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ar influenced late Holocene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2
1
作者 HE YuXin LIU WeiGuo +7 位作者 ZHAO Cheng WANG Zheng WANG HuanYe LIU Yi QIN XianYan HU QiHou AN ZhiSheng LIU Zhong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1053-1059,共7页
Considerabl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xtend temperature records beyond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through proxy reconstructions,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past climate variability.Yet,the global c... Considerabl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xtend temperature records beyond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through proxy reconstructions,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past climate variability.Yet,the global coverage of existing temperature records is still limited,especially for some key regions like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for earlier times includ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MWP).Here we present decadally-resolved,alkenone-based,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two lakes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Characterized by marke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our record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MWP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modern period in this region.Further,our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within age uncertainty,can be well correlated with solar irradiance changes,suggesting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solar forcing and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at least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温度变化 晚全新世 太阳能 中世纪暖期 温度记录 气候变化 太阳辐照度
原文传递
Exceptional terrestrial warmth around 4200-2800 years ago 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Qingfeng Jiang Bowen Meng +10 位作者 Zheng Wang Peng Qian Jianan Zheng Jiawei Jiang Cheng Zhao Juzhi Hou Guanghui Dong Ji Shen Weiguo Liu Zhonghui Liu Fahu C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4期427-436,M0004,共11页
One of the Holocene abrupt events around 4200 years ago,lasting for~200 years,is thought to have caused cultural disruptions,yet terrestrial climatic status right after the cold/dry event remains poorly defined and is... One of the Holocene abrupt events around 4200 years ago,lasting for~200 years,is thought to have caused cultural disruptions,yet terrestrial climatic status right after the cold/dry event remains poorly defined and is often presumed that a generally cool condition prevailed during the Bronze Age(~4000-2200 years ago).Here we report an alkenone-based summer temperature record over the past~12,000 years,in addition to two updated alkenone records,from Northwest China,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climatic status right after the event.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ceptional terrestrial warmth,up to~6°C,occurred around 4200-2800 years ago during the Bronze Age,superimposed on the long-term Holocene cooling trend.The exceptional warmth in Northwest China,together with other climate anomalies elsewhere,suggests an unusual large-scale climatic reorganization at 4200-2800 years ago when solar activity remained high,with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climate background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s during the Bronze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temperature HOLOCENE The Bronze Age Northwest China alkenones
原文传递
长链烯酮化合物与生物化石 被引量:6
3
作者 唐运千 郑士龙 史继扬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20-28,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31孔岩芯样的长链烯酮化合物的分布与微体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的关系。烯酮化合物主要来自定鞭金藻的赫胥黎艾氏石Emilianisahuxleyi,其中C37∶2Me含量在31%~70%。... 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31孔岩芯样的长链烯酮化合物的分布与微体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的关系。烯酮化合物主要来自定鞭金藻的赫胥黎艾氏石Emilianisahuxleyi,其中C37∶2Me含量在31%~70%。应用C37的不饱和比值(U37k)计算了南海31孔柱状样的海水古温度,波动幅度在23.2~28.3℃之间,平均为25.3℃,低于该海域海水实测年平均温度(28.1℃)。U37k值的变化与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值分期有着对应的关系,亦可相应分成5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长链烯酮 微体古生物 生物化石 化合物
下载PDF
Kuroshio Intrusion Combined with Coastal Currents Affects Phytoplankt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by Lipid Biomarkers
4
作者 WANG Yaoyao BI Rong +5 位作者 GAO Jiawei ZHANG Hailong LI Li DING Yang JIN Gui’e ZHAO Meix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76-586,共11页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Kuroshio intrusion and the coastal currents.Our knowledge on the roles of both currents on phytoplankton spatial variations is still inadequate.Here...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Kuroshio intrusion and the coastal currents.Our knowledge on the roles of both currents on phytoplankton spatial variations is still inadequate.Here,w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and their proportions in surface suspended particles from 47 sites of the NSCS during summer of 2017 and 2019.Brassicasterol/epi-brassicasterol,dinosterol,and C37 alkenones were used as proxies of biomass for diatoms,dinoflagellates,and haptophytes,respectively,and their sum indicating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A three end-member mixing model was appli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nfluence extent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and the coastal current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uroshio intrusion and the coastal current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overall surface water masses in the study area;however,the two currents had distinct effect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For phytoplankton biomass,the eutrophic coastal currents were likely to b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while the impact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as weak and stimulat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only at certain boundary sites.For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s,the Kuroshio and its intrus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s of dinoflagellates and haptophytes.The proportion of diatoms sligh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stal currents.Our study quantifies the effects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coastal currents on phytoplankton in the NSCS in terms of hydrological parameters,providing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marginal sea-open ocean boundary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ROLS alkenones PHYTOPLANKT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KUROSHIO coastal currents
下载PDF
南海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长链烯酮来源与含量变化
5
作者 郑畅 金晓波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由海洋单细胞钙化藻类颗石藻生产,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分子标记物。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大气CO_(2)浓度的可靠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需要利用颗石大小对颗石藻生理参数b... 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由海洋单细胞钙化藻类颗石藻生产,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分子标记物。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大气CO_(2)浓度的可靠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需要利用颗石大小对颗石藻生理参数b值进行修正,因此需要厘清哪类颗石藻对烯酮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目前认为新生代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长链烯酮生产者为Noelaerhabdaceae科的颗石藻,包含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spp.,Reticulofenestra spp.,Cyclicargolithus spp.,但对它们具体的贡献程度仍然未知。因此,本文以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对比了沉积物中颗石与烯酮的绝对含量,发现Cyclicargolithus属的颗石丰度与烯酮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0.01),而Reticulofenestra spp.的相关性较弱(r=0.09,p=0.5)。研究认为早中新世长链烯酮的主要生产者为Cyclicargolithus属,Reticulofenestra属次之。此外,研究还测量了各颗石属种的长度,并估算了颗石藻细胞的直径。研究认为Cyclicargolithus属对烯酮的高贡献源于其较大的细胞直径。从长链烯酮生产者的种类、细胞体积及其生命过程处着眼,有利于评估应用碳同位素分馏重建海洋中CO_(2)浓度的可行性,对准确地还原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颗石藻 早中新世 IODP U1501站 南海
下载PDF
洗脱剂极性对沉积物长链烯酮硅胶柱层析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陈国生 孔德明 +2 位作者 邱梓惠 冯伟家 杨嘉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87,共6页
【目的】研究洗脱溶剂极性对海洋沉积物中C_(37)和C_(38)烯酮的柱层析分离效果及对重建古海表温度的影响,探寻能完全洗脱长链烯酮而不引入过多杂质的洗脱溶剂配比。【方法】通过改变正己烷(H)与二氯甲烷(D)体积比来调节洗脱液极性,按极... 【目的】研究洗脱溶剂极性对海洋沉积物中C_(37)和C_(38)烯酮的柱层析分离效果及对重建古海表温度的影响,探寻能完全洗脱长链烯酮而不引入过多杂质的洗脱溶剂配比。【方法】通过改变正己烷(H)与二氯甲烷(D)体积比来调节洗脱液极性,按极性从小到大对标准样品进行洗脱,并计算每种烯酮分子的洗脱量。【结果】当V_(H)∶V_(D)=8∶1时烯酮开始被洗脱出,到1∶2时可被完全洗脱。烯酮C_(38:2)Et最先被洗脱出,而C_(37:3)最后被洗脱出。各烯酮分子被洗脱量的峰值出现在不同极性的洗脱液,按极性排序为C_(38:2)Et<C_(38:3)Et<(C_(38:2)Me、C_(37:2))<C_(37:3)。【结论】洗脱液极性对不同烯酮分子洗脱效果有差异,如果C_(37)洗脱不完全,可能会使U_(37)^(k')偏大,导致换算的温度偏高。V_(H)∶V_(D)小于1∶2时,烯酮分子可被完全洗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海洋沉积物 柱层析 洗脱剂 硅胶柱
下载PDF
长链烯酮单体碳-14同位素分析技术进展与研究意义
7
作者 肖睿 包锐 邢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8-1271,共14页
生物标志物是研究古环境重建和物质循环理论的重要载体。针对海洋生物标志物的同位素研究是研究古海洋学与海洋元素循环理论的重要手段,应用国际先进的单体分子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技术开展海洋环境演变和碳循环相关研究有着重要... 生物标志物是研究古环境重建和物质循环理论的重要载体。针对海洋生物标志物的同位素研究是研究古海洋学与海洋元素循环理论的重要手段,应用国际先进的单体分子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技术开展海洋环境演变和碳循环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分析能够反映海洋搬运作用对有机质沉积过程的影响,对生物标志物重建古环境等应用提出了新认识,并为建立利用有机质进行沉积物定年的方法奠定基础,也为建立海洋环境变迁和海洋碳循环模型提供进一步的年龄约束。因此,有必要对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的测定与研究意义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综合介绍了2种关键的长链烯酮单体的分离提纯技术、1种重要的烯酮单体分离技术和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分析及计算方法,以及长链烯酮单体分离提纯的过程空白评估方法;并总结了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分析技术在海洋学中的指示意义:①间接地指示海洋搬运作用;②示踪海洋碳库;③具有改进沉积物年代学和古环境指标的潜力。最后,提出了应用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解决海洋碳循环的几点核心科学问题。系统地总结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技术特点与典型范例,对未来在中国近海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 放射性碳同位素 碳-14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长链烯酮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木 刘卫国 +1 位作者 郑卓 柳中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9-1210,共12页
近年来,U_(37)^(K')长链烯酮古温度指标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湖泊沉积物的研究中。综合分析我国西风区的湖泊沉积物记录,U_(37)^(K')对全新世暖期的记录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高达0.9的异常值出现,即湖泊表层水温在全新世超过30℃... 近年来,U_(37)^(K')长链烯酮古温度指标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湖泊沉积物的研究中。综合分析我国西风区的湖泊沉积物记录,U_(37)^(K')对全新世暖期的记录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高达0.9的异常值出现,即湖泊表层水温在全新世超过30℃,这在气候意义上很难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U_(37)^(K')在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的应用条件,文章对玛纳斯湖西岸的三处晚全新世湖滨沉积物钻孔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首次确认了新疆玛纳斯湖湖泊沉积物中存在长链烯酮。通过分析U_(37)^(K')记录与长链烯酮含量的关系,并与其他西风区湖泊烯酮记录进行对比,发现长链烯酮的含量与干旱区湖泊的湖水位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长链烯酮含量的高低指示着湖水位的高低;同时,U_(37)^(K')记录与长链烯酮含量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异常高的U_(37)^(K')值总是伴随着较低的烯酮含量(<100ng/g干样),即产生于湖滨相或湖泊接近于干涸状态。由此,本文认为湖水位较低时,湖泊水体差异升温和长链烯酮的选择性分解可能是导致较高U_(37)^(K')出现的原因;这样的U_(37)^(K')记录是不可靠的,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古温度,但仍可用于反应冷暖趋势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湖泊沉积物 长链烯酮 湖水位 古温度重建
原文传递
内蒙古湖洞察汗淖(碱)湖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阳学贤 盛国英 +1 位作者 卢家烂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36-544,共9页
湖洞察汗淖(碱)湖是一个高盐度碱性湖泊,其沉积物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生物标志物组合,以长链不饱和脂肪酮和乙基甾醚同时存在为特征。该湖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双源性,且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沉积... 湖洞察汗淖(碱)湖是一个高盐度碱性湖泊,其沉积物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生物标志物组合,以长链不饱和脂肪酮和乙基甾醚同时存在为特征。该湖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双源性,且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沉积环境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湖洞察汗淖湖 沉积物 生物标志物 古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长链不饱和烯酮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明达 李秀美 +2 位作者 梁洁 张闻璟 侯居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2-1014,共13页
陆地温度的定量重建一直是古气候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古温度定量记录不仅可以为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提供验证,同时也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过去温度提供参考。长链不饱和烯酮化合物的发现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为古温度... 陆地温度的定量重建一直是古气候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古温度定量记录不仅可以为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提供验证,同时也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过去温度提供参考。长链不饱和烯酮化合物的发现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为古温度定量重建提供了可能。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东亚环境演变产生显著影响,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然而高质量的古气候定量记录在青藏高原仍十分缺乏,极大限制了对高原气候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近年来利用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重建水体温度在海洋及陆地湖泊环境得到了广泛应用。青藏高原湖泊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等特点,是利用长链烯酮开展古气候定量重建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湖泊长链烯酮研究手段及相关成果进行总结,以青藏高原湖泊烯酮研究现状为背景,对高原烯酮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物 长链不饱和烯酮 转换方程 定量重建
原文传递
近千年来青海湖水热变化再重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柳中晖 周爱锋 刘卫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4-981,共8页
中国近千年来的水文气候变化大致以暖期时季风区相对湿润而西北西风区相对干旱为特征,处在季风边缘区的青海湖对验证此特征因此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相互不一致的青海湖研究结果还时常出现,多数时候与沉积物年代及所采用指标的解释的不... 中国近千年来的水文气候变化大致以暖期时季风区相对湿润而西北西风区相对干旱为特征,处在季风边缘区的青海湖对验证此特征因此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相互不一致的青海湖研究结果还时常出现,多数时候与沉积物年代及所采用指标的解释的不确定性有关。本文重新分析了青海湖东部靠近沙岛水深5m处的一根2m的沉积柱里的有机指标,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长链烯酮Uk'37古温度指标、%C37:4古盐度指标和直链烷烃的水生植物比(Paq)指标显示当代暖期(1850~2000A.D.)和中世纪暖期(800~1400A.D.)时湖水相对温暖,盐度较低和湖水深度增加,而小冰期时(1400~1850A.D.)相反;并且中世纪暖期相对当代暖期要温暖湿润,证实了以前从湖心深水沉积柱获得的烯酮结果。本文结果也显示至少在盐度变化明显的青海湖长链烯酮古温度指标不包括C37:4可能更合理一些;另外,气候从冷到暖的转变过程中,湖水温度和盐度变化似乎不同步,可能与径流输入的突然性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湖泊沉积物 长链烯酮 古温度 古盐度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高压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痕量长链烯酮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松 孙青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建立了高压气相色谱快速分析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方法。选用快速分离色谱柱,对进样口压力、柱温箱程序升温速率进行优化,选择最佳的分析条件,使被测组分C37:2、C37:3和C37:4长链烯酮达到基线分离,仪器分析周期减少至40 min。方法精密度(R... 建立了高压气相色谱快速分析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方法。选用快速分离色谱柱,对进样口压力、柱温箱程序升温速率进行优化,选择最佳的分析条件,使被测组分C37:2、C37:3和C37:4长链烯酮达到基线分离,仪器分析周期减少至40 min。方法精密度(RSD,n=13)各长链烯酮均小于4%,检出限为10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气相色谱法 长链烯酮
下载PDF
湖相长链烯酮的分布特征(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柳中晖 刘卫国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942-949,共8页
长链烯酮已被广泛运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工作,对古海洋环境的重建尤为成功。最近几年里文献报到了长链烯酮存在于很多湖泊里,因此运用湖相烯酮重建陆相环境变迁有很大潜力。我们在这里总结已发现的世界及中国范围内的湖泊烯酮,并通... 长链烯酮已被广泛运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工作,对古海洋环境的重建尤为成功。最近几年里文献报到了长链烯酮存在于很多湖泊里,因此运用湖相烯酮重建陆相环境变迁有很大潜力。我们在这里总结已发现的世界及中国范围内的湖泊烯酮,并通过比较(1)是否存在C_(37∶4)烯酮(2)C_(37)与C_(38)烯酮的比值(3)是否存在C_(38)甲基烯酮,来评价湖相烯酮的组成特征是否有别于海相烯酮。我们也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湖相样品里一些干扰峰的存在会导致湖相烯酮的分布特征不能准确地鉴定。我们认为湖相烯酮的分布特征的确有别于海相烯酮,这样的区别可用于指示当时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湖相 海相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湖泊长链烯酮和中位酮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婷 王永莉 +6 位作者 魏志福 汪亘 何薇 马雪云 马贺 玉晓丽 李尚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6-1068,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交汇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开展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该区... 柴达木盆地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交汇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开展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该区长链烯酮和中位酮的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研究表明,青海湖、尕海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的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均含有长链烯酮系列化合物,并显示出C37优势模式。其中,尕海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具有相近的烯酮比值(C37/C38),暗示这3个湖泊可能具有相同的烯酮母源藻。而柴达木盆地湖泊中C37四不饱和烯酮含量(%C37:4指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青海湖和已发表的结论相矛盾,可能是由于湖泊中藻类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在可鲁克湖湖边湿地钻取了520 cm的沉积物岩芯,将岩芯的烯酮数据与可鲁克湖和青海湖已发表的烯酮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与采样的位置、烯酮母源藻物种效应和柴达木盆地湖泊的特殊自然条件有关。特别的是,本次研究在湖泊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钻孔中均检测出长链中位酮系列化合物(C31-16-one、C33-17-one和C35-18-one),且其表现为随着碳数增加,化合物丰度明显减小的变化趋势,即C31>C33>C35。通过与正构烷烃参数进行对比,发现C31-16-one可能来源于沉水植物,而C33-17-one和C35-18-one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贡献。在“8.2 ka”和“4.2 ka”冷事件中,C31-16-one的含量显著减小,而C33-17-one和C35-18-one增加,暗示中位酮系列化合物可能是指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中位酮 烯酮母源藻 有机质来源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16Ma以来南海北部海域古水温变化规律与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红艳 姜素华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5,共5页
长期以来古海洋表层古水温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很少涉及到2.5Ma之前。利用ODP 184航次1147和1148站位的获得的相关资料,并主要采用长链烯酮U3k7)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 O)两种方法,计算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然后,利用浮游有孔... 长期以来古海洋表层古水温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很少涉及到2.5Ma之前。利用ODP 184航次1147和1148站位的获得的相关资料,并主要采用长链烯酮U3k7)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 O)两种方法,计算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然后,利用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法计算16Ma以来的海水温度变化,探讨南海北部16Ma以来的古海水温度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水温总体趋势与全球气候发展相对应,在北半球冰盖形成时期,海水表层温度与代表高纬冰盖体积大小的底栖有孔虫δ18 O几乎同步变化,反映出南海热带海区古气候变化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研究低纬热带海区在全球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温 氧同位素 长链烯酮 底栖有孔虫 南海
下载PDF
第四纪气候突变研究的新工具——长链不饱和酮及其碳同位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宪伟 杜德文 韩贻兵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66-73,共8页
长链不饱和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第四纪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其不饱和指数UK37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 ( 1~ 1 0 0 0 a)定量刻划海水表层温度的灵敏变化 ,因而成为恢复古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识别气候突变事件的有效参数。长链不饱... 长链不饱和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第四纪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其不饱和指数UK37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 ( 1~ 1 0 0 0 a)定量刻划海水表层温度的灵敏变化 ,因而成为恢复古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识别气候突变事件的有效参数。长链不饱和酮分子的碳同位素与海水中的溶解 CO2 浓度之间具有确定的关系 ,因而可以用其定量恢复第四纪海水溶解 CO2 浓度和大气 CO2 分压。长链不饱和酮及其碳同位素已成为研究第四纪气候突变事件及驱动机制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不饱和酮 分子碳同位素 古气候 第四纪
下载PDF
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丹 RASHID Harunur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大量研究表明,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_(37)指数)可用于重建过去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然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实际温度与重建的SST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重建的温度是代表年均SST还是季节性温度都仍有争议。除了反... 大量研究表明,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_(37)指数)可用于重建过去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然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实际温度与重建的SST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重建的温度是代表年均SST还是季节性温度都仍有争议。除了反映温度,在受季节性海冰影响或SST较低的区域,长链烯酮C_(37:4)在C_(37)中的占比(%C_(37:4))还能为盐度变化提供重要信息,特别是在拉布拉多和格陵兰岛陆地边缘海域。在此总结了西北大西洋长链烯酮重建古海洋气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在使用U^(K’)_(37)重建SST时,需要考虑营养盐、横向平流、成岩作用以及烯酮母源的生长季节性等因素,认为%C_(37:4)有望用作重建过去海冰融水或海冰覆盖情况的替代指标,但季节性因素对烯酮重建古温的影响程度的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海洋表层温度 冰融水 烯酮%C_(37:4) 西北大西洋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毅 罗宇涵 +3 位作者 孙松 何毓新 柳中晖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深度段检出,76 cm深度以上基本消失;表明该区在5 100 cal.a BP前后气候开始由冷转暖,冰川消融,陆壳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同时大量的冰融水使湖泊逐渐淡化。沉积柱底部长链烯酮的检出阶段与东南极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相一致,而沉积柱36—30 cm(3 700—3 500 cal.a BP)深度段不饱和长链烯酮的痕量检出,则揭示了一个短暂的气候干冷、湖泊盐度升高的时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反映当地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湖生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拉斯曼丘陵 长链烯酮 正构烷烃 相对海平面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亚之 邹建军 +3 位作者 刘季花 高晶晶 施美娟 崔菁菁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47,共7页
建立了测定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方法,获得了优化的前处理条件、气相色谱检测条件。对定性定量方法及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评价。通过过程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对整个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 建立了测定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方法,获得了优化的前处理条件、气相色谱检测条件。对定性定量方法及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评价。通过过程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对整个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满足沉积物样品长链烯酮测定的要求:仪器的检测限分别为25.75ng/g和28.54ng/g;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86ng/g和95ng/g;平均回收率介于67%~89%,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33%和9.39%;精密度RSD(C37∶3)=14.07%,RSD(C37∶2)=13.17%。利用此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得的结果与布莱梅大学实验室所测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 长链烯酮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7
20
作者 南青云 李铁刚 +2 位作者 陈金霞 于心科 李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2-490,共9页
古生产力的精确重建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在重建古海洋生产力上有独到的优势。基于17个AMS14C年代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冲绳海槽南端MD05-2908孔(24°48.04′N,122°29.35... 古生产力的精确重建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在重建古海洋生产力上有独到的优势。基于17个AMS14C年代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冲绳海槽南端MD05-2908孔(24°48.04′N,122°29.35′E)沉积柱状样中的长链不饱和烯酮含量以及物质通量,并结合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数据恢复评价了南冲绳海槽古海洋生产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近7000aB.P.以来南冲绳海槽古生产力存在着显著波动。将海洋古生产力指标与全新世ITCZ南北移动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变化与ITCZ的南北移动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影响陆源物质的输入,从而改变海洋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造成生产力的高低变化;另一方面,ITCZ南北移动所造成的陆源物质输入冲淡了海洋生产力输入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因此在高陆源物质影响区单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有机碳的丰度评价古海洋生产力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靠性。此外,通过与高纬度气候记录的对比发现,南冲绳海槽海洋生产力的低值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冷事件基本一致,显示出高低纬度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00aB.P.以来 冲绳海槽 古生产力 不饱和烯酮 ITCZ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