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牛血清对MDCK细胞培养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自良 王家敏 +4 位作者 赵彩红 王美皓 李倬 乔自林 马忠仁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5,共5页
为建立贴壁培养型细胞最适血清的快速筛选方法,在含10%不同类型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连续传代培养MDCK细胞,分别用传代稳定性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分析生长动力学与贴壁率的方法评价不同类型牛血清对MDCK贴壁细胞促生长效果的影响,并进... 为建立贴壁培养型细胞最适血清的快速筛选方法,在含10%不同类型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连续传代培养MDCK细胞,分别用传代稳定性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分析生长动力学与贴壁率的方法评价不同类型牛血清对MDCK贴壁细胞促生长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在细胞工厂中扩大培养验证。结果显示,3种类型血清均能较好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且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型;MDCK细胞生长动力学分析发现3种类型血清平均比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最大增殖密度和倍增时间胎牛血清均优于新生牛血清;平均集落形成率分析发现,进口胎牛血清略高于国产胎牛血清(P=0.02)、国产新生牛血清低于国产和进口胎牛血清差异极显著(P<0.0001)。国产新生牛血清在1层和10层细胞工厂中连续传代培养MDCK细胞,细胞生长良好,传代过程中细胞生长稳定。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牛血清对MDCK细胞培养效果的影响,为疫苗生产中MDCK细胞扩大培养和短时间内成功筛选出培养MDCK细胞的最佳血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K细胞 牛血清 贴壁培养 生长曲线 贴壁率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顺琴 杨君敬 +1 位作者 何诚 王贺民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4,共5页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上增殖,传统培养采用贴壁培养方式,随着微载体技术、无血清培养基研制和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无血清培养法和生物反应器自动化设施提高了口蹄疫病毒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直接影响了动物免疫保护效...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上增殖,传统培养采用贴壁培养方式,随着微载体技术、无血清培养基研制和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无血清培养法和生物反应器自动化设施提高了口蹄疫病毒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直接影响了动物免疫保护效力。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病毒种子毒、细胞株和细胞微环境研究突飞猛进,这为口蹄疫疫苗制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论文介绍了口蹄疫病毒在原代细胞、传代细胞的增殖方式和营养特点,以及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缺点,为口蹄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原代细胞 传代细胞 贴壁培养 悬浮培养
下载PDF
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姿麟 林慕之 +1 位作者 况春燕 刘兴德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培养方法。方法:严格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大鼠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中层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法进行传代,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使用免...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培养方法。方法:严格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大鼠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中层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法进行传代,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使用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第4~6天时,组织块周围开始有长梭形细胞爬出;第7~9天时,细胞爬出较少的呈网状生长,组织块周围细胞爬出较多的呈漩涡状生长,致密排列呈束状;第10~14天时,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结构,相互融合达80%,此时传代细胞生长速度增快,细胞变大,折光性减弱,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可见VSMC特异性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表达,表达的阳性细胞在95%以上。结论:成功建立一种可行的原代VSMC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贴壁法 免疫荧光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琳 刘广芝 +1 位作者 张荷 张丽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6期549-551,共3页
目的寻找一种高效获得稳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集3例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脐带,剥离血管及外膜得到Wharton’s胶。贴壁培养脐带Wharton’s胶,收集爬出的细胞进行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抗... 目的寻找一种高效获得稳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集3例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脐带,剥离血管及外膜得到Wharton’s胶。贴壁培养脐带Wharton’s胶,收集爬出的细胞进行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使用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的方法对第3代细胞进行分化潜能的鉴定,成骨诱导细胞用茜素红染液染色,成脂诱导细胞用油红O染液染色,并与未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Wharton’s胶培养10d左右可见梭形细胞从脐带组织逸出,贴壁培养细胞,可见呈放射状或螺旋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呈高表达,CD34、CD45呈低表达;成脂诱导培养基中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培养基中细胞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钙质结节,未诱导的细胞未见脂滴及结节样改变。结论贴壁培养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形态,有向成骨、成脂分化的能力;贴壁法培养脐带Wharton胶可得到稳定的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贴壁培养 成骨诱导分化
原文传递
多次贴壁法高效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洁 赵晶 +3 位作者 王金祥 蔡学敏 庞荣清 潘兴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828-831,共4页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高效、稳定、规范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制备与鉴定技术,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建设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规范。方法改进前期技术方法,重复验证,建立规范化技术方法。无菌采集足月剖宫产分娩胎儿脐带,采用不剥离血...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高效、稳定、规范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制备与鉴定技术,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建设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规范。方法改进前期技术方法,重复验证,建立规范化技术方法。无菌采集足月剖宫产分娩胎儿脐带,采用不剥离血管和包膜组织贴壁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原代细胞长出时,收集原本换液应丢弃的组织块,进行二次贴壁培养,如此反复,待二次贴壁组织块长出细胞时,收集组织块进行三次贴壁培养。对三次贴壁培养长出的第三代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首次组织贴壁后10~12 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组织块爬出,二次、三次贴壁后第2 d就可见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爬出,且生长状况好,细胞形态更为均一。三次贴壁培养的第三代细胞都高表达CD29、CD44、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均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的能力。结论采用多次贴壁法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充分利用了脐带组织块,且得到的原代细胞数量翻倍,其生物学特性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贴壁培养
下载PDF
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细胞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
6
作者 王雪莹 孟素丹 +5 位作者 何雷 赵淑娟 王聪慧 李日顺 钱伟锋 张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M0007,共7页
为了鉴定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BIECs-21)的生物学遗传稳定性,体外贴壁培养BIECs-21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和G-带标本,分析BIECs-21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表明:BIECs-21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包括常染色体29对和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 为了鉴定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BIECs-21)的生物学遗传稳定性,体外贴壁培养BIECs-21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和G-带标本,分析BIECs-21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表明:BIECs-21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包括常染色体29对和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1对。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是较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是较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除X、Y性染色体外,BIECs-21细胞常染色体的G-带带纹的数量和位置无显著差异。BIECs-21细胞与荷斯坦牛的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结构均没有明显变化,证明该细胞系遗传特性稳定,可以用于牛肠道相关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ECs-21细胞 贴壁培养 染色体核型分析 G-带分析
下载PDF
适于无血清贴壁培养的抗凋亡宿主细胞系CHO-IVB2的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翁少洁 来大志 +3 位作者 齐连权 于长明 付玲 陈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5-749,共5页
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HO细胞时 ,由于没有血清提供各种贴壁因子 ,细胞以悬浮的方式生长。在实际的大规模细胞培养中 ,CHO细胞往往以贴壁方式培养 ,要么贴壁于悬浮的微载体中 ,要么贴壁于固定的聚酯盘状介质或中空纤维中 ,而很少直接悬... 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HO细胞时 ,由于没有血清提供各种贴壁因子 ,细胞以悬浮的方式生长。在实际的大规模细胞培养中 ,CHO细胞往往以贴壁方式培养 ,要么贴壁于悬浮的微载体中 ,要么贴壁于固定的聚酯盘状介质或中空纤维中 ,而很少直接悬浮于培养基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 ,Vitronectin单一组分可以促使CHO细胞的贴壁和扩增。通过双表达Igf_1和Bcl_2基因 ,已经构建了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IMEM中抗凋亡生长的细胞株CHO_IB3。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可以同时表达Igf_1、Vitronectin和Bcl_2三个蛋白的三顺反子表达载体pCI_NII_IVB。将该载体转染于CHO_dhfr- 细胞中 ,构建了一个细胞株CHO_IVB2。该细胞株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中抗凋亡生长 ,适于以贴壁的方式大规模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细胞 细胞工程 细胞凋亡 贴壁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与慢病毒转染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红珊 方建培 +1 位作者 苏浩彬 杨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72-1476,共5页
本研究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合格的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 本研究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合格的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进行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利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液转染大鼠BMMSC。结果表明,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MSC,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显示,第4代BMMSC中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在相应的诱导培养条件下,BMMSC均能成骨及成脂分化。BMMSC用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结论:贴壁培养法简单、可行和稳定;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BMMSC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BMMSC经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标记效率高,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合体内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转染 贴壁培养法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权 陈恋 +5 位作者 常铖 张亚奇 肖翠红 饶巍 韩兵 武栋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967-1975,共9页
该课题探讨了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成软骨分化特性上的差异。采用机械匀浆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第5代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 该课题探讨了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成软骨分化特性上的差异。采用机械匀浆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第5代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免疫标记物,经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诱导应用番红O和阿利辛蓝染色及荧光定量检测富含透明质酸糖胺聚糖的细胞外基质形成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点(3天、7天、14天)成软骨相关基因ACAN、MIA、COL1A2、COL2A1和COL10A1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I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第5代h UC-MSCs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符合国际细胞疗法协会制定的鉴定标准;3D悬滴培养的h UC-MSCs可形成致密的细胞聚合物,贴壁培养的细胞形态成长梭形;番红O和阿利辛蓝染色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和贴壁培养的h UC-MSCs均能形成软骨细胞;但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的h UC-MSCs形成软骨细胞的成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多于贴壁培养细胞形成软骨细胞的成软骨相关基因;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细胞染色及统计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比贴壁培养的诱导的h UC-MSCs成软骨能力更强。3D悬滴培养法是一种理想的h UC-MSCs诱导成软骨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3D悬滴培养 贴壁培养 3D微球 成软骨细胞诱导
原文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丹妮 蒋绍艳 +1 位作者 史玉朋 常宏 《中国医药》 2011年第9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测定细胞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测定细胞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取第3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诱导剂并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染色鉴定成骨能力,以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能力.结果 获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呈均一成纤维细胞样,并呈集落样生长.传至第3代细胞纯度可达97%以上,其细胞表型CD29、CD44、CD105、CD166呈阳性表达,CD34、CD80、CD86呈阴性表达.经成骨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后细胞油红O染色呈现阳性.结论 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大鼠bMSCs,培养的细胞扩增迅速、生物学特性稳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体外分离扩增bMSCs的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贴壁培养
下载PDF
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及转染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树华 张帆 +1 位作者 Christopher Burlak 陈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采取猪尾小组织块贴壁法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猪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不同时期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阳性质粒转染效率的研究。方法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出原代猪成纤维细胞后,传代并进行冻存和复... 目的采取猪尾小组织块贴壁法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猪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不同时期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阳性质粒转染效率的研究。方法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出原代猪成纤维细胞后,传代并进行冻存和复苏,比较猪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复苏细胞存活率。绘制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复苏后的生长情况。分别在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获得原代成纤维细胞,细胞传代和复苏后进行细胞GFP阳性质粒的Neon电转染,比较不同转染时期细胞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转染后24h和48h分别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GFP质粒阳性表达率。结果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猪成纤维细胞,细胞冻存后复苏能保持原代细胞生物学特性,原代细胞活力很高,细胞存活率97.670%,传代培养后细胞存活率95.670%,复苏细胞存活率仍在90%以上。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复苏培养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型,复苏细胞生长略微缓慢。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复苏细胞电转染后细胞存活率均有少许下降,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弱,但是细胞生长曲线仍呈"S"型曲线。Neon电转染后24h均可获得GFP质粒阳性表达的猪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均检测到GFP质粒阳性表达的成纤维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原代细胞阳性率8.01%,稍高于传代细胞的7.91%和复苏细胞的7.86%。复苏细胞存活率下降,转染后细胞活力下降,但转染后仍可得到7.86%GFP质粒阳性表达的猪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猪尾小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成纤维细胞,细胞传代会对细胞活力有影响,冻存后复苏也会影响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增殖能力。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和复苏细胞转染均能获得GFP阳性质粒表达。原代培养细胞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成纤维细胞 贴壁培养 生长曲线 电转染 质粒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成年鸡原代肝细胞的原位分离和长期培养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开永 黄显会 +2 位作者 高海 贺利民 曾振灵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93-1196,共4页
为探讨成年鸡原代肝细胞的分离条件和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本试验采用改进胶原酶二步原位灌流法分离高活性鸡原代肝细胞,并优化培养液,得到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初步条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活性肝细胞达94%,培养3 d细胞活性最强;... 为探讨成年鸡原代肝细胞的分离条件和长期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本试验采用改进胶原酶二步原位灌流法分离高活性鸡原代肝细胞,并优化培养液,得到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初步条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活性肝细胞达94%,培养3 d细胞活性最强;贴壁培养时可见到肝细胞较为明显的分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鸡 原代肝细胞 二步灌流法 贴壁培养
原文传递
A Comparative Toxicity Study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Suspension and Adherent Culture Under the Dark Condition
13
作者 CHEN Like LIU Miao +1 位作者 LENG Su LI Zhua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4-50,共7页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acute toxicity of TiO2 nanoparticles(TiO2 NPs) towards the bacteria in suspension culture and adherent culture under the dark condition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cteri...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acute toxicity of TiO2 nanoparticles(TiO2 NPs) towards the bacteria in suspension culture and adherent culture under the dark condition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cteria toxicity with TiO2 NP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1-2000 mg/L), sizes(10 nm, 35 nm)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in unit volume solution(0-224 m^2/L) characterized by the cell viability,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release and biofilm formation. The bacteria in adherent culture was found to be more resistant against the toxicity of TiO2 NPs compared to that in suspension culture. An NP dose and surface area dependent(rather than the size) bacterial viability was observed in suspension culture, specifically the surface area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xicity of TiO2 NPs. The size of TiO2 NPs, however, played a more critical role in toxicity of TiO2 NPs in adherent culture. Therefore, the surface area dependent toxicity of TiO2 NPs is a comprehensive parameter describing the dose and size dependent toxicity of TiO2 NPs. The electron microscopic(SEM, TEM, EDX) observations suggested the EPS release and biofilm formation, during aggregation of TiO2 NPs on the bacteria after 12 h cultivation in adherent culture under the dark condition. A possible toxic mechanism could be that "effective surface areas" that directly contact with the bacterial membran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toxicity of TiO2 NPs in both suspension culture and adherent culture. Therefore, as for the possible resistance mechanism, EPS secretion and subsequent biofilm formation may protect the bacteria against the toxicity of TiO2 N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ity of TiO2 nanoparticle Suspension culture adherent culture Toxic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方式神经干细胞分化表型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友 刘希光 李爱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方式下的形态学特点及分化表型。方法新生6 h内的大鼠皮质应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技术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体外胎牛血清(FBS)诱导NSCs分化,通过巢蛋白(Nest...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方式下的形态学特点及分化表型。方法新生6 h内的大鼠皮质应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技术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体外胎牛血清(FBS)诱导NSCs分化,通过巢蛋白(Nestin)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法比较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新生大鼠皮质应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可获得稳定的NSCs细胞球,应用贴壁培养形成长梭状NSCs,NSCs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呈阳性。体外FBS诱导分化后,神经球内开始出现放射状的神经纤维丝,免疫荧光染色可见GFAP阳性细胞向外伸展以及Nestin阳性细胞边集。贴壁的NSCs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estin和GFAP染色阳性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应用悬浮培养在第2~3 d时增殖速度最大,而以贴壁培养方式培养出的神经干细胞在第4~5 d时增殖速度最大。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物B27与b FGF、EGF组合的NSCs完全培养基通过悬浮培养法与贴壁培养法,都可以成功在体外培养出NSCs;悬浮培养法培养NSCs在早期增殖速率上优于贴壁培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悬浮培养 贴壁培养
下载PDF
Bmi-1基因表达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娜 李文磊 +3 位作者 贾鹏 朱东亚 叶民 丁新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721,共5页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研究h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体外传代培养对Bmi-1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Bmi-1基因在hMSCs增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骨穿抽取骨髓,以1.077g/ml的Ficoll...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研究h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体外传代培养对Bmi-1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Bmi-1基因在hMSCs增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骨穿抽取骨髓,以1.077g/ml的Ficoll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周期。取P4代的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通过SA-β-gal的染色检测细胞的老化程度,通过抽提各代次细胞的RNA,逆转录PCR定量Bmi-1基因量的变化,分析与细胞倍增代数的关系。结果:体外培养的h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可增殖形成克隆。经分离纯化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表型为CD13,CD105,少量表达CD33,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34及CD117。SA-β-gal的染色显示随细胞培养时间延长,SA-β-gal染色更明显和清晰。逆转录PCR显示随传代次数的增加,hMSCs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Bmi-1基因表达随培养时间而减少。结论:本培养体系可获得纯度较高的hMSCs,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Bmi-1基因极可能是影响MSC增殖能力的一个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贴壁培养 表型 BMI
下载PDF
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海军 银和平 +3 位作者 李树文 白明 杜志才 曹振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2期7261-7265,共5页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培养、鉴定和扩增的方法,同时观察BMSCs的生长特性,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BMSCs并进行体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培养、鉴定和扩增的方法,同时观察BMSCs的生长特性,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BMSCs并进行体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计数细胞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29、CD34和CD44的表达,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成功地完成了兔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生长特性观察发现,第1~3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传代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分离培养的BMSCs阳性表达CD29、CD44,阴性表达CD34。结论体外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可获得高纯度的BMSCs,培养的BMSCs呈纤维状、克隆样生长,第1~3代细胞活性较强,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培养法 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栋 牛红军 +3 位作者 陆刚 史嘉林 孙浩明 李晖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6期5053-5056,50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贴壁培养CHO细胞筛选驯化,得到高表达的细胞后进行悬浮培养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方法:利用96孔板和24孔板对CHO细胞进行筛选,得到高表达细胞株后进行驯化,使其适合悬浮培养,经过摇瓶扩增后接种到生物反应器中... 目的:通过对贴壁培养CHO细胞筛选驯化,得到高表达的细胞后进行悬浮培养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方法:利用96孔板和24孔板对CHO细胞进行筛选,得到高表达细胞株后进行驯化,使其适合悬浮培养,经过摇瓶扩增后接种到生物反应器中无血清培养,每天监测葡萄糖含量,测rHuEPO表达量。结果: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rHuEPO,生产周期短,表达量比贴壁培养高出很多,操作方便,减少污染,易于放大,并建立了适合悬浮培养的CHO细胞株,为工业化悬浮培养CHO细胞生产rHuEPO提供了技术基础。结论:经过工艺优化后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平均表达量较贴壁培养高,生产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悬浮培养 贴壁培养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忠琼 杜光红 +1 位作者 李昌平 钟晓琳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1602-1603,共2页
目的建立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纯化的方法,探索MSCs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为细胞工程学提供细胞来源。方法①MSCs的分离、培养:在无茵条件下取3.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四肢骨的骨髓细胞,采用裂解红细胞后的贴壁培养法分离M... 目的建立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纯化的方法,探索MSCs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为细胞工程学提供细胞来源。方法①MSCs的分离、培养:在无茵条件下取3.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四肢骨的骨髓细胞,采用裂解红细胞后的贴壁培养法分离MSCs,利用MSCs与其他贴壁细胞的贴壁差异性,严格控制传代时酶的量和消化时间,传代纯化MSCs;②MSCs的鉴定:取第4代(n)MSCs,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SCs的表面抗原CD44、CIM5和CDg0。结果①采用裂解红细胞分离骨髓细胞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态较多样,分布不均,含杂细胞多,随挟液和传代次数增多,细胞纯度提高,n后细胞形态一致,分布均匀,几乎不见杂细胞;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4代MSCs经加入一抗、二抗及荧光染料后见CD44、CD90染色呈阳性,CIM5染色呈阴性反应。结论采用裂解红细胞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MSCs,可得到活性和纯度均较好的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裂解红细胞 贴壁法
下载PDF
密度梯度法与羟乙基淀粉法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郎长会 彭龙英 束晓梅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羟乙基淀粉法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细胞(hUCB-MSCs)的成功率,为今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提供重要的细胞来源。方法取44份足月儿顺产或剖宫产脐带血,分为两组,每组22份,分别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与羟乙... 目的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羟乙基淀粉法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细胞(hUCB-MSCs)的成功率,为今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提供重要的细胞来源。方法取44份足月儿顺产或剖宫产脐带血,分为两组,每组22份,分别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与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血中单个核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观察两种方法培养所得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29,CD44,CD45,CD105的表达。结果羟乙基淀粉法培养hUCB-MSCs的成功率(36.36%)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的培养成功率(9.1%)(P<0.05)。两种方法所得细胞在形态、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物CD14,CD29,CD44,CD45,CD105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法可以提高hUCB-MSCs培养成功率,为hUCB-MSCs在临床中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梯度离心 贴壁筛选法 羟乙基淀粉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不同培养方式对大鼠原代神经干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梦影 黄国伟 +2 位作者 程曼 董志萍 张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培养方式下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自噬发生情况。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prague-Dawley(SD)大鼠海马与纹状体,并用细胞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两种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免疫荧光...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培养方式下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自噬发生情况。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prague-Dawley(SD)大鼠海马与纹状体,并用细胞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两种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自噬小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estin在悬浮培养中的阳性率为95%以上,在贴壁培养中接近100%。与贴壁培养比较,悬浮培养自噬体形成增多,自噬标记物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用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两种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悬浮培养可造成细胞内自噬水平增加,推测其可能的原因为神经球内细胞营养缺乏而激活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自噬 LC3Ⅱ BECLIN-1 大鼠 贴壁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