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法早期文化交流:“国王数学家”描述的北京城
1
作者 白志敏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41-57,共17页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考察、游历、传教,并对他所见所闻进行详尽分析描述的法国人。综观他笔下北京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始终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以亲眼探索北京城的姿态审视异国都城里能够看到的一切,他的描写宛若一幅康熙年间北京城写实的画面。李明对北京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繁荣的商业氛围等都做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这为“启蒙时代”的法国读者传递了比较翔实的信息。由于“礼仪之争”的原因,他只好奉命回到法国解释有关中国传教的情况,1696年他在巴黎出版了在中国期间给法国上层人士的十四封书信,取名为《中国近况新志》(Nouveaux mémoiressurl’étatprésentde la Chine)。尽管李明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回到法国后出版的十四封长信已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而且他分析的内容不但全面详细,而且不少内容是对当时中国和法国的情况进行的文化和历史的对比。本文着重研究李明关于北京城特点的分析和描述,特别是他对中、法城市区别的对比。李明对北京城的观察和分析为当今学者的北京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王数学家 康熙皇帝 耶稣会士 北京城 启蒙时代 《中国近况新志》
下载PDF
施洋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启示
2
作者 刘明辉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始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是平民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运用,是一场救国救民的国民教育运动。施洋是湖北平民教育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主动作为,敢为人先,发起成立湖北平民教育社;不计报酬,不避利害,... 始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是平民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运用,是一场救国救民的国民教育运动。施洋是湖北平民教育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主动作为,敢为人先,发起成立湖北平民教育社;不计报酬,不避利害,引领湖北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发展;苦苦求索,与时俱进,实现了对平民教育运动的超越。施洋领导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其本人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洋 平民教育运动 历史经过 历史价值 时代启示
下载PDF
法国18世纪“景德镇神话”何以形成——一个感觉史意义上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个案 被引量:4
3
作者 孟华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4期110-122,共13页
18世纪来华传教士殷弘绪(Fran?ois-Xavier D’Entrecolles,1662—1741)介绍景德镇的书信在法国广为流传,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文学意义上的"神话"。本文从这一文化现象切入,从感觉史的角度探讨了此一"神话"形成的... 18世纪来华传教士殷弘绪(Fran?ois-Xavier D’Entrecolles,1662—1741)介绍景德镇的书信在法国广为流传,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文学意义上的"神话"。本文从这一文化现象切入,从感觉史的角度探讨了此一"神话"形成的诸多历史文化原因,并以画家布歇的"中国风"创作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华瓷在罗可可艺术中起到的启迪与滋养作用。指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同样会作用于一个民族的感觉史,促其更新、变化,因而感觉史是与精神生活史、思想史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华瓷 启蒙时代 罗可可 中国风 殷弘绪
原文传递
“局外人”与卢梭:一种政治叙事模式的形成和启示
4
作者 文雅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49-57,共9页
卢梭在其政治哲学的写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叙事模式。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的视角是外在于真实时间和历史之外的“局外人”;在《社会契约论》中,视角转换为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局外人... 卢梭在其政治哲学的写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叙事模式。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的视角是外在于真实时间和历史之外的“局外人”;在《社会契约论》中,视角转换为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局外人”;从《爱弥儿》到《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卢梭的叙事逐渐远离人类现实生活,成为纯粹理想建构。“局外人”视角并非卢梭有意为之,而是受其身处时代和共同体的影响,遵循了从最初的自然人走向最后的自然人,从不自觉的孤独自由走向自觉的孤独和自由的内在逻辑。这种视角澄清了卢梭在实质上是启蒙时代的引领者而非反对者,重新揭示了启蒙的意义在于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内涵,还原了一个融贯一致的真实的卢梭形象,也启示了现时代的知识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外人 自由 自然人 启蒙时代
下载PDF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国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9,共12页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知识不仅有形而上的知识和思想层面,也反映在比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层面,而社会风尚往往又是思想的折射或受其影响所致。以往的论著大多已经比较详细地排比了18世纪欧洲人的艺术口味和中国趣味,文章则试图揭示出,那些...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知识不仅有形而上的知识和思想层面,也反映在比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层面,而社会风尚往往又是思想的折射或受其影响所致。以往的论著大多已经比较详细地排比了18世纪欧洲人的艺术口味和中国趣味,文章则试图揭示出,那些影响了欧洲知识界看待中国之眼光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是如何影响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并且与中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启蒙时代 中国趣味 罗可可
原文传递
文革作为启蒙,或启蒙的反讽──论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锦树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9-17,共9页
本论文分三部分。一是把《启蒙时代》放进王安忆自身的书写脉络(个人思想史、小说史);再者是与同时代的"文革小说"做平行比较,尤其是王小波的写作;三是有限度地针对中国当代思想史的"启蒙"议题做一番讨论。
关键词 王安忆 小说 《启蒙时代》 文革 反讽
下载PDF
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与时代启示
7
作者 蔡文慧 梁振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79-86,共8页
以党内法规制度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基本关系、历史作用和时代诉求三方面,全面分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涵养党内政治文化过程... 以党内法规制度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基本关系、历史作用和时代诉求三方面,全面分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涵养党内政治文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用党内法规制度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党内法规制的应有作用,筑牢反腐败的制度笼子,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内法规制度在重构政治生态与激活政治活力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制度 党内政治文化 历史作用 时代启示
下载PDF
见贤思齐、臻于至善:18世纪法国社会中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庞冠群 顾杭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8,共8页
"émulation"乃是18世纪法国精英经常谈及的概念,在启蒙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该词具有竞争之含义,但它所指的不是对于利益、权力与财富的争夺,而是在美德、优点和荣誉方面追赶甚至超越他人。18... "émulation"乃是18世纪法国精英经常谈及的概念,在启蒙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该词具有竞争之含义,但它所指的不是对于利益、权力与财富的争夺,而是在美德、优点和荣誉方面追赶甚至超越他人。18世纪后期,此概念在保有其追求美德与优长之意蕴的同时,逐渐深化了参与竞争,获取成功的内涵。这一趋向与当时法国教育、艺术领域以及各省学院中盛行以竞赛、展览和征文等形式鼓励竞争意识的现象相一致。启蒙时代的某些法国精英力图将本质上体现了贵族精神的竞争意识转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从而实现社会改良之目的。他们希冀通过倡导竞争观念重塑法国人的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并且推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观念 美德 法国社会 启蒙时代 社会改良
下载PDF
法国自然神论者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9
作者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89-93,共5页
法国自然神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具有必然性的。它是随着时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作为产生它的思想来源和根基而生成的,即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与宗派斗争、近代科学的兴起形成了自然... 法国自然神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具有必然性的。它是随着时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作为产生它的思想来源和根基而生成的,即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与宗派斗争、近代科学的兴起形成了自然神论思想的时代背景。随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发展,在自然观上对宗教意识有着重大的突破,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宗教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并没有彻底洗清,不得不借用上帝的名义来解释它的自然哲学宇宙观。自然神论作为中间环节,对后期无神论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时期 自然神论 宗教意识 启蒙思想家
下载PDF
求深反浅:王安忆《启蒙时代》批判论纲
10
作者 褚金勇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1-75,共5页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王安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但也正因为她颇为自得的文革感思,导致她总是急于表达些什么,让一个很简单的情节故事担负起如此沉重的思想反思,有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也导致其失去了以往冷静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点石化金的艺术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时代》 王安忆 批判论纲
下载PDF
启蒙时代的阅读
11
作者 莱因霍尔德.鲍姆史塔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9,共5页
文章以对启蒙时代经典画作的分析为线索,探讨了书籍的发展历史及书籍对人们的重要作用和影响。18世纪,书籍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手段达到空前繁荣。在欧洲启蒙时代,人们被知识之光照耀。书籍的影响力和功效性不断得到增强,给当时人们的思想... 文章以对启蒙时代经典画作的分析为线索,探讨了书籍的发展历史及书籍对人们的重要作用和影响。18世纪,书籍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手段达到空前繁荣。在欧洲启蒙时代,人们被知识之光照耀。书籍的影响力和功效性不断得到增强,给当时人们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作者也强调了书籍是知识之源,是人类进步阶梯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 启蒙时代 书籍
原文传递
论王安忆《启蒙时代》的叙事艺术
12
作者 王兆彬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2-96,共5页
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宏观结构中的脉络和主线,以及微观结构中的插曲、意象和道具等诸多元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综合使用了这些叙事元素,小说以主人公南昌的精神成长为主线,以小市民阿明的故事为插曲,以"光"为意象,... 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宏观结构中的脉络和主线,以及微观结构中的插曲、意象和道具等诸多元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综合使用了这些叙事元素,小说以主人公南昌的精神成长为主线,以小市民阿明的故事为插曲,以"光"为意象,以"书"为道具,使得全篇结构浑融契合,细致绵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启蒙时代》 主线 插曲 意象 道具
下载PDF
简论卢梭的“生命教师观”
13
作者 石亚兵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37-139,共3页
卢梭生活在一个理性躁动的时代。启蒙时代理性与浪漫思潮之争引发卢梭对生命理念的关注;其特有的生命体验是他进行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在卢梭看来生命型教师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品质高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生命型教师眼... 卢梭生活在一个理性躁动的时代。启蒙时代理性与浪漫思潮之争引发卢梭对生命理念的关注;其特有的生命体验是他进行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在卢梭看来生命型教师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品质高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生命型教师眼中的理想学生是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具有很强个性的以及具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时代 卢梭 生命教师
下载PDF
想象上海的方式和上海式的“启蒙”——评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14
作者 周仲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0-91,共2页
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看成是一种聚合着个人与历史色彩的想象上海的方式,这部小说其实代表的是一种上海式的"启蒙"。通过赋予小说中诸多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状况,以种种关乎日常生活话语的阐释,想象性地... 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看成是一种聚合着个人与历史色彩的想象上海的方式,这部小说其实代表的是一种上海式的"启蒙"。通过赋予小说中诸多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状况,以种种关乎日常生活话语的阐释,想象性地介入到小说所虚构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的言说和遭际,传达他们对人生现实和生命本真的追求,以及在不断地探求中所滋生的困惑和痛苦,并最终透过隐藏在种种表层之下的城市形态、时代幻想和精神迷茫,揭示作者所表现的现实审视和人性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启蒙时代 想象 历史 人性
下载PDF
启蒙时代的俄国形象与“欧洲”建构——对伏尔泰俄国历史著作的分析
15
作者 石芳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91,共18页
启蒙时代是"欧洲"建构的关键时期,而介于欧亚之间的俄国,对"欧洲"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构造了较为权威的启蒙运动模式的俄国观,将其刻画为一个通过学习"欧洲",从而摆脱野蛮、落... 启蒙时代是"欧洲"建构的关键时期,而介于欧亚之间的俄国,对"欧洲"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构造了较为权威的启蒙运动模式的俄国观,将其刻画为一个通过学习"欧洲",从而摆脱野蛮、落后,在"文明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同时,繁荣先进、文明开化的"欧洲"形象也呈现在这种俄国镜像中。伏尔泰塑造的俄国形象,对其后几百年欧洲的身份认同和欧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作为"学徒"的预设的不平等地位,在数百年中主导了欧洲关于俄国的话语,至今仍然是导致欧俄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俄关系 俄国形象 伏尔泰俄国历史著作 启蒙时代
原文传递
乌托邦意识形态下的“成长”真相——有关王安忆《启蒙时代》
16
作者 谷艳彩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36-37,共2页
《启蒙时代》从叙述内质来看,是以文学的方式揭秘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历程,王安忆"文革"思想的历史叙述是在建构一种时代启蒙、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启蒙,这才是时代启蒙的"成长"真相。
关键词 王安忆 启蒙时代 历史事件与思想事件
下载PDF
《启蒙时代》少年视角叙事的得与失
17
作者 朱丽娟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32-134,共3页
王安忆在《启蒙时代》中,以少年视角的叙事展开故事,有得也有失。它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启蒙之路,并有力地彰显了时代的悲剧,但它造成了阅读上的艰难,还带给读者一段突兀的关于市民文化的大讨论。
关键词 《启蒙时代》 少年视角 叙事
下载PDF
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框架下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果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19年第3期54-61,92,93,共10页
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35年翻译了第一部传进欧洲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开启了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序幕。现有针对《赵氏孤儿》法译本的研究多采用历史学视域,探讨《赵氏孤儿》在18世纪"中国热"的语境下在欧洲传播的过程... 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35年翻译了第一部传进欧洲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开启了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序幕。现有针对《赵氏孤儿》法译本的研究多采用历史学视域,探讨《赵氏孤儿》在18世纪"中国热"的语境下在欧洲传播的过程,很少有人从启蒙时代法国翻译理论的视角透视马若瑟译介中国戏剧的策略。然而,翻译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马若瑟有意选取具有浓郁"悲剧精神"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译介文本,通过改译、增删等翻译策略,率先把戏剧译介活动作为传播中国儒家思想的手段。本文通过梳理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重点考证马若瑟对源语言文体风格的改动,源文化内涵的保留,还原翻译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历史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若瑟 《赵氏孤儿》 18世纪法国 启蒙时代翻译理论
原文传递
博物馆学基础通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万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3,I0002,共7页
21世纪初的今天,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娱乐为目的,进行与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见证有关的研究,对这些见证进行征集、保存、宣传和展示的永久性、非营利性的,服务于... 21世纪初的今天,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娱乐为目的,进行与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见证有关的研究,对这些见证进行征集、保存、宣传和展示的永久性、非营利性的,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并向公众开放的机构"。但在理论上统一的背后,各博物馆的制度与实践仍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而这又是复杂的历史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的起源 启蒙时代的博物馆 民族博物馆 本土性和世界性 公众接受
下载PDF
自然理性的迷误——论18世纪中叶前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主流认识
20
作者 卿文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1-63,共3页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提,故这些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本质和传统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理性 启蒙思想家 儒家学说 道德意识 儒家思想 知道 根据 赞赏 西方 实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