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隆山圈养马麝的行为多样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4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6-1033,共8页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舍面积和环境丰富性等圈养环境特征对马麝行为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性活跃度和幼年经历等个体特征对其行为多样性格局的效应。结果表明:圈养设施的物理特征可影响马麝的行为多样性,圈养面积较大、环境丰富性较高的圈舍内的马麝行为多样性有相对较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34);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明显低于雄麝(P=0·019);个体年龄(亦直接反映圈养时间)对雌麝行为多样性的降低效应极显著(P=0·001),但对雄麝没有影响(P=0·548)。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没有月间差异(雌:P=0·10;雄:P=0·109),可能与圈养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因子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有关。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格局同其性活跃度相关。繁殖失败的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有比繁殖成功的雌麝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6)。幼年受到的哺育方式差异对野外捕获和麝场自繁的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雌:P=0·173;雄:P=0·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环境 马麝 行为多样性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食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嘉 暴旭 +5 位作者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05-3711,共7页
对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秋季食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采集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分别获得两种动物40个复合粪便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处理计算,得到... 对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秋季食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采集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分别获得两种动物40个复合粪便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处理计算,得到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食性组成及组成比例。结果显示,高山麝秋季共取食植物20科30种(属),其中蓝锭果忍冬(11.96%)、秦氏黄芪(10.17%)、密齿柳(8.32%)、折枝绣线菊(6.82%)、内蒙野丁香(6.18%)组成了高山麝的主要食物;阿拉善马鹿秋季共取食植物12科29种(属),其中针茅(22.15%)、灰榆(21.14%)、早熟禾(16.90%)、小叶金露梅(11.62%)、山杨(10.00%)为阿拉善马鹿秋季的主要食物。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共有9种食物重叠,生态位重叠指数为83.75%。秋季高山麝取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ou均匀性指数、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和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阿拉善马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麝 阿拉善马鹿 食性 秋季 贺兰山
下载PDF
林麝、马麝及梅花鹿活化素基因β_A亚基成熟肽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邹方东 张义正 +1 位作者 杨楠 岳碧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7,共6页
活化素 (Activin)对睾丸和卵巢产生多重调节作用 ,对动物的繁育非常关键。本文参考已克隆的其它物种的活化素基因 βA 亚基成熟肽序列 ,设计一对简并引物 ,通过PCR方法从林麝 (Moschusberezovskii)、马麝 (Moschuschrysogaster)和梅花鹿... 活化素 (Activin)对睾丸和卵巢产生多重调节作用 ,对动物的繁育非常关键。本文参考已克隆的其它物种的活化素基因 βA 亚基成熟肽序列 ,设计一对简并引物 ,通过PCR方法从林麝 (Moschusberezovskii)、马麝 (Moschuschrysogaster)和梅花鹿 (Cervusnippon)的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 8 T载体中 ,并进行序列测定。DNA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 ,林麝、马麝和梅花鹿的活化素基因 βA 亚基成熟肽序列长 3 45bp ,三物种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 98%以上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 ,核酸限制性酶切图谱也高度相似。将它们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其它物种的活化素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该片段在不同进化程度的物种间高度保守。这是首次从麝科动物中成功克隆与生殖相关的核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梅花鹿 Activin基因βA亚基成熟肽克隆
下载PDF
基于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的高山麝慢性肠炎诊断 被引量:7
4
作者 梁亮 刘志霄 +4 位作者 潘世成 张学炎 白振清 汪承华 杨敏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72-177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慢性肠炎诊断的新方法。以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25份高山麝粪便(正常粪样70份,慢性肠炎患者粪样55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95份)和检验集(30份)。光谱经S.Golay平滑...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慢性肠炎诊断的新方法。以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25份高山麝粪便(正常粪样70份,慢性肠炎患者粪样55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95份)和检验集(30份)。光谱经S.Golay平滑与一阶导数处理后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以前6个主成分(含原始光谱95.16%的特征信息)作为新变量,利用训练集样本,分别以模糊模式识别、BP-神经网络、Fisher线性判别以及Bayes逐步判别四种方法建立高山麝慢性肠炎的诊断模型。对检验集30个未知样的预测表明,Fisher线性判别的准确率为86.7%,模糊模式识别与BP-神经网络模型判别的准确率为90%,Bayes逐步判别的准确率最高,达93.3%。进一步分析发现所有误诊都源于将正常样误判为病样,四种方法对病样的检出率均达100%。说明利用粪便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慢性肠炎的快速、非接触性诊断是可行的,且PCA结合Bayes逐步判别是一种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粪便 慢性肠炎 高山麝 诊断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胆量个性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杨 黎勇 +1 位作者 周密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351,共8页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799;非交配季节P=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144;非交配季节P=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012;非交配季节P=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2,P<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7,P=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2,P=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环境 胆量 麝香分泌 繁殖成效
下载PDF
人工取香操作对圈养马麝的行为生理效应
6
作者 黄维 吴佳忆 +6 位作者 申立泉 周鑫 吕青昕 覃雨虹 袁乃秀 曾凡刚 孟秀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 spp.)迁地保育和可持续供给药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具相关资格的麝养殖单位对圈养麝进行人工取香是每年进行的麝类驯养和麝香生产管理活动之一。本研究对甘肃省兴隆山马麝(M.chrysogaster)繁育中心的46头参与... 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 spp.)迁地保育和可持续供给药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具相关资格的麝养殖单位对圈养麝进行人工取香是每年进行的麝类驯养和麝香生产管理活动之一。本研究对甘肃省兴隆山马麝(M.chrysogaster)繁育中心的46头参与取香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同期粪样采集及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的检测,确定人工取香操作对不同年龄的圈养马麝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及行为活动水平的效应。结果显示,成体马麝取香操作后的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为(85.28±5.00)ng/g,显著高于操作前的(56.08±8.64)ng/g(P<0.05),而且其水平在操作后的3 d内持续升高,第4天才恢复至取香前水平;老年马麝在取香前后其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马麝与成体马麝的活动水平均在取香操作后下降,并于取香操作后第2天达到最低值(老年马麝59.04%±4.54%,成体马麝73.03%±7.71%),随后逐步恢复,但仅老年马麝活动水平显著低于操作前(74.09%±3.97%)(P<0.05)。本研究表明,急性人工操作可导致圈养马麝产生行为生理应激反应,应激强度存在年龄差异,相比老年马麝,成体马麝对人工操作的生理应激响应更加强烈。在驯养实践中,可监测取香前后马麝的活动水平来即时评估马麝的应激强度,并通过取香后单独圈养马麝、降低取香操作强度及利用慢性应激提升马麝驯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 人工取香 行为生理应激 年龄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的影响
7
作者 李海萍 昝僚 +4 位作者 周鑫 张荣红 王功 祁军 孟秀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0-1927,共8页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已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马麝生境已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17年和2022年高分卫星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计算法、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这五年来人类活动对马麝生境造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兴隆山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和居民点集中分布方向基本一致,角度介于东偏南36°~54°;(2)农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加,加之平均斑块面积变小,导致马麝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3)保护区内的马麝适宜生境面积萎缩明显,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马麝适宜生境(294.27 km^(2))与现有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部分马麝适宜生境(103.05 km^(2))在保护区之外,可考虑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这部分马麝的适宜生境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生境适宜性 人类活动 潜在适宜生境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贺兰山马麝夏季营养采食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唱 刘尊显 +6 位作者 滕丽微 高惠 孙玉姣 王志勇 王继飞 马忠其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5-223,共9页
2014~2016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方法,收集到70份马麝(Moschus sifanicus)新鲜粪便样本,并采集植物啃食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进行对照研究,运用密度转化法计算出马麝各食物组分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贺兰山地区马麝夏... 2014~2016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方法,收集到70份马麝(Moschus sifanicus)新鲜粪便样本,并采集植物啃食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进行对照研究,运用密度转化法计算出马麝各食物组分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贺兰山地区马麝夏季的主要食物组成。通过对主要成分中单宁含量、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运用中心合成设计(CCD)优化实验设计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对马麝夏季采食策略进行分析。对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山杏、密齿柳、蒙古扁桃、脚苔草、狭叶锦鸡儿、高山地榆、紫丝膜菌、秦氏黄芪、紫丁香、小叶金露梅、内蒙野丁香,共占夏季食物组成比例的70%以上,为马麝夏季的主要食物组成。响应曲面模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P<0.05),夏季马麝表现出偏爱粗蛋白含量低、单宁含量低的植物。其中,当植物中能量在17070.18~18967 J/g的范围内,马麝趋向于取食能量更高单宁含量更低的植物,随着粗蛋白含量和能量的降低,食物中的单宁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贺兰山马麝夏季的采食策略与食草动物的传统采食优化理论营养物质均衡化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 食性 营养采食策略 响应曲面模型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个性特征及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杨 孙太福 +2 位作者 黎勇 周密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530-7538,共9页
采用焦点取样和扫描取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进行行为取样。通过行为样本,对个体个性特征(活跃性、领域性、刻板性、探索性、行为冗余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了年龄及性别对个性特征... 采用焦点取样和扫描取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进行行为取样。通过行为样本,对个体个性特征(活跃性、领域性、刻板性、探索性、行为冗余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了年龄及性别对个性特征的效应,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异,同时分析了马麝个性特征与泌香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增加对活跃性具有降低的效应(P<0.05),并对非交配季节领域性具有降低效应(P<0.05);非交配季节里雌性活跃性高于雄性(P<0.05);不同季节间个性特征存在差异,交配季节活跃性与领域性均有高于非交配季节的趋势,并且活跃性与领域性在两季节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雄麝泌香量与活跃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配季节:r=0.518,P<0.05;非交配季节:r=0.397,P>0.05),与交配季节领域性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r=0.406,P<0.05)。本研究通过行为取样方法首次对马麝个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将个性特征,特别是活跃性和领域性,作为泌香量预测指标的方法,对圈养动物个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麝香及麝类资源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环境 个性特征 麝香分泌 行为取样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requenc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被引量:2
10
作者 MENG Xiu-xiang Perkins Genevieve +5 位作者 YANG Qi-sen FENG Zuo-jian XU Hong-fa FENG Jin-chao ZHAO Chang-jie HUI Cen-y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97-1502,共6页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Gansu Province, China. Copulation succes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s into two groups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ehavioral comparisons, throughout both mating (rut) and non mating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females; however,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play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Pooling results across reproductive seasons, 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gil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as compared with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self-directed behavior, environment sniffing, and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successful copulating females. Furthermore, females who were successful at copulating also demonstrated tail-pas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rut seas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musk deer farms through increasing mating success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cost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behavior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copulation success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hereby females can be grouped and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past reproduction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usk deer captive FEMALE behavioral frequency copulation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冬季卧息地生境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功 申立泉 +10 位作者 高浩翔 吴佳忆 耿硕 刘瑞 王春玲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祁军 张学炎 孟秀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功能性生境。为深入了解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冬季卧息地生境的特征及选择利用,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的功能性生境开展了基于生...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功能性生境。为深入了解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冬季卧息地生境的特征及选择利用,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的功能性生境开展了基于生境取样的研究。通过样线调查法获取马麝卧息痕迹位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资源选择函数法进行其卧息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生境的海拔较低[(2488.5±26.6)m]、灌木较高[(1.3±0.3)m]、灌木盖度(31.08%±3.14%)和地表植被盖度(38.36%±3.27%)较大、倒木较多[(0.5±0.1)个]且积雪较浅[(1.0±0.3)cm];马麝冬季卧息地多选择位于南坡的下坡位灌丛生境,而且距水源较近、隐蔽度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乔木因子、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7%;马麝的卧息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x)=﹣4.967+0.001×海拔﹣0.02×坡度+0.03×乔木郁闭度+0.104×乔木高度+0.17×灌木盖度﹣0.466×雪被深度﹣1.015×坡向,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1%。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对安全、水源和食物的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冬季 卧息地生境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嘉 暴旭 +5 位作者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忍冬科(16.64%)、豆科(15.64%)和莎草科(10.93%)组成了高山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春季共取食植物20科31种(属),其中蔷薇科(27.37%)、杨柳科(13.28%)和豆科(12.84%)为主要食物;秦氏黄芪(Astragalus chingianus)为冬春季共同的主要食物,分别占冬春季食物的11.33%和11.04%;此外,高山麝也取食乔木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9.53%上升至春季的18.67%;根据高山麝粪样镜检结果,计算其取食植物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高山麝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指数冬季均高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麝 食性 显微粪便分析法 冬季 春季
原文传递
圈养马麝的领域性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13
作者 周杨 房璇 +3 位作者 孟秀祥 盛岩 黎勇 周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0-74,共5页
采用扫描行为取样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领域性进行行为学研究,以马麝在圈内特殊位点的占据比例衡量领域性强度。分析了兴隆山圈养马麝圈舍密度、性别、年龄对领域性的效应,并比较了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的领域性;... 采用扫描行为取样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领域性进行行为学研究,以马麝在圈内特殊位点的占据比例衡量领域性强度。分析了兴隆山圈养马麝圈舍密度、性别、年龄对领域性的效应,并比较了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的领域性;结合马麝泌香与产仔情况,分析了圈舍密度、性别、年龄及领域性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交配季节P=0.167;非交配季节P=0.403)和性别(交配季节P=0.607;非交配季节P=0.680)对领域性无明显影响;在交配季节,圈舍密度对领域性无明显影响(β=-0.050,P=0.285),但在非交配季节,圈舍密度与领域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β=-0.1490,P=0.014),圈舍密度越大,领域性越弱;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领域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P=0.534),交配季节领域性指数(0.430±0.028,n=52)高于非交配季节(0.350±0.039,n=52),接近显著(P=0.064);领域性对雄麝泌香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629;非交配季节P=0.441),但交配季节领域性与雌麝产仔量呈显著正相关(β=0.594,P=0.049),非交配季节领域性与雌麝产仔量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β=-0.476,P=0.102)。圈养马麝领域性受圈舍密度因素的影响,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间存在一致性,且交配季节领域性更强的雌麝产仔趋于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 领域性 麝香分泌 繁殖成效
下载PDF
圈养马麝口炎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14
作者 杨庆梅 《畜禽业》 2014年第2期83-85,共3页
从出现流涎,咀嚼时口角有白色泡沫状口水流出的马麝中随意地选择6只,分为3组,每组2只,分别定为Ⅰ组、Ⅱ组、Ⅲ组,分圈饲喂,饲料质量不变。第Ⅰ组以中兽医胃寒吐沫症进行治疗,第Ⅱ组以口炎进行治疗,第Ⅲ组作为对照。治疗前后对其临床症... 从出现流涎,咀嚼时口角有白色泡沫状口水流出的马麝中随意地选择6只,分为3组,每组2只,分别定为Ⅰ组、Ⅱ组、Ⅲ组,分圈饲喂,饲料质量不变。第Ⅰ组以中兽医胃寒吐沫症进行治疗,第Ⅱ组以口炎进行治疗,第Ⅲ组作为对照。治疗前后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第Ⅰ组的症状减轻后又恢复,第Ⅱ组的症状消失,第Ⅲ组的症状无改变,从而总结出其症状是由口炎引起,文章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与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口炎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被引量:44
1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5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王培民 蒋应文 白正清 李国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7,共11页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月间 ,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 ,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 4种行为 ,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 ,夏季...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月间 ,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 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 ,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 4种行为 ,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 ,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 ,秋季偏向昼夜型 ,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 ;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 ,3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 (2 2 :0 0~ 0 1 :3 0 )活动高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马麝 活动格局 季节 行为生态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家域的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杨奇森 冯祚建 +3 位作者 王祖望 刘务林 李新春 斯郎欧珠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7-94,12-15,共8页
运用三维空间中的家域模型及其计算分析方法,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讨论了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的家域形态、面积及其不同性别与季节的差异。马麝的家域近圆形,不同时间它们虽有沿海拔高度的垂直迁移现象,但整个活动... 运用三维空间中的家域模型及其计算分析方法,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讨论了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的家域形态、面积及其不同性别与季节的差异。马麝的家域近圆形,不同时间它们虽有沿海拔高度的垂直迁移现象,但整个活动中心变化不大。夏季时,马麝的家域面积较小,进入秋冬季节则显著增加;其中,无性别特异性的普遍增加与秋冬季节的食物减少有关,而不同性别的变化比例差异与繁殖活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家域 三维空间 家域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31
17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1 位作者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9-5517,共9页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春季 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志霄 李强 +1 位作者 康发攻 盛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4-968,共5页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隔离种群 生态特征 兴隆山林区 甘肃
下载PDF
贺兰山林区马麝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志霄 盛和林 +3 位作者 李元广 王绍绽 赵登海 杜和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3-467,共5页
贺兰山林区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区内马麝总数量估计为 1 83~ 2 2 7头 ,主要零星地分布于陡坡林中 ,已处于濒危状态。1 980年以前马麝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林的急剧减少 ,1 980年以后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钢丝套偷猎。建立严励... 贺兰山林区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区内马麝总数量估计为 1 83~ 2 2 7头 ,主要零星地分布于陡坡林中 ,已处于濒危状态。1 980年以前马麝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林的急剧减少 ,1 980年以后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钢丝套偷猎。建立严励的“奖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 隔离种群 保护 种群数量
下载PDF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包惠芳 徐宏发 陆厚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1-246,320,共6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 42种随机引物中 ,有 2 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 1~1 4之间 ,平均每个个体获得 1 68个RAPD标记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 42种随机引物中 ,有 2 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 1~1 4之间 ,平均每个个体获得 1 68个RAPD标记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 5个 ,个体特异性标记有 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 0 1 2 7±0 0 2 3 ,马麝为 0 1 0 5± 0 0 1 3 ,种间为 0 2 4 1± 0 0 2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