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菌共生短程脱氮系统构建及污泥菌群结构分析
1
作者 包美玲 胡智泉 +4 位作者 张强 洪慧 邓俊 裴云霞 李炳堂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5-42,共8页
低C/N高氨氮废水的传统生物脱氮方法存在曝气能耗大、外加碳源量高等不足。将富集氨氧化菌(AOB)的短程硝化功能污泥与小球藻联合构建藻菌共生短程脱氮系统,研究挂膜方式和光照强度等因素对系统脱氮除磷效能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手... 低C/N高氨氮废水的传统生物脱氮方法存在曝气能耗大、外加碳源量高等不足。将富集氨氧化菌(AOB)的短程硝化功能污泥与小球藻联合构建藻菌共生短程脱氮系统,研究挂膜方式和光照强度等因素对系统脱氮除磷效能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分析微生物功能菌群结构,探究系统内的氮转化路径。结果表明:驯化污泥中氨氧化菌(AOB)相对丰度为19.31%,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在AOB中占比为94.41%,具有良好的短程硝化能力。藻菌共生系统实现了高效脱氮,在采用先接种污泥再接种微藻挂膜且设置光照强度为5000 lux时,其对模拟沼液的TN、TP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93.22%、82.38%。藻菌共生系统稳定运行37 d后,生物膜中微生物丰富度提高,陶厄氏菌属(Thauera)相对丰度达56.42%,成为反硝化优势菌种,AOB相对丰度减少至5.65%,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丰度仍极低,此时脱氮效率能够保持在90%以上。藻菌共生短程脱氮系统主要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约88.46%)和生物同化作用(约6.79%)实现高效脱氮,比传统生物脱氮技术节省反硝化碳源约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 系统构建 菌群结构 氮转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
原文传递
营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藻际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吕萍 李慧莉 +5 位作者 徐勇 郑效旭 黄振华 王聪 徐圣君 庄绪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02-4510,共9页
“菌-藻”体系在水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蓝藻水华时期的菌藻关系,研究了原位营养刺激后藻际微生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LB培养基可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抑藻率为86.49%;而乙酸钠、葡萄糖和柠檬酸钠可促进藻细胞生长... “菌-藻”体系在水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蓝藻水华时期的菌藻关系,研究了原位营养刺激后藻际微生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LB培养基可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抑藻率为86.49%;而乙酸钠、葡萄糖和柠檬酸钠可促进藻细胞生长,增长率均在50%以上.对LB培养基和蛋白胨刺激后的藻际细菌进行溶藻菌的筛选,共分离出6株具有强效抑藻作用的菌株,其中Bacillus sp. A1抑藻率高达97.55%. 16S rRNA高通量测序表明,向铜绿微囊藻中投加营养物质均可改变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并增加物种丰富度,添加LB培养基和蛋白胨可促使藻际细菌群落数量剧增.生理生化响应表明,藻细胞受LB培养基和蛋白胨胁迫后,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激增,细胞氧化损伤严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急剧上升后下降,抗氧化酶系统受损.扫描电镜显示,LB培养基可使藻细胞逐渐萎缩,最终破碎;而藻际细菌显著增多.因此,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水体进行适当的外部营养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溶藻菌原位抑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铜绿微囊藻 藻际环境 菌藻关系 溶藻细菌 抗氧化酶活性
原文传递
菌藻固定化技术及其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涵 孙宏 +3 位作者 吴逸飞 沈琦 汤江武 赵述淼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25,共5页
传统养殖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以悬浮态活性污泥法为主,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逐步改进了活性污泥法中水力停留时间长、抗冲击负荷差等弊端,但出水氮、磷和重金属的含量依然过高。随着新型菌、藻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功能藻类的加入解... 传统养殖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以悬浮态活性污泥法为主,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逐步改进了活性污泥法中水力停留时间长、抗冲击负荷差等弊端,但出水氮、磷和重金属的含量依然过高。随着新型菌、藻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功能藻类的加入解决了此类问题。本文就菌藻固定化技术进行综述,着重介绍最新的菌藻固定化技术及其特点、配伍反应器种类及其在养殖污水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菌藻固定化技术在养殖污水治理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反应器 养殖污水 菌藻
下载PDF
藻-菌系统中微藻生长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罗龙皂 曾凡健 田光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1,共7页
人工构建藻-菌系统,探讨培养系统密闭情况及搅拌速率、藻-菌初始接种比例和废水有机负荷对系统中微藻生长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搅拌速率、藻-菌初始接种比例和废水有机负荷3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 人工构建藻-菌系统,探讨培养系统密闭情况及搅拌速率、藻-菌初始接种比例和废水有机负荷对系统中微藻生长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搅拌速率、藻-菌初始接种比例和废水有机负荷3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系统密闭情况及搅拌速率、藻-菌初始接种比例和废水有机负荷均显著影响系统中微藻的生长,其中培养系统敞开更有利于微藻的生长。经响应面优化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搅拌速率1 574.29 r/min,菌-藻接种比例150∶1,有机负荷(以化学需氧量计)3 676.02 mg/L。在此条件下培养7 d后,微藻的生物量为5.68 g/L,与理论预测值(5.69 g/L)基本吻合。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藻-菌系统对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藻-菌系统 培养条件 响应面法 优化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小霞 解庆林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12-114,117,共4页
利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是一项资源化技术,也是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净化水质的机理和国内外利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菌藻共生 污水 高效藻类塘 固定化菌藻
下载PDF
“菌藻-菌”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牛曼 张小平 +1 位作者 王秀 肖贤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19-1822,共4页
在藻菌共生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与活性污泥的好氧池相结合形成的"菌藻-菌"系统中,对人工配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下,反应器进水、反应器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和CO2的浓度变化情况,以及系统对... 在藻菌共生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与活性污泥的好氧池相结合形成的"菌藻-菌"系统中,对人工配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下,反应器进水、反应器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和CO2的浓度变化情况,以及系统对COD、NH4+-N、PO43--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藻菌共生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可以通过系统中CO2和DO之间浓度变化的关系来反映;系统对COD、NH4+-N和PO43--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85.0%、73.1%和83.1%,与单独采用藻菌共生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处理相比,分别高出14.8%、7.3%和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菌”系统 光生物反应器 高浓度有机废水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藻菌共生系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穆寄林 马华继 熊振湖 《南平师专学报》 2005年第2期64-67,共4页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藻菌共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固定化 城市污水 除磷 脱氮 污水处理
下载PDF
生态塘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晓强 刘若鹏 申亮 《环境科技》 2010年第A02期107-110,共4页
传统的生态塘直接作为二级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污水,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容易引起自然水体的恶化。所以为了弥补城市二级出水与自然水体间的水质差距,研究将生态塘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形成一个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在此就生态塘处... 传统的生态塘直接作为二级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污水,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容易引起自然水体的恶化。所以为了弥补城市二级出水与自然水体间的水质差距,研究将生态塘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形成一个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在此就生态塘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技术现状等方面作简单综述,并指出了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塘 植物遴选 菌藻共生 曝气复氧
下载PDF
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机理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怡 张冰 +2 位作者 时文歆 朱易春 刘祖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96-1705,共10页
在非曝气条件下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和绿藻藻种,经过18d的培养,成功构建了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BGS).研究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与传统的AGS相比,ABGS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除污染效能和机械强度,说明ABGS的稳定性更优.对ABGS的... 在非曝气条件下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和绿藻藻种,经过18d的培养,成功构建了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BGS).研究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与传统的AGS相比,ABGS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除污染效能和机械强度,说明ABGS的稳定性更优.对ABGS的稳定性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特别是紧密结合层EPS(TB-EPS)中蛋白质(PN)含量明显增加,实验末期其含量增加至114.4mg/g MLSS,约为AGS的2.8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进一步分析EPS的组分,结果表明TB-EPS中氨基酸、色氨酸、芳香族蛋白质、络氨酸和色氨酸类物质是维持颗粒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 ABGS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更高,原核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真核生物绿藻门(Chlorophyta)的富集有利于加强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ABGS) 稳定性 胞外聚合物(EPS)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小球藻—芽孢杆菌共生体系处理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华光 赵玥 +2 位作者 谭炯 王文静 景连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提高微藻处理污水的效率,将具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球藻,与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的两株芽孢杆菌SL1和SL2,分别构建小球藻-芽孢杆菌的藻菌共生体系: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和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配制污水的处理.结果显示... 为提高微藻处理污水的效率,将具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球藻,与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的两株芽孢杆菌SL1和SL2,分别构建小球藻-芽孢杆菌的藻菌共生体系: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和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配制污水的处理.结果显示,小球藻能够适应于所配制的高营养盐污水;芽孢杆菌SL2可以促进小球藻生长;无菌的小球藻对TN、NH4+-N、TP和CODCr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5.7%,45.0%,37.9%和76.7%;而小球藻-芽孢杆菌SL1对TN、NH4+-N和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2.0%,92.0%和81.3%;小球藻-芽孢杆菌SL2对TN,NH4+-N,TP和CODCr的去除效率为76.0%,72.0%,85.3%和94.3%.结果暗示,小球藻-芽孢杆菌共生体系比单纯微藻能更好去除垃圾渗滤液所配制的污水中氮、磷和CODCr,芽孢杆菌SL2可以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在污水处理行业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芽孢杆菌 藻菌共生系统 化学需氧量
下载PDF
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藻菌球的制备及其对碱性橙Ⅱ的降解
11
作者 赵联芳 丁奎元 于雪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1-792,共12页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活性炭、CaCl_(2)质量浓度分别为2.58%、0.838%、2%;固定化生物量为1.139%(质量浓度),泥和藻的质量比为2:1;固定化时间为14h.当进水染料浓度在50~250mg/L,进水pH值在6~10.5范围内,脱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TOC的去除率在74%~90%之间.由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图谱和GC-MS扫描图谱可知,碱性橙Ⅱ中的氮氮双键、共轭体系以及苯环结构均被破坏,发生脱色降解反应,实现了对该偶氮染料的矿化.藻菌球经过5次重复利用,仍可保持较高的脱色率和TOC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固定化 响应面法 碱性橙Ⅱ 降解过程
下载PDF
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对微污染水体净化效果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晓强 刘若鹏 王鹤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83,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方法,将一种生态塘与人工湿地的新型复合模式应用于北京某公园的湖水经社会景观循环后成为微污染水体的预处理,形成一个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以削弱微污染水体对自然受纳水体的不利影响。试验进行5个月的结果表明,景观水体... 采用人工模拟方法,将一种生态塘与人工湿地的新型复合模式应用于北京某公园的湖水经社会景观循环后成为微污染水体的预处理,形成一个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以削弱微污染水体对自然受纳水体的不利影响。试验进行5个月的结果表明,景观水体型生态屏障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夏季对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5.2%~73.6%、62.5%~66.0%和70.0%~80.0%,出水水质达到GB 3838-2002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秋季处理后出水COD、TN和TP的含量也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并营造了具有环境美学与观赏价值的人工景观水体,发挥了水资源效益与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塘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菌藻共生 微污染水体
下载PDF
藻菌比对低碳氮生活污水处理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兴冠 宁惠婕 +1 位作者 刘金金 简文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究小球藻与活性污泥混合形成藻菌共生体系的最优藻菌比例,使得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方法取6个1L三角烧瓶,放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内培养,接种的初始生物质量浓度为0.45g/L,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接种质量比为6∶1,3∶... 目的探究小球藻与活性污泥混合形成藻菌共生体系的最优藻菌比例,使得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方法取6个1L三角烧瓶,放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内培养,接种的初始生物质量浓度为0.45g/L,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接种质量比为6∶1,3∶1,1∶1,1∶3,1∶6,0∶1;设置温度为26℃;光暗比为12∶12;反应周期为3d。分析不同比例藻菌共生体系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中氨氮、COD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藻菌共生反应体系对氨氮,COD,总磷的去除率普遍较好,均优于纯活性污泥反应器去除效果。其中藻菌质量比为3∶1的藻菌共生体系去除效率最高,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9.7%,对COD的去除率达到76.3%,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90.5%。结论藻菌共生体系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纯活性污泥反应器,活性污泥对COD和氨氮有很好的降解作用,小球藻对氮磷有高同化作用,同时活性污泥会促进小球藻对氮磷的吸收合成自身生物质,达到互利共生的状态,具有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很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藻菌比 藻菌共生体系 低碳氮比生活污水
下载PDF
微藻曝气强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工艺性能
14
作者 刘春爽 张璐遥 +5 位作者 尹海 李世文 王明艳 刘力嘉 王胜渊 孙志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191,共7页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R),在温度为30℃条件下,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基础上耦合小球藻构建藻菌耦合生物膜体系,通过改变光照时长和曝气量组合条件的运行方式共运行85 d,分析组合条件下体系的脱氮性能、藻菌耦合体系特性和...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R),在温度为30℃条件下,在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基础上耦合小球藻构建藻菌耦合生物膜体系,通过改变光照时长和曝气量组合条件的运行方式共运行85 d,分析组合条件下体系的脱氮性能、藻菌耦合体系特性和氮转化路径,以得到最佳脱氮条件及藻菌耦合脱氮机制。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400±50) mg/L时,光暗比(单位为h/h)设置为6/4,曝气强度为200 mL/min时,脱氮效果最好,NH4+-N及总氮平均去除率最高可达92.31%和87.56%;藻菌耦合体系运行过程中污泥质量浓度与小球藻干重calgae比始终约为5.5,表明生物膜中藻类和细菌的比例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并形成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集中在生物膜外部的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硝化细菌消耗,因此产生的厌氧环境和亚硝酸盐底物来维持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在氮的去除机制中,生物吸收量约占45.71%,PN/A(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过程N2的生成量及氮损失约占5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藻菌耦合体系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 生物膜 自养脱氮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藻菌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条件研究
15
作者 母锐敏 于格江 +2 位作者 祁峰 马桂霞 贾延天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7-53,共7页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污水深度处理时的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藻菌共生系统污水处理的能力。文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中的曝气量和CO_(2)体积分数,分析响应面法对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去除率。结果表明...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污水深度处理时的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藻菌共生系统污水处理的能力。文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中的曝气量和CO_(2)体积分数,分析响应面法对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NH_(3)-N)的去除率受到曝气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更容易受到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预测的最优曝气条件为曝气量0.639 L/min、CO_(2)体积分数3.849%,在此条件下,TN、TP、NH_(3)-N、COD在2 d内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70.040%、72.925%、100%和83.6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污水处理 曝气量 CO_(2)体积分数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新一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微藻-菌颗粒污泥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宇 饶志 +3 位作者 侯欢 时亚飞 皮科武 汪淑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1-210,共10页
微藻-菌颗粒污泥(ABGS)系统通过微藻和细菌的耦合关系,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无需机械曝气供氧,在降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收获高附加值物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微藻-菌颗粒污泥(ABGS)系统通过微藻和细菌的耦合关系,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无需机械曝气供氧,在降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收获高附加值物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该文综述了ABGS系统中微藻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ABGS形成的因素,系统总结了ABGS处理污水的机理,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菌颗粒污泥 共生系统 污水处理 重金属
下载PDF
光照对光能自养生物膜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操家顺 陆文涛 +3 位作者 冯骞 薛朝霞 方芳 王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3,28,共5页
使用平板培养装置,通过控制光照度、流速及水温等条件来培养光能自养生物膜,着重研究了光照对光能自养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度对光能自养生物膜生长的影响显著。Gompertz模型对生物膜相对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分... 使用平板培养装置,通过控制光照度、流速及水温等条件来培养光能自养生物膜,着重研究了光照对光能自养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度对光能自养生物膜生长的影响显著。Gompertz模型对生物膜相对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分别为0.998、0.992、0.994。在光照度为4 500、3 000、1 500 lx的条件下,光能自养生物膜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分别为13.96%、9.65%、6.37%,初始沉降期分别为4.37、8.15、8.22 d。在4 500 lx光照度下,单位面积生物膜的COD含量达到了6 310 mg/m2。因此,通过控制光照度可有效控制光能自养生物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自养生物膜 菌藻共生 平板反应器 光照度 Gompertz模型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藻菌共生系统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母锐敏 贾延天 +2 位作者 祁峰 刘乐然 郭清杨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29-36,共8页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相比于活性污泥法,藻菌共生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更加高效。文章选用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生系统,针对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在...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相比于活性污泥法,藻菌共生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更加高效。文章选用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生系统,针对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方面,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光照强度、曝气量、CO2体积分数对藻菌共生系统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5000 lx,曝气量为0.6 L/min,CO2体积分数为10%时,藻菌共生系统拥有最佳的去除效率;而在响应面方面,当最优条件为光照强度为5000 lx,曝气量为0.6 L/min,CO2为10.5%时,得到的结论与单因素分析实验基本一致;NH3-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97.3%、96.4%,而且持续的曝气避免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活性污泥法的复杂工艺起到了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响应面优化实验 氮磷去除
下载PDF
双核钴(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
19
作者 焦元红 张前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15-117,共3页
合成了八齿配体1,1,4,7,7-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基三胺(DTPB)及其双核钴配合物[Co2(DTPB)(NO3)2](NO3)2.2H2O,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循环伏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测试了配合物催化邻苯二酚的活性.
关键词 合成 表征 钴双核配合物
下载PDF
利用死端式膜截留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研究
20
作者 张剑桥 金文标 +1 位作者 迟惠中 齐增禄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122,共5页
采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的微藻进行截留,通过调节反应器内藻类的停留时间和繁殖时间的关系,从4种膜组件中优选出膜组件及其工况,并考察了利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截留效果,并进行了浓差极化及反冲洗实验。结果表... 采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的微藻进行截留,通过调节反应器内藻类的停留时间和繁殖时间的关系,从4种膜组件中优选出膜组件及其工况,并考察了利用死端式膜法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的截留效果,并进行了浓差极化及反冲洗实验。结果表明,4种膜组件对微藻的截留率均可达到100%,且截留后藻类的生长活性保持率在85.7%以上。0.4μm聚乙烯中空纤维膜以膜通量大、能耗低和膜污染速率慢等性能被确定为死端式膜法微藻截留的最优膜组件,其优化工况点:曝气量30 m^3/(m^3·h),蠕动泵的输出功率8 W/m^3。死端过滤时,膜通量下降主要是膜表面滤饼层作用的结果,而影响出水流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曝气量的大小,通过反冲洗和40 k Hz超声波震动能够有效控制膜污染,其中超声开停时间分别为5、10 min、功率为7.5 W/L时膜污染的控制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死端过滤 藻菌共生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