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3 位作者 巴特 符雪 李芳 郝春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1-906,共6页
目的探讨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1只昆明小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 目的探讨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1只昆明小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73、CD90、CD105的表达。取1只绵羊,宰杀后取背部皮肤,脱细胞处理和冻融法制备微孔化羊ADM。取36只昆明小鼠,均在背部制备1个直径为12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微孔化羊ADM覆盖创面。术后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将0.2mL的悬浮有1×10^个ADSC的DMEM/F12培养液注人ADSC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将0.2mL的DMEM/F12培养液注入对照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术后12、17d,计算2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术后7、12、17d,背光反向照射下观察2组小鼠创面血管生长情况;术后7、12、17d,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ADSC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并于术后7d测量2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术后12、1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小鼠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以上实验中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1)成脂诱导7d,经油红O染色细胞质可见红色小油滴;成骨诱导21d,硝酸银染色培养基内可见黑色的钙盐沉积。细胞CD73、CD90、CD105、CD34表达率分别为97.82%、99.32%、97.35%、5.88%。细胞鉴定为ADSC。(2)术后12、17d,ADSC组创面愈合率[(78±6)%、(98±3)%]均高于对照组[(60±9)%、(90±4)%,t=4.26、4.46,P<0.01]。(3)术后7d,2组小鼠都无明显的向创面中心生长的血管,但ADSC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已全部覆盖创面;术后12d,ADSC组小鼠创面比对照组血管更加丰富;术后17d,ADSC组小鼠创面可见粗大的血管且贯穿整个创面,对照组也可见粗大的血管生成,但未贯穿创面。(4)ADSC组小鼠术后7d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间质干细胞移植 生物敷料 伤口愈合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脱细胞真皮基质
原文传递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尿路上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符伟军 史建国 +4 位作者 王晓雄 许永德 谭海颂 杜芝燕 张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7-929,共3页
目的探讨间接共培养法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自吸脂术患者的废弃脂肪组织中,经流式细胞法来鉴定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应用Transwell培养系统构建间接共培养模型,... 目的探讨间接共培养法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自吸脂术患者的废弃脂肪组织中,经流式细胞法来鉴定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应用Transwell培养系统构建间接共培养模型,上层种植输尿管上皮细胞(1×104/cm2),下层种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0.5×10^4/cm2),共培养14d。采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尿路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8(CK-18),尿斑蛋白2(UP2)]表达。将诱导后的细胞种植于I型胶原+聚乳酸混合电纺丝输尿管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7d,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在输尿管支架材料上尿路上皮标志物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Livedead法检测观察诱导后细胞生长。结果共培养7d后,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呈现尿路上皮细胞样,14d后,免疫荧光检测表明,40%~50%的干细胞表达尿路上皮标志物(CK-18及UP2)。诱导后的细胞种植在输尿管支架材料上,细胞增殖生长良好,呈铺展状态生长,活细胞占总数的90%以上(Livedead),并且表达尿路上皮标志物。结论使用间接共培养法能成功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分化,为输尿管等泌尿系统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尿路上皮 共培养
原文传递
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3
作者 单伟 房艳 李德华 《解剖科学进展》 2016年第4期416-418,4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治疗组(ADMSCs)。I/R和ADMSCs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模型(MCAO)建立...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治疗组(ADMSCs)。I/R和ADMSCs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模型(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动物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6ADMSCs组再灌注0和12h经尾静脉注射2.0×10个(0.5ml)脂肪间充质干细胞,I/R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并迅速取脑组织。通过TTC染色计算脑梗塞面积;TUNEL检测缺血部分脑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缺血部分脑组织中i NOS和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ADMSCs组显著降低了脑梗塞体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少Bax/bcl-2蛋白比,i 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尾静脉注射ADMSCs修复脑I/R损伤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i NOS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凋亡 i NOS SD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