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0
1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8-623,共6页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结构 土壤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 颗粒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27
2
作者 卢金伟 李占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81-85,共5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 ,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 ,其水稳性和数量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评价指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影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因素、以及土壤团聚体研究方法的研究的最新...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 ,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 ,其水稳性和数量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评价指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影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因素、以及土壤团聚体研究方法的研究的最新进展 ,针对其中存在问题 ,指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水稳性 因素 进展
下载PDF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5
3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176-2183,共8页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 ,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 :(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 ,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 ;(2 )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 ,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 :(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 ,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 ;(2 )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以期理解侵蚀裸地植被恢复过程及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结构性质的贡献。供试土壤采为侵蚀裸地、恢复 1 4 a的胡枝子和樟树林地、30~ 40 a树龄的稀疏马尾松林地以及菜园地等 5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湿润是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 ,其团聚体稳定性 (NMWD)次序为 :快速湿润 <湿润震荡 <慢速湿润。不同恢复植被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也表现不同 ,在快速湿润中 ,马尾松 >菜园地 >胡枝子 >樟树、裸地。湿润震荡处理后 ,其稳定性顺序是 :菜园地、马尾松 >裸地 >樟树 >胡枝子。而在慢速湿润中不同植被影响不明显。小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大团聚体的稳定性。快速湿润和湿润震荡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82 **,r=0 .66*) ,但慢速湿润下其相关性很低 (r=0 .2 2 )。结果还表明与活性 Al2 O3 相比 ,活性 Fe2 O3 对团聚体稳定性作用更显著。土壤团聚体湿润破碎后 ,有机碳含量和 C/N比随着破碎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提高。研究结果说明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1
4
作者 姜灿烂 何园球 +3 位作者 刘晓利 陈平帮 王艳玲 李辉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5-722,共8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大于5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大于0.25mm水稳性团...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大于5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厩肥>稻草>绿肥>还田>对照。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中有机质、无定形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铝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9%~54%、8.5%~21.7%和10.9%~26.8%。统计结果显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有机肥的施入不仅有利于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旱地红壤 团聚体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5
作者 文倩 关欣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434-438,共5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的形成与稳定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即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作和种植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团聚体的形成原因及土壤环境条件不同,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土壤肥力上...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的形成与稳定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即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作和种植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团聚体的形成原因及土壤环境条件不同,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土壤肥力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形成机理 土壤结构 稳定机制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3
6
作者 李江涛 张斌 +1 位作者 彭新华 赖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 ,各施肥处理为 :CK(不施肥 )、NPK(施氮磷钾肥 )、NPK(=) (施双倍氮磷钾肥 )和NPK +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 )。研究发现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 ;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 ,POM含量增加 ,NPK、NPK(=)和NPK +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 1 1~ 1 3倍、1 2~ 1 4倍和 1 5~ 1 9倍 ;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表现为NPK +OM >NPK(=) >NPK >CK ;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其C/N比为降低趋势 ;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 (r=0 98,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红壤性水稻土 氮磷钾肥 土壤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POM 颗粒 量比
下载PDF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8
7
作者 章明奎 何振立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7年第3期198-202,共5页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粘粒、游离氧化物)的差别有关.对浙江省八类母质发育的土壤的团聚体组成的研究表明: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水稳定性影响顺次为玄武岩>石灰岩、Q2红土>花岗岩、石...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粘粒、游离氧化物)的差别有关.对浙江省八类母质发育的土壤的团聚体组成的研究表明: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水稳定性影响顺次为玄武岩>石灰岩、Q2红土>花岗岩、石英砂岩>泥页岩>紫砂岩>红砂岩.其中母质对5-1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水稳定性 母质 粘粒 土壤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6
8
作者 郭菊花 陈小云 +2 位作者 刘满强 胡锋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7-793,共7页
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历经22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施N肥(N)、施P肥(P)、施K肥(K)、施N、P肥(NP)、施N、K肥(NK)、施N、P、K肥(NPK)、施双倍N、P、K肥(2NPK)、施N、P、K肥和有机肥(NPK+OM).研究了不同施肥... 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历经22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施N肥(N)、施P肥(P)、施K肥(K)、施N、P肥(NP)、施N、K肥(NK)、施N、P、K肥(NPK)、施双倍N、P、K肥(2NPK)、施N、P、K肥和有机肥(NPK+OM).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C、N在各级团聚体上赋存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有机C、N主要分配在2~0.25 mm的大团聚体上,C/N比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少而降低;水稻土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C(SOC)密切相关,表现出与'层次性'机制相符的现象;施P、K、NK肥和NPK+OM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的稳定性;NPK+OM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N和各级团聚体上的有机C、N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水稻土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氮
下载PDF
植物残体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孙海国 雷浣群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8年第3期39-42,共4页
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亚铵造纸制浆黑液(SWUA)和化肥对砂壤质水稻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水稻土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持水能力等性状显著优于黑液处理和化肥处理;秸秆直接还田最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毛管孔隙范围内水... 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亚铵造纸制浆黑液(SWUA)和化肥对砂壤质水稻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水稻土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持水能力等性状显著优于黑液处理和化肥处理;秸秆直接还田最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毛管孔隙范围内水分最活跃孔径为0.05~0.10mm,其孔径孔隙度与土壤持水能力呈明显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体 土壤结构 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0
作者 史奕 陈欣 闻大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阐述了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养分状况以及经营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水稳定性 黑土 东北黑土 团聚体 稳定性研究 关系研究 利用方式 养分状况 发展趋向
下载PDF
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11
作者 苑亚茹 韩晓增 +1 位作者 李禄军 丁雪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99,共4页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化学试剂模拟根系分泌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短期内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化学试剂模拟根系分泌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短期内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250μm大团聚体,尤其是>2 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组分有利于土壤中细菌的生长,从而在细菌活动的驱动下,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苹果酸和谷氨酸组分则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真菌菌丝网络的缠绕和粘结作用下,促使微团聚体进一步胶结形成大团聚体。因此,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各主要组分共同参与并影响土壤的团聚化过程,改善根际微区土壤的结构,以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团聚体稳定性 微生物活性 黑土
下载PDF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2
作者 王小红 杨智杰 +5 位作者 刘小飞 林伟盛 杨玉盛 刘志江 赵本嘉 苏瑞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88-2596,共9页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出米槠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游离结晶态(Fed、Ald)>无定形(Feo、Alo)>络合态(Fes、Als)。(2)>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呈现米槠次生林>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林分之间差异显著,MWD值的趋势与之相似。(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均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相关,但通过分析相关系数R和显著性P说明氧化铝可能比氧化铁更有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无定形及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比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更能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氧化物 水稳定性大团聚体 稳定性
下载PDF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47
13
作者 谭秋锦 宋同清 +4 位作者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杨钙仁 范夫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1-678,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8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少而降低.干筛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为ST〉CD〉RGL〉CSL〉GC〉HD;几何平均直径(GMD)为ST〉CD〉RGL〉CSL〉HD〉GC;湿筛处理的MMD为RGL〉CSL〉GC〉CD〉ST〉HD,GMD为CSL〉RGL〉GC〉CD〉ST〉HD,用湿筛的MMD特别是GMD评价喀斯特石灰土土壤团聚体质量性状比干筛指标更准确.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分形维数D表现为CD〉HD〉ST〉RGL〉CSL〉GC,水稳定性表现为GC〉CSL〉RGL〉HD〉CD〉ST.土壤SOC含量越高,D、MMD和GMD值越大,土壤结构越合理.不同生态系统下各粒径团聚体SOC含量均以0.053~0.25mm粒径最高,部分〉5mm粒径含量最低,但以〉5mm团聚体对土壤SOC的贡献率最高,且贡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生态系统 峡谷型喀斯特
原文传递
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安婉丽 高灯州 +2 位作者 潘婷 曾从盛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33-1840,共8页
为阐明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以福州平原红壤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后早稻田和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包括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 为阐明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以福州平原红壤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后早稻田和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包括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对照样地,0~40 cm土层中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均表现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团聚体粒级越大,含量越少;秸秆还田对0~40 cm土层中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p〈0.05),并显著减少了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GMD和D值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D值(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稻田 福州平原
原文传递
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阿特伯格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小刚 崔志军 +1 位作者 王玲英 胡恒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0-559,共10页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降低,黏粒的分散性显著增加,阿特伯格极限具有降低的趋势,明确地说明盐化和伴随着的钠质化是土壤结构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黏粒的分散性显著降低,阿特伯格极限显著增加,说明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显著改善盐化土壤的结构性能。可以根据如下公式利用有机质含量(OM)和ESP预测团聚体的稳定性:WSAR=19.4+0.98OM-1.43 ESP(R2=0.5741,n=67)。团聚体稳定性、黏粒分散性、流限和塑限互相之间显著相关,说明流限和塑限可以作为反映盐化土壤结构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 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阿特伯格极限 团聚体稳定性 黏粒分散性 钠质度 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Red Soils as Affected by Organic Matter 被引量:39
16
作者 ZHANG MINGKUI HE ZHENLI +1 位作者 CHEN GUOCHAO HUANG CHANGYONGI andM. J. WILSON ̄2( ̄1DePartment of Land Use and Applied Chemistry,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O029(China))( ̄2Soils and Soil Microbiology Division, Macaulay Land Use Research Inst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9-45,共7页
The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various size classes separated from 18 samples of red soil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s, and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water-stable soil aggregates were studi... The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various size classes separated from 18 samples of red soil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s, and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water-stable soil aggrega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size, especially for the low organic matter soils. Organic matte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water-stable soil aggregates. The larger the soil aggregate size,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organic matter on the water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markedly disintegrated the larg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 2.0 mm) and increased the small ones (< 0.25-0.smm) to some extent, whereas removal of free iron(aluminium) oxides considerably destroyed aggregates of all sizes, especially the < 0.25-0.5 mm classes.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creased with aggregate sizes. It is concluded from this study that smal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 0.25-0.5 mm) were chiefly cemented by Fe and Al oxides whilst the large ones (> 2.0 mm) were mainly glued up by organic matter. Both free oxides and organic matter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and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r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 free oxides organic matter red soil water stability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Soil Particle Composition During Freeze-Thaw Cycling: A Review 被引量:39
17
作者 ZHANG Ze MA Wei +2 位作者 FENG Wenjie XIAO Donghui HOU X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Studies conducted over several decades have shown that the freeze-thaw cycles are a process of energy input and output in soil, which help drive the formation of soil structure, through water expansion by crystallizat... Studies conducted over several decades have shown that the freeze-thaw cycles are a process of energy input and output in soil, which help drive the formation of soil structure, through water expansion by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ater and salts by thermal gradients.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are published in Russian or Chinese and are less accessible to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This review brought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on soil structur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i) soil structure after freeze-thaw cycles changes considerably and the changes are due to the mechanical fragmentation of soil coarse mineral particles and the aggregation of soil fine particles; ii) the particle size of soil becomes homogeneous and the variation in soil structure weakens 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 iii) in the freezing process of soil,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the variation of soil particle bonding is presented as: condensation →aggregation→ crystallization; iv) the freeze-thaw cycling process has a strong effect on soil structure by changing the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of mineral particles and structures within the soil. The freeze-thaw cycling process strengthens particle bonding, which causes an overall increase in aggregate stability of soil, showing a process from destruction to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 stability AGGREGATION FRAGMENTATION mineral particle soil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soil structure
原文传递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徐万里 唐光木 +3 位作者 盛建东 梁智 周勃 朱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73-1779,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g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前期土壤含水率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马仁明 蔡崇法 +4 位作者 李朝霞 王军光 冯君园 吴新亮 朱惠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103,共9页
为了探究前期含水率对南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选取泥质页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4个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就5个前期含水率(3%、5%、10%、15%、20%)条件下3~5mm团聚体水稳定性特征及其与溅蚀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为了探究前期含水率对南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选取泥质页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4个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就5个前期含水率(3%、5%、10%、15%、20%)条件下3~5mm团聚体水稳定性特征及其与溅蚀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消散作用是团聚体破碎最有效的机制,土壤前期含水率越大,团聚体破碎程度越小。随着前期含水率的升高,泥质页岩发育的2种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wa)显著增大;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2种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先增大后减小,拐点出现在含水率为15%条件下。泥质页岩发育2种红壤溅蚀量随前期含水率的升高显著减小;第四纪红黏土发育2种红壤溅蚀量随前期含水率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含水率为15%时达到最小。团聚体水稳性较高的土样,溅蚀粒径分布呈双峰曲线分布,主要分布1~0.5和〈0.05mm范围内,且前期含水率越高,〈0.05mm溅蚀颗粒含量越大;而团聚体水稳定性较差的土样,除前期含水率为20%外,溅蚀粒径分布呈单峰曲线分布,主要分布在0.25~1mm。该结果为红壤区农业水土工程及机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完善坡面水蚀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降雨 团聚体稳定性 溅蚀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梁文平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1,共5页
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具有亲水亲油的特殊结构,往往在各种表面和界面上形成有某种定向的结构层。利用这种特性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分散体的物理稳定性和流变特性,使分散体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和加以控制。本文就悬浮体、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具有亲水亲油的特殊结构,往往在各种表面和界面上形成有某种定向的结构层。利用这种特性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变分散体的物理稳定性和流变特性,使分散体可以按照人们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和加以控制。本文就悬浮体、乳状液、多乳状液、微乳状液、囊泡等典型固/液、液/液分散体和软固体的制备原理、体系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能以及表面活性剂在这些分散体系中的作用做综述性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分散体系 分子聚集体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