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现代文明的多维反思——艾青前期诗歌中的现代城市意象分析 |
郑鹏飞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2
|
“动”的精神与艾青诗歌的审美开拓 |
丁晓妮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3
|
艾青诗歌的象征美 |
雷丽平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2 |
2
|
|
4
|
30年代左翼诗歌视野中的都市 |
张林杰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5
|
论艾青诗风的流变 |
雷丽平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3 |
0 |
|
6
|
比较视域下《艾青诗选》英译本的国族形象建构 |
车天宜
龚敏律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1979年之后艾青的法译与接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话融合 |
潘淋青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色彩与情感:艾青诗歌中的“色彩体系”及其忧郁诗风的表现 |
李妮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9
|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0
|
艾青诗歌创世象征历程——论象征主义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
范兰德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1
|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构建意象形象的戏剧场景之美 |
夏玲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4
|
|
12
|
政治抒情诗: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实践方式 |
杨经建
辛捷璐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3
|
吹芦笛的诗人和吹号角的诗人——艾青、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论 |
杨景春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
2002 |
2
|
|
14
|
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初探 |
骆寒超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3
|
|
15
|
从三维视野看政治抒情诗的“得”与“失”——以艾青为中心 |
杜雪琴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6
|
艾青的新诗批评体系 |
宋琦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7
|
“艾青体”诗歌及其诗史建构 |
张有根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8
|
从艾青的创作实践看其意象理论 |
郑红梅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9
|
试论艾青诗歌的形象性与哲理性 |
王颖怡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20
|
饱经忧患后的深沉歌唱——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艺术 |
来华强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