ALI)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超微结构变化和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SP-A含量的变化关系,从而探讨ALI的发病机制。方法48只Sprague-Dawley幼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LI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 mg/kg)建立ALI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注射后24,48,72 h每亚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左肺下肺组织待透射电镜检查。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SP-A的相对含量。结果ALI 24 h时,AEC-Ⅱ微绒毛消失。24 h及48 h时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Lb)数量增加,体积增大,密度减低,排空明显增强,呈指环状绕核排列,细胞增生活跃,代谢旺盛。48 h时Lb呈巨大空泡样变性。肺组织S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时ALI组为6.52±0.62,对照组为5.02±0.35,P<0.01;48 h时ALI组为6.65±0.62,对照组为5.01±0.36,P<0.01)。72 h时Lb破溃,数目明显减少,细胞核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边界不清,肺组织SP-A含量下降(ALI组为3.87±0.50,对照组为5.22±0.36,P<0.01)。结论LPS致幼鼠ALI时AEC-Ⅱ和肺组织SP-A的变化为时间依赖性,随AEC-Ⅱ损伤程度的加重肺组织SP-A由代偿转为失代偿,可能是发生ARDS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板层小体 肺表面活性蛋白A 大鼠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Ang-2、SP-D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喆 刘金华 +2 位作者 何龙培 蔡茜 朱应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2249-2255,共7页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症诱发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症诱发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镇静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肠内及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的抗菌药物、机械通气(PB840呼吸机)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泵入治疗,疗程为7 d。比较2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ng-2和SP-D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血气分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和氧合指数(PaO/FiO)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PaO、PaCO和PaO/FiO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3)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呼吸窘迫症状均有所缓解,双肺的湿罗音均有所减少,氧合功能均明显改善,胸部X射线检查发现患者斑片状阴影逐渐消散。其中,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具有较快的改善速率。(4)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HR、MAP和CVP的改善作用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因子方面,治疗4 d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Ang-2和SP-D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Ang-2和SP-D水平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Ang-2和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功能 血管生成素2(Ang-2)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