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 被引量:46
1
作者 张勇 栾庆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例,接受维护治疗者17例。临床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 目的: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例,接受维护治疗者17例。临床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缺失牙数,并拍摄全口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骨根比值)。未维护治疗组的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09年,维护治疗组平均为7.53年。比较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上述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未维护治疗组每人每年缺牙0.28颗,显著高于维护治疗组(0.09颗);复诊与初诊相比,未维护治疗组的P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 mmvs.4.03 mm,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PD值明显降低(4.02 mmvs.3.03 mm,P<0.05);未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由初诊时的59.15%下降到复诊时的54.76%,平均每年下降0.86%(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复诊与初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51%vs.60.09%,P>0.05)。结论:牙周维护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年缺失牙率、PD、BI,而且能明显减缓牙槽骨的进一步吸收,确保了基础治疗后效果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槽骨质丢失 疗效
下载PDF
两种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毓天昊 贾兴亚 +1 位作者 薛燕青 阎旭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87-90,106,共5页
目的:观察长正中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全口义齿修复的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拟行全口义齿修复并伴有牙槽嵴严... 目的:观察长正中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全口义齿修复的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拟行全口义齿修复并伴有牙槽嵴严重吸收的老年无牙颌患者20名,其中男11名,女9名,年龄为(71.1±2.9)岁,通过随机交叉对照实验,在依次戴用长正中型与传统解剖型全口义齿8周后,采用无牙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20-EDENT,OHIP-EDENT)对全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修复后患者满意度。选用Wilcox on秩和检验来分析比较戴用两种不同型全口义齿后的各量表指标差异。结果:在OHIP-EDENT量表20项指标之中,"义齿适合性不佳"(Z=-2.449,P=0.014<0.05)、"粘膜破溃"(Z=-3.000,P=0.003<0.05)以及"中断进食"(Z=-2.236,P=0.025<0.05)等三方面,长正中型全口义齿显著优于解剖型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为改良型,长正中型有利于减少义齿基托下粘膜疼痛的发生,有助于患者咀嚼效能的发挥,进而降低了佩戴全口义齿对患者进食的影响,更易为牙槽嵴低平的无牙颌患者所适应,明显改善了老年无牙颌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全口义齿 牙槽骨吸收 无牙颌 老年患者
下载PDF
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的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效果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31
3
作者 詹雅琳 胡文杰 +2 位作者 甄敏 徐涛 路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间隙保持 牙槽骨质丢失 生物相容性材料 磨牙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殷冉 赵海礁 +1 位作者 李玉超 潘亚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9-776,共8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mm]及切牙区[(3.39±0.83)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mm]及磨牙区[(3.54±0.81)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陶瓷兔颅骨骨膜下埋植引导成骨定量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程晓兵 薛振恂 周树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6-257,共2页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观察在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情况下,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的引导成骨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萎缩牙槽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显微镜用测微尺测量新骨从骨表面长... 目的:通过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观察在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情况下,β-TCP陶瓷在皮质骨表面的引导成骨作用,并探讨其用于萎缩牙槽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显微镜用测微尺测量新骨从骨表面长入材料内的高度,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对比。结果:经过两组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组新骨生长高度相差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牙用陶瓷 骨膜下埋植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dehiscence after incisor retraction and intrus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 malocclusion 被引量:21
6
作者 Qing-yuan GUO Shi-jie ZHANG +5 位作者 Hong LIU Chun-ling WANG Fu-lan WEI Tao LV Na-na WANG Dong-xu LI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990-997,共8页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ree-dimensional(3D) dehiscence of 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during incisor retraction and intrus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aximum anchorage.Methods:Twenty adul...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ree-dimensional(3D) dehiscence of 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during incisor retraction and intrus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aximum anchorage.Methods:Twenty adult patients with bimaxillary dentoalveolar protrusion had the four first premolars extracted.Miniscrews were placed to provide maximum anchorage for upper incisor retraction and intrusion.A 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 was performed after placement of the miniscrews and treatment.The 3D reconstructions of pre-and post-CT data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dehiscence of 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Results:The amounts of upper incisor retraction at the edge and apex were(7.64±1.68) and(3.91±2.10) mm,respectively,and(1.34±0.74) mm of upper central incisor intrusion.Upper alveolar bone height losses at labial alveolar ridge crest(LAC) and palatal alveolar ridge crest(PAC) were 0.543 and 2.612 mm,respectively,and the percentages were(6.49±3.54)% and(27.42±9.77)%,respectively.The shape deformations of LAC-labial cortex bending point(LBP) and PAC-palatal cortex bending point(PBP) were(15.37±5.20)° and(6.43±3.27)°,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us,for adult patients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mechanobiological response of anterior alveolu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during incisor retraction and intrusion.Pursuit of maximum anchorage might lead to upper anterior alveolar bone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eolar bone loss Adult patients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锥形束CT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邓云贞 王春艳 +2 位作者 李天亮 李昂 苟建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中的准确性及其与根尖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骨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中的准确性及其与根尖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骨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并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75例,分别进行锥形束CT、根尖X线片及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用华海MedViewer及EzlmPlant软件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同时行全口牙周探诊检查,确定附着丧失水平及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作为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临床评判指标.对临床测量值及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的缺损值行配对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4种方法检测近远中牙槽骨缺损的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1 494颗牙,8 964个位点,3种影像学方法中仅锥形束CT可以检测出唇(颊)或舌(腭)侧牙槽骨破坏;对近远中向牙槽骨缺损的测量结果显示,锥形束CT[近中:(5.5±0.4)mm,远中:(5.6±0.8)mm]与根尖X线片[近中:(5.1±0.6)mm,远中:(5.1±0.8)mm]、锥形束CT与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近中:(4.9±0.4)mm,远中:(4.9±0.8)mm]的测量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临床探诊[近中:(5.5±0.6)mm,远中:(5.5±0.6)mm]与根尖X线片及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临床探诊与锥形束CT的测量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锥形束CT与临床探诊对不同区域1 494颗牙齿牙槽骨缺损差异的检出情况一致,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区域牙齿及1 494颗牙不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种方法不存在牙位及位点差异性.结论 锥形束CT与临床探诊在评价不同牙位及不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中一致性最高;锥形束CT在判断慢性牙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全景 慢性牙周炎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19
9
作者 邹德荣 朱红 瞿晓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种植体周围炎提供与临床实际近似的实验用动物模型。方法:在犬下颌第一、二、三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区植入Branemark纯钛种植体30枚,运用丝线栓结法引入炎症致骨组织吸收,并通过临床数据测量、X线摄片、龈沟液IL8测定、...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种植体周围炎提供与临床实际近似的实验用动物模型。方法:在犬下颌第一、二、三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区植入Branemark纯钛种植体30枚,运用丝线栓结法引入炎症致骨组织吸收,并通过临床数据测量、X线摄片、龈沟液IL8测定、手术直观评价和组织学评价相结合观察种植体周骨缺损程度。结果:丝线栓结后1个月临床指数明显上升,与栓结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X线片及手术直观评价显示种植体周围存在明显骨缺损。种植体周龈沟液IL8测定栓结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显示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破骨细胞增生活跃。结论:丝线栓结法可成功建立与临床实际近似的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成功率高,容易控制,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植入体 动物模型 种植体周围炎 牙槽骨质缺失
下载PDF
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环状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汪晴 周咏 +2 位作者 何家才 邹多宏 陈叶俊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870-872,共3页
目的探讨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环状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缺牙伴牙槽骨垂直向骨缺损6例,均接受颏部环状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术前与病人充分沟通... 目的探讨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环状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缺牙伴牙槽骨垂直向骨缺损6例,均接受颏部环状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术前与病人充分沟通,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手术室与手术器械的无菌管理;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从指导进食、生活习惯、植骨区与供骨区观察、影像学观察、预防种植体失败和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影像学结果证实种植体周围实现骨结合,移植骨成活率100%。颏部供骨区愈合良好,病人无明显的感觉异常。结论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支持可以有效的促进环状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骨内 牙髓 骨移植 牙缺失 牙槽骨质丢失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超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娜 李平 +3 位作者 李安 戴静桃 王远勤 唐尤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810-4814,共5页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并不明确。目的:短期观察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8例上颌后牙骨量严...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并不明确。目的:短期观察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8例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5-68岁,平均余留牙槽骨高度为3.19 mm,均进行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通过用锥形束CT观察种植体修复后12个月的骨结合能力,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植入的21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完成义齿修复,均未发生软组织炎症。随访修复后12个月,21枚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0.21±0.78),(-0.16±0.55)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中应用超短种植体可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同时能够维持种植体边缘骨量稳定,但仍需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起短种植体 边缘骨吸收 上颌窦 上颌窦内提术
下载PDF
108颗牙种植体修复一年后的临床及X线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唐志辉 沙月琴 +3 位作者 林野 张刚 王兴 曹采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评价牙种植体负重 1年后的临床疗效 ,并分析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 对 7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 10 8颗负重 1年以上的IMZ和Frialit 2种植体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 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影... 目的 评价牙种植体负重 1年后的临床疗效 ,并分析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 对 7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 10 8颗负重 1年以上的IMZ和Frialit 2种植体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 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影等种植失败症状 ,牙槽骨高度降低的均值为 (0 6 3± 0 78)mm ;粘膜有炎症的位点占所有检测位点的 32 9%。重度炎症位点的骨吸收值明显高于轻度炎症位点和健康位点 (P <0 0 5 )。大多数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状况均较差。结论 IMZ和Frialit 2种植体负重 1年后的临床效果满意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是种植体骨吸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除或控制粘膜炎症、改善口腔卫生和邻牙的牙周健康状况 ,是接受种植的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病 牙槽骨质丢失 牙种植体 骨吸收 X线检查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在评价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琳 李巍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4-520,共7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中成人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9例)、均角组(11例)与高角组(10例),所有患者在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CBCT扫描,在其CBCT图像上诊断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双颌前突患者发生牙槽骨缺损的人数比为94.00%。所有接受检验的牙齿牙槽骨缺损发生率为38.60%。牙槽骨缺损绝大多数发生在唇侧(98.66%);牙槽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青少年组牙槽骨开裂(3.06%)及骨缺损(30.13%)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组的骨开裂(11.73%)及骨缺损(42.46%)发生率,P<0.05;而两组的牙槽骨开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骨开窗(22.22%)的发生率低于均角组(33.84%)和高角组(37.50%),P<0.05。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最低的牙位为上颌中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缺损的发生率受年龄、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牙合 牙槽骨质丢失 双颌前突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防治牙槽骨吸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晓敏 杨宗萍 于世凤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196,T004,共5页
目的 用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评价阿仑膦酸盐对骨吸收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的动物模型 ,建模手术次日 ,给实验组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液 ,每周 3次 ,共 6周。用血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骨密度测量及组织... 目的 用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评价阿仑膦酸盐对骨吸收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的动物模型 ,建模手术次日 ,给实验组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液 ,每周 3次 ,共 6周。用血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进行药效评价。结果 股骨密度 :对照组 (0 12 3g/cm2 )与实验组 (0 15 1g/cm2 )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1) ;血清碱性磷酸酶 :对照组(2 5 9 6 3U/L)与实验组 (15 1 13U/L)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1) ;骨生物力学各项指标 ,实验组与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组织形态学 :实验组牙龈轻度炎症 ,牙槽嵴顶未见明显吸收 ;对照组牙龈乳突炎症明显 ,上皮钉突增生 ,炎细胞浸润 ,牙槽嵴顶明显吸收。结论 阿仑膦酸钠能减少骨质丢失从而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及病理性牙槽骨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膦酸钠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术同期种植的临床回顾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袁京 李德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 评价牙槽突扩张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和植骨术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对55 名患者(男35 名,女20 名)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术,同期植入ITI Straumann种植体83 颗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目的: 评价牙槽突扩张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和植骨术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对55 名患者(男35 名,女20 名)行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术,同期植入ITI Straumann种植体83 颗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6.3 岁(18-60 岁),平均骨愈合时间6.9 个月(4.0-20.7 个月)。完成56 例修复体,其中种植单冠28 例,种植联冠8 例,种植单端桥5 例,种植固定桥13 例,种植支持式覆盖义齿2 例。修复完成后每年定期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和X线测量,累计观察期8 年。2 名患者(3.6%)术中发生唇侧骨板骨折。4 名患者(7.5%)修复后失访。49 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 年(0.5-7.5 年),种植体8 年累计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平均边缘骨高度为颈缘下2.57 mm。10 例修复体发生修复并发症。结论: 针对严重牙槽突宽度骨量不足的患者,牙槽突扩张联合GBR植骨牙种植术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扩张 牙种植体 牙槽突 骨吸收 存留率
下载PDF
辅助性T细胞1和17特征性分泌因子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中秀 陈莉丽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牙周炎是以牙龈炎症和牙槽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宿主感染微生物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决定疾病的过程和进展。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1和Th17特征性分泌因子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 牙周炎是以牙龈炎症和牙槽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宿主感染微生物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决定疾病的过程和进展。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1和Th17特征性分泌因子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干扰素γ是具有潜在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激活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IL-17作为炎症因子中最具潜力的骨生理稳定调节介质,可直接影响牙槽骨吸收及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本文就Th 1和Th17特征性分泌因子干扰素γ及IL-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干扰素7 白细胞介素17 牙槽骨质丟失
原文传递
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医丹 许诺 +3 位作者 李月玲 俞明 陈劼 李晓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6-851,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要求拔出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组2组,实验组(n=20)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对照组(n=20)植入Bio-Oss大颗粒骨替代材料,植入后1,3,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检查拔牙窝牙槽骨高度、骨质变化及第二磨牙松动度,同时观察拔牙创关闭、牙龈黏膜愈合状态及植入骨材料有无外溢。结果与结论:(1)植入后1个月,两组拔牙创牙龈黏膜均愈合良好,无红肿,实验组骨替代材料无外溢,对照组有2例骨材料溢出,两组拔牙窝内无骨组织生成,牙齿均有一度松动;(2)植入后3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植入材料逐渐分解,有部分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有所改善;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部分植入材料分解,未见明显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无明显改善;(3)植入后12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明显新骨生成,骨小梁清晰,新生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正常;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新骨生成,骨小梁排列不齐,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无异常;(4)实验组植入后1,3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植入后12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无差异;(5)结果表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有利于牙槽骨高度和骨质恢复,能明显改善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健康,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牙周组织 牙槽骨质丢失 磨牙 第三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燕 魏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1-834,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由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组成3个实验组:1组是模型组:仅诱导牙周炎;2组是治疗组:诱导牙周炎且用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治疗;3组是阴性对照组:假手术(仅腹腔麻醉)。... 目的:初步观察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由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组成3个实验组:1组是模型组:仅诱导牙周炎;2组是治疗组:诱导牙周炎且用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治疗;3组是阴性对照组:假手术(仅腹腔麻醉)。牙周炎的诱导采用丝线结扎法并辅以100g/L蔗糖水为饮料。动物于实验的28d和58d处死,观察指标为:(1)视觉指标:牙松动度(MT),牙龈指数(GI)和牙槽骨丧失(ABL);(2)组织学指标:牙周组织中单核细胞的渗出数、破骨细胞数和牙周组织胶原的含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模型组相比,28d和56d指标均显示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能显著抑制GI,MT,ABL和破骨细胞的形成,56d指标表明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能显著抑制牙周组织中单核细胞的渗出和胶原组织的降解。结论:亚抗菌剂量的米诺环素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和牙周胶原纤维的降解,减缓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实验性牙周炎 亚抗菌剂量米诺环素 胶原纤维 牙槽骨
下载PDF
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440-3444,共5页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牙齿松动、牙槽骨形态异常情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牙周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目的:分析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纳入62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30岁,正畸治疗6...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牙齿松动、牙槽骨形态异常情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牙周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目的:分析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纳入62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30岁,正畸治疗6个月后,利用三维锥形束CT机扫描患者上、下颌骨前牙区、后牙区、中切牙牙槽区,以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的骨密度。结果与结论:正畸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牙齿坚固,未见异常动度,牙龈颜色呈现健康的粉红色,质地坚韧而不活动,探诊时无出血情况。正畸治疗前,上颌不同牙槽间隔牙槽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同一牙槽间隔正畸治疗6个月后的骨密度低于治疗前(P<0.05);下颌牙槽骨密度变化与上颌一致;上颌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均高于下颌牙槽骨(P<0.05)。表明正畸治疗修复后可能出现下颌牙槽骨密度降低高于上颌牙槽骨的情况,但对整体正畸效果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牙槽骨形态和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正畸 牙槽骨 植骨区 形态 骨密度
下载PDF
前牙区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影响的短期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敢 童昕 +1 位作者 秦海燕 王鹏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4812-4817,共6页
背景:随着患者不断提升的美观要求,不管是前牙还是后牙修复,有一定强度且美观的基台材料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评价前牙区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34例(40颗牙齿),植入Ankylo... 背景:随着患者不断提升的美观要求,不管是前牙还是后牙修复,有一定强度且美观的基台材料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评价前牙区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修复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34例(40颗牙齿),植入Ankylos系统种植体并完成单冠修复,其中20颗采用钛基台,另20颗采用氧化锆基台,冠修复后12个月复诊,通过影像学评价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同时检测牙周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及龈乳头指数,调查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并应用红色美学评分标准进行美学评价。结果与结论:钛基台修复组与氧化锆基台修复组牙周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龈乳头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修复后12个月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无差异;两组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氧化锆基台修复组的红色美学评分高于钛基台修复组(P<0.05)。结果表明,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修复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无差异,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但氧化锆基台在前牙区美学修复存在一定优势,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钛基台 氧化锆基台 前牙区 种植体 红色美学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