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 被引量:25
1
作者 柴曦 李英年 +5 位作者 段呈 张涛 宗宁 石培礼 何永涛 张宪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9,共14页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利于深入理...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该研究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北站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原腹地当雄站高寒草原化草甸年降水量相近的5年(2004–2008年)的涡度相关CO_2通量连续观测数据,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P)及其组分,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灌丛草甸的CO_2通量无论是季节还是年际累积量均高于草原化草甸,并且连续5年表现为"碳汇",平均每年NEP为70 g C·m^(–2)·a^(–1),高寒草原化草甸平均每年NEP为–5 g C·m^(–2)·a^(–1),几乎处于碳平衡状态,但其源/汇动态极不稳定,在2006年–88 g C·m^(–2)·a^(–1)的"碳源"至2008年54 g C·m^(–2)·a^(–1)的"碳汇"之间转换,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两种高寒生态系统源/汇动态的差异主要源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因为NDVI无论在年际水平还是季节水平都是NEP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灌丛草甸还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CUE,CUE=NEP/GPP),而年降水量和NDVI是决定两生态系统CUE大小的关键因子。两地区除了CO_2通量大小的差异外,其环境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通径分析表明,灌丛草甸生长季节CO_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NEP和GPP主要受气温控制,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而草原化草甸的CO_2通量多以季节性干旱导致的水分限制为主,其次才是气温的影响,受二者的共同限制。此外,两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GPP和5 cm土壤温度的直接影响,其中GPP起主导作用,非生长季节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CO2通量 温度 土壤含水量 涡度相关
原文传递
海北站周围3种外来物种入侵状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文靖 张堰铭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22-25,共4页
通过对海北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3种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的分布情况的调查,初步分析了3种植物的扩散策略,并预测了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潜在的影响。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农业活动 外来物种的入侵 扩散策略 潜在影响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被引量:53
3
作者 曹广民 张金霞 +1 位作者 鲍新奎 周党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14-518,共5页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 4 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 4 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是: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库磷量为036kg/hm 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 706kg/hm 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 2·a)以动物产品如骨、肉、奶、皮、毛等的形式永久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137kg/hm 2·a)成为植物有机态,其余部分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归还于土壤。经过一个生长季,土壤净损耗磷素 158kg/hm 2,土壤速效磷素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和引起草场退化的重要营养限制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 磷素循环
下载PDF
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孙飞达 龙瑞军 +3 位作者 郭正刚 刘伟 干友民 陈文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有"高原生物基因库"之称。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等因素致使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有"高原生物基因库"之称。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等因素致使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其中频繁的鼠类活动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的速度和进程。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整个草甸生态系统既有消极的作用,又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科学的量化研究。本文在对三江源区典型区域青海省果洛州主要鼠类种群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适宜的鼠类种群密度对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鼠兔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鼠群密度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优势鼠种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宗浩 樊乃昌 +1 位作者 于福溪 朱嘉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本文研究于1983年7—8月,1985年8—10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应用概率分布的方法研究小哺乳动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取得了与实际观察相吻合的结果。这项工作将为定量描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空间配置做出尝试。 ... 本文研究于1983年7—8月,1985年8—10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应用概率分布的方法研究小哺乳动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取得了与实际观察相吻合的结果。这项工作将为定量描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空间配置做出尝试。 主要结果为: 1.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以下简称鼢鼠,鼠兔)的空间格局适合负二项分布,截尾负二项分布。 2.鼢鼠在空间的聚集强度高于鼠兔。 3.鼢鼠在高寒草甸和灌丛中的聚块面积分别为0.75公顷和1公顷以上;鼠兔均为0.5公顷。 4.大雪后(低密度鼠兔种群),鼠兔的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鼢鼠的格局不变,聚集强度均有下降。 5.两种动物空间分布总体上呈正相关,低密度样本与此相同;高密度样本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 优势鼠种 种群格局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 被引量:25
6
作者 杨生妹 魏万红 +2 位作者 殷宝法 樊乃昌 周文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72-4978,共7页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捕食风险 生存策略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下载PDF
矮嵩草草甸能量动态的分室模型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大明 赵松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矮蒿草草甸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植被,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放牧草地,其能量动态的模型化是研究因子相互作用、牧场管理、认识胁迫环境下亚系统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型由5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下死根,地上枯枝落叶Ⅰ(易... 矮蒿草草甸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植被,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放牧草地,其能量动态的模型化是研究因子相互作用、牧场管理、认识胁迫环境下亚系统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型由5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下死根,地上枯枝落叶Ⅰ(易分解部分),地下枯枝落叶Ⅱ(不易分解部分)。5个分室之间的能量流用5个联立的微分方程描述,其中的参数全部来自野外实验工作。 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矮蒿草草甸能量动态特性。此外,对封育条件下矮蒿草草甸4年能量动态进行了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室模型 矮嵩草草甸 能量动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有毒植物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金樑 孙莉 +4 位作者 崔慧君 赵静静 刘喜超 唐鹏杰 王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08-2215,共8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要的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其采食行为和挖掘洞穴的生活特性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但其与有毒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尚未揭示。基于此,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自然生长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展了有毒植物的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毒植物27种,分属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等11科。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探究了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毒植物的分布特征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地区高寒草原有毒植物的蔓延与高原鼠兔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原鼢鼠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有毒植物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范玉枝 张宪洲 石培礼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73-1681,共9页
2003-2006年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对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对晴朗指数(k)和土壤温度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 2003-2006年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对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对晴朗指数(k)和土壤温度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散射辐射之间的关系。依据地面接受的散射辐射量把天气划分为云隙天、晴天和多云天。结果表明,散射辐射不能提高西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水平。该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控制,碳排放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控制;且NEE随k的变化趋势受散射辐射的影响较小,生态系统碳收支更多地受太阳辐射对土壤强烈加温的影响。三种散射辐射天气条件下,NEE随k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增加后减小;NEE达最大值时的土壤温度皆为15℃左右,k值皆为0.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散射辐射 西藏高原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原文传递
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日变化与月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志鹍 马耀明 +1 位作者 李茂善 仲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长季与非生长季(2005年5~7月、10月、n月及2006年2月、3月)的CO2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08:00~19:00(北京时,下同)为CO2净吸收,20:0...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长季与非生长季(2005年5~7月、10月、n月及2006年2月、3月)的CO2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08:00~19:00(北京时,下同)为CO2净吸收,20:00-09:00为CO2净排放。6月,CO2通量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为一0.61g·m^-2·h^-1;而7月,C02通量峰值出现在14:00,达到-0.86g·m^-2·h^-1。从月变化来看,5月为CO2净排放,月总量为89g·CO2·m^2,6月和7月均为CO2净吸收阶段,月吸收总量分别为70g·CO2·m^-2和104g·CO2·m^2;而1O月,植物枯黄,生态系统转为碳排放,月排放量约为50g·CO2·m^-2,与次年3月份月总量(52g·CO2·m^-2)接近,而11月份与次年2月份的月排放量接近(分别是23g·CO2·m^-2,25g·CO2·m^-2)。非生长季(2月)CO2通量日变化振幅很小,除14:00-19:00少量的CO2净排放外(0.14g·m^-2·h^-1左右),其余时间CO2接近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高寒草甸 CO2通量 日变化 月总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巍 刘冰 +1 位作者 李健军 王瑞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3-508,共6页
大气CO2浓度的长期连续观测是研究全球和区域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基于非色散红外吸收光谱法(NDIR)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青海门源大气背景站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大气φ(CO2)进行... 大气CO2浓度的长期连续观测是研究全球和区域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基于非色散红外吸收光谱法(NDIR)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青海门源大气背景站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大气φ(CO2)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门源站大气φ(CO2)波动较大,其背景值出现频率为59%,背景值平均为391.2×10-6,低于2012年全球平均值(393.1×10-6);受排放源和吸收汇影响的φ(CO2)非背景值出现频率分别为25%和16%,二者平均值分别为401.1×10-6和380.7×10-6.2夏季φ(CO2)日变幅最大,达到28.9×10-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φ(CO2)最高值分别出现在08:00、07:00、08:00和11:00,最低值均出现在16:00.3门源站φ(CO2)背景值季节变化明显,最高值出现在1月,月均值为397.7×10-6;最低值出现在8月,月均值为381.0×10-6.4不同季节φ(CO2)-风玫瑰图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φ(CO2)高值主要出现在W-NW-N扇区,冬季高值主要出现在SE-S-SW扇区.门源站大气φ(CO2)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是排放源、吸收汇以及地面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CO2 背景浓度 地面风
下载PDF
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分室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大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68-772,共5页
本研究根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草-畜能量流动态,采用Shiyomi的分室模型方法,建立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分室模型,做为定量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放牧管理和进行最优控制研究的基础。系统模型由8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 本研究根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草-畜能量流动态,采用Shiyomi的分室模型方法,建立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分室模型,做为定量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放牧管理和进行最优控制研究的基础。系统模型由8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下死根、地上枯枝落叶Ⅰ(易分解部分)、地上枯枝叶Ⅱ(不易分解部分)、绵羊采食量、绵羊活重、粪便。8个分室之间的能量流用8个联立的常微分方程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 草甸 生态系统 分室模型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大明 赵松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28-431,共4页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黄大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赵松岭(兰州大学,兰州730000)Dynamicmodelsofyakliveweightanditsintake...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黄大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赵松岭(兰州大学,兰州730000)Dynamicmodelsofyakliveweightanditsintakeinalpinemeadowe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体重 采食量 动态模型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转折气温”(英文)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1 位作者 李英年 赵亮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20-29,共10页
为了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变化和环境因子对其的调控关系,分析2年(2002和2003年)的涡度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碳汇",2年分别从大气吸收了286.74和284.94 g CO2。相关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生态... 为了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变化和环境因子对其的调控关系,分析2年(2002和2003年)的涡度相关数据。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碳汇",2年分别从大气吸收了286.74和284.94 g CO2。相关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日平均气温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和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转折气温",是生态系统光合通化增长速率开始大于生态系统的呼吸增长速率时的气温。通过线性指数模型,发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转折气温"是2.47℃。在降雨和光量子通量密度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如果增温效应发生在气温大于2.47℃,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将得以加强,反之,发生在气温小于2.47℃,"碳汇"功能将被削弱乃至转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高寒草甸 转折气温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确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营养级模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亮 易现峰 +1 位作者 周华坤 张晓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7-503,共7页
根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原理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的营养级模型 (3)、 (7)和 (9)式。 3个模型分别描述了每种食物资源对动物的贡献大小 (PCV)、食物资源 (Ai)占取食动物 (P)的整个食物的比例 (PAiP)、动物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 根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原理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的营养级模型 (3)、 (7)和 (9)式。 3个模型分别描述了每种食物资源对动物的贡献大小 (PCV)、食物资源 (Ai)占取食动物 (P)的整个食物的比例 (PAiP)、动物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 (TLc) :PCVAi =cos (ΔαPAi)ΖPAi(3)PAiP =PCVAi∑i=1PCVAi× % (7)TLc =1+(αc-αTL1) /Δαcd (9)式中 ,ΔαPAi为捕食者P与食物Ai 的取食角 ,ΖPAi为捕食向量与食物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αc 是消费者的向量角 ,αTL1是第一营级的向量角 ,利用系数Δαcd是消费者与食物向量角之差 (为一常数 )。同时 ,给出了判断高寒草甸两个物种之间捕食或营养关系模型 (ΖS1 S2 ) :当cos (Δα) /PCVmin≤ΖS1 S2 ≤cos (Δα) /PCVmax时存在捕食关系 ,并为上下级营养关系 ;当ΖS1 S2 <cos (Δα) /PCVmin或ΖS1 S2 >cos (Δα) /PCVmax时 ,不存在捕食关系 ,前式为同一营养级 ,后式为相隔一个至几个营养级。模型 (9)式得到的结果与张晓爱等 (1999)报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级 高寒草甸 PCV 动物营养 取食 稳定性同位素 生态系统 捕食者 营养关系 物种
下载PDF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藏系绵羊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大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9-234,共6页
本文在实验工作基础上,建立藏系绵羊体重动态、食量、粪量、尿量、甲烷量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能量流、畜群优化、草—畜数量化管理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绵羊 采食量 动态模型 体重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轮牧实验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大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采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统的分室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轮牧实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轮牧并不一定能节约牧草。它可以在有限的草甸上控制绵羊生长速度或牧草消耗速度;使绵羊顺利地渡过冬春季,2)绵羊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 采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统的分室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轮牧实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轮牧并不一定能节约牧草。它可以在有限的草甸上控制绵羊生长速度或牧草消耗速度;使绵羊顺利地渡过冬春季,2)绵羊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放牧强度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 生态系统 轮牧实验 高寒牧区
下载PDF
土壤水分波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瑞 王平 +1 位作者 高永恒 马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高寒草地土壤经历着频繁的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为探索土壤水分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原状土柱模拟土壤由高含水量(60 cm3·cm-3)到低含水量(30 cm3·cm-3)再到高含水量(60 ...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高寒草地土壤经历着频繁的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为探索土壤水分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原状土柱模拟土壤由高含水量(60 cm3·cm-3)到低含水量(30 cm3·cm-3)再到高含水量(60 cm3·cm-3)的波动过程,各阶段持续时间相应为38、57和46 d,并以恒定含水量(60 cm3·cm-3)为对照,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的释放量及其与土壤温湿度、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波动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在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中,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指数关系;在开始的高含水量阶段,CO_2排放与DOC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在低含水量阶段,相关性不明显(P>0.05);土壤水分波动显著降低了N_2O的排放(P<0.05)。恒湿对照的N_2O通量与其土壤NH4+-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水分波动处理的N_2O通量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波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二氧化碳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的线性规划模型和最优化利用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义明 王祖望 +1 位作者 皮南林 周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8-55,共8页
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的线性规划模型和最优利用策略。以门源马场牧场的实际数据作为模型的一个例子,分别提出了藏羊、改良羊和牦牛的最优种群结构和最优出栏方案。在改良羊、藏羊、牦牛和马为主的牧场上,改良羊是牧场上... 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的线性规划模型和最优利用策略。以门源马场牧场的实际数据作为模型的一个例子,分别提出了藏羊、改良羊和牦牛的最优种群结构和最优出栏方案。在改良羊、藏羊、牦牛和马为主的牧场上,改良羊是牧场上的主要牲畜,牦牛和马保持其数量下限,藏羊全部淘汰。在藏羊、牦牛和马为主的牧场上,藏羊是牧场上的主要牲畜,牦牛和马保持其数量下限。按照线性规划模型方案经营,可提高经济收益,并减轻冬舂草场上牲畜的过多采食。价格分析说明青海省现行的畜产品价格体系需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 牲畜种群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和动态
20
作者 李义明 王祖望 +1 位作者 皮南林 周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22-326,共5页
本文用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及动态。模型考虑了更加精确的年龄组转移关系,出栏率是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目前,牲畜种群结构不合理,种群数量不能保持平衡。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 牲畜种群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