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42
1
作者 谢花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典型农牧交错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1985—2000年有50%以上的总土地面积受到沙化和土壤侵蚀的危害,中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和东部地区的土地沙化依然严重;研究区1985... 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典型农牧交错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1985—2000年有50%以上的总土地面积受到沙化和土壤侵蚀的危害,中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和东部地区的土地沙化依然严重;研究区1985年和2000年平均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2.70和2.66,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处在不安全等级;1985年和2000年各生态安全等级分布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欠安全>极不安全>较安全>不安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 GIS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白城市为例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茹 戴文婷 +1 位作者 刘兆顺 董霁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9-266,共8页
白城市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解其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模型,共选取21个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2年白城市及其所辖5个县区土地生态安全变化... 白城市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解其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模型,共选取21个指标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2年白城市及其所辖5个县区土地生态安全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各县(市、区)土地生态压力—状态—响应情况不同,镇赉县、大安县及洮北区土地生态压力安全值较高,对安全综合值贡献率在38%以上;洮南市土地生态状态安全值较高,贡献率在36%以上;通榆县土地生态压力—状态—响应安全值分布比较均衡,贡献比为35∶34∶31。(2)2007—2012年,白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由0.712 2提高至0.780 4,土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土地安全等级仍处于敏感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3)白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有赖于实施有效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规模;引进人才,鼓励农民发展新型绿色农业,减轻土地污染压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促进土地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生态 安全评价 PSR模型 白城市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19
3
作者 韩锦辉 赵文晋 +1 位作者 杨天通 王斯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9-284,291,共7页
为了解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主要障碍因子,从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组合权重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 为了解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主要障碍因子,从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组合权重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4年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贴近度由0.335 5增加到0.632 0,可持续利用水平由"较低水平"上升为"较高水平"。(2)从长远分析,经济可行性障碍度总体呈下降态势,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障碍度和社会可接受性障碍度总体呈上升态势。(3)影响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草原覆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等。为了促进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在控制人口增速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有效控制草原退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可持续利用 改进TOPSIS法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鲁湘 张增祥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划分标...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边界确定 土地利用 进展 空间分析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场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建兵 李晓媛 王振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6-219,共4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1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40a来气候的交化及其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受气候暖干化,以及超载过牧、草地鼠...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1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40a来气候的交化及其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受气候暖干化,以及超载过牧、草地鼠虫害、滥挖乱垦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内牧草产量下降,牧草群体结构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琉,草场退化现象B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气候交化 草场植被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书兴 王筱 +4 位作者 马琳 吴欣明 石永红 王学敏 赵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7-1524,共8页
为调节农牧交错带种植结构,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本研究以山西朔州引进的18个青贮玉米(Zea mays)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产性能方面,‘新饲玉14号’生物产量最高(P<... 为调节农牧交错带种植结构,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本研究以山西朔州引进的18个青贮玉米(Zea mays)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产性能方面,‘新饲玉14号’生物产量最高(P<0.05),‘重垦166’株高表现较好,达318.20 cm,穗比重达50%以上的是‘吉单50’和‘屯玉556’。饲草品质方面,‘金岭青贮10’、‘先玉1321’、‘屯玉358’、‘屯玉556’、‘CP1685’、‘东科301’和‘迪卡625’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达到一级青贮标准;‘屯玉358’的饲草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值最高。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表明‘大京九4059’、‘正大1473’和‘迪卡625’适合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青贮玉米 相对饲用价值 饲草分级指数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农牧交错带栗钙土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5 位作者 刘小月 张君 李焕春 黄洁 景宇鹏 段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2-560,共9页
探究干旱栗钙土土壤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特征,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农田合理培肥和科学评估施肥效果提供依据。依托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轮作定位施肥试验(2004—2019年),分析... 探究干旱栗钙土土壤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特征,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农田合理培肥和科学评估施肥效果提供依据。依托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轮作定位施肥试验(2004—2019年),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牧交错带栗钙土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而不平衡施肥(如NP、NK、PK、N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容重有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施用>化肥平衡施用>化肥不平衡施用>不施肥;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细菌数量显著提高108.36%~118.92%,真菌数量提高27.68%~50.46%,放线菌数量提高35.43%~40.25%;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用化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尤以有机肥与化肥两者配施联用效果最好。以合理氮、磷、钾多元素配比施用对农牧交错带干旱栗钙土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不平衡施肥土壤性状也有所改善,而长期不施肥土壤性状明显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农牧交错带 土壤性状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聚落的格局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以扎鲁特旗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斯琴朝克图 房艳刚 乌兰图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80,共6页
现代化进程中,农牧交错带聚落的形成、演变及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文中利用地图资料、统计资料、深度访谈资料、地名志及地方志等资料建立聚落数据库,基于个案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扎鲁特旗聚落格局与形成。研究发现:牧村小且稀疏,... 现代化进程中,农牧交错带聚落的形成、演变及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文中利用地图资料、统计资料、深度访谈资料、地名志及地方志等资料建立聚落数据库,基于个案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扎鲁特旗聚落格局与形成。研究发现:牧村小且稀疏,蒙古族居多;半农半牧村规模适中,分布不均,蒙汉杂居;农业村大且密集,汉族居多。聚落形成经过四个阶段,即择优生成期(1932年前);缓慢增长期(1932-1949年);快速扩展期(1949-1980年);形成回落期(1980年后)。农牧交错带的聚落形成过程中,聚落类型、布局、景观在不断地变迁,对当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目前,农牧交错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聚落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聚落 聚落变迁 内蒙古 扎鲁特旗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永恒 周雨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带来新机遇。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化与旅游的良好融合有助于讲好“黄河故事”,推进乡村振兴,彰显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定位。但目前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 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带来新机遇。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化与旅游的良好融合有助于讲好“黄河故事”,推进乡村振兴,彰显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定位。但目前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资源发掘不充分、文旅产品品质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牧+文旅”融合发展。在充分挖掘农牧文化深层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引领、区域协同、产品提质、人才增量的文旅融合路径,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牧交错带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与干旱发生趋势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瞳 黄河清 +1 位作者 闫慧敏 贾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0-947,共8页
过去50多年来,环境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增温明显且干旱频发,对生态系统和农牧民的生计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认识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对准确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事件及政策调整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序距平分析法... 过去50多年来,环境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增温明显且干旱频发,对生态系统和农牧民的生计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认识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对准确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事件及政策调整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序距平分析法与基于分形理论的重标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6个站点1956年-2009期间降水变化过程及其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过去54年间的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与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基本一致,但春季降水量略有上升;在1年与5年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均呈剧烈波动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5年时间尺度上,Hurst指数在整个研究区域上的平均值比其在1年时间尺度上的平均值更接近于1.0,即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降水过程的自相关性、持续性增强明显。在10年尺度上,研究区全年少水期的出现即距平值为负值的持续时间长约10年,而春季少水期出现的持续时间则可能长达20.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降水持续性 干旱Hurst指数
原文传递
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牦牛、犏牛易地育肥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志娟 张相锋 董世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饲喂Ⅰ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传统精料配制方式饲喂)提高了32.43%,增重率提高了5.0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6.98%,增重率提高了3.81%,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Ⅰ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9.26%,增重率提高了6.9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8.82%,增重率提高了6.21%,增重效果显著(P<0.05)。因此,在临夏地区推行农牧系统耦合、易地育肥牦牛和犏牛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耕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减轻草原牧区的载畜压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农牧交错区 牦牛/犏牛 易地育肥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军 逄诗超 李海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6-19,24,共5页
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 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农牧交互区中农业区和草原区适合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未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保护性耕作 农田 草原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13
作者 吴叶礼 闵雪 +4 位作者 赛硕 杨之恒 邹旭 张英 丁国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78,共6页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松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别为7.72、7.16、4.16、15.59和15.84 g/kg,全氮(TN)含量分别为1.12、0.58、1.27、1.23和0.87 g/kg,全磷(TP)含量分别为0.24、0.20、0.31、0.14和0.25 g/kg,均低于我国表层土壤SOC、TN和TP平均水平,土壤肥力较低。(2)除杨树林外,各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SOC含量均大于草地,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草地>杨树。杨树林的土壤TN和TP含量在各个土层深度均最高;油松在0~20 cm土层中的土壤TN含量大于草地;樟子松的土壤TN含量在50~100 cm土层中大于草地,柠条最低且始终低于草地。除杨树林外,其余人工植被的土壤TP含量均低于草地,油松林最低。各个土层中,不同人工植被的土壤C︰N和C︰P均大于草地,总体上均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杨树>草地;在0~20 cm土层中,只有杨树林地的N︰P大于草地,而在20~100cm中各植被的土壤N︰P比草地高。(3)本研究中的土壤C与N、P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土壤N与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SOC对C︰N和C︰P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土壤C︰N和C︰P主要受SOC调控;而N︰P只与T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P主要受TN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植被 化学计量 N限制
下载PDF
气候变异对内蒙古武川县麦类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学标 苟诗薇 +1 位作者 魏玉蓉 龙步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526-531,共6页
【研究目的】内蒙古武川县位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温凉旱区,是春小麦、莜麦等喜凉作物的适宜产地,但由于气候的年际波动,产量低而不稳。通过分析产量与气候的关系,可采取措施减轻潜在的气候风险。【方法】笔者根据产量统计资料、生育期... 【研究目的】内蒙古武川县位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温凉旱区,是春小麦、莜麦等喜凉作物的适宜产地,但由于气候的年际波动,产量低而不稳。通过分析产量与气候的关系,可采取措施减轻潜在的气候风险。【方法】笔者根据产量统计资料、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历年气象数据,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时期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三个气候因子对春小麦、莜麦产量的影响,建立多因子产量评估模式。【结果】结果表明,武川小麦和莜麦的丰歉与生长季各月的平均气温及其总和呈负相关,与生长季各月降水量及生长季降水之和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关系不显著。通过找出影响产量丰歉的气象指标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产量的评价模型,可用于武川县麦类作物产量丰歉年评估。【结论】研究认为,气候暖干化将增加武川麦类作物生产的气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异 小麦产量 莜麦产量 武川县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蕾 郑利远 +6 位作者 于贺 张锦源 徐欣 周珂 陈一民 焦晓光 隋跃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92-95,共4页
以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土壤剖面发生层次容重、机械组成、有机碳、全氮、全磷等理化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全氮... 以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土壤剖面发生层次容重、机械组成、有机碳、全氮、全磷等理化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p H值的变化出现相反的趋势,且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量不同,牧草地土壤>农田土壤。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氮: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磷:栗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黑钙土。在所有典型土壤中,全钾和机械组成在土壤剖面层次上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市 农牧交错区 土壤剖面 理化性质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社区机制在农牧交错地带草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建娥 龙治普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24-27,共4页
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问题非常严重,受到草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及传统管理方式局限性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效果不够理想。以宁夏盐池县的草地资源管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草地资源由政府管理、市场化管理的局限性及草地资源... 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问题非常严重,受到草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及传统管理方式局限性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效果不够理想。以宁夏盐池县的草地资源管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草地资源由政府管理、市场化管理的局限性及草地资源社区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艰巨性,寻找一种合理的、可行的、适宜的草地资源使用管理方式。通过对几种草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尝试引入社区机制,进行草地资源社区化管理将是农牧交错地带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牧交错带 草地 社区管理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未来气候中燕麦产量变化及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轩 贾鹏飞 +1 位作者 侯青青 朱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29,共10页
基于田间实测数据验证了动态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拟土壤水分的能力,并基于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GCM)预测的未来情景模拟探讨了多种水分条件下饲用燕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基于田间实测数据验证了动态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拟土壤水分的能力,并基于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GCM)预测的未来情景模拟探讨了多种水分条件下饲用燕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APSIM模型适宜模拟研究区的土壤水分;无限制灌溉处理的饲用燕麦产量于未来情景显著降低;各限制灌溉处理中,播期灌溉处理的饲用燕麦产量最高且水分胁迫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最低;未来情景中饲用燕麦产量的损失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较历史情景更低。研究结果强调了未来气候会导致饲用燕麦潜在产量降低,及产量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降低的结果,而注重播期灌溉、更新灌溉设备与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等可在一定程度缓冲水分胁迫造成的饲用燕麦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饲用燕麦 作物模型 气候变化 产量 水分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退耕前/后人口空间分布模拟及其演化特征——以太仆寺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玉芳 徐霞 +1 位作者 蒋力 金东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81-1691,共11页
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太仆寺旗深受国家退耕政策影响,在退耕前后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2000年和2008年研究区175个行政村不同特点进行空间分析尺度的划分,并分... 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太仆寺旗深受国家退耕政策影响,在退耕前后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2000年和2008年研究区175个行政村不同特点进行空间分析尺度的划分,并分析了各个空间尺度上行政村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平均高程、平均坡度、距主要道路和水域距离的相关性。结合GIS和SPSS软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2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并分别用各行政村实际人口密度检验空间化结果。研究中,采取逐级增加自变量个数的方法来寻求精度较高、较合适的人口空间化模型。结果表明,区域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最为密切;2000年和2008年由空间化模型得到的各村人口密度与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判定系数R分别为0.961和0.881,且两者线性拟合斜率都接近1,精度较高;8年间,研究区人口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及其周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其他区域则急剧下降,人口呈现出向城镇及其周围集聚的趋势,而退耕政策是导致区域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化 GIS 多元回归方法 农牧交错区 退耕政策 太仆寺旗
原文传递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57
19
作者 韩建国 韩永伟 +1 位作者 孙铁军 王小山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进行土壤分析并与春小麦地比较,研究牧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第2年(生产第1年),草地0~2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小麦地有明显改善;单播和混播草地,播种第3年(生产第2年)较第... 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进行土壤分析并与春小麦地比较,研究牧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第2年(生产第1年),草地0~20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小麦地有明显改善;单播和混播草地,播种第3年(生产第2年)较第2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增加,混播牧草改善土壤氮的效果比单播牧草更显著;老芒麦、无芒雀麦单播以及老芒麦+无芒雀麦混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老芒麦+无芒雀麦、老芒麦+冰草3∶1的混播比例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牧草 土壤 有机质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8
20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陈晓娜 段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94-5602,共9页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贫瘠,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不高,SOC、TN、TP含量分别为14.57、0.63、0.76 g/kg,AN和AP含量分别为39.87、6.72 mg/kg,5项养分指标均为中等变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草地(封育草地、放牧草地)的SOC、TN和AN含量均高于农耕地(弃耕地、耕地),而TP和AP含量低于农耕地;草地的C∶N、C∶P和C∶P值均高于农耕地。3)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值与C、N、P元素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显示C∶N、C∶P主要受SOC影响,C∶P主要受N影响,表明SOC和N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类型 农牧交错带 阴山北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