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蒲柏何以喜欢中国园林——兼谈洛夫乔伊的“不规则之美”说及其悖论
1
作者 胡玉明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中国造园艺术在英国的影响是与孔子学说的西传分不开的。英国人认为孔子学说与他们的自然神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反对神的启示,主张向自然学习,中国的孔子学说因其历史悠久而更胜一筹。经过英国自然神论的文化调适,中国的语言、政治... 中国造园艺术在英国的影响是与孔子学说的西传分不开的。英国人认为孔子学说与他们的自然神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反对神的启示,主张向自然学习,中国的孔子学说因其历史悠久而更胜一筹。经过英国自然神论的文化调适,中国的语言、政治、宗教和艺术都被视为“自然的”。蒲柏认为中国园林是一片“伟大的荒野”,中国园师凭借高超的匠艺再现了自然的“原初状态”和上帝造化的“普遍秩序”。在人工中见自然,这是中国造园艺术与蒲柏的新古典主义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造园艺术之所以能在英国产生深远影响,原因在于它的“自然性”,而不是“不规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柏 洛夫乔伊 中国园林 不规则之美 自然神论
下载PDF
论中西田园诗的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屈俊玲 《商洛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以陶渊明为代表,而英国的田园诗诗人主要是以蒲柏和罗杰斯为代表。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村原始、自然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作者饱经坎坷、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向往田园生活;而西方的田园诗只是描写大... 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以陶渊明为代表,而英国的田园诗诗人主要是以蒲柏和罗杰斯为代表。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村原始、自然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作者饱经坎坷、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向往田园生活;而西方的田园诗只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谐、秀丽的景色,讴歌大自然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园诗 陶渊明 alexander pope Samuel ROGERS 差异
下载PDF
关于牛顿“碑文”翻译的一个争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隆寅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0-12,共3页
诗人蒲柏曾给牛顿拟过一个碑文,后来虽未予采用,但该诗却流传甚广,很多关于牛顿的文章都引用过它。其后,另一个英国诗人J.C.斯奎尔,按同样的形式又续了一首诗。对于后一首诗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曾经引起了一场很热烈的争论。
关键词 牛顿碑文 蒲柏 斯奎尔 续诗 爱因斯坦
下载PDF
重读蒲柏的英雄滑稽诗《夺发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生茂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5-77,共3页
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作为英国启蒙时代的代表,推崇理性主义。十九世纪,他的名声一度跌落;20世纪以来,他因其诗歌的高度艺术性重振声名。尤其是《夺发记》,成为戏仿史诗的经典,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解史诗和传统诗歌的上乘... 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作为英国启蒙时代的代表,推崇理性主义。十九世纪,他的名声一度跌落;20世纪以来,他因其诗歌的高度艺术性重振声名。尤其是《夺发记》,成为戏仿史诗的经典,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解史诗和传统诗歌的上乘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蒲柏 《夺发记》 英雄滑稽诗 戏仿
下载PDF
亚历山大·蒲伯与英雄双韵体(英文)
5
作者 何津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1期192-193,共2页
亚历山大·蒲伯是英国启蒙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其讽刺诗篇和翻译荷马史诗而闻名。英雄双韵体指连续两行压韵的五音步抑扬格,是18世纪英国流行的诗歌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亚历山大·蒲伯将英雄双韵体推向了完美。
关键词 亚历山大·蒲伯 英雄双韵体 诗歌
下载PDF
《论人》哲学思想解析(英文)
6
作者 何津 《海外英语》 2015年第4期92-93,96,共3页
《论人》是亚历山大·蒲伯献给博林布鲁克男爵的一首用英雄双韵体写成的哲理诗。在这首长诗中,蒲伯从宇宙、社会、个体和幸福四个角度论述了人的属性和地位,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盛行的自然神论的观点。
关键词 亚历山大·蒲伯 《论人》 哲学思想
下载PDF
论蒲伯《夺发记》的道德主题
7
作者 马弦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89,共5页
《夺发记》是18世纪初诗人蒲伯的一首著名仿英雄体叙事诗。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一套被批评家们称为“机关”的手法,建构了一个由精灵、仙子、鬼怪等构成的超自然的虚拟世界。作者主要借助于两类具有极端特征的精灵——“气精”与“地精”,... 《夺发记》是18世纪初诗人蒲伯的一首著名仿英雄体叙事诗。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一套被批评家们称为“机关”的手法,建构了一个由精灵、仙子、鬼怪等构成的超自然的虚拟世界。作者主要借助于两类具有极端特征的精灵——“气精”与“地精”,展开丰富而惊人的想象,叙述他们分别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并通过他们的观察视角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象征性行为,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贝林达以及她所属的上流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与道德实质,完成了作者对于诗歌的道德主题的揭示,即社会交往中人们对于诚实规则与节制规则的遵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伯 《夺发记》 道德主题
下载PDF
中国瓷器研究在西方的肇建:以19-20世纪之交为中心
8
作者 张睿锜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9,133,134,共15页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外销瓷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所追捧的器物,并形成了“中国风”的热潮。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科学主义精神的兴起和中国本土瓷器的大量外流,以英法两国为主的欧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系统化研究。在19世纪末到20世...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外销瓷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所追捧的器物,并形成了“中国风”的热潮。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科学主义精神的兴起和中国本土瓷器的大量外流,以英法两国为主的欧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系统化研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学者们集中关注于瓷器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并提出了“元青花”“过渡期”和“空白期”等沿用至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瓷器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的建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研究 斯蒂芬·布绍尔 罗伯特·霍布森 亚历山大·波普
原文传递
文学阐释与伦理思想体系建构——国内蒲柏研究学术史上的《蒲柏诗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礼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9-162,共4页
蒲柏在国内学界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由于新古典主义阐释定见的影响,其作品中的道德因素也未得到足够论述。马弦的《蒲柏诗歌研究》关注蒲柏诗歌中的道德主题,辨析与建构出蒲柏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以"和谐"为基调,以"... 蒲柏在国内学界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由于新古典主义阐释定见的影响,其作品中的道德因素也未得到足够论述。马弦的《蒲柏诗歌研究》关注蒲柏诗歌中的道德主题,辨析与建构出蒲柏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以"和谐"为基调,以"自然"、"理性"、"中庸"和"秩序"为支柱的伦理思想体系。《蒲柏诗歌研究》以厚重大气的风格为国内蒲柏学术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柏 学术史 《蒲柏诗歌研究》
原文传递
论蒲伯“温沙森林”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1,89,共6页
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伯的早期作品“温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伯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 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伯的早期作品“温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伯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的种种杂乱、不协调和非理性现象,以及对英国社会生活中某些政治与历史事件的议论和回顾,蒲伯阐述与论证了他的“和谐”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伯 “温沙森林” “和谐”
下载PDF
徘徊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贝琳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0,共5页
亚历山大·蒲柏在《夺发记》中塑造的贝琳达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 1 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本文揭示了贝琳达所处的两个不同世界 ,即神化了的自我主宰的世界和他者化了的真实世界 ,指出了她对两者的矛盾态度 ,并分析了贝琳... 亚历山大·蒲柏在《夺发记》中塑造的贝琳达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 1 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本文揭示了贝琳达所处的两个不同世界 ,即神化了的自我主宰的世界和他者化了的真实世界 ,指出了她对两者的矛盾态度 ,并分析了贝琳达最终没能将自我融入他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英国文学 人物形象 神化 真实 揭示 矛盾 亚历山大 塑造
下载PDF
文化焦虑与《夺发记》中的两个祭坛(英文)
12
作者 朴宰永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0,共11页
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蒲柏的《夺发记》反映了蒲柏时代的英国文化,但他们多关注诗歌中的"次要因素",而本文则试图揭示,英国 18 世纪对于奢靡消费主义的文化忧虑并非出于对铺张奢侈的生活方式的忧虑,而是与当时英国两种普遍的观... 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蒲柏的《夺发记》反映了蒲柏时代的英国文化,但他们多关注诗歌中的"次要因素",而本文则试图揭示,英国 18 世纪对于奢靡消费主义的文化忧虑并非出于对铺张奢侈的生活方式的忧虑,而是与当时英国两种普遍的观念密切相关,即英国受制于法国文化、英法之间贸易不平等。本文通过聚焦于作品中男爵和贝琳达各自的祭坛,重点分析了两个祭坛分别代表法、英两国的象征意义,认为蒲柏运用这两个祭坛讽刺性地反映了 18 世纪初期英法之间的文化对峙和英国的文化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蒲柏 《夺发记》 文化焦虑文化殖民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