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雪飞 王洪岩 +5 位作者 赵旭 程焕臣 李蔚 刘生伟 邱林 马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7-95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的ALL患者30例,按照FAB标准分类,27例为B系ALL,3例为T系ALL。分析AL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BCR-ABL,AML1-ETO,PML-RARα等)和ALL基因突变(IKZF1,TP53,PAX5,JAK1,JAK2,CRLF2,PHF6,NOTCH1,FBXW7,PTEN)的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30例ALL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74岁,中位年龄11.5岁。30例ALL中B-ALL发病率(90.00%)明显高于T-ALL(10.00%)。27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CD22、CD10和CD34等。CD19和CD22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例T-ALL主要表达cCD3、CD7、CD10和cTDT等,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0例AL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发现,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6、MLL-AF4和SIL-TAL融合基因阳性各1例,ALL相关基因突变的NGS检测结果表明,3例B-ALL患者发生TP53突变,1例B-ALL患者发生TET2 I1762V突变;3例患者(2例T-ALL,1例B-ALL)发现NOTCH1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成人B-ALL的治疗效果(28.57%)明显差于儿童B-ALL(95.00%),截止至2017年7月10日儿童B-ALL的生存率明显优于成人B-ALL,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免疫分型 融合基因定性筛查 基因突变的二代测序检测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甲氨蝶呤浓度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善堂 杨林海 +3 位作者 孙言才 屈建 王宁玲 陈礼明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5-827,共3页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甲氨蝶呤浓度的方法。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开始静脉滴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24、44、68h时采集血样。血清经高氯酸沉淀蛋白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甲氨蝶呤浓度的方法。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开始静脉滴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24、44、68h时采集血样。血清经高氯酸沉淀蛋白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Synergi-4u Fusion—RP 80A,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6.8)-甲醇(78:22),流速为0.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306nm,柱温为30℃。结果:甲氨蝶呤检测浓度在0.05-2.50μmol·L^-1(r=0.9991)和2.50~100.0μmol·L^-1(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分别为(4.09±1.69)%、(4.21±1.27)%;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86±1.38)%,平均提取回收率为(68.85±1.46)%;最低定量限为0.05μmol·L^-1。20例患儿24、44、68h时血清甲氨蝶呤平均浓度分别为(38.2±10.7)、(0.46±0.36)、(0.10±0.07)μmol·L^-1。结论:本方法采样量小,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临床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原文传递
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丁利娟 黄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7,共6页
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预后差,生存期短,其治疗已成为国际难题。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modified T,CAR-T)细胞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靶向免疫治疗,靶向CD19的CAR-... 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预后差,生存期短,其治疗已成为国际难题。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modified T,CAR-T)细胞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靶向免疫治疗,靶向CD19的CAR-T细胞(CD19-CAR-T)治疗儿童及成人难治复发性ALL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可达90%以上,疗效远高于化疗。然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严重神经毒性(serious neurotoxicity,SNT)、脱靶效应以及疾病复发等严重限制了CAR-T细胞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本文主要阐述CAR-T细胞的制备技术、预处理方案、细胞输注剂量及各种并发症防治策略等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D19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 预处理方案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龚爱红 邸益红 +1 位作者 王晓佳 方浩 《中国病案》 2019年第10期59-62,共4页
目的了解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病例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8年586例15岁以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同时期... 目的了解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病例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8年586例15岁以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同时期儿童白血病和恶性肿瘤中的发病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亚型分布以L2型为主,免疫表型以B系表达为主,核型异常率为44.35%,融合基因异常率为45.07%。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高峰为4岁~6岁,占38.7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各年龄组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形态学类型、免疫学分型、细胞遗传学检查、融合基因类型存在差异性,而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发病季节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姚蓓 张引亮 +2 位作者 陈旭昕 杨莉洁 高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5期808-811,共4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处于初治诱导缓解治疗阶段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处于初治诱导缓解治疗阶段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 L,1次/天,共28天;对照组48例患者仅接受常规化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治疗前后造血系统、T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为89.6%,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14天及化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化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CD3-CD19+含量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化疗所致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抑制,而且能够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化疗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Decitabine for Relaps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8
6
作者 崔杰克 肖音 +5 位作者 游泳 石威 李青 罗毅 蒋林 仲照东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5期693-698,共6页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remains a main question on treatment failure. Current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that usually include salvage chemotherapy, donor lymphocyti...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remains a main question on treatment failure. Current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that usually include salvage chemotherapy, donor lymphocytic infusion and second transplantation. Our study assessed the efficacy of decitabine(DAC)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 who relapsed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outcomes of 12 patients with relapsed ALL after allo-HSCT who received DAC therapy. Nine patients received DAC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donor stem cell infusion, and 3 patients received single-agent DAC. Ten of the 12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CR), 1 achieved a partial remission(PR), and 1 had no response(NR) after treatment at the latest follow-up(LFU),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11.2 months(range, 3.8–34, 7 months). The 1-and 2-year overall survival(OS) rates were 50%(6/12) and 25%(3/12), respectively. Five patients were still alive; 4 had maintained CR and 1 was alive with diseas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LL had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negative ALL(57.1% vs. 20%). No aggravated flare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 were observed during DAC treatment. Therefore, DAC may be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gent for ALL recurrence after allo-H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TABIN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RELAPSE
下载PDF
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董琳 王丽 +1 位作者 许诣 沈文婷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6期978-981,共4页
目的探讨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儿童AL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采取培门冬酶注射液组成的VD... 目的探讨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儿童AL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采取培门冬酶注射液组成的VDPAP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缓解期内服正元胶囊,4粒/次,3次/天,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6个月和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2组儿童ALL血清中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近期总缓解率为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44%(P<0.05)。对照组6个月和1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56%和86.67%,观察组为97.78%和93.33%,2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低白蛋白血症、口腔溃疡、胃肠道反应及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患儿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LL的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可能与其提高儿童ALL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元胶囊 培门冬酶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儿童中高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亓凯 黎阳 +9 位作者 方建培 马磊 黄科 郭海霞 黄绍良 周敦华 陈纯 熊稀霖 徐宏贵 薛红漫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研究儿童中高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2—2012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首诊的30例中高危T-LBL/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30例T-LBL/AL... 目的研究儿童中高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2—2012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首诊的30例中高危T-LBL/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30例T-LBL/ALL患儿中T-LBL 5例,T-ALL 25例,男22例,女8例,男女比例2.75∶1;中位发病年龄9岁;危险度分级有中危(IR)组12例,高危(HR)组18例,中位随访时间36.4个月(3-108个月);诱导化疗第33天获得完全缓解28例,复发7例,死亡9例(IR组死亡1例,HR组死亡8例)。3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46.7%及42.1%。结论本研究化疗方案治疗儿童中高危T-LBL/ALL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需要对患儿进行精确的评估,发现预后不良的因素,给予个体化的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儿童 化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维奈克拉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9
作者 孙浩(综述) 李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7-851,共5页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以及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近年来,维奈克拉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特殊亚型ALL,如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和ETP-ALL之外的其他复发难治性ALL(relapse/refractory ALL,R/R ALL)经维奈克拉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长期生存率,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维奈克拉在ALL治疗上具有较大前景。本文就维奈克拉在ALL治疗领域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儿童白血病诊治研究——精准医学实践典范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天有 李志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1-245,共5页
儿童白血病的疗效已取得极大提高。近年来,大量新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被发现,使得临床分型更为准确,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识别出极低水平的微小残留病,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治疗、嵌合型抗原受体修饰等新型治疗技术的应用,给攻克难... 儿童白血病的疗效已取得极大提高。近年来,大量新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被发现,使得临床分型更为准确,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识别出极低水平的微小残留病,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治疗、嵌合型抗原受体修饰等新型治疗技术的应用,给攻克难治、复发白血病带来新的希望,以6-巯基嘌呤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为代表的药物遗传学研究为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反应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进步无不深刻体现着精准医学的理念与精神,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无事件生存率
原文传递
microRN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梓 李善妮 刘静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80,共9页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其通过降解mRNAs或抑制mRNAs翻译来负调控基因表达并可能调控着几乎每一个细胞生理进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肿瘤,miRNA的异常表达谱对于ALL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有...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其通过降解mRNAs或抑制mRNAs翻译来负调控基因表达并可能调控着几乎每一个细胞生理进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液肿瘤,miRNA的异常表达谱对于ALL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s已迅速成为ALL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MICRORNA 细胞因子
下载PDF
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利敏 阮林海 +2 位作者 刘洪超 冯艳铭 杨海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4-828,共5页
目的评估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Elsevier、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探索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生关系的病... 目的评估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Elsevier、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探索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并评估其质量。优势比(ORs)及95%可信区间(CIs)评估关联强度。应用Rev 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漏斗图评估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儿童ALL患者2 326例,对照3 090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数据。Meta分析结果示,在整体人群纯合子模型和显性模型发现MTRR 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风险有关联(GG vs.AA:OR=0.81,95%CI:0.69~0.95,P=0.009;AG+GG vs.AA:OR=0.87,95%CI:0.77~0.98,P=0.03);根据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时在白种人群中发现显著性关联(AG vs.AA:OR=0.84,95%CI:0.72~0.99,P=0.04;GG vs.AA:OR=0.79,95%CI:0.66~0.95,P=0.01;AG+GG vs.AA:OR=0.82,95%CI:0.71~0.96,P=0.01)。漏斗图未检测出显著性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结论目前Meta分析表明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生风险存在关联,尤其在白种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风险 META分析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辉 陈森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66-669,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1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1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CCLG-ALL 2008)方案联合化疗,总结患儿的危险度分层、主要临床表现、发生胰腺炎的所处治疗阶段、发病原因、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的累积用量,整理患儿的胰酶指标、影像学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结果,对比患儿治疗效果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全组11例患儿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14岁,中位年龄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ype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10例,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ype 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1例;初始联合化疗开始45天内发病8例,高危患儿第二循环HR3’化疗后发病1例,延迟强化化疗后发病2例,PEG-ASP治疗后发病10例,T-ALL伴肿瘤溶解综合征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减积治疗后发病1例。11例患儿主要表现均为腹痛、恶心、呕吐,低钙血症8例,白蛋白水平下降9例,凝血功能异常8例,无超敏反应发生。结论:儿童ALL并发AP多在联合化疗早期发生,多为门冬酰胺酶治疗相关并发症,病情轻重与疾病危险度、PEG-ASP累积使用量无明显关联,监测胰酶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指导后期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培门冬酶 胰腺炎 儿童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根梅 齐凌 +1 位作者 纪德香 李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价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 目的:评价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5例行氟马替尼联合CALLG-2008化疗方案治疗的成人Ph^(+)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5例患者中,21例(84%)患者于初次诱导期联合氟马替尼,4例(16%)患者于第1个疗程诱导结束后联合氟马替尼。患者化疗28天、3个月和6个月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分别为88%、91.67%和90.48%;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率分别为68%、79.17%和80.95%;完全分子学反应(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率分别为60%、75%和80.95%。中位随访时间180(75.6~458.1)天,随访时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2.61%,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为73.91%。氟马替尼用药过程中,有22例(88%)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转氨酶升高、疲乏、恶心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结论: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治疗Ph^(+)ALL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氟马替尼
下载PDF
灾难与重建中的信息力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家庭信息获取障碍与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敏惠 吴钢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9,共10页
因儿童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遭受重创的家庭,往往难以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支持。深入研究这个群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有望辅助医疗决策,拯救更多稚嫩生命,减轻病痛给家庭带来的恐惧、焦虑和无助,也能为信息职业者在该领域中发挥... 因儿童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遭受重创的家庭,往往难以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支持。深入研究这个群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有望辅助医疗决策,拯救更多稚嫩生命,减轻病痛给家庭带来的恐惧、焦虑和无助,也能为信息职业者在该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建议。文章对某相关群体进行历时两年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该群体面临着误导信息先入为主,信息来源良莠难判,需求多样、归因单一等信息获取障碍。为优化此类患儿家庭信息获取利用环境,需要公布权威信息、开放科研成果,创新科普资源、引导大众认知,打造信息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发挥图书馆功能、提供精细化健康信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家庭信息需求 信息获取 健康信息服务 参与式观察
下载PDF
两种菌种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抗白血病作用与机制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开美 徐宏贵 +3 位作者 郭海霞 金少文 罗湘琴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2-697,共6页
比较大肠杆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coli-L-Asp)与欧文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rwinia-L-Asp)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两种来源的L-Asp分别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株(REH、Jurkat),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 比较大肠杆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coli-L-Asp)与欧文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rwinia-L-Asp)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两种来源的L-Asp分别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株(REH、Jurkat),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变化(IC50),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高压液相色谱(HPLC)检测用药后培养液中4种氨基酸[门冬酰胺(Asn)、门冬氨酸(Aspa)、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REH、Jurkat细胞株对两种L-Asp的抑制作用均敏感,且在一定时间内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即在较低的药物浓度下,细胞增殖抑制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药物浓度增加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其中作用后24 h,Erwinia-L-Asp组细胞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E.coli-L-Asp组(P<0.05),但至48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在低浓度时均能耗竭培养液中的Asn,且作用相当(P>0.05),高浓度时耗竭Gln作用才凸显,而Erwinia-L-Asp的作用明显强于E.coli-L-Asp(P<0.05)。结论:两种菌种来源的L-Asp抗白血病作用与剂量存在量效关系,除耗竭外环境中的Asn和Gln外,诱导细胞凋亡也是其抗白血病作用之一。ErwiniaL-Asp具有起效快、Gln耗竭作用较强的特点,可作为临床儿童ALL治疗的一线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增殖抑制作用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凌婧 高静 +5 位作者 周雪梅 何玲 卢俊 肖佩芳 王易 何海龙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 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计数情况,评估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明确诊断为初治ALL,免疫分型为B系(成熟B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共计33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CCLG-2008方案正规... 目的 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计数情况,评估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明确诊断为初治ALL,免疫分型为B系(成熟B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共计33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CCLG-2008方案正规化疗.按照患儿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分为三组:〈100×109/L组,(100~200)×109/L组,〉200×109/L.比较各组患儿性别、年龄、初诊时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分子生物学标志、复发率.结果 初诊时血小板计数〉200×109/L组患儿年龄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组患儿骨髓幼稚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带有不同融合基因的患儿在初诊时、D15、D33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血小板计数越低,复发率越高(P〈0.05).结论 初诊时ALL患儿血小板计数低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融合基因
下载PDF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昶娟 谢晓恬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7年第5期324-328,共5页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为化疗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EG-ASP或L-ASP治疗的ALL患儿38例(化疗162例次)。根据使用的ASP...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为化疗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EG-ASP或L-ASP治疗的ALL患儿38例(化疗162例次)。根据使用的ASP制剂不同分为PEG-ASP组(81例次)及L-ASP组(81例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比较两组化疗前(d_0)及化疗1周后(d_8)的肝功能及血凝常规数据。结果两组在不同化疗时期(诱导缓解期及定期强化期)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过敏反应发生率(0.00%)明显低于L-ASP组(7.41%,P<0.05);与化疗前相比,PEG-ASP组及L-ASP组总蛋白变化均值分别下降(7.33±5.54)g/L和(5.60±4.39)g/L,白蛋白变化均值分别下降(5.21±4.53)g/L和(3.90±3.73)g/L,组间比较显示PEG-ASP组总蛋白及白蛋白下降较L-ASP组更明显(P<0.05)。两组间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和各项实验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和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ASP在临床应用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L-ASP低,但对蛋白合成的抑制程度高于L-ASP,更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PEG-ASP)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活性与相关不良反应观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丽 谢晓恬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5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pegaspargase,Oncaspa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药物活性水平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ALL的住院患儿21例,给予以培门冬酶为主的VDLP方案进行定期强化治疗。其中高危型(HR-ALL)患儿全程使用2次...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pegaspargase,Oncaspa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药物活性水平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ALL的住院患儿21例,给予以培门冬酶为主的VDLP方案进行定期强化治疗。其中高危型(HR-ALL)患儿全程使用2次培门冬酶,标危型(SR-ALL)患儿使用1次培门冬酶。采用标准试剂盒(Abcam)和酶标法检测化疗前和化疗后d7、d15和d21各时间节点时的血清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活性及其变化。观察与记录培门冬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对比观察接受1次和2次培门冬酶治疗患儿血清L-asp活性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治疗患儿血清L-asp活性均在治疗d7时达到峰值,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节点的L-asp活性均达到有效抗肿瘤水平,且血清L-asp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血栓形成和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或化疗相关死亡,但2次组患儿APTT延长和骨髓抑制程度高于1次组(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的VDLP方案中,加用1次和2次培门冬酶治疗患者血清L-asp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显著,且均可达到抗肿瘤的有效活性水平,但加用2次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PEG-asp)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儿童 药物活性
原文传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CYP3A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健 唐跃年 +2 位作者 袁晓军 顾龙君 蒋新国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2753-2754,共2页
目的:探讨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CYP3A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患儿尿中6β-羟基氢化可的松(6β-OHFC)与氢化可的松(FC)的比值测定CYP3A酶活性;测定35例ALL患儿中P170蛋白表达;以泼尼松诱导试验确定泼尼松反应敏感(PGR... 目的:探讨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CYP3A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患儿尿中6β-羟基氢化可的松(6β-OHFC)与氢化可的松(FC)的比值测定CYP3A酶活性;测定35例ALL患儿中P170蛋白表达;以泼尼松诱导试验确定泼尼松反应敏感(PGR)及泼尼松反应不敏感(PPR)患儿。结果:CYP3A酶活性与P170蛋白、泼尼松诱导试验等显著性相关。结论:测定CYP3A酶活性简单、实用,可作为ALL患儿危险评估因素及ALL患儿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YP3A酶 P170 泼尼松诱导试验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