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解读视网膜外层及色素上皮层的3D—OCT图像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
11
1
作者
孙心铨
刘晓玲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24-328,共5页
目的解读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图像上视网膜外界膜(OLM)、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三条高反射带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视网膜胚胎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3个病例的3D—OCT图像...
目的解读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图像上视网膜外界膜(OLM)、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三条高反射带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视网膜胚胎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3个病例的3D—OCT图像特征.解读视网膜外层及RPE层的反射带组构。结果视网膜RPE层内侧极高反射带是由RPE细胞顶端的绒毛突、黑色素颗粒和可能还有闭锁小带,以及嵌入RPE细胞顶端绒毛突中视细胞外节末端的盘膜共同形成;外侧的极高反射带是由RPE基底细胞膜的大量内伸的皱褶和玻璃膜共同形成;而RPE层中间的细窄的较高反射带可能主要是由RPE细胞核组成。结论视网膜的显微结构知识及临床病例的图像研读对认知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图像的视网膜外层反射带的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界膜
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
色素上皮
眼
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脱离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广峰
顾铮
+7 位作者
范颖
孟忻
高新晓
蔺洁
王华
贾羽颂
付秀稳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行OCT检查患者的黄斑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OCT图像特征,并和健眼比较分析黄斑区的厚度差异和结构改变。结果 OCT检查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外层损害,损害的位置和范围不同,其共同特征是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强度不均匀,局部显示模糊甚至局部缺损,局部区域向下凹陷。光感受器内节/外节光带出现强度减弱和部分区域断裂、消失的现象。而在几乎所有的患眼病变区域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模糊或消氉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则没有显著的结构改变。患眼中心凹处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为(83.20±9.90)μm,健眼为(101.80±2.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眼与健眼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的差值,与患眼BCVA呈负相关(r=-0.94,P<0.05)。结论 AZOOR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多位于外层,其中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损害最为显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界膜层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的现象,可能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损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
5
3
作者
熊勇群
杨继红
+2 位作者
谢莉莎
郑东萍
张潇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例32只AZOOR患者眼纳入研究对象,观察OCT特征.并将其中随访≥3个月的17只眼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11只眼(10例)与对照组6只眼(5例).实验组球侧注射曲安奈德20 mg/次,同时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对照组仅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测量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25°区域内31条扫描线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病变长度总和,并将治疗后的病变恢复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AZOOR的OCT特征:所有患眼均累及黄斑区,表现为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恢复,进而痊愈.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也具有上述AZOOR的OCT特征,其患眼眼底黄白点状病灶处IS/OS层表现为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发病1~2周后眼底黄白色病灶开始减少,3~4周基本消失,OCT提示相应处IS/OS层病变好转.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IS/OS层的病变长度总和,均较治疗前减小.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140,P=0.003).结论 AZOOR主要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OCT检查可见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MEWDS眼底检查呈黄白点状病灶处,OCT检查表现为IS/OS层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观察随访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AZO-OR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4
作者
殷路
马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9-672,共4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性疾病.AZOOR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出现1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和闪光感,多数患者随后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及...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性疾病.AZOOR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出现1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和闪光感,多数患者随后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及色素沉着,且经常出现视网膜电图(ERG)异常和视野的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内段(IS)/外段(OS)区域性异常改变与视野缺损区位置相对应,同时视野缺损的形态及位置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所示视网膜振幅密度降低区域相吻合.部分患者视功能可以发生永久性损害.眼底检查、mfERG、眼底血管造影(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AF)以及频域OCT等多种影像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对于AZOOR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以往对AZOOR认识不足,经常被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眼科医师对AZOOR的认识,就AZOOR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疾病
闪光感
暗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5
作者
郝昕蕾
金玮
+1 位作者
袁满
杨安怀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为主,伴或不伴其他形式视野缺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振幅及潜伏期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为与视野缺损区一致的振幅降低。影像改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上涉及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的典型三区带状改变和病灶边界特征性AZOOR线,后者以FAF上表现最明显。超广角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周边病变区的检出提供了条件。目前认为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AZOOR的概念、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病因假说和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成像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视觉电生理检查
视野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胜娟
刘志强
+2 位作者
李成泉
吕丽娜
杨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确诊为AZOOR共12例患者的眼底IR、AF、IRAF、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各图像特征。结果12只患眼IR均无明显改变;12只患眼AF显示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强自发荧光;12只患眼IRAF未见明显改变;2只患眼FFA未见明显异常,10只患眼FFA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见病变区域视网膜呈轻微强荧光;12只患眼ICGA早期及中期无明显改变,晚期ICGA反转后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低荧光。OCT显示2例病变区域未见明显异常。10例病变区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反光减弱,部分缺失。结论AZOOR确诊后,可以应用自发荧光及OCT观察疾病的变化,避免有创损害;在没有ICGA的条件下,对眼底改变不明显的病人进行自发荧光照相,可以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红外照相
自发荧光
FFA
ICGA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
7
作者
闫原野
王小中
+4 位作者
丁婕
杨南
王一赛
鲁理
董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33-235,242,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告,并测量4例患者黄斑区域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损,所有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椭圆体区反光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5例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高荧光区域,所有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的晚期均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低荧光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鼻侧500μm处,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患侧眼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970,P<0.05)。结论:AZOOR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是视野不同程度的缺损,OCT检查中病灶处椭圆体反光带的异常,FAF检查中的高荧光区域以及ICGA检查晚期的低荧光区域,但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野
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自发荧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读视网膜外层及色素上皮层的3D—OCT图像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
11
1
作者
孙心铨
刘晓玲
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出处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24-328,共5页
文摘
目的解读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图像上视网膜外界膜(OLM)、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三条高反射带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视网膜胚胎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3个病例的3D—OCT图像特征.解读视网膜外层及RPE层的反射带组构。结果视网膜RPE层内侧极高反射带是由RPE细胞顶端的绒毛突、黑色素颗粒和可能还有闭锁小带,以及嵌入RPE细胞顶端绒毛突中视细胞外节末端的盘膜共同形成;外侧的极高反射带是由RPE基底细胞膜的大量内伸的皱褶和玻璃膜共同形成;而RPE层中间的细窄的较高反射带可能主要是由RPE细胞核组成。结论视网膜的显微结构知识及临床病例的图像研读对认知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图像的视网膜外层反射带的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外界膜
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
色素上皮
眼
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脱离
Keywords
outer
limiting
membrane
Three
-dimension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pithelial
detachment
IS/O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eye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Pigment
分类号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广峰
顾铮
范颖
孟忻
高新晓
蔺洁
王华
贾羽颂
付秀稳
汪军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眼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室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81170793)~~
文摘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行OCT检查患者的黄斑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OCT图像特征,并和健眼比较分析黄斑区的厚度差异和结构改变。结果 OCT检查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外层损害,损害的位置和范围不同,其共同特征是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强度不均匀,局部显示模糊甚至局部缺损,局部区域向下凹陷。光感受器内节/外节光带出现强度减弱和部分区域断裂、消失的现象。而在几乎所有的患眼病变区域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模糊或消氉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则没有显著的结构改变。患眼中心凹处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为(83.20±9.90)μm,健眼为(101.80±2.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眼与健眼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的差值,与患眼BCVA呈负相关(r=-0.94,P<0.05)。结论 AZOOR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多位于外层,其中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损害最为显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界膜层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的现象,可能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损害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retinal
damage
分类号
R31 [医药卫生—基础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
5
3
作者
熊勇群
杨继红
谢莉莎
郑东萍
张潇丹
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省眼科医院
出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741,共4页
文摘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例32只AZOOR患者眼纳入研究对象,观察OCT特征.并将其中随访≥3个月的17只眼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11只眼(10例)与对照组6只眼(5例).实验组球侧注射曲安奈德20 mg/次,同时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对照组仅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测量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25°区域内31条扫描线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病变长度总和,并将治疗后的病变恢复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AZOOR的OCT特征:所有患眼均累及黄斑区,表现为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恢复,进而痊愈.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也具有上述AZOOR的OCT特征,其患眼眼底黄白点状病灶处IS/OS层表现为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发病1~2周后眼底黄白色病灶开始减少,3~4周基本消失,OCT提示相应处IS/OS层病变好转.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IS/OS层的病变长度总和,均较治疗前减小.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140,P=0.003).结论 AZOOR主要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OCT检查可见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MEWDS眼底检查呈黄白点状病灶处,OCT检查表现为IS/OS层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观察随访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AZO-OR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激素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rticosteroids
分类号
R587.2 [医药卫生—内分泌]
原文传递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4
作者
殷路
马翔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9-672,共4页
文摘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性疾病.AZOOR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出现1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和闪光感,多数患者随后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及色素沉着,且经常出现视网膜电图(ERG)异常和视野的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内段(IS)/外段(OS)区域性异常改变与视野缺损区位置相对应,同时视野缺损的形态及位置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所示视网膜振幅密度降低区域相吻合.部分患者视功能可以发生永久性损害.眼底检查、mfERG、眼底血管造影(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AF)以及频域OCT等多种影像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对于AZOOR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以往对AZOOR认识不足,经常被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眼科医师对AZOOR的认识,就AZOOR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疾病
闪光感
暗点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Retinal
diseases
Photopsia
Scotomas
分类号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5
作者
郝昕蕾
金玮
袁满
杨安怀
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出处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文摘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为主,伴或不伴其他形式视野缺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振幅及潜伏期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为与视野缺损区一致的振幅降低。影像改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上涉及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的典型三区带状改变和病灶边界特征性AZOOR线,后者以FAF上表现最明显。超广角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周边病变区的检出提供了条件。目前认为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AZOOR的概念、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病因假说和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成像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视觉电生理检查
视野
综述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
Visual
field
Review
分类号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胜娟
刘志强
李成泉
吕丽娜
杨荣
机构
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眼科研究所
出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93-596,共4页
文摘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确诊为AZOOR共12例患者的眼底IR、AF、IRAF、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各图像特征。结果12只患眼IR均无明显改变;12只患眼AF显示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强自发荧光;12只患眼IRAF未见明显改变;2只患眼FFA未见明显异常,10只患眼FFA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见病变区域视网膜呈轻微强荧光;12只患眼ICGA早期及中期无明显改变,晚期ICGA反转后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低荧光。OCT显示2例病变区域未见明显异常。10例病变区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反光减弱,部分缺失。结论AZOOR确诊后,可以应用自发荧光及OCT观察疾病的变化,避免有创损害;在没有ICGA的条件下,对眼底改变不明显的病人进行自发荧光照相,可以避免漏诊。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红外照相
自发荧光
FFA
ICGA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Infrared
photography
Autofluorescence
FFA
ICGA
分类号
R587.2 [医药卫生—内分泌]
原文传递
题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
7
作者
闫原野
王小中
丁婕
杨南
王一赛
鲁理
董凯
机构
皖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出处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33-235,242,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400407)
文摘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告,并测量4例患者黄斑区域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损,所有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椭圆体区反光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5例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高荧光区域,所有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的晚期均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低荧光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鼻侧500μm处,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患侧眼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970,P<0.05)。结论:AZOOR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是视野不同程度的缺损,OCT检查中病灶处椭圆体反光带的异常,FAF检查中的高荧光区域以及ICGA检查晚期的低荧光区域,但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
关键词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野
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自发荧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Keywords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visual
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分类号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R445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解读视网膜外层及色素上皮层的3D—OCT图像和临床意义
孙心铨
刘晓玲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
11
原文传递
2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分析
刘广峰
顾铮
范颖
孟忻
高新晓
蔺洁
王华
贾羽颂
付秀稳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熊勇群
杨继红
谢莉莎
郑东萍
张潇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
5
原文传递
4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殷路
马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郝昕蕾
金玮
袁满
杨安怀
《临床眼科杂志》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张胜娟
刘志强
李成泉
吕丽娜
杨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
1
原文传递
7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
闫原野
王小中
丁婕
杨南
王一赛
鲁理
董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