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 被引量:353
1
作者 杨政 吴玉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11-913,共3页
依达拉奉 (edaravone)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可以抑制脑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 )的过氧化作用及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 ,并且可以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 ,在各种动物... 依达拉奉 (edaravone)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可以抑制脑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 )的过氧化作用及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 ,并且可以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 ,在各种动物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出对脑缺血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本文对其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急性脑梗死 脑保护药 依达拉奉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8
2
作者 肖桂荣 王赵伟 +4 位作者 朱仁洋 魏博 钟芳芳 孙新芳 吴承龙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依达拉奉,共治疗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t=3.270,P<0.01;t=2.314,P<0.05;t=2.946,P<0.01),Barthel指数升高(分别t=-3.466,P<0.01;t=-2.098,P<0.05;t=-2.05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而Barthel指数高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高于丁苯酞治疗组的57.14%和依拉奉达治疗组的54.29%(χ2=4.242,P<0.05;χ2=5.245,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3
3
作者 梁茜茜 张庆 +2 位作者 李莉 王宝玉 张华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446-1448,1467,共4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予以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滴注,qd;低分子肝素钠6000 U,皮下注射,bid;阿司匹林肠溶片首剂300 mg,口服,...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予以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滴注,qd;低分子肝素钠6000 U,皮下注射,bid;阿司匹林肠溶片首剂300 mg,口服,qd,后以100 mg qd维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q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2%(47/49例)和83.33%(40/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6.02±1.93),(9.69±1.83)分;Hcy分别为(10.53±1.22),(15.35±2.13)μmol·L^(-1);hs-CRP分别为(4.18±0.52),(7.02±1.03)mg·L^(-1);MMP-9分别为(136.41±15.71),(183.46±24.37)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血尿和牙龈出血;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血尿,且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vs 2.04%,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能够保护血管内皮,阻止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26
4
作者 谢坚 张虹桥 +3 位作者 章成国 王玉凯 邵燕 曾桄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他汀类药物 疗效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2
5
作者 魏林节 冯国君 +5 位作者 董红让 张建波 李在全 叶东平 李澜 舒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20例)、依达拉奉组(20例)及联合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组丹参注射液20 ml、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20例)、依达拉奉组(20例)及联合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组丹参注射液20 ml、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于入院时及入院第15 d时,检测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脑梗死面积,并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预后。结果入院时,丹参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及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15 d时,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均P<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联合治疗组第15 d时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恢复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丹参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丹参注射液 依达拉奉 疗效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11
6
作者 路小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5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及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5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及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A-880心脑综合型数字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检测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外周阻力。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8、CRP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小于对照组,而外周阻力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大,血清IL-6、IL-8、CRP及TNF-α水平呈递增现象,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大,血流速度、血流量相应减少,而外周阻力相应增加,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ACI早期脑梗死及梗死面积大小的指标,临床动态监测其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 炎性因子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即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 被引量:101
7
作者 陈清棠 赵玉宾 +9 位作者 郑亚文 王颖 吴祖舜 姜亚军 曹玉珍 周健飞 王德生 于红 苏炳华 何清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评价巴曲酶注射液 (东菱迪芙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点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东菱迪芙注射液静点 ,对照组... 目的 评价巴曲酶注射液 (东菱迪芙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点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东菱迪芙注射液静点 ,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静点 ,均为隔日 1次 ,共 3次。结果 试验组起效明显早于对照组 ,停药后 10天试验组疗效仍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注射液 急性脑梗塞 双盲试验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3
8
作者 曹美芹 《齐鲁护理杂志》 2016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治疗后48 h和72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个月后随访脑梗死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实验组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后遗症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 h和72 h MESSS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S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救效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1
9
作者 顾群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入组后均予以抗凝、降压及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入组后均予以抗凝、降压及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250 m L静脉点滴,每日2次,同时给予神经节苷脂60 mg+0.9%氯化钠250 m L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血栓通200 mg+0.9%氯化钠250 m L静脉点滴,每日1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1周,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P<0.05)。治疗后,2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神经节苷脂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9
10
作者 姜飞 王东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ACI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抗氧化组,每组...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ACI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抗氧化组,每组各45例,溶栓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抗氧化组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量(Qmin)、最小血流速度(Vmin)]、颈动脉超声指标[IMT、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颈总动脉舒张期内径(Dd)]、血清氧化应激水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去甲肾上腺素(NE)]、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MMP-1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比较治疗2周内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Qmin、Vmin、SOD水平显然高于治疗前,抗氧化组显著高于溶栓组(均P<0.05);MDA、NE、IMT、Ds、Dd、CRP、MMP-12、MMP-9水平和NIHSS评分显然低于治疗前,抗氧化组显著低于溶栓组(均P<0.05)。治疗2周内,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部血流和颈动脉超声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糖尿病 依达拉奉右莰醇 尿激酶静脉溶栓 氧化应激 基质金属蛋白酶-12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0
11
作者 陈庆友 张艳蕉 于熙莹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453-1455,共3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予以口服丁苯酞0.2 g,ti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bid。2组患者疗... 目的评价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予以口服丁苯酞0.2 g,ti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bid。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第1,7,14天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42/46例)和73.91%(34/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67.30±4.14),(39.84±2.41)分;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分别为(10.33±1.51),(18.42±2.81)分;VEGF分别为(813.5±140.5),(735.1±133.2)ng·L^(-1);EPCs分别为(94.3±15.1),(77.2±28.4)/105cell;MMP-9分别为(230.4±94.1),(280.5±94.7)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和恶心/呕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7%和1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被引量:87
12
作者 马丹 侯丽 蔡媛媛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8期756-758,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制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患者的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DNT)、临...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制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患者的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DNT)、临床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溶栓后90 d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NT时间均控制在60 min以内,最长58 min,最短30 min,平均时间为(51.91±6.16)min。基本治愈73例,显效36例,有效22例,治疗有效率为95.6%。所有溶栓治疗者均未出现子宫出血或脑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达100%。从患者的恢复情况来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90 d,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减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恢复。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以缩短DNT时间,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 急性脑梗死 抢救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85
13
作者 杨明秀 陈红 +1 位作者 邱小鹰 陈汉明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期103-105,共3页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目前公认有效的是静脉溶栓治疗,但错过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抗凝及脑保护治疗同样重要,支架置入为当前研究热点。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须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目前公认有效的是静脉溶栓治疗,但错过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抗凝及脑保护治疗同样重要,支架置入为当前研究热点。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须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重点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脑梗死的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治疗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3
14
作者 吴怀志 陈文笔 +2 位作者 马勇 刘小林 杨以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1期653-655,共3页
目的:观察纳络酮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入院前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机分为纳络酮Ⅰ组(病程为24小时内,31例)、纳络酮Ⅱ组(病程为2~3日,31例),常规药物组(病程24小时内15例... 目的:观察纳络酮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入院前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机分为纳络酮Ⅰ组(病程为24小时内,31例)、纳络酮Ⅱ组(病程为2~3日,31例),常规药物组(病程24小时内15例,2~3日16例,共31例)。各组基本疗法为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及5%葡萄糖500ml加维脑路通0.8g,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纳络酮Ⅰ组和Ⅱ组均加静注5%葡萄糖10ml加纳络酮0.4~0.8mg;常规药物组加静滴5%葡萄糖500ml加胞二磷胆碱1.0g、脑复康8.0g,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各组用药前后均测定血浆β内啡肽含量,并观察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纳络酮Ⅰ组、纳络酮Ⅱ组、常规药物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前血浆β内啡肽含量分别为(785.4±203.3)μg/L、(790.3±201.4)μg/L、(786.1±201.2)μg/L和(467.6±126.8)μg/L,治疗后分别为(511.3±132.1)μg/L、(636.5±143.3)μg/L和(672.3±192.6)μg/L。此外,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纳络酮治疗组均优于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啡肽 纳络酮 脑梗塞 神经元损伤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81
15
作者 王倩倩 刘斌 郭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33-335,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治疗14 d。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 d时分别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治疗14 d。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 d时分别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期检测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CRP水平差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疗效 安全性观察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1
16
作者 范彩英 邹秀梅 +4 位作者 刘腾飞 李彩贞 洪翠芹 方锦 周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16期2214-2219,共6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试验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和护理满意度得分。最终试验组147例、对照组145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ESCA的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维度得分为(25.36±4.86)、(20.43±3.21)、(53.37±5.89)、(40.02±3.78)分,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7.26±2.52)分,高于对照组的(21.48±4.33)、(16.24±3.25)、(46.44±5.47)、(30.08±3.81)和(90.65±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出院后第60天的NIHSS得分为(3.7±2.2)分,低于对照组的(6.9±2.3)分,FMA、Barthel指数得分为(79.3±9.2)、(78.7±14.5)分,高于对照组的(65.6±8.4)、(60.3±1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能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障碍 多学科协作 路径护理
原文传递
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被引量:80
17
作者 王小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内科收集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对病情作出判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劣。... 目的研究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内科收集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对病情作出判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劣。结果 CT检查确诊率为69.23%,在CT基础上联合MRI检查确诊率为96.92%,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位置为脑叶、基底节及小脑,MRI可检查出脑干梗塞,但CT未检出。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直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采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发病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利于临床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联合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急性脑梗塞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0
18
作者 翟萌萌 王建平 +2 位作者 余列 付晓杰 李丽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195例)和预后不良组(112例)。记录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根据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NLR水平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12)岁比(62±14)岁,25.0%(28/112)比14.4%(28/195),5.00(3.00,9.00)分比3.00(1.75,5.00)分,3.66(2.62,7.91)比2.47(1.94,3.40),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及入院时NLR水平的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0,1.148,1.427,95%CI分别为1.007~1.053,1.059~1.246,1.247~1.634,均P<0.05)。(3)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2.84,其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4.6%。结论入院时NLR水平增高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预后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被引量:78
19
作者 尹春丽 李永秋 王耀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mm2,(1661.5±1035.34)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软胶囊 缺血半暗带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Hcy等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8
20
作者 朱烨 吴雅利 +1 位作者 李宝香 何静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8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28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治疗前后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28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均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7~28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cy、NSE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可明显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障碍,降低其血清Hcy、NSE水平,升高6-k-PGF1a水平,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阿替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阿替普酶 神经认知 认知功能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