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唐娟 邓薇 +1 位作者 唐静 周利民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3-906,910,共5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7.50%,χ~2=4.587,P=0.032)。观察组血清IL-10、IL-17、TGF-β、CD4^+、CD4^+/CDB^+高于对照组[(131.40±13.62)ng/L vs.(119.70±12.57)ng/L,(261.40±23.21)ng/L vs.(251.26±20.85)ng/L,(180.43±23.58)mg/L vs.(162.27±21.48)mg/L,(35.43±4.85)%vs.(32.31±4.20)%,(1.24±0.28)vs.(1.09±0.21),t=3.992、2.055、3.600、3.174、2.710,P=0.000、0.043、0.000、0.002、0.008],观察组CRP、IL-6、TNF-α、ALT、DBil、TBil、CDB^+低于对照组[(16.30±3.27)mg/L vs.(19.61±4.10)mg/L,(8.60±1.13)ng/L vs.(16.50±2.25)ng/L,(142.61±21.08)mg/L vs.(158.30±23.60)mg/L,(151.49±15.43)IU/L vs.(170.78±16.32)IU/L,(149.30±16.50)μmol/L vs.(169.23±17.14)μmol/L(228.54±18.11)μmol/L vs.(240.51±19.67)μmol/L,(28.26±4.50)%vs.(31.19±4.87)%,t=3.991、19.844、3.135、5.432、5.298、2.831、2.794,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能够有效清除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恢复二者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抗炎因子 促炎因子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霞 盛慧萍 +3 位作者 杨岩 程玉娥 晁佩佩 刘玛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及HBV DNA载量(对照组除外),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外周血IL-17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8.103±2.061)ng/mL、(25.551±7.078)ng/mL、(45.442±18.358)ng/mL、(75.378±19.05)ng/mL、(97.16±17.066)ng/mL,5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乙肝肝硬化代偿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8.103±2.061)ng/mL、(34.517±8.905)ng/mL、(45.615±15.623)ng/mL,3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失代偿期组较代偿期组有所增高;3152例试验对象的外周血IL-17水平与ALT、AST、TBIL、HBV-DNA正相关;与血清PTA、ALB负相关;4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e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中外周血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随炎症加重而升高,且可能对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白介素-17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比较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磊 王凤梅 +4 位作者 阚志超 李岩 肖时湘 刘华 李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1-57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几种不同评分系统比较,找出更适合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将14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其3个月后的存活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72)及病死组(n=70),分别计算CTP、MELD、ANN、SOFA、... 目的:通过对几种不同评分系统比较,找出更适合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将14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其3个月后的存活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72)及病死组(n=70),分别计算CTP、MELD、ANN、SOFA、SMSVH、LRM等评分,行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ANN、SOFA、LRM、MELD、CTP、SMSVH,相应数值分别为0.92、0.89、0.89、0.87、0.78和0.69。ANN、SOFA、LRM、MELD的AUC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SOFA、LRM、MELD的AUC值>CTP、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P的AUC值>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SOFA、LRM、MELD较好;CTP稍差;SMSVH最差,不适用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判断。ANN可能为最佳评分系统,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动态的临床观察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分系统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曲线下面积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阚延婷 杨永峰 《肝脏》 2018年第4期305-306,32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5例ACLF患者及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FT3、FT4、TSH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患者血...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5例ACLF患者及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FT3、FT4、TSH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患者血清FT3(2.16±0.67)pmol/L及TSH(0.87±0.82)IU/mL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B患者的(2.81±0.88)pmol/L和(2.74±2.33)IU/mL。ACLF存活者的TSH的表达水平(1.12±1.09)IU/mL显著高于死亡者的(0.58±0.49)IU/m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TSH与总胆红素(TBil)、MEL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TBil:r=-0.508,MELD:r=-0.467,P<0.05),FT3与TBil亦呈显著负相关(r=-0.399,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作为ACLF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指标,并可以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振平 钟渊斌 +5 位作者 李小鹏 李明 胡高飞 李丹 颜兴艳 张伦理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13-71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在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22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国际腹水俱乐部2015年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无AKI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AKI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7例ACLF患者中,诊断为AKI66例(29.1%),其中Ⅰ期45例(68.2%),Ⅱ期14例(21.2%),Ⅲ期7例(10.6%)。AKI患者和无AKI患者的年龄、肝硬化合并率、入院时TBil、白蛋白、IN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OR=3.132,P=0.001)和自发性腹膜炎(OR=4.204,P=0.001),其中INR最佳截断点为2.0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09(P=0.01),敏感度为59.1%,特异度为62.1%。AKI组30d病死率高于无AK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24,P〈0.01)。结论在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较为常见,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INR和合并自发性腹膜炎,AKI的发生明显增加ACLF患者近期病死率。在ACLF患者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入院时INR和有无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尽可能阻止AKI的发生,以期降低ACLF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急性加重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静 苏菲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100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00例,使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检测...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100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00例,使用罗氏COBAS INTEGRA 800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摆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由肝炎病毒活动性复制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20例(73.3%),其他诱因引起者80例(26.7%);肝硬化组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分别为(27.2±4.2)g/l和130.5(90.1,143.8)mmol/l,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9.5±4.5)g/l和134.2(78.7,143.0)mmol/l(P<0.05);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6.0%、57.0%、75.0%,均显著高于肝衰竭组的13.0%、42.0%、53.0%(P<0.05);肝硬化组好转率为10.0%,显著低于肝衰竭组的25.5%(P<0.05)。结论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因某种诱因导致肝损伤急性加重患者具有与ACLF患者相似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同时也存在门脉高压为主的表现,其在肝衰竭分型中的合理定位尚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肝硬化 肝损伤急性加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阻断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向磊 卢立伟 +3 位作者 胡冬青 孙欢娜 刘明明 李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91-197,共7页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阻断IETM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阻断IETM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20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又分为口服乳果糖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每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DAO),凝血,尿乳果糖/甘露醇(L/M)等的变化,并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护肠清毒微丸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等方面改善最为明显,优于乳果糖组(P<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纠正肠黏膜通透性、稳定内环境、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有效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的目的,整体疗效优于乳果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肠清毒微丸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
原文传递
PD-1和PD-L1表达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冬英 陈凤娟 +4 位作者 林炳亮 邓洪 崇雨田 张晓红 高志良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主要配体(programmed death-1ligand,PD-L1)表达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137例,含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2例,活动性肝硬化(LC)...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主要配体(programmed death-1ligand,PD-L1)表达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137例,含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2例,活动性肝硬化(LC)患者2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10例。其中,102例CHB患者中有22例行肝组织活检,炎症分级为G1~G4,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健康对照10例。取新鲜血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s表面PD-1和PD-L1阳性细胞比例以及人白细胞抗原(HLA)型别;对HLA-A2阳性者的PBMCs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PE标记的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含HBV抗原表位肽为HB-cAg18-27),流式细胞仪计数CD8+T细胞数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IFN-γ。比较CHB、LC、ACLF三组间以及不同肝组织病变程度患者间PD-1、PD-L1、CD8+细胞数量和PD-1表达水平、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在CHB、LC和ACLF组PD-1在PBMCs表面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4±16.5)%、(54.3±21.9)%、(45.5±26.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01、0.071;三组PD-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7±17.7)%、(33.4±17.9)%、(26.6±11.8)%,和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6、0.252、0.854。62例HLA-A2阳性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1.6±1.0)%、(3.1±1.6)%和(3.3±1.7)%,LC组和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P<0.05);PD-1阳性细胞占CD8+T细胞的比例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CHB患者间PD-1、PD-L1表达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PD-L1在炎症G1和纤维化S0的患者中的表达较其他组患者高。结论慢性HBV感染者PD-1和PD-L1表达明显上调。肝脏病变程度与PD-1表达水平无关,但与HBV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及PD-L1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原文传递
血浆铜蓝蛋白在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的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波 吴元凯 +3 位作者 曹红 陈忠诚 高志良 柯伟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以及恢复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肝豆状核变性(n=50)、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和恢复期(n=3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n=50)的MELD评分分别为11.1±6.5、20.4±4.2、10.9±4.9、9.6±9.8,血浆铜蓝蛋白分别为(0.065±0.036)g/L、(0.176±0.037)g/L、(0.210±0.056)g/L、(0.197±0.038)g/L;血浆铜蓝蛋白水平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存在差异(F=111.4,P<0.00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低于其他3组(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相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没有肝衰竭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几乎正常。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仅轻度下降,随着肝功能衰竭的恢复,血浆铜蓝蛋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铜蓝蛋白 肝豆状核变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晓妍 高莉 张伦理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287-289,321,共4页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既节省血浆用量,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期间我科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既节省血浆用量,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期间我科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12)岁;B组(单纯血浆置换)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13)岁)。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护肝退黄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的血浆用量为1500ml/次,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血浆用量为3000ml/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等改善的情况,同时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电解质、血常规的影响,重点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ALT、TBIL、DBIL、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等(P<0.05),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对上述指标改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后对患者血电解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较小,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过敏反应发生及严重程度上,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过程中过敏反应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均明显较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更低(P<0.05)。此外,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血浆用量仅需:1500ml/次,明显少于单纯血浆置换血浆用量:3000ml/次。大大减少了血浆的用量,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血浆供应短缺的难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个即节省血浆,又有效且安全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术 胆红素吸附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血清MMP-2,AFP与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君 黄洋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8期1648-1653,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将90例HBV-ACLF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MP-2,AFP水平与MELD评分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MMP-2、AFP水平与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血清MMP-2水平及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而血清AFP水平则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血清MMP-2水平和MELD评分升高、AFP水平下降是导致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因素(P<0.05)。HBV-ACLF患者血清AFP水平与MMP-2水平、MELD评分均呈负相关,而MMP-2水平与MELD评分则呈正相关(P<0.05)。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46,0.858。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联合检测的预测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而联合检测的特异度较单独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MMP-2,AFP水平及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转归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甲胎蛋白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下载PDF
感染诱发急性肾损伤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婧 李文刚 +7 位作者 刘晓燕 童晶晶 李晨 李会 严立龙 关崇丹 胡瑾华 苏海滨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 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V感染(67.8%)和酒精性肝病(20.0%)是主要病因。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腹腔、肺部及血液。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乳酸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是ACLF患者发生感染后诱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后出现AKI患者28、90、360 d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无AKI患者(51.6%和20.5%,70.2%和40.3%,73.4%和45.9%;P值均<0.01)。两组患者死亡主要发生在随访早期(0~28 d)和中期(29~90 d)。随访后期(91~360 d),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ACLF患者发生AKI的重要诱因,基础肝病及感染严重程度与ACLF患者感染诱发AKI明显相关,感染后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慢加急性 感染 急性肾损伤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常敏 孙芳芳 +10 位作者 路遥 郝红晓 张璐 刘如玉 申戈 吴淑玲 高媛娇 胡蕾苹 李明慧 黄容海 谢尧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HBV相...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HBV相关的ACLF基础上合并AKI的患者150例,总结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发生AKI时,93%患者合并腹水,81%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65%患者合并肝性脑病,58.7%患者合并肺部感染。AKI 1期90例(60.0%)、2期44例(29.3%)、3期16例(10.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t=2.571,P=0.011),而尿素氮、血钾及白细胞水平更高(t=3.184,P=0.002;t=2.069,P=0.040;t=2.251,P=0.026)。74.7%患者在30天内死亡,90天生存率为16.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30天或90天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低钠血症患者(χ^(2)=4.11,P=0.044;χ^(2)=3.901,P=0.049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发生AKI前尿酸异常、发生AKI时存在低钠血症、合并心或肺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因素的患者,生存明显差。Cox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是ACLF发生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风险增加约2~3倍。结论:HBV相关的ACLF患者在发生AKI时大多合并有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AKI 1期患者多见。合并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的患者死亡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原文传递
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蕾 贺建勋 +4 位作者 范雪松 何立娟 闫树凤 崔颖 袁慧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6-40,45,共6页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HBV-ACL...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HBV-ACLF患者243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组(n=107)、中期组(n=63)、晚期组(n=73),并根据患者60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53)和存活组(n=190)。发色底物法检测患者入院时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并计算入院时的CLIF-C OF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依次降低,CLIF-C OFs评分依次升高(H=195.003、139.852,P均<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CLIF-C OFs评分、中性粒细胞比值、总胆红素、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Z/t=6.712、2.691、2.692、3.166、6.234,P=0.000、0.008、0.008、0.002、0.000)。高中性粒细胞比值、高HBsAg、高CLIF-C OFs评分为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48(1.005~1.092)、1.866(1.200~3.481)、2.850(2.011~4.039)],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48(0.785~0.917)]。抗凝血酶Ⅲ活性、CLIF-C OFs评分及二者联合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0.787、0.878,二者联合预测大于单独评估(Z=3.655、2.912,P=0.000、0.004)。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和CLIF-C OFs评分升高与HBV-ACLF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相关,抗凝血酶Ⅲ活性联合CLIF-C OFs评分能提升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抗凝血酶Ⅲ活性 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预后
下载PDF
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晓永 尚华 +2 位作者 葛保民 张川 张国顺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分析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 目的分析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影响患者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1)随访时间1年,患者病死89例(58. 55%),存活63例(41. 45%);(2)生存组和死亡组在ALT、CHE、TBIL、TC、INR、BUN、SCr、WBC、Hb、PLT、Na+、Child评分、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以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P=-3. 699/0. 004、-2. 605/0. 026、2. 989/0. 014、2. 600/0. 027、3. 684/0. 004、2. 674/0. 023、3. 543/0. 005、2. 338/0. 041、2. 499/0. 032、2. 400/0. 037、2. 860/0. 017、3. 261/0. 012、3. 440/0. 006,χ~2/P=9. 596/0. 002、19. 908/0. 000、11. 858/0. 001、15. 651/0. 000、9. 385/0. 002、25. 511/0.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TBIL是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386,95%CI 1. 072~2. 043,P=0. 018; OR=1. 625,95%CI 1. 242~1. 763,P=0. 041; OR=1. 436,95%CI 1. 262~2. 435,P=0. 032; OR=1. 276,95%CI 1. 106~1. 624,P=0. 031)。结论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高,往往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MEL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TBIL是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小剂量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刚 陈文 +2 位作者 邓存良 唐黎 秦波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3281-3283,共3页
目的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ACLF患者,包括血浆置换治疗组(A组,n=114)和小剂量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治疗组(B组,n=144)。A组采用单纯血浆置... 目的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ACLF患者,包括血浆置换治疗组(A组,n=114)和小剂量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治疗组(B组,n=144)。A组采用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用量2 400mL;B组采用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血浆用量1 400mL。观察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指标变化;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清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血清肌酐(CRE)、钾离子和钠离子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6%,24周病死率为47.22%;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3.75%)较A组显著降低(3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血浆置换序贯血浆灌流治疗对于ACLF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且可以明显减少血浆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灌流 慢加急性肝衰竭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血浆置换加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晓妍 程晓宇 张伦理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042-1044,1095,共4页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35例,同时选择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6例。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35例,同时选择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6例。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收集入院时、人工肝治疗前、人工肝治疗后、治疗后第7d以及出院(或死亡)等时间点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并使用改良中国人MDRD-eGFR计算简化公式计算上述时间点的eGFR,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的疗效和病死率。结果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其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降低,eGFR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且肌酐降低和肾功能改善持续存在直至出院;而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虽然经过人工肝治疗后,其血清肌酐水平及eGFR水平均可改善,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改善仅短暂存在,随着病程进展,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肾功能持续恶化。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相比较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而且急性肾损伤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后仍然进展为肝肾综合征的比例仅有22.8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可以降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减少进展至肝肾综合征的风险,由此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可以作为一项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肝肾综合征 人工肝治疗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滴度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洁婕 蓝婧 +1 位作者 姚朝光 黄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目的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滴度(HBV DNA)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2年1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合并NAFLD的CHB患者作为NAFLD... 目的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滴度(HBV DNA)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2年1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合并NAFLD的CHB患者作为NAFLD组,另选择175例单纯CHB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发生ACLF的概率。NAFLD组根据患者是否并发ACLF分为ACLF组(n=84)和非ACLF组(n=91)两个亚组。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B合并NAFLD患者并发ACLF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与ACLF发生率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NAFLD组ACLF的发生率为48.00%,显著高于对照组。ACLF组和非ACLF组在年龄、MELD评分、血脂异常、HBeAg阳性、lgHBV DNA、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小板(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gHBV DNA、TBIL、PT、INR是CHB合并NAFLD患者并发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BeAg阳性、CHE、PTA是保护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gHBV DNA、TBIL、PT、INR与ACLF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HBeAg阳性、CHE、PTA与ACLF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年龄、lgHBV DNA、TBIL、PT、INR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分别与HBeAg阳性、CHE、PTA呈明显负相关(P<0.05)。贝叶斯网络模型显示:年龄、HBeAg阳性、PT、TBIL、PTA、INR等变量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与ACLF建立联系,lgHBV DNA、INR、CHE与ACLF的发生有直接联系;节点治疗方式通过影响TBIL、PTA等中间节点联系,间接影响ACLF的发生。结论 HBV DNA滴度是CHB合并NAFLD患者并发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ACLF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非酒精性脂肪肝 慢加急性肝衰竭 危险因素 贝叶斯网络模型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和预后评分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亚勇 徐成润 +3 位作者 郭永木 张惠勇 刘双平 陈小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91-394,共4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评分预测模型。方法2016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BV-ACLF患者,记录临床资料,将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后评分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评分预测模型。方法2016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BV-ACLF患者,记录临床资料,将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后评分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采用ROC检验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在90 d,本组HBV-ACLF患者死亡49例(38.9%);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存在并发症是影响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评分预测模型表达公式为P=1/[1+e(1.441×(TBIL)+1.385×(RDW)+0.983×(INR)+1.639×并发症-4.449)],经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模型与观察值拟合度较好(χ^(2)=9.055,P=0.338),预后评分预测模型预测死亡的AUC为0.822,95%CI为0.749~0.894,预测效能较好。结论建立HBV-ACLF患者死亡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及早作出正确的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预后 危险因素 评分模型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章颖 明芳 +1 位作者 章幼奕 张晓芳 《上海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对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对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1例)和死亡组(76例)。血浆置换前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钠、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包括TSH、T4、T3、FT4、FT3],以及血脂[包括TG、高密度脂蛋白(HDL)、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评分。采用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估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MELD-Na评分预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死亡组白蛋白、血钠、TSH、T4、T3,TG、HDL、TC、LDL、apoA、apoB均低于生存组,FT3、总胆红素(TBil)、INR、MELD评分、MELD-N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SH、T4、T3、TG、HDL、apoA、TSH+T3、TG+apoA、MELD评分、TSH+T3+TG+apoA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AUC分别为0.754、0.706、0.772、0.755、0.769、0.745、0.798、0.824、0.860、0.881,具有临床应用价值;MELD-Na、TSH+T3+MELD-Na、TG+apoA+MELD-Na、TSH+T3+TG+apoA+MELD-Na的AUC分别为0.904、0.923、0.932、0.955,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T3、TG、apoA、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MELD-Na评分对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甲状腺激素 血脂水平 联合血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