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覆盖物对旱作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 被引量:54
1
作者 王甲辰 刘学军 +3 位作者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曹一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22-929,共8页
在四川盆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物对旱作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效铁含量较高而有效锰含量较低的土壤上 ,覆地膜及传统淹水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没有表现缺锰症 ,而覆麦秆处理前期分蘖能力差 ,生长缓慢 ,表现严重... 在四川盆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物对旱作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效铁含量较高而有效锰含量较低的土壤上 ,覆地膜及传统淹水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没有表现缺锰症 ,而覆麦秆处理前期分蘖能力差 ,生长缓慢 ,表现严重的缺锰症。在覆麦秆处理裂区灌施 2‰的 Mn SO4 溶液 (每次 4 5 0 kg/ hm2 )两次后 ,水稻株高、分蘖和生物量都迅速增加 ,说明覆麦秆处理水稻受到了锰的胁迫。其原因与地膜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温度 ,而覆麦秆处理却具有降温作用有关。试验还发现 ,灌施锰肥能够补偿温度降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水稻产量以覆地膜处理最高 ,其次是覆麦秆灌锰处理 ,再次是传统淹水处理 ,覆麦秆未灌施锰肥处理产量最低 ,后者与其它处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覆地膜条件下 ,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 ,但当施氮量为 1 5 0 kg/ hm2后产量变化不大。与传统淹水相比 ,覆盖旱作处理显著降低总耗水量 ,节水率达 6 3.1 % ;并在产量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覆盖物 旱作水稻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旱稻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晓光 B.A.M.Bouman +5 位作者 张秋平 薛昌颖 张天一 许剑勇 王璞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1,共5页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析了旱稻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平均为560.1mm;日平均孕穗~开花期最高为6.8mm/d,年际变化幅度很小。旱稻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平均为1.07,在孕穗~开花期最大,为1.49,其次为开花~成熟阶段,平均为1.20,拔节~孕穗最小为0.87;在北京气候背景下,旱稻作物系数与出苗后天数和大于0℃积温具有较好的三次多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作物系数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下载PDF
ORYZA2000模型模拟北京地区旱稻的适应性初探 被引量:34
3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5 位作者 BAM Bouman 冯利平 Gon van Laar 王化琪 王璞 王志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67-1571,共5页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深等。利用2002年的数据对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等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ORYZA2000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旱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最终产量,尤其是在模拟穗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NRMSE值分别为45%、35%、57%、37%、35%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模拟模型 旱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旱稻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秋平 杨晓光 +5 位作者 薛昌颖 闫伟兄 杨婕 张天一 B.A.M.Bauman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1-56,共6页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和极枯水年,进行旱稻各生育阶段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分析和补灌量估算。结果表明:旱稻出苗后总需水量平均为596.1mm,需水强度平均为4.3mm/d,需水强度峰值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4种降水年型下旱稻出苗后降水和旱稻需水的耦合度分别为0.82、0.71、0.50和0.39,所需的补灌量分别为106.6、171.1、296.0和363.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需水量 降水保证率 耦合度 补充灌溉量
下载PDF
基于ORYZA 2000模型的旱稻生长模拟及氮肥管理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亚龙 崔远来 +3 位作者 李远华 吕国安 冯跃华 Bouman BAM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1-146,共6页
以旱稻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长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图解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物量、产量、作物吸氮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呈线性关系,模拟效果良好,但对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 以旱稻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水稻生长模拟模型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长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图解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Y ZA 2000模拟旱稻生物量、产量、作物吸氮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呈线性关系,模拟效果良好,但对土壤水分的模拟效果欠佳,需做进一步研究。应用校正和验证的结果,结合肥料效应函数原理,对旱稻不同灌溉方式和密度管理下的氮肥经济最佳施肥量做了探讨,初步得出了该地区旱稻栽培氮肥经济最佳施肥量,丰富了作物模拟和节水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对以后旱稻发展及栽培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旱稻 肥料效应函数 氮肥
下载PDF
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及需水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7 位作者 邓伟 张天一 闫伟兄 张秋平 肉孜阿基 赵俊芳 杨婕 Bouman B A M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1.1%。产量潜力与雨养产量之差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尚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旱稻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13mm,年际间变异为8.5%。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9.7%。全生育期的平均需水强度为5.3mmd-1,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为穗分化—开花阶段,平均为5.5mmd-1。北京地区生育期内的降水量不能完全满足旱稻的需水要求,50%的年份水分亏缺量在250mm以上,水分亏缺量多年平均值为226mm,年际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潜力 需水量
下载PDF
旱稻297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生产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7
7
作者 魏凤桐 陶洪斌 王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35-2142,共8页
以旱稻297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在不施氮肥和150 kg hm^-2的施氮量下旱稻297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生产能力、运转特点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分析了旱稻297氮肥投入与碳水化合物生产和产量形成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开花前储藏的非结... 以旱稻297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在不施氮肥和150 kg hm^-2的施氮量下旱稻297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生产能力、运转特点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分析了旱稻297氮肥投入与碳水化合物生产和产量形成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开花前储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2%-54%,施氮降低了开花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产量的贡献率,相对而言开花后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率略有提高;开花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移效率为48%-65%,施氮后转移效率略有降低;总体而言,施氮降低了开花前后分配给单个籽粒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导致千粒重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开花期叶片中可溶性糖浓度的提高,结实率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穗中淀粉浓度的提高,结实率显著降低。因此,施氮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不足和转移效率降低同时限制了千粒重和结实率的提高,而叶片中可溶性糖浓度偏低和穗中淀粉浓度偏高限制了结实率的提高,是限制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旱稻297花后光合产物生产能力较低,是限制产量提高的又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千粒重 结实率 转移效率 贡献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光合生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秋平 杨晓光 +4 位作者 杨婕 王化琪 王璞 王志敏 Bouma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2,共6页
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定点定位测定了充分灌溉、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前期充灌后期胁迫、全生育期胁迫4种灌溉处理下旱稻品种HD 297不同生育期内光合蒸腾等农田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旱稻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在旱稻生长前期... 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实验站定点定位测定了充分灌溉、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前期充灌后期胁迫、全生育期胁迫4种灌溉处理下旱稻品种HD 297不同生育期内光合蒸腾等农田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旱稻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在旱稻生长前期,日变化曲线呈现“双峰”趋势,在作物生长后期,曲线呈现“单峰”变化趋势;旱稻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则在全生育期内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与温度日变化规律一致;旱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呈“L”型,6∶00最高,随后急剧下降,到18∶00达到最低值。不同的灌溉处理只影响作物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值的大小,不改变其变化趋势。在4个灌溉处理中,前期胁迫后期充分灌水的处理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灌溉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北京地区旱稻适宜播种期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3 位作者 陈怀亮 冯利平 王化琪 B.A.M Boum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970-6979,共10页
确定适宜播种期是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旱稻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水分因子条件下,北京地区... 确定适宜播种期是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旱稻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水分因子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安全播期的范围较广,多年平均为3月26日—6月4日;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最早播期有提前趋势,而最晚播种期有延后趋势。在同一年份内,播期不同旱稻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变化,呈现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播期过早或过晚导致生育期平均温度偏低是影响穗干物质累积且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才能获得高产。以90%—100%当年最高产量潜力作为适宜播期的产量指标,确定北京地区旱稻297的适宜播期变化在5月11日—5月19日之间,相应的产量变化在6689—7257kg/hm2范围内。研究方法可为其他地区旱稻的播期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可能播期 适宜播期 ORYZA2000模型
下载PDF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被引量:14
10
作者 薛昌颖 杨晓光 +4 位作者 邓伟 张秋平 闫伟兄 王化琪 B.A.M.Bouma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82,共7页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mm可增产约3000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mm时可增产1000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g/kg,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g/kg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优化灌溉制度
下载PDF
基于作物模型的河南省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1
作者 薛昌颖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126-131,共6页
采用作物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长期历史气象资料,以作物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地区旱稻生育期水分盈亏情况。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 采用作物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长期历史气象资料,以作物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地区旱稻生育期水分盈亏情况。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和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旱稻生育期集中在6—9月,水分亏缺最多的阶段为出苗—穗分化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50~0.60,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和穗分化—开花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11~0.43;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6~0.50。出苗—穗分化阶段干旱发生的风险最大,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穗分化—开花阶段的最小。河南旱稻生育期干旱风险呈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分布,其中三门峡、济源西部一带风险最高,洛阳南部和南阳西北部一带最低,黄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豫东、豫南地区风险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生龙 贾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410-17412,1741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处理 水稻 旱稻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下载PDF
锌肥对旱稻苗期锌吸收分配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灵娜 姜雯 +2 位作者 赵明 樊堂群 郭文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了探明旱稻锌吸收分配的规律,本试验通过对两个旱稻供试品种(旱稻502和巴西陆稻)进行不同供锌水平(0.0、0.1、0.5、2.5、5.0、10.0 mg/kg)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锌肥供给水平对旱稻锌吸收分配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锌... 为了探明旱稻锌吸收分配的规律,本试验通过对两个旱稻供试品种(旱稻502和巴西陆稻)进行不同供锌水平(0.0、0.1、0.5、2.5、5.0、10.0 mg/kg)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锌肥供给水平对旱稻锌吸收分配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锌用量范围内,随着施锌量的增加,供试品种地上部干物重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在Zn 5.0 mg/kg水平下,旱稻502和巴西陆稻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但过多锌肥对旱稻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外界锌源充足条件下,旱稻对锌的吸收积累表现为奢侈吸收,多余的锌分配主要贮存在叶鞘中。从总体上看,根和叶鞘中的锌含量明显比叶片中的高,并且随着锌肥供给水平的增加,根和叶鞘中的锌含量上升显著,而叶片锌含量则增加相对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锌吸收 分配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磷效应及水分生产率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亚龙 崔远来 +3 位作者 吕国安 梁志宸 李远华 冯跃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7,共5页
研究了4种灌溉水平的旱稻磷素效应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并未降低旱稻根系含磷量,而且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有所增加,但根系磷素累积量在营养生长阶段-30 kPa水分胁迫处理显著低于-10 kPa处理,中后期随水分胁迫程度加深而降低。在... 研究了4种灌溉水平的旱稻磷素效应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并未降低旱稻根系含磷量,而且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有所增加,但根系磷素累积量在营养生长阶段-30 kPa水分胁迫处理显著低于-10 kPa处理,中后期随水分胁迫程度加深而降低。在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旱稻茎含磷量和磷素累积量随水分胁迫程度加深而降低。分蘖期-10 kPa处理叶片含磷量最高,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乳熟期-10 kPa处理叶片磷素累积量最大。穗含磷量以-10 kPa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30 kPa处理产量虽然稍低,但可以提高水分生产率和磷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旱稻 含磷量 磷素累积量 磷效率 水分生产率
下载PDF
旱作水稻西瓜间丛枝菌根菌丝桥诱导水稻磷转运蛋白的表达及对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第锟 张瑞萍 +1 位作者 任丽轩 徐国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9-346,共8页
采用中间隔网的土培根箱试验,对旱作水稻或/和西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简称AM真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 Becker&Gerdemann),研究了旱作水稻/西瓜间形成菌丝桥并诱导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11的表达和对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中间隔网的土培根箱试验,对旱作水稻或/和西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简称AM真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 Becker&Gerdemann),研究了旱作水稻/西瓜间形成菌丝桥并诱导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11的表达和对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箱两侧均未接种AM真菌时,旱作水稻和西瓜根系均不形成菌根,水稻根系的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11也不表达。(2)西瓜侧接种AM真菌时,西瓜与水稻间形成的菌丝桥引起水稻菌根的形成,并诱导水稻根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11表达。(3)菌丝桥侵染和直接接种侵染对旱作水稻和西瓜形成丛枝菌根能达到相同的效果,旱作水稻和西瓜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80%以上和70%以上。(4)在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当接种AM真菌时,水稻和西瓜根际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水稻地上部全磷含量降低,而西瓜地上部全磷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西瓜 菌丝桥 OsPT11 有效磷
下载PDF
旱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婕 杨晓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5-98,共4页
从旱稻需水耗水规律、水分对旱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衡量旱稻水分指标等方面综述了旱稻需水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旱稻 耗水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需水规律 耗水规律 生长发育 产量 水分指标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锌对旱稻籽粒锌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健波 林琪 +2 位作者 张洪生 盖伟玲 姜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8,共4页
为了探明不同时期施锌肥对旱稻籽粒锌积累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对两个旱稻供试品种(巴西陆稻和旱稻502)进行不同时期施锌肥(100 kg/hm2ZnSO4.7H2O)处理(基施或花前7 d土壤追施),收获期对旱稻各器官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 为了探明不同时期施锌肥对旱稻籽粒锌积累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对两个旱稻供试品种(巴西陆稻和旱稻502)进行不同时期施锌肥(100 kg/hm2ZnSO4.7H2O)处理(基施或花前7 d土壤追施),收获期对旱稻各器官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锌)和基施锌肥相比,花前7 d追施锌肥能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锌肥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旱稻地上部锌积累量。与基施锌肥相比,花前7 d施锌肥更能增加旱稻糙米中锌的含量,但在巴西陆稻上两种施锌方法对籽粒产量的增加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锌含量 锌收获指数
下载PDF
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对后茬大麦生长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勇 徐阳春 +1 位作者 郭世伟 沈其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4,11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覆盖旱作栽培方式对后茬大麦生长及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盖草处理后茬大麦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而土壤铵态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作〉盖草〉覆膜〉裸露,且硝态氮、铵态氮从表层(0~20c...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覆盖旱作栽培方式对后茬大麦生长及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盖草处理后茬大麦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而土壤铵态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作〉盖草〉覆膜〉裸露,且硝态氮、铵态氮从表层(0~20cm)到底层(60~80cm)依次降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各处理都表现出0~40cm土层氮素表观盈余,水作、盖草和裸露处理后茬分别比覆膜处理后茬高40.5%,39.5%和36.1%。大麦籽粒产量以盖草处理后茬摄高,分别比水作后茬和裸露后茬增加837kg/hm^2和251kg/hm^2。后茬大麦各生育阶段对氮素的累积吸收量均以前茬盖草早作处理最高。覆膜、盖草和裸露旱作水稻后茬大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比水作稻后茬大麦高16.1%,17.5%和13.8%。土壤氮素转化和大麦产量均表明,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水稻-大麦轮作是一种较合理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大麦生长 土壤氮素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旱稻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婕 杨晓光 +2 位作者 王化琪 王璞 Bouman B.A.M.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2-86,共5页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下旱稻水分耗散量和耗水强度又小于水稻对照;相同灌溉处理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水稻对照;而充足供水有利于旱稻根系在0~20cm表层发育,但不利于其根系在下层生长,而W2可促使根系下扎,更充分利用下层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旱稻297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Ⅰ)——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与氮素吸收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凤桐 陶洪斌 王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积没有显著影响。分蘖盛期的吸氮量与最高分蘖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适宜的氮累积能够促进分蘖的增加和穗形成时期单株穗粒数的增加。因此,在现有的施氮措施下,75和150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75kg/hm2处理相比,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导致单位面积的实粒数差异不显著,同时,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是限制旱稻297在150kg/hm2处理下产量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有效穗 结实率 籽粒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