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98
1
作者 宋萍 洪伟 +5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朱慧 林勇明 张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3-418,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 4种类型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 ;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 ,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 ;种群扩散型指数Iδ 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 尺度
下载PDF
桫椤的快速繁殖与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程治英 张风雷 +2 位作者 兰芹英 许再富 陶国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孢子繁殖、无性无融合生殖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等方式得到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幼苗。成熟的新鲜的桫椤孢子有近1年的休眠期。用50ppmGA处理孢子2—5分钟,是打破孢子休眠的较好措施。新鲜孢子在室温下寿命约...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孢子繁殖、无性无融合生殖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等方式得到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幼苗。成熟的新鲜的桫椤孢子有近1年的休眠期。用50ppmGA处理孢子2—5分钟,是打破孢子休眠的较好措施。新鲜孢子在室温下寿命约8天;在10℃下贮存,孢子寿命达1年以上;而经适当干燥处理后于10℃下贮存的孢子,寿命达450天。在实验室内,控制培养条件可保存桫椤的丝状体、原叶体和孢子体。这对于不适宜低温贮藏的热带植物的保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组织培养 繁殖 种质保存
下载PDF
桫椤濒危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33
3
作者 程治英 陶国达 许再富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本文观察了西双版纳生境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生物学特性。桫椤濒危的可能原因是:1.桫椤孢子寿命短,难萌发。2.孢子—原叶体—孢子体的生活周期长,并且在丝状体、原叶体和幼孢子体阶段,无特殊结构去抵抗和忍耐一... 本文观察了西双版纳生境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生物学特性。桫椤濒危的可能原因是:1.桫椤孢子寿命短,难萌发。2.孢子—原叶体—孢子体的生活周期长,并且在丝状体、原叶体和幼孢子体阶段,无特殊结构去抵抗和忍耐一切不利环境因子的影响。3.孢子萌发、形成配子和胚胎建成等过程对生境条件的要求严格,因此桫椤的分布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只能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林地生存下来。一旦桫椤生栖的森林遭到破坏,桫椤随之死亡。4.桫椤是木本植物,生殖周期很长,不利于生存发展。5.桫椤根很不发达,树干内部的输导系统也较原始,只能适应空气和土壤湿润的生境。6.桫椤被人为的掠夺式的砍伐。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保护这一种质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孢子 生物学特性 濒危植物
下载PDF
孑遗植物桫椤种群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3 位作者 李雪雁 郑博 陈国培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 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结果一致显示尖峰岭种群遗传多样性最大 ,霸王岭种群次之、塘郎山种群第三 ,黑石顶种群第四 ,而大西山种群最小。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 ;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率为 79.1 0 % (基于表型频率 )和 77.85 % (基于基因频率 ) ,Nei基因分化系数 ( Gst)达 80 .69% ,分子方差分析也表明种群分化极为显著 ( Φst=0 .82 86,P<0 .0 0 1 )。桫椤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 ,种内 Shannon多样性仅为 0 .0 641 (基于表型频率 )和 0 .1 1 2 4 (基于基因频率 ) ,总基因多样性只有 0 .0 770。另外 ,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 UPGMA分析结果显示 5个种群分为两个分支 :尖峰岭种群和霸王岭种群组成一分支 ;黑石顶、塘郎山和大西山种群组成另一分支 ,并且三者中前两者的遗传关系更为密切。聚类分析结果还得到主成分分析的支持。根据桫椤种群的遗传变异特点 ,初步探讨了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遗传 RAPD标记 遗传变异 孑遗植物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华 赵浩翔 徐存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8-979,共12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评估了制约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还采用了响应曲线来确定环境因子的适宜值,进一步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和面积。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59;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60.15×10^(4)km^(2),主要位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因子(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最干季平均温度)、降水因子(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因子(坡度),其中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桫椤的总适宜生境面积增加,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低适宜生境面积增加,桫椤的高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北方向和高纬度地区转移。研究结果将为桫椤的科学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气候变化情景 MaxEnt模型 环境因子 潜在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GIS和Maxent模型的赤水河地区濒危植物桫椤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鑫 任亦钊 +3 位作者 黄琴 邓小兵 陈才文 邓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23-6133,共11页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适生区分布,对于桫椤种质资源保护、桫椤种群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桫椤在赤水河流域的80个桫椤分布点位、20个样地信息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借助ArcGIS运用Maxent模型软件预测了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刀切法检验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对赤水河地区桫椤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桫椤的生境适宜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研究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为“极好”;(2)最暖季的降水(39.65%)、温度日平均范围(18.2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2.69%)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异性系数(6.87%)是影响桫椤生长和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7.42%,可见桫椤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3)模型预测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泸州、宜宾、自贡)、重庆、贵州(遵义),在空间上存在明显连续性,从高适生区到不适生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桫椤高适生区面积高达49842 km^(2),但现状生境破碎化,人为干扰,人工植被较多等的影响会对桫椤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综上,赤水河地区桫椤适生生境面积大、连通性好,为本地区的桫椤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的人工抚育可促进桫椤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Maxent模型 赤水河 生境适宜性 主导环境因子
下载PDF
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吉也 曹孟岩 +3 位作者 白楚锋 金林琦 李畅 李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3-551,共9页
以峨眉山桫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高度级(H)代替年龄级,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描绘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其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峨眉山... 以峨眉山桫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高度级(H)代替年龄级,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描绘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其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金字塔形,桫椤种群内中龄级(0.6m<H≤2.1m)的数量占样本总量的58.5%,幼龄级(H≤0.6m)与老龄级(H>4.8m)分别占比12.7%和1%,幼龄个体匮乏,种群结构的维持与发展主要依靠中龄和成龄级(2.1m<H≤4.8m)个体。(2)考虑未来外部干扰下的总体数量动态指数V′_(pi)=3.027>0,种群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降低。(3)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前期死亡率较为平稳,但后期死亡率有较大幅度上升,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时间序列预测显示,桫椤种群在短暂增长过后,若不加以保护会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濒危。研究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树个体损失无法补充种群更新,建议在峨眉山设立局部自然保护区,并对幼苗进行抚育,加强对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促进峨眉山桫椤种群的复壮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函数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桫椤科三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金娟 张宪春 +1 位作者 刘保东 成晓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用土壤培养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Hook.)R.M.Tryon、中华桫椤A.costularis Baker和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Hook.)R.M.Tryon的孢子,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配子体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包括孢子形态及其萌发、原丝体... 用土壤培养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Hook.)R.M.Tryon、中华桫椤A.costularis Baker和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Hook.)R.M.Tryon的孢子,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配子体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包括孢子形态及其萌发、原丝体发育特点、片状体和生长点的形成及分化、假根特征、精子器和颈卵器的分化及发育,以及原叶体感染真菌后的显微特征。初步讨论了桫椤科不同属(种)间的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有性世代的濒危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科 配子体发育 桫椤 中华桫椤 白桫椤
下载PDF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更新 被引量:23
9
作者 鞠文彬 高信芬 包维楷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1,共9页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个桫椤种群样方的平均密度为0.088株/m2,幼苗密度为0.049株/m2;桫椤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发育过程中出现3个死亡高峰值,分别在第1龄级(H<0.01 m)、第7龄级(3.90 m≤H<4.80 m)和第10龄级(H≥6.60 m)阶段;种群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第7龄级以后,种群生存率小于1%;根据种群生存率函数Si、累计死亡率函数Ft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桫椤各龄级阶段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均无显著相关(p≥0.18),然而桫椤幼苗(第1龄级)以上的个体密度、第7龄级密度与干扰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但人为活动的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种群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更新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77-2582,共6页
根据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以高度级为基础编制了桫椤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种群的生命过程.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结构为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类型.生命期望在第4龄级最大,此阶段种群生存质量相对较高.种群存活... 根据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以高度级为基础编制了桫椤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种群的生命过程.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结构为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类型.生命期望在第4龄级最大,此阶段种群生存质量相对较高.种群存活曲线属于典型的Deevey-Ⅲ型.种群生命过程有3个死亡高峰期,分别是第2龄级向第3龄级、第10龄级向第11龄级和第12龄级向第13龄级生长阶段.种群存活率随龄级增加呈单调减少,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变动幅度为前期大、后期小;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呈现前期下降、后期平缓稳定的特点,凹点出现于第4龄级.谱分析结果显示,桫椤种群数量波动性是大周期内有小周期的多谐波迭加,各周期作用基本上随周期的缩短而减小,基波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 生命表 存活曲线 谱分析
下载PDF
毛竹扩张对濒危植物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瞿欢欢 邓洪平 +2 位作者 梁盛 刘邦友 程莅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9-1227,共9页
为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向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林扩张的根系形态可塑性变化,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桫椤混交林上分别设置受毛竹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干扰的样地,用根钻法收集桫椤、毛竹根系并对其生物量... 为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向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林扩张的根系形态可塑性变化,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桫椤混交林上分别设置受毛竹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干扰的样地,用根钻法收集桫椤、毛竹根系并对其生物量密度、细根比根长、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等参数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各干扰程度下桫椤根系生物量密度均远低于毛竹,且二者呈负相关;随着与毛竹的接近,桫椤根系生物量持续下降;各样地中毛竹细根比根长均高于桫椤;重度干扰下毛竹侧根节点距最小,侧根数目最多;且毛竹根系多分布于表层土壤。由此可见,桫椤根系逐渐趋向于分布在深层土壤,毛竹在向桫椤林扩张过程中可通过改变根系生物量密度、细根比根长、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等形态可塑性特征来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毛竹扩张 根系 形态可塑性
下载PDF
桫椤的孢子繁殖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见宇 曾莉莉 +2 位作者 王用平 王筱英 王培善 《贵州科学》 1991年第1期61-64,共4页
桫椤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文介绍用贵州产桫椤孢子进行人工繁殖的简便有效方法,简要地讨论了它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同一物种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为使这一珍贵物种繁衍昌盛,同时还提出相应之建议。
关键词 桫椤 孢子繁殖 保护植物 植物繁殖
下载PDF
桫椤植物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郝云庆 江洪 +2 位作者 余树全 金静 马元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02-4111,共10页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成分与古华夏成分占到近2/3,在科的水平上则更高;种子植物区系中有9个中国特有属,其中8个为残遗或原始类型的古特有属,表现出典型的古特有现象;而在蕨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华夏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将之与我国不同气候带15代表性地点的植物区系进行DCA排序,发现其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都与更低纬度的一些区系更相近,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将之与中国晚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中国东北、辽宁抚顺、云南景谷、山东山旺化石植物类群相比,发现桫椤群落中蕨类植物成分与其晚白垩纪化石植物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其种子植物组成与其后兴起的第三纪被子化石群不甚相似。由此可见,桫椤群落区系组成与起源年代都十分古老;与桫椤伴生的成分中存在较大比例的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古老遗存物种,也明显表现出其在植被进化中的保守性和种系发生的古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五通桥 桫椤 化石植物群 进化保守性 孑遗植物
下载PDF
桫椤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志琼 苏智先 +2 位作者 廖永梅 苏瑞军 黎云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对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的特征特性、生态学、繁殖栽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该植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桫椤 生物学 珍稀濒危植物 生态学 繁殖 树形蕨类植物
下载PDF
鼎湖山桫椤的繁殖栽培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俊浩 黄玉佳 石国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3-286,共4页
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1),在我国最北可达北纬30°,海拔250—750m的静风、高湿、荫蔽的生境中.鼎湖山自然生长的桫椤已人为砍伐殆尽,为... 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1),在我国最北可达北纬30°,海拔250—750m的静风、高湿、荫蔽的生境中.鼎湖山自然生长的桫椤已人为砍伐殆尽,为保存植物的种质资源,恢复鼎湖山为华南植物种于基因库的作用,进行了桫椤的引种和孢子繁殖栽培,并模拟高湿、荫蔽的生境建立自然的生态群落进行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繁殖 栽培 鼎湖山
下载PDF
用于DNA提取的刺桫椤叶片组织保存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经源 黄儒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2-85,共4页
用一种由 1 .5 % SDS,1 0 0 m mol/ L Tris( p H8.3) ,5 0 m mol/ L EDTA( p H8.0 ) ,5 0 0 m mol/L Na Cl和 5 0 0 m mol/ Lβ-巯基乙醇组成的 SDS提取液保存野外采集的刺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叶片组织 ,结果表明 ,保存 7d、 1 ... 用一种由 1 .5 % SDS,1 0 0 m mol/ L Tris( p H8.3) ,5 0 m mol/ L EDTA( p H8.0 ) ,5 0 0 m mol/L Na Cl和 5 0 0 m mol/ Lβ-巯基乙醇组成的 SDS提取液保存野外采集的刺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叶片组织 ,结果表明 ,保存 7d、 1 5 d、 30 d、 90 d、 1 80 d(室温下 )的刺桫椤叶片组织提得的 DNA分子量与鲜叶一致 ,均大于 4 8kb,得率为 6 0 0~ 1 2 0 0 μg/ g· FW.采自同一植株不同保存时间的叶片组织获得的 DNA用于 RAPD分析 ,结果完全一致 .用该方法保存的 8个刺桫椤天然居群的 91份样品 ,提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保存方法 RAPD 棘桫椤 叶片组织 保存时间 植物材料保存
下载PDF
濒危植物桫椤不同部位化学组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封政 李书华 向清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3710-3711,共2页
采用化学成分预试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吸收波谱分析法,研究桫椤茎干、叶和茎皮的化学组分,确定桫椤茎干、叶和茎皮化学组分相似,为扩大龙骨风药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 桫椤 化学组分
下载PDF
桫椤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启杰 李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8-548,共11页
桫椤是极为珍贵的孑遗木本蕨类植物。本研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研究其全球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了精度,以为其资源的保护、搜寻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桫椤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亚洲,少量分... 桫椤是极为珍贵的孑遗木本蕨类植物。本研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研究其全球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了精度,以为其资源的保护、搜寻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桫椤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亚洲,少量分布于北美洲、中美洲和香草四岛、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当前气候条件下,桫椤的全球适生区总面积为357.1万km^(2),其中,亚洲占88.4%,中国占49.5%。桫椤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岭南和台湾岛。影响桫椤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7月平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和昼夜温差月均值。在SSP12.6气候情景下,2041-2060年,桫椤全球潜在适生区面积预计减少7.8%,2081-2100年预计增加3.2%;在SSP24.5气候情景下,2041-2060和2081-2100年其面积预计分别增加2.9%和7.2%;在SSP58.5气候情景下,2041-2060和2081-2100年其面积预计分别增加3.3%和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
原文传递
重庆涪陵磨盘沟桫椤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尚进 李旭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4-297,共4页
对重庆涪陵区磨盘沟桫椤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如下:该群落种类组成丰富,种群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植物的区系组成反映了明显的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水平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应建立桫椤自然保护区,... 对重庆涪陵区磨盘沟桫椤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如下:该群落种类组成丰富,种群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植物的区系组成反映了明显的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水平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应建立桫椤自然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和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涪陵市 磨盘沟 桫椤群落 群落组成 种群生活型谱 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不同气候条件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斌 朱文泉 李培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105-6117,共13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中全新世、现今以及未来(2070年)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桫椤潜在适生概率(P)高于0.5的环境条件为:昼夜温差月均值低于7.6℃、最冷月最低温为3-10℃、年温变化在21.5-27.5℃范围,年降水量1200-2100 mm、最干月降水量16-46 mm、降雨量变化方差在57-76区间,海拔160-800 m,坡度12-28°之间;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受最冷月最低温(高于-3℃)和最干月降水量(高于10 mm)影响,中全新世至2070年,还同时受降雨量变化方差(大于50)影响;2)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约32°2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中心由广东中部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广西北部且距离最远,末次冰盛期至2070年则由广西北部向东北方向的湖南西部移动;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Ⅱ(0.1<P<0.3)、Ⅲ(0.3<P<0.5)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总体升高,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降低,Ⅳ(0.5<P<0.7)、V(P>0.7)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先升高、随后呈波浪状升降趋势;3)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潜在适生区总面积、Ⅲ、Ⅳ、Ⅴ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均增多,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有所减少,Ⅱ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末次间冰期至中全新世增多,中全新世至现今减少、随后增多;各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海拔约300-400 m处达最大值;约77%-98%的Ⅱ-Ⅴ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1200 m以下,约81%-97%的Ⅳ、Ⅴ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桫椤应对气候变暖、引种栽培和保护区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桫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