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土壤速效氮界面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傅尧 刘利 林长存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2-1226,共5页
利用非线性回归的生态界面测试分析法(BEDA),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土壤的速效氮界面在生长季(5-9月)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的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田-草地边界的土壤速效氮... 利用非线性回归的生态界面测试分析法(BEDA),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土壤的速效氮界面在生长季(5-9月)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的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田-草地边界的土壤速效氮生态界面位于草地内。在少雨的5月,农田-草地的边界影响域最小,仅为37.5m;而在雨水较为丰沛的8月,边界影响域最大,为57.5m。相对于少雨期,丰雨期的速效氮生态界面会更靠近草地内部。速效氮素在农田-草地界面上表现出地表生态流季节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农田-草地界面 界面影响域 速效氮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草-畜-田耦合的IRM模拟分析
2
作者 徐轩 张英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6,共7页
通过模拟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情况,运用综合速率法(IRM)结合草-畜-田耦合的概念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以期预测农牧交错带张家口地区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模拟当前的生产模式,到2015年,预测粮食年产量可达到1.88×109kg,畜产品达... 通过模拟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情况,运用综合速率法(IRM)结合草-畜-田耦合的概念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以期预测农牧交错带张家口地区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模拟当前的生产模式,到2015年,预测粮食年产量可达到1.88×109kg,畜产品达到0.75×109kg,草产品达到近2.00×109kg;子系统之间耦合后,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年增长量达到0.08×109kg,是耦合前的5.76倍,而耦合后粮食产量的增幅不大,年增长量仅比耦合前增加0.01×107kg。综合速率法结合草-畜-田耦合的概念模型对系统的能物流模拟,实现了对耦合系统的数量化、指标化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具有独到优势,在研究方法论上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畜-田耦合 IRM 状态跃迁速率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37
3
作者 夏照华 张克斌 +1 位作者 李瑞 乔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8-181,共4页
为了解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提取了植被覆盖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盐池县1989年、1999年、2003年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的植被盖度都呈增加趋... 为了解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提取了植被覆盖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盐池县1989年、1999年、2003年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的植被盖度都呈增加趋势,后期(1999~2003年)年均变化明显高于前期(1989~1999年)年均变化,这主要归功于荒漠化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禁牧封育等)以及降水增加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原有中、高覆盖度植被发生退化。因此,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大对中、高盖度植被地区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农牧交错区 遥感
下载PDF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转化.营造灌木林将是整个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受损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近20年来流动沙地的面积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未治理的流动沙地变得越来越集中,治理难度可能也越来越大.维持这些流动沙地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增加景观稳定性,并实现半干旱区有限资源利用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转换 农牧交错区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闫庆武 谭学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与变异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自然地理因子相关性,具体讲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等与地貌区域、海拔、坡度、坡向等密切相关;在平均海拔地区、低坡度地区、南面坡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具有密度大、平均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最大斑块指数的大小与居民点的立地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最大斑块指数较小,反之亦然;斑块的复杂性与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较好的低坡度、低海拔、南坡、黄土丘陵等地区的面缘比较小,其它地区则较大;居民点的分布整体表现为集中分布,集聚性的强度具有随自然环境条件的下降而增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
原文传递
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艳玲 韩建国 +1 位作者 赵守强 岳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4-18,共5页
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对种植3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蓝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rena sativ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对种植3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蓝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rena sativ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生长第3年从春季到秋季,0~10,10~20,20~30cm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地土层中,土壤容重平均降低9.29%,8.64%.6.38%。从7月开始,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燕麦地。生长第3年从春季到秋季0~10cm土壤.多年生牧草使土壤孔隙度平均增加6.45%.燕麦地减小了1.04%;10~20cm,多年生牧草使孔隙度平均增加7.15%,燕麦地增加了1.49%。0~30cm土层中,≥0.25mm土壤团聚体总数,多年生牧草平均为73.89%,比燕麦地(平均为65.44oA)高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多年生禾本科牧草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玉峰 王文明 贾宝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130,共8页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该地区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用反距离权重法为好,而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插值以克吕格法的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为好。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11853m,8932.2m和732.99m,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在91%的面积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其相对高值区呈离散分布,可能与隐域植被的分布有关。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相似,在70%的面积中低于0.75g/kg,而速效钾含量中等,介于102.04-103.31mg/kg之间。在三个不同的景观亚区中,乌审凹地亚区的土壤养分状况较好,黄土丘陵亚区养分状况最差,毛乌素沙地亚区介于它们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土壤养分 农牧交错区 半干旱区
下载PDF
近30年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标准耕作制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汪芳甜 安萍莉 +2 位作者 刘毅 李胜 李学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6,共7页
标准耕作制度作为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是衡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2—2013年调研的农户数据、1980—2010年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气象数据,从种植结构变化、标准耕作制度类型的空间变化研究了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 标准耕作制度作为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是衡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2—2013年调研的农户数据、1980—2010年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气象数据,从种植结构变化、标准耕作制度类型的空间变化研究了阴山南北麓农牧交错带标准耕作制度的变化规律,并从气候与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了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阴山北麓小麦种植面积比例从1980年40.00%下降至2010年的11.48%;莜麦种植面积比例从1980年3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13%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比重逐渐上升至2010年的47.32%。1980—1990年,阴山南麓小麦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增加至1990年21.70%,杂粮种植面积比例稳定在35%左右,同期玉米与马铃薯种植比例较小;1990—2010年,麦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小麦种植比例仅为8.55%,杂粮种植面积所剩无几,同期玉米与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标准耕作制度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阴山南北麓标准耕作制度由小麦、杂粮、小麦与杂粮类型变化为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与玉米、小麦与马铃薯类型。气候变化与经济效益共同影响着标准耕作制度的变化,气候暖干化及经济效益低导致麦类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小,经济效益明显是马铃薯与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南北麓 农牧交错带 标准耕作制度 种植结构 气候暖干化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种植周期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CO2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贺福全 李奇 +7 位作者 陈懂懂 赵新全 罗彩云 许茜 陈昕 赵亮 丁生祥 赵金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8-929,共12页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等参数在一个种植周期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表明:(1)在一个完整种植周期内(5年),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O2通量先增加后减小,累计固碳180.4 g·m^-2,是一个弱的碳汇,其中,除了种植第1年表现为碳源(47g·m^-2),其他年份均为碳汇,第3年碳汇强度达到最强128.3 g·m^-2;(2)GPP主要由空气温度、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生长季长度共同控制(r^2=0.92),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直接影响着生长季NEE(r^2=0.80);(3)管理措施(播种和收割时间)影响着生长季的长度,而生长季长度影响非生长季R和生长季NEE的比值(R/NEE)(96%),进而影响着NEE的年际变异(92%),管理措施影响着人工草地NEE的年际变异。不论是生产功能还是生态功能,每5-6年重新翻耕人工草地是“生产-生态”的双赢模式,人工草地更新是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生产和生态相结合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生长季长度 草地管理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新月 姚晓东 +1 位作者 曾文静 王娓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为探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选择蒙辽平原、京北坝上、阴山北麓和宁陕黄土高原4个区域总计456个土壤样品(两个土层,57个样点,每个样点4个样方)进行调查。结... 为探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选择蒙辽平原、京北坝上、阴山北麓和宁陕黄土高原4个区域总计456个土壤样品(两个土层,57个样点,每个样点4个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层与次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经度和海拔增加无显著变化。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次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降低幅度小于表层土壤。两层土壤pH值的差异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缩小,表层与次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受土壤pH值调控,两个土层的pH值差异越小,微生物量碳的差异越小。气候、植被和土壤因素均会影响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变异,其中土壤因素为区域尺度微生物量碳的主要驱动力,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总碳,次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总氮的影响最大。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对预测区域尺度土壤微生物的响应规律及退化草地生态功能的维持和修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MBC) 土壤深度 农牧交错带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pH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种植禾本科牧草对土壤N、P、K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艳玲 韩建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0-74,共5页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多年生牧草草地比燕麦地土壤全氮含量0-10 cm土层中高0.07%,10-20 cm土层中高0.11%,20-30 cm土层中高0.09%。7月由于受施肥的影响,0-20 cm土层燕麦地土壤全磷含量较其它牧草地高,6-9月燕麦地全磷含量均较其它牧草地低,且差异显著。多年生草地间比较,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同一生长时期,同一土层多年生牧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大于燕麦地,且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禾本科牧草 N P K
下载PDF
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规则意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12
作者 徐燕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67-73,156,共8页
边疆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而农牧结合地带是中国内部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维系边疆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身份嬗变背后所匿伏的以“和”为基核的规则意识,既为个体平静通透地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 边疆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而农牧结合地带是中国内部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维系边疆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身份嬗变背后所匿伏的以“和”为基核的规则意识,既为个体平静通透地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提供着依据,又成为地域共同体建构与维系的重要黏合剂,促成“和合共生”局面的出现;同时使基层民众进行政治参与和主体性表达成为可能。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规则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治理资源,能够为寻找边疆治理的增长空间提供启示和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农牧结合地带 规则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选择适宜性分析——以科尔沁沙地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力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7,共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从气候与水土资源等方面对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性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一定生态适宜性,但是已经处于极端条件,使旱作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生产与生态风险,而发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从气候与水土资源等方面对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性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一定生态适宜性,但是已经处于极端条件,使旱作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生产与生态风险,而发展草原畜牧业更适合其生态条件对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要求。但社会经济因素利用气候变化的波动性、环境效应的滞后性以及科技进步改变局部微环境等,在一定程度改变着农牧业选择的自然生态适宜区间,影响着农牧业选择的方向和空间。最后,提出了该区生产调整与生态建设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适宜性 农牧业变化 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名特征浅析——以扎鲁特旗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斯琴朝克图 乌兰图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名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带地名与区域地形地貌、居住民族、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具蒙古地名的村屯为原有地名,多分布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地形地貌主要为中山山地、沙丘平原...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为例,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名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带地名与区域地形地貌、居住民族、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具蒙古地名的村屯为原有地名,多分布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地形地貌主要为中山山地、沙丘平原和低山丘陵,居民多为蒙古族。具汉语地名的村屯多为清末形成,主要分布于农业区,其地形地貌为冲洪积平原和河谷平原,居民以汉族为主。这种蒙古语地名和汉语地名的分布格局及其具备的特征,很好地揭示了现今农牧交错带农牧并存、蒙汉混居格局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特征 农牧交错带 草原垦殖 扎鲁特旗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放牧强度绵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贵河 葛剑 +3 位作者 李军 刘春阳 张英俊 汪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48,共6页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放牧强度 绵羊 食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农牧过渡区牦犏牛异地育肥效果对比试验
16
作者 李慧贤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第1期8-9,19,共3页
为了了解在青藏高原农牧过渡区进行牦犏牛异地育肥效果,我们在临夏地区用牦犏牛和秦川牛各50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强度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头均效益牦犏牛显著高于秦川牛,差异显著,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明显优势。... 为了了解在青藏高原农牧过渡区进行牦犏牛异地育肥效果,我们在临夏地区用牦犏牛和秦川牛各50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强度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头均效益牦犏牛显著高于秦川牛,差异显著,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明显优势。为今后在本地区调整育肥牛的品种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牧过渡区 异地育肥 牦犏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