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金融差异演进路径与机理 被引量:61
1
作者 俞颖 苏慧琨 李勇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93,共20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包含区域差别的"分化多重曲线"型金融差异演进路径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及市场与政府的交互影响,并运用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 本文研究了中国包含区域差别的"分化多重曲线"型金融差异演进路径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及市场与政府的交互影响,并运用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融差异沿倒"U"型轨迹演进,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和回流障碍而长期锁定于金融均齐发展的低差异状态。上述分化路径在以边际报酬为导向的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中伴随着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金融集聚与扩散形成:市场机制作用越强,越易形成倒"U"型路径,反之则会锁定于低差异状态。地方政府会通过信贷资源向国有企业的倾斜配置抑制金融差异沿市场化方向演进,在分税制改革后尤为显著。因此,政府干预应以区域金融差异的市场化演进路径为基础,重点疏通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金融扩散的渗透通道,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从低效率的均齐化配置向高效率的差异化配置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差异 金融集聚 金融扩散 金融资源流动 政府干预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被引量:46
2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14,25,共12页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原文传递
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以江苏宁镇扬地区为例 被引量:44
3
作者 高丽娜 蒋伏心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36,共7页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实现要素空间组合与集成的过程,是推动毗邻区域间实现增长传递的重要渠道。江苏宁镇扬地区封闭系统下的科教优势向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宁镇扬创新要素在空间、...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实现要素空间组合与集成的过程,是推动毗邻区域间实现增长传递的重要渠道。江苏宁镇扬地区封闭系统下的科教优势向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宁镇扬创新要素在空间、部门分布呈现不对称集聚特征,并形成组织间、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扩散。宁镇扬创新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产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集聚与区间创新扩散对宁镇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强化宁镇扬创新分工下的集群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要素 集聚与扩散 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PDF
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朱文涛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9,共13页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服务 EG指数 空间集聚 工具变量 制造业 空间扩散
原文传递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汉初 樊杰 +1 位作者 张海朋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制造业 集聚与扩散 产业空间格局 资源环境承载力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邓祖涛 周玉翠 梁滨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0-175,共6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的集聚地和扩散地,黄冈是圈内重要的集聚地和扩散地。③通过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构成的二维空间分析,武汉和黄冈属于高集聚高扩散类,鄂州和孝感属于低集聚高扩散类,黄石、仙桃、潜江和天门属于低集聚低扩散类,咸宁属于高集聚低扩散类。④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武汉—孝感、鄂州—黄冈是圈内实力最强劲的旅游流发展路径,也是未来旅游流空间结构重点要发展的两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集聚与扩散 路径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集聚—扩散”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极及其知识溢出区位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腾飞 谷人旭 +2 位作者 马仁锋 朱雯美 苏心怡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8,185,共9页
集聚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协同创新和均衡发展愈加重要。基于"集聚—扩散"视角构建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内的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运用ArcGIS软件刻画知识溢出区位特征,并基于人文与经济... 集聚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协同创新和均衡发展愈加重要。基于"集聚—扩散"视角构建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内的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运用ArcGIS软件刻画知识溢出区位特征,并基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解释框架。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和广东已发育为区域创新极,且北京的创新能极最高,而江苏和浙江已发育成次区域创新极;(2)中国区域知识溢出网络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东"为顶点的密集三角形区域,以及以"北京—四川—广东"为顶点的次密集三角形区域;(3)中国区域创新极知识溢出的区位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根植性和空间跃迁性特征,且基本遵循"信任—学习—成本"三维机制驱动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扩散 创新极 知识溢出区位 创新场域 多维邻近性 地方根植性
原文传递
网络时代教育流动空间的提出、构造及效应 被引量:20
8
作者 齐军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7期95-100,共6页
教育流动空间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网络时代将发挥中枢作用,包括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丰富信息的表征或表现形式,改变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使其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和广泛通达性的技术要素;人类教育活动密集和活跃的教育区位要素;愿意... 教育流动空间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网络时代将发挥中枢作用,包括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丰富信息的表征或表现形式,改变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使其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和广泛通达性的技术要素;人类教育活动密集和活跃的教育区位要素;愿意参与到教育流动空间的开发、设计、架构以及应用中的人力要素。教育流动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塑的空间,还体现出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将彻底改变教育实现空间正义的方式,并从根本上突破以往从调控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现实教育空间中的配置程度来促进均衡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流动空间 构成要素 集聚与扩散
下载PDF
创新要素集聚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晓君 孙立新 +1 位作者 吴敬学 毛世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144,150,共6页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重组和整合,是京津冀城市群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分析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分解,考察了创新要素集聚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重组和整合,是京津冀城市群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分析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分解,考察了创新要素集聚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农业科技投入要素具有高集聚和弱流动性特征,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在北京地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近年来农业研发人才集聚特征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贡献为负,创新要素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北京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建议未来从建立协同发展长效机制、营造科技人才跨区流动综合环境、细化农业创新资源开放合作清单和路径等方面构建京津冀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要素 集聚与扩散 创新效率 京津冀
下载PDF
基于交通网络的湖南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测度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曦 王兆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0,共5页
测度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常规方法需要旅游流流向数据,这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可信度难以保证,空间数据分析是缓解该难题的可选方法。1999—2011年湖南地级旅游流空间集聚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旅游流在近10年来显著地向长株潭地区集聚并以... 测度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常规方法需要旅游流流向数据,这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可信度难以保证,空间数据分析是缓解该难题的可选方法。1999—2011年湖南地级旅游流空间集聚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旅游流在近10年来显著地向长株潭地区集聚并以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但湘西地区接受扩散效应的能力还比较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中交通网络对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的贡献度非常大。因此,湖南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优化大湘西快速交通网络,充分利用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效应,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大湘西地区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集聚与扩散 测度 交通网络 湖南省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基于31个城市18个行业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检验 被引量:17
11
作者 白永亮 石磊 党彦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8-46,共9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2003、2007和2013年3个时间截面,运用城市流模型,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以行业从业人员变化为量化指标,通过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揭示了宏观的空间集聚趋势、中观的产业集聚形态与城市功能秩序形...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2003、2007和2013年3个时间截面,运用城市流模型,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以行业从业人员变化为量化指标,通过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揭示了宏观的空间集聚趋势、中观的产业集聚形态与城市功能秩序形成和微观的劳动力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功能逐渐增强,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省会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需要从结构视角关注城市流强度,改善城市群内城市经济实力与外向服务功能不协调程度,整体提升城市流强度,更加有效地引导空间集聚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集聚 空间扩散 城市流 劳动力要素流动
原文传递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庞晶 叶裕民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99,共3页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聚集与扩散 纵向分离 创新网络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阿萌 肖翔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116,共7页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集聚与扩散 长三角 小城市
下载PDF
乌鲁木齐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杜宏茹 张小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1,共5页
城市的集聚扩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 ,其中实质性的是经济的集聚和扩散。集聚扩散的强度与距中心城市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远 ,强度越小。集聚扩散的方式主要通过人口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来实现。基于大量的调查资... 城市的集聚扩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 ,其中实质性的是经济的集聚和扩散。集聚扩散的强度与距中心城市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远 ,强度越小。集聚扩散的方式主要通过人口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来实现。基于大量的调查资料 ,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集聚扩散 空间分析 中心城市 区域发展
下载PDF
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城市内部的时空演化及机制分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璇 杜德斌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9-138,共10页
随着研发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日益成为部分城市的创新主体,其空间分布对城市内部创新格局的影响加剧。以典型城市上海为例,基于1987—2016年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修正后的EG指数等方法刻画外资... 随着研发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日益成为部分城市的创新主体,其空间分布对城市内部创新格局的影响加剧。以典型城市上海为例,基于1987—2016年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修正后的EG指数等方法刻画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区位选择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演化角度看,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速度呈现出“非线性,不平稳”的波动态势,发展阶段可分为:1987—1993年为试探进入期、1994—2007年为快速集聚期、2008—2016年为下滑调整期;②从空间演化角度看,在沪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呈现出高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及近郊部分地区,张江和漕河泾集聚区发育最为成熟;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制度因素和集聚效应是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一般区位的影响作用在下降,本土创新机构中仅有重点高校对研发中心的布局具有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 外资企业 研发 城市尺度 重点高校 集聚与扩散 本土创新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与城市群发展——基于城市全球竞争力、全球联系度及辐射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清峰 倪鹏飞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6,共12页
中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必要以全球城市为坐标系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结构。以全球1007个城市为总体样本,基于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联系度分析中国292个样本城市的层级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全... 中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必要以全球城市为坐标系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结构。以全球1007个城市为总体样本,基于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联系度分析中国292个样本城市的层级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全球联系度较低,不存在扁平化趋势;中国已经形成多中心多层级的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四级金字塔层级结构,但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大部分主要城市已经被纳入各城市群的次级城市体系中,但中心城市在各城市群中的分布不均衡,多中心城市群与单中心城市群并存,并表现出“纺锤型城”“哑铃型”和“金字塔型”三种形态的城市层级结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体系演进的具体形态和主要推动力量,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和聚集作用,以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进而促进整体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群 中心城市 层级结构 全球城市 全球竞争力 全球联系度 辐射能力 扩散效应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的圈层聚散特征与引导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挺可 王智勇 +1 位作者 黄亚平 周敏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8,共8页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都市圈 圈层结构 集聚与扩散
下载PDF
中国西部创新增长极选择与培育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治河 金云鹤 +2 位作者 郭晓红 孙丽杰 邢婉冰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0,共10页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系数法与引力模型对西部地区各城市创新集聚与扩散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现阶段中国西部增长极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整体布局及重大经济战略,筛选出成熟型、成长型、发育型、潜在型四类创新增长极,针对不同增长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各层级的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增长极 西部发展 创新集聚 创新扩散
原文传递
中国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时空分析——基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 被引量:10
19
作者 成祖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5,共10页
基于脱钩理论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构建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和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对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转移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四大区域间存... 基于脱钩理论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构建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和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对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转移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四大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现象。其中,1995-2004年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2005-2015年则由东部地区向外扩散,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可见,2004年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自2013年始,我国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进入衰退期,部分行业出现向外绝对扩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产业转移 产业 产业扩散 脱钩理论
下载PDF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合林 赵晓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70,共6页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极化指数法,基于2010—2014年郑州市十区六县市的指标数据,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极化效应及趋势,现阶段郑州航空港区极化效应明显,并且极化趋势在不断上升;采取极化指数法和相对差距测度法对郑州航...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极化指数法,基于2010—2014年郑州市十区六县市的指标数据,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极化效应及趋势,现阶段郑州航空港区极化效应明显,并且极化趋势在不断上升;采取极化指数法和相对差距测度法对郑州航空港区在郑州市、河南省、全国3个层次的极化效应分别进行分析,系统比较不同层次的极化程度。其次,采取熵测度指数和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的扩散效应,郑州航空港区的熵测度指数呈现逐年小幅上升趋势,郑州航空港区已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最后,提出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健康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经济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极化指数 熵测度指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