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神坛、神庙、祭祀坑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殿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94,共15页
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 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坛、庙、坑”就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文明因素的一套典型“组合”。“神权国家”是三星堆文化神奇面貌的主要内因;“过度消耗”是三星堆快速衰亡并形成大型祭祀坑的根本原由;“早期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化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多元一体”是三星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定位。“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神坛 神庙 祭祀坑
原文传递
北齐徐显秀、娄叡墓中的火坛和礼器 被引量:12
2
作者 施安昌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48,共8页
  本文论述了北齐徐显秀墓和娄墓中的“灯”本是拜火祭坛,鸡首壶、尊、瓶等器则是礼器。隋虞弘墓中的石“灯”也应是火坛。由此说明祆教信众沿袭中国古来以礼器随葬的传统,将火坛及其礼器放入墓室作为祆教葬礼的一部分。
关键词 北齐 徐显秀 娄叡 墓室 火坛 礼器 葬礼
原文传递
武丁卜辞与洹北商城一号、二号宗庙基址复原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恩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洹北商城 宗庙 武丁卜辞 九示 四父 盘庚迁殷
原文传递
清代新疆的内地坛庙:人口流动、政府政策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建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0-103,149-150,共14页
清朝统一新疆后,积极鼓励内地人移居新疆,以达减轻内地人口压力、开发新疆及实边之目的。随着内地人移居新疆,内地文化亦逐渐传入并扎根新疆,尤其是北疆。而内地的各种坛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快便充斥于新疆尤其是北疆各地,并形... 清朝统一新疆后,积极鼓励内地人移居新疆,以达减轻内地人口压力、开发新疆及实边之目的。随着内地人移居新疆,内地文化亦逐渐传入并扎根新疆,尤其是北疆。而内地的各种坛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快便充斥于新疆尤其是北疆各地,并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内地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于进一步吸引内地人向新疆流动,加强内地人对新疆的认知和认同,以及巩固清朝对新疆的统治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满、汉档案以及其他清代相关文献,对内地坛庙在新疆的发展及其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新疆 内地坛庙 人口流动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贮藏温度对川滇桤木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毕波 陈强 +2 位作者 常恩福 李品荣 尹艾萍 《林业科技开发》 2005年第3期23-26,共4页
3种不同贮藏温度下川滇桤木种子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川滇桤木种子采收后冷藏(4±1℃)贮藏是最适宜的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最小;冷冻(- 18±1℃)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与冷藏的种子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 3种不同贮藏温度下川滇桤木种子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川滇桤木种子采收后冷藏(4±1℃)贮藏是最适宜的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最小;冷冻(- 18±1℃)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与冷藏的种子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与冷藏的种子存在显著差异;常温贮藏下的种子发芽率与冷藏的种子差异显著,发芽势和高峰值差异极显著。用冷藏和冷冻的方法贮藏种子可以较好的保持其发芽率,但贮藏时间过长种子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腐坏霉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温度 川滇桤木 种子发芽率 种子发芽势 种子发芽指数
下载PDF
地方城市空间要素规划建设时序研究:以清代台湾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诗萌 《建筑史学刊》 2021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古代地方城市空间要素的规划建设时序是城市史、规划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清代台湾省16座府、州、县、厅城市为例,选取治署、城垣、学宫、三坛一庙四类空间要素为指标,研究其规划建设时序的特征与规律。先分别论述四类要素在诸城规... 古代地方城市空间要素的规划建设时序是城市史、规划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清代台湾省16座府、州、县、厅城市为例,选取治署、城垣、学宫、三坛一庙四类空间要素为指标,研究其规划建设时序的特征与规律。先分别论述四类要素在诸城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时序特征,再分析四类要素之间的时序规律,解读其成因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城市 规划时序 治署 城垣 学宫 城隍庙 社稷坛 山川坛 邑厉坛 台湾
下载PDF
崧泽文化三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6,127-128,共10页
崧泽文化是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中"剥离"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然而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间的界缘和文化内涵的界缘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崧泽文化的高祭台、大型墓葬、酒器、玉器以及崧泽文化西... 崧泽文化是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中"剥离"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然而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间的界缘和文化内涵的界缘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崧泽文化的高祭台、大型墓葬、酒器、玉器以及崧泽文化西进北扩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复杂化,反映了仰韶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分化、大改组、大整合的变革时期,而良渚文化的诸多文明因素也都滥觞于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对于我国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崧泽文化 高祭台 大型墓葬 酒器 玉器 社会复杂化 仰韶时代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原文传递
清代郊坛升配礼考论
8
作者 陈晨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7,共13页
明清易代后,清廷在参酌明代旧制的基础上,渐次确立郊坛升配之礼。顺治后期内祭配天的兴革与康熙初祈谷配位的存废均伴随着满汉政治文化传统的竞争与消长,反映出清初郊坛升配礼的曲折反复。康熙年间的郊坛升配礼既渐次回归儒家传统,又折... 明清易代后,清廷在参酌明代旧制的基础上,渐次确立郊坛升配之礼。顺治后期内祭配天的兴革与康熙初祈谷配位的存废均伴随着满汉政治文化传统的竞争与消长,反映出清初郊坛升配礼的曲折反复。康熙年间的郊坛升配礼既渐次回归儒家传统,又折中古礼与时宜以建立新的本朝礼制,形成了圜丘、方泽与祈谷三坛并配的模式与代代配祀的传统,此后历代遵行,较少更张。但代代升配与帝系绵延的矛盾使晚清的郊坛升配陷入困局,咸丰、同治年间围绕升配的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尊亲”与“继志”两条孝治路线之争,清廷最终选择停止升配,维持三祖五宗的郊坛配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郊坛 升配 国家祭祀
原文传递
血池遗址为吴阳上下畤考
9
作者 熊长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04,共5页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雍山血池遗址为近年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战国秦汉祭祀遗址之一,又因出土带有“畤”字的陶片,学界一致判断其性质属“畤”[1]。不过,血池遗址究竟属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哪一畤,可谓众说纷纭。考古工作者及研...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雍山血池遗址为近年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战国秦汉祭祀遗址之一,又因出土带有“畤”字的陶片,学界一致判断其性质属“畤”[1]。不过,血池遗址究竟属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哪一畤,可谓众说纷纭。考古工作者及研究者曾先后提出吴阳上畤、北畤、秦上(下)畤、吴阳上畤基础上续建的北畤等不同看法[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池 吴阳 雍四畤 祭祀
原文传递
血池遗址与雍地五畤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辛怡华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8年第1期19-25,共7页
陕西凤翔血池遗址发现的大量祭祀坑应该与秦雍四畤或汉雍五畤有关。对于秦雍四畤的地望,目前大致有一个看法。在汉代的雍地五畤中,除新设立的北畤外,其他四畤是否利用原来的秦雍四畤?汉代皇帝郊雍祠五畤是在同一地点,还是在不同的地点?... 陕西凤翔血池遗址发现的大量祭祀坑应该与秦雍四畤或汉雍五畤有关。对于秦雍四畤的地望,目前大致有一个看法。在汉代的雍地五畤中,除新设立的北畤外,其他四畤是否利用原来的秦雍四畤?汉代皇帝郊雍祠五畤是在同一地点,还是在不同的地点?血池遗址的发现及由此所引发对秦雍四畤、汉雍五畤及相互关系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翔血池遗址 秦雍四畤 汉雍五畤 相关问题
原文传递
越绋行事:金朝常祀社稷时间考
11
作者 徐洁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09,112,共7页
帝制时代,社稷礼是国家重要祀典之一。这项祭礼既具有为天下求福报功的原始意义,又是王朝疆土的象征。女真人建立金朝,认同并传承了这项传统礼制,在全国推行社稷礼。这是金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界对金代社稷礼始于何时存在重... 帝制时代,社稷礼是国家重要祀典之一。这项祭礼既具有为天下求福报功的原始意义,又是王朝疆土的象征。女真人建立金朝,认同并传承了这项传统礼制,在全国推行社稷礼。这是金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界对金代社稷礼始于何时存在重大误识,且这种错误观点已经被一些学者认同、引用。实则,金代国都社稷礼始行于金初的熙宗时期,海陵朝将国都社稷礼列入“越绋行事”的范畴,即不受皇家私丧限制而定期举行的祭礼。金朝至迟从海陵朝开始,已将社稷礼定为国家常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社稷礼 异坛同壝 越绋行事 常祀
原文传递
北京月坛公园总体改造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丹 《中国园林》 2007年第2期49-53,共5页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同天坛、地坛、日坛、先农坛一起并称北京“五坛”,是中国古老祭祀文化的载体。结合月坛的自身优势,将坛庙空间作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月文化”为主题,强化月...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月坛同天坛、地坛、日坛、先农坛一起并称北京“五坛”,是中国古老祭祀文化的载体。结合月坛的自身优势,将坛庙空间作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月文化”为主题,强化月坛公园特有的景观格局,突显月坛的文化内涵,使改造后的月坛公园成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亮点,让这个昔日的皇家坛庙园林在现代城区中更好地发挥其城市功能与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月坛公园 规划设计 坛庙空间 传统“月文化” 恢复与改造
下载PDF
儒家祭奠礼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嬗变——基于吕洞山“奠礼科仪本”的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晓蓉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5,共5页
湘西吕洞山是全国为数不多仍保留着儒家祭奠礼仪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当地苗族祭祀人员"巴岱"传承、手抄并在丧葬仪式中讲唱的奠礼脚本,是以儒家《仪礼》、《司马氏书仪》及《朱子家礼》典籍为蓝本,结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改编... 湘西吕洞山是全国为数不多仍保留着儒家祭奠礼仪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当地苗族祭祀人员"巴岱"传承、手抄并在丧葬仪式中讲唱的奠礼脚本,是以儒家《仪礼》、《司马氏书仪》及《朱子家礼》典籍为蓝本,结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改编而来的科仪本,是儒家奠礼仪式的活化石。对其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将为学界研究儒家丧祭礼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嬗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仪礼 苗族奠礼 道坛 礼生 巴岱
下载PDF
六朝墓葬中出土“榻”的研究
14
作者 王玥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229,共8页
本文对南方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榻进行了搜集与形制分析,提出南京地区榻的演变规律并不具有普适性,南方其他地区榻的形制自有变化。通过分析榻在墓葬中的作用,可知榻与其相关的随葬品组合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丧葬观念,并不具有强制性,其传... 本文对南方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榻进行了搜集与形制分析,提出南京地区榻的演变规律并不具有普适性,南方其他地区榻的形制自有变化。通过分析榻在墓葬中的作用,可知榻与其相关的随葬品组合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丧葬观念,并不具有强制性,其传播范围和途径象征着建康都城对周边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墓葬 祭台 葬俗
原文传递
论清代台湾厉坛的祭祀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贵文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46-52,共7页
清代台湾各地方层级皆依制度设立郡、邑厉坛,每年祭祀三次,需迎请城隍神主祭,七月十五日的祭祀因与中元普度相融合,故场面最为盛大,甚至演变成热闹的城隍绕境,形成一种官民共享的活动。祭厉仪式的举行时段与祭品形式皆与其他祀典不同,... 清代台湾各地方层级皆依制度设立郡、邑厉坛,每年祭祀三次,需迎请城隍神主祭,七月十五日的祭祀因与中元普度相融合,故场面最为盛大,甚至演变成热闹的城隍绕境,形成一种官民共享的活动。祭厉仪式的举行时段与祭品形式皆与其他祀典不同,表现出神、鬼的区隔观念。此一祭祀虽是例行公事,但仍有官员会因应地方实际需要,以此来抚慰孤魂、安定民心及倡导观念,发挥宗教与地方治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坛 祭祀 国家祀典 无祀孤魂 中元普度
下载PDF
Mid-Qing Spirit-Altars, Officialdom, and Patrilineal Power:Peng Qifeng’s Prefaces to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arch Guan, Patriarch Lü, and Wenchang(1772-1775)
16
作者 Daniel Burton-Rose 《道教学刊》 2019年第1期130-156,共27页
Introduction Beginning less than a decade after his attainment of the position of Secretary of the Board of War(1763-1766), Peng Qifeng 彭启丰(1701-1784;jinshi 1727)authored prefaces to the canonical'complete work... Introduction Beginning less than a decade after his attainment of the position of Secretary of the Board of War(1763-1766), Peng Qifeng 彭启丰(1701-1784;jinshi 1727)authored prefaces to the canonical'complete works'(quanshu全书)of the newly crystalized trinity of spirit-altar deities of the mid-Qing dynasty: Complete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关圣帝君 Patriarch L and Patrilineal Power:Peng Qifeng’s PREFACES to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arch Guan and Wenchang Mid-Qing Spirit-altars Officialdom
原文传递
南朝郊祀祭坛制度与尺度初探
17
作者 段智钧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3年第1期66-72,共7页
南朝郊祀祭坛是国都的重要礼制空间内容,随着承前启后的郊祀制度得到长足发展,祭坛尺度的设计也更具数理象征内涵。尤其是'寸'数量级取值在祭坛建造高度中得到了常态应用,反映了南北朝较之前代在有关土木工程测量技术、建造工... 南朝郊祀祭坛是国都的重要礼制空间内容,随着承前启后的郊祀制度得到长足发展,祭坛尺度的设计也更具数理象征内涵。尤其是'寸'数量级取值在祭坛建造高度中得到了常态应用,反映了南北朝较之前代在有关土木工程测量技术、建造工艺水平等领域的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郊祀 祭坛 尺度
原文传递
秦汉五畤原及五畤地望的考古学观察
18
作者 孙宗贤 黄克智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畤是秦汉时期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祭畤成为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之一。特别是秦人进入关中地区之后,所创立和完善的原始宗教活动——祭畤,是研究秦汉时期历史文化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于实现'天下一统',巩固... 畤是秦汉时期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祭畤成为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之一。特别是秦人进入关中地区之后,所创立和完善的原始宗教活动——祭畤,是研究秦汉时期历史文化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于实现'天下一统',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发展壮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五畤位置所在地已成为学界探讨和凸显的一个焦点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新的考古发现,认为五畤中的鄜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北畤就在雍城近郊的五畤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五畤原 五畤 地望 调查
原文传递
嘉靖帝崇道与当朝政治关系探微
19
作者 卢克寒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6-30,47,共6页
嘉靖帝朱厚璁是明代著名的道君皇帝,其对于道教的推崇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明代君权空前强化的大背景下,嘉靖帝不仅大肆崇奉道教、宠信道士和大修斋醮,同时利用道教不断地加强手中的君权。这一系列行为深刻影响了嘉靖一朝的政... 嘉靖帝朱厚璁是明代著名的道君皇帝,其对于道教的推崇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明代君权空前强化的大背景下,嘉靖帝不仅大肆崇奉道教、宠信道士和大修斋醮,同时利用道教不断地加强手中的君权。这一系列行为深刻影响了嘉靖一朝的政治环境。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生态,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不得不开始考虑新的生存策略,这导致嘉靖时期的政治环境呈现出权臣赞玄媚上以求攫取政治资本,地方官员结交朝内重臣以求庇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帝 崇道 斋醮 政治环境
下载PDF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 被引量:45
20
作者 叶茂林 任晓燕 +3 位作者 王国道 蔡林海 张小虎 何克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共4页
In 2002--2003, The Gasun-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and the Qingha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tinued to excavate on the Lajia site. They discovered a pile-dwelling and an e... In 2002--2003, The Gasun-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and the Qingha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tinued to excavate on the Lajia site. They discovered a pile-dwelling and an earthen altar of the Qijia culture within a small square. On the altar, a special tomb was found to contain a number of jades; at the edge, ten burials were discovered to be of sacrifical nature. The altar is shaped like a trancated pyramid with gentle slopes and man-made hard surfaces, measuring about 2m in height above the square. The remains suggest that the pile-dwelling might have been a ritual building like the she (社 sacrificial building to the god of land ) or mingtang (明堂 ritual hall); and the high-rank tomb, a priest's burial , These finds mark a new breakthrough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have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祭坛 干栏式建筑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