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期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玉莲 程艮 +1 位作者 姚秀钰 张红彩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调查情感障碍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的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中的"贬低-歧视感知"及"羞耻感"两个分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科医院即将康复出院的167例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情... 目的调查情感障碍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的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中的"贬低-歧视感知"及"羞耻感"两个分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科医院即将康复出院的167例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情感障碍患者感知到的公众对其的贬低歧视态度较高,而羞耻感体验并不强烈。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提示,年龄、学历、工作状况、婚姻是患者感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论情感障碍患者的感知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龄、学历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不同,提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感知病耻感 住院病人
原文传递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炜 苏雪倩 +1 位作者 李秀荣 夏泳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了解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 将 5 8例首次发病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分为 2组 ,其中 2 9例 >6 0岁者为老年组 ,2 9例≤ 6 0岁者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住院 1个月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并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因分子... 目的 了解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 将 5 8例首次发病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分为 2组 ,其中 2 9例 >6 0岁者为老年组 ,2 9例≤ 6 0岁者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住院 1个月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并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因分子的变化。同时对发病诱因、伴发躯体疾病及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与对照组的自杀意念 (分别为 2 1例 ,11例 )、迟缓 (13例 ,2 1例 )、疑病 (18例 ,9例 )、偏执症状 (9例 ,2例 )、焦虑 躯体化 [(8 2± 2 2 )分 ,(4 7± 1 8)分 ]、认知障碍 [(5 7±2 6 )分 ,(3 7± 1 6 )分 ]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伴发躯体疾病 (2 2例 ,8例 )、记忆力减退 (19例 ,8例 )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发病诱因 (10例 ,14例 )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用氟西汀或帕罗西汀 2 0mg d治疗 1个月后 ,2组组内抑郁症状的比较 ,老年组各症状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对照组焦虑 /躯体化 [(4 7± 1 8)分 ,(1 9± 1 3)分 ]、日夜变化 [(1 6± 0 7)分 ,(0 3± 0 4)分 ]症状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体重变化 [(0 8± 0 8)分 ,(0 2± 0 4)分 ]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症状特征明显 ,可能为一种异质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老年人 临床症状 体征
原文传递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文炜 查富树 +8 位作者 许律西 刘士勇 陈友之 梁文香 詹家训 曹华琼 彭超英 李茂臻 何耀辉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遗传学 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障碍
原文传递
团体心理辅导对情感障碍病人病耻感、服药依从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贾品 王巍 +5 位作者 刘静宜 乔君 杨林霖 蔡佳佳 韩彩娜 陈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540-254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情感障碍病人病耻感、服药依从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情感障碍病人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纳入的20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情感障碍病人病耻感、服药依从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情感障碍病人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纳入的20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病耻感、服药依从性、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为(2.53±0.25)分、病耻感应付量表评分为(2.55±0.21)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评分为(2.56±0.25)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为(6.47±1.58)分,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为(7.43±1.14)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躯体功能为(22.53±2.26)分、心理功能为(21.61±2.95)分、物质生活状态为(17.06±2.37)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团队心理辅导可降低情感障碍病人病耻感,提高临床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情感障碍 病耻感 服药依从性 社会适应能力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基于多方访谈的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障碍分析及策略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忠仁 徐小凤 +2 位作者 徐涛 张含之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30-2537,共8页
背景随着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疾病负担增大,对当今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国内的协作现况不佳。目的了解并分析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 背景随着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疾病负担增大,对当今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国内的协作现况不佳。目的了解并分析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障碍,探索优化策略。方法 2018-08-01至2018-09-30选取上海市1家综合性医院(H1)、2家市区社区医院(H2、H3)、1家郊区社区医院(H4)的全科医师(n=20),以及所处区域精神心理科医师(n=10)和就诊于全科门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或其家属(n=30)进行访谈调查。访谈领域覆盖调查对象对于协作诊疗相关的认知、行为、态度、问题、意见5个方面,访谈持续时间为0.5 h左右,并录音记录,对录音进行电子文档转录,首先对各个问题进行第一层编码,然后对编码对应的内容进行讨论、浓缩,生成描述性标签,做进一步数据归纳和分类,进而生成主题,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访谈发言作为受访者引用。结果(1)全科医师对协作诊疗内容具有一定认知,但是目前与精神心理专科的协作现况不佳;认为协作具有较多意义,但面临包括渠道、资源及医师和患者等困难;全科医师给出了包括协作资源、形式方面和提高医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促进协作的建议。(2)精神心理科医师知晓并开展包括到社区坐诊等与社区的协作诊疗,但认为开展效果各异;认为协作很有必要,有益于处理患者的身心和家庭社会问题;精神心理科医师也提到当前协作存在着包括患者方面和社区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精神心理科医师提出协作需要更多相互学习交流、扩大宣传、平台建设等支持策略。(3)患者或其家属对协作认知少,认为可以有协作,但缺乏主动建议;大部分未接受协作诊疗,往返于多处医疗机构,治疗不规范;较依赖精神科药物,但用药不规范;对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全科医生 医院 专科 多方访谈
下载PDF
抑郁症发病与体质关系的调查 被引量:14
6
作者 冯文林 梅晓云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发病与其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符合CCMD-3标准的100例抑郁症病人和100例健康人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病人中气虚体质的人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不同年龄的抑郁症病人中中年组比例最高。不同性格的抑郁症病人...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发病与其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符合CCMD-3标准的100例抑郁症病人和100例健康人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病人中气虚体质的人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不同年龄的抑郁症病人中中年组比例最高。不同性格的抑郁症病人中内向型性格的抑郁症发病比例最高。女性的抑郁症发病高于男性。结论抑郁症病人中不同体质的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气虚体质、中年女性(更年期女性)、内向型性格的人抑郁症发病比例较高。在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可以针对体质因素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体质 数据收集
下载PDF
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分类及其临床特征的30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贵芳 刘贤臣 +2 位作者 马登岱 王庚鑫 陈琨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77-79,共3页
为探讨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分类问题,对83例情感性障碍各亚型进行了30年随访研究。结果:双相占75.9%,单相躁狂13.3%,抑郁症(单相抑郁+反复抑郁)占10.8%。比较了单双相临床特征。作者认为:(1)单相躁狂居双相情感性障碍之后的第二位,将单相... 为探讨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分类问题,对83例情感性障碍各亚型进行了30年随访研究。结果:双相占75.9%,单相躁狂13.3%,抑郁症(单相抑郁+反复抑郁)占10.8%。比较了单双相临床特征。作者认为:(1)单相躁狂居双相情感性障碍之后的第二位,将单相躁狂视为情感性障碍的一个亚型是适宜的;(2)对首次入院、首次发病者,建议在情感性障碍诊断后暂不定相,而以某种发作表示,待明确后再定临床相;(3)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的复发性躁狂发作,也适合我国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防研究 情感性障碍 分类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晓丽 张艳 徐晓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增强大学生自我了解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宁夏大学大一至大四本科生426名,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TAS-20)中文版量表和主观幸福感(SWB)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的述情障... 目的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增强大学生自我了解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宁夏大学大一至大四本科生426名,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TAS-20)中文版量表和主观幸福感(SWB)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的述情障碍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观幸福感总分在学科、是否独生子女、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P<0.01)。述情障碍量表中的情感识别障碍和情感描述障碍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述情障碍的影响。增强情感识别和情感描述能力能够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障碍 幸福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主要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苹 王芳 +6 位作者 陶英华 薛丽 徐兰 吴希 汪崇泽 吕钦谕 洪武 《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66例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料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症状快速评定量表(QIDS-SR16)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目的了解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选取66例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料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症状快速评定量表(QIDS-SR16)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其进行临床评估,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66例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照料者年龄集中于35~59岁,多为女性。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主要照料者QIDS-SR16得分显示有抑郁情绪的照料者占65.1%,PHQ-9得分显示有抑郁情绪的照料者占12.2%,GAD-7得分显示有焦虑情绪的照料者占33.3%。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主要照料者SF-36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主要照料者SF-36各维度得分与QIDS-SR16、PHQ-9、GAD-7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照料者中,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抑郁占比高,应重视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情感障碍 照料者 心理健康状况
下载PDF
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心理及行为问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玲杰 陈安薇 王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1-943,共3页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合并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等,甚至会有自杀倾向。特应性皮炎与心理与行为问题共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合理有效地治疗特应性皮炎、正确识别其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早期干预,可以有...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合并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等,甚至会有自杀倾向。特应性皮炎与心理与行为问题共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合理有效地治疗特应性皮炎、正确识别其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儿童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儿童行为障碍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抑郁症
原文传递
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唐寒梅 傅燕艳 +5 位作者 毛绍菊 陈小龙 李瑊妮 邱红恒 朱金云 黄鹏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中的自伤判断条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中的自伤判断条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4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10.20%。母亲教养方式、心理病理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后,不良母亲教养方式(OR=3.56,95%CI:2.71~4.67,P<0.001)、心理病理症状(OR=1.71,95%CI:1.56~1.88,P<0.001)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发生。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75%。结论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可能通过心理病理症状影响NSSI行为的发生,帮助该群体正确对待心理病理问题可能有利于其NSSI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学生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精神疾病患者Borna病病毒感染的初步报道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邹德智 谢鹏 +4 位作者 徐平 吴伟 蒙华庆 陈大伟 左联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人中是否存在Borna病病毒 (BDV)感染 ,以及探讨BDV感染是否与人类精神疾病有关。方法 收集精神疾病患者 80例 (精神分裂症 5 0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 30例 )和健康献血者标本 6 0名。每例采血 10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目的 研究中国人中是否存在Borna病病毒 (BDV)感染 ,以及探讨BDV感染是否与人类精神疾病有关。方法 收集精神疾病患者 80例 (精神分裂症 5 0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 30例 )和健康献血者标本 6 0名。每例采血 10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提取RNA ;用BDV P2 4基因特异性内外引物进行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特异性探针的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结果  5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出BDV P2 4基因片段 5例 ( 10 % ) ,6 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出 ,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检出 1例 ( 3% ) ,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重庆地区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BDV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 Boma病病毒 感染
原文传递
Glutamate transporters, EAAT1 and EAAT2,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in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被引量:10
13
作者 Georgia M Parkin Madhara Udawela +1 位作者 Andrew Gibbons Brian Dean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8年第2期51-63,共13页
Glutamate is the predominant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human brain an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rolonged activation of the glutamatergic system leads to nerve damage and cell death. Following release from the ... Glutamate is the predominant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human brain an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rolonged activation of the glutamatergic system leads to nerve damage and cell death. Following release from the pre-synaptic neuron and synaptic transmission, glutamate is either taken up into the presynaptic neuron or neighbouring glia by transmembrane glutamate transporters. 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EAAT) 1 and EAAT2 are Na+-dependant glutamate transporters expressed predominantly in glia cell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s the most abundant glutamate transporters, their primary role is to modulate levels of glutamatergic excitability and prevent spill over of glutamate beyond the synapse. This role is facilitated through the bind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glutamate into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 The function of EAAT1 and EAAT2 is heavily regulated at the levels of gene expression, 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glycosylation states and cell-surface trafficking of the protein. Both glutamatergic dysfunction and glial dysfunction have been proposed to be involved in psychiatric disorder. This review will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roles that EAAT1 and EAAT2 play in modulating glutamatergic a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 and mount an argument that these two transporters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aetiologies of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as well as represent potential drug targets for novel therapies for those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A 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PSYCHIATRY affective disorders GLUTAMATE TRANSPORTER GLUTAMATE SCHIZOPHRENIA
下载PDF
胃经特定穴针刺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情感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兆平 谢辉 常小荣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8期699-702,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 7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5例和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5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 7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5例和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5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 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每日1次,9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心理、躯体、物质和社会各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P<0.01),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FD患者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均具有改善作用,但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在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消化不良 胃经 特定穴 情感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袁国桢 黄寅平 +2 位作者 姚建军 李香 俞惠英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 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 5 0名健康人 (对照组 )的血SOD含量 (ng /mg血红蛋白 ) ,并对...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 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 5 0名健康人 (对照组 )的血SOD含量 (ng /mg血红蛋白 ) ,并对其中 6 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 12周治疗后再次测定SOD ;同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Bech Rafaelson躁狂量表 (BRMS)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的血SOD含量分别为 10 77±42 0、10 44± 2 92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79± 2 37) ,P <0 0 1。抑郁症组SOD含量为 70 1± 2 6 7,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精神分裂症病程 <5年患者的SOD含量 (110 5± 45 1)与≥ 5年组SOD含量(10 35± 346 )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 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 12周治疗后的血SOD含量 (6 2 7±2 17)低于治疗前 (10 0 9± 36 4) ,P <0 0 1。结论 血SOD含量的增高也许能够反映精神疾病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原文传递
中国精神病人外周血博尔纳病病毒P24基因片段检测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平 谢鹏 +1 位作者 邹德智 左联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1-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博尔纳病病毒与人类精神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套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结合荧光定量(FQ)PCR检测了3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16例情感障碍病人以及5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DV P24基因片段。结果精神分... 目的 探讨博尔纳病病毒与人类精神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套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结合荧光定量(FQ)PCR检测了3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16例情感障碍病人以及5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DV P24基因片段。结果精神分裂症组BDV P24基因片段阳性率为9.7%(3/31);情感障碍组(0/16)和健康组(0/50)均为阴性。精神分裂症组阳性率高于健康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国的精神病人中存在BDV感染,但BDV感染是否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博尔纳病病毒 套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 检测
下载PDF
全科医师对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转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小凤 刘忠仁 +1 位作者 张含之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37-2542,共6页
背景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危害逐年升高。全科门诊协作精神专科对精神心理障碍进行诊治管理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转诊作为当前协作诊疗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足和困难,尤其是转诊途径利用的欠缺。而目前缺乏针对转诊欠佳... 背景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危害逐年升高。全科门诊协作精神专科对精神心理障碍进行诊治管理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转诊作为当前协作诊疗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足和困难,尤其是转诊途径利用的欠缺。而目前缺乏针对转诊欠佳的相关研究。目的了解并分析全科医师对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转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转诊策略优化和途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8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黄浦区、普陀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根据纳入标准,从中选取全科医师203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师一般情况、门诊转诊情况、期望转诊形式。结果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190例全科医师中,有转诊行为29例(15.3%),曾让患者自行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138例(72.6%);考虑会转诊的患者情况前3位分别为治疗有困难(143例,75.3%)、诊断不明确(141例,74.2%)、初次发现有精神问题或症状(131例,68.9%);认为转诊的难度为一般困难85例(44.7%);认为影响转诊的因素前3位分别为自己对于病情的判断缺乏把握(149例,79.3%)、与转诊的精神心理专科医师或机构缺乏联系(104例,55.3%)、患者或家属依从性差(90例,47.9%);转诊途径主要为网上转诊平台65例(60.2%);了解转诊途径55例(28.9%);认为转诊途径实用93例(48.9%);清楚全科门诊对转诊的政策支持83例(43.7%);认为有义务转诊170例(89.5%);所在全科门诊精神类药物种类情况以一般齐全[73例(38.4%)]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了解转诊途径情况、认为转诊途径实用情况是全科医师转诊行为影响因素(P<0.05)。190例全科医师中,67.4%(128例)期望开通转诊通道,53.7%(102例)期望专家坐诊,52.1%(99例)期望与专科医师开通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门诊病人 全科医生 病人转诊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蔡经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1522-1524,共3页
目的探讨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疗程均为6周... 目的探讨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副作用量表(TESS)中疾病严重程度(CGI-SI)得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BPRS及CGI-SI得分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为失眠、恶心、呕吐、口干、便秘及静坐不能,两组患者视物模糊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波西汀 阿立哌唑 抑郁症 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性心理障碍45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文健 周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596-597,共2页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本院1996-01/1998-06共收住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40±58)岁,女26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59±63)岁.男女两组年龄比较无差异(P>0.05).FD 诊断标准:上...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本院1996-01/1998-06共收住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40±58)岁,女26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59±63)岁.男女两组年龄比较无差异(P>0.05).FD 诊断标准: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4 wk;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实验室、B 超、X 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情感障碍 焦虑症 心理学 心理疗法
下载PDF
Exploring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s in healthy humans by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被引量:7
20
作者 Min-Fang Kuo Michael A.Nitsche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The prefrontal cortex is involved in a multitude of cognitive, emotional,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processes, so exploring its specific function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Functional ... The prefrontal cortex is involved in a multitude of cognitive, emotional,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processes, so exploring its specific function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Functional imaging approaches have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but might have limitations in establish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ology and the relate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cesses. Non-invasi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ith direct or alternating currents can help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with regard to specific processes, and might provide future protocols able to improve them in case of malfunctions. We re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and provide an outlook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ective disorders brain stimulation frontal lob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