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瑞珏 邱建国 +4 位作者 刘逸菲 张仁坤 柯海燕 成益 许国锋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 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 (AP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10例确诊为 APE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10例 APE患者平均年龄 4 7.4岁。常见的症状为原因不明的劳力性呼吸困难 (10 0 % )、胸痛 (6 0 % )、咯血 (30 % )、肺梗死三联... 目的 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 (AP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10例确诊为 APE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10例 APE患者平均年龄 4 7.4岁。常见的症状为原因不明的劳力性呼吸困难 (10 0 % )、胸痛 (6 0 % )、咯血 (30 % )、肺梗死三联征 (2 0 % ) ;休克、晕厥 (1% )。重要体征 :呼吸心跳频率加快 9例 ,颈静脉充盈 1例 ,下肢不对称肿痛 8例。实验室检查示有不同程度动脉血气异常 (低氧、低碳酸血症 ) ,高血浆纤维蛋白血症 ;非特异性一过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螺旋 CT分别可作为筛选及确诊手段 ,并可用于疗效评价。 10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其中 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1例患者行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 PE再发。结论 肺栓塞是多发病 ,掌握肺栓塞的常见症状、体征 ,部分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将减少肺栓塞的误诊和漏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肺动脉栓塞 急性血栓形成 深静脉 下肢 诊断
下载PDF
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捷 龙霄翱 +1 位作者 李丽球 梁远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3例在进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成2组,替罗非班组13例,在发现血栓形成后立即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形成部位,通过... 目的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3例在进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成2组,替罗非班组13例,在发现血栓形成后立即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替罗非班溶解血栓;尿激酶组10例,在发现血栓后同样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溶解血栓;术后2组患者治疗方案基本一致,记录及对比术中治疗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术后出现缺血及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在治疗3个月后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DSA显示动脉瘤均被致密栓塞,血栓形成的血管均再通良好,替罗非班组平均再通时间(35±7)min明显短于尿激酶组的(52±14)min;术后2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出现1例迟发性脑缺血,尿激酶组出现3例迟发性脑缺血,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介入栓塞动脉瘤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时使用微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溶栓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术 急性血栓形成 替罗非班 超选择注射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5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徐波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对手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4 例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过程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血管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 目的:探讨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对手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4 例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过程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血管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的程度和支架是否置放满意以及手术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是否充分等多种因素有关。采用同一型号或大一型号的球囊反复高压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同时加强术中和术后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可防止再次血栓形成。结论: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使用球囊高压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是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 急性 血栓形成 原因 防治 再手术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芬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151-152,共2页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将6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护理两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能力)评分和FMA(运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Barthel...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将6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护理两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能力)评分和FMA(运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为(82.24±5.28)分,FMA评分为(90.35±5.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25±5.13)分和(65.42±5.06)分,且差异均较大,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栓 效果
下载PDF
肢体外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堂海 郭明金 +4 位作者 解远峰 战激光 张杰 逄晓军 秦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 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 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 d,(4.0±1.5) 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肢体缺血 导管直接溶栓 急性血栓形成 外伤
下载PDF
经皮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 被引量:8
6
作者 郜同心 高艳 +2 位作者 姚志敏 刘敏 任建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导管溶栓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急性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航空总医院治疗的102例AVF血栓形成...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导管溶栓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急性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航空总医院治疗的102例AVF血栓形成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血管超声明确AVF血栓形成。均采用经桡动脉入路置管经导管溶栓及PTA治疗。Kaplan⁃Meier分析评价术后12月内AVF通畅性。结果:在AVF血栓确诊后6~72h行溶栓联合PTA治疗,所有患者AVF均恢复通畅,其中92例(90􀆰2%)患者存在血管狭窄,术后12月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8.4%和95.9%。44例Ⅰ型狭窄患者中34例(74.4%)获得初级通畅,40例(90.9%)获得了次级通畅,48例Ⅱ型狭窄患者中38例(83.3%)获得初级通畅,48例(100%)获得了次级通畅。比较Ⅰ型狭窄和Ⅱ型狭窄,初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292),次级通畅率有显著差异(P=0.035)。结论:本研究提示经桡动脉入路导管溶栓及PTA治疗前臂AVF急性血栓,可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长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动静脉内瘘 早期血栓 尿激酶 血液透析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浩 陈斌 +12 位作者 蒋俊豪 石赟 马韬 郭大乔 徐欣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方刚 方超 蒋小浪 董智慧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程为(9.5±5.2)d,平均ASO病程为(2.1±1.4)年.13例为主髂段病变(Ⅰ型),17例为股腘段病变(Ⅱ型).28例患者行单纯腔内治疗,1例行切开取栓+溶栓+支架复合手术,1例行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24例患者获随访(16.3±16.1)个月.1例死亡,6个月内膝上截肢2例.1年内远端股浅动脉再闭塞2例.Ⅰ型和Ⅱ型患者的1年内再狭窄/闭塞率分别为12.5%和21.4%.Ⅰ型患者6个月和1年无截肢生存率均为87.5%;Ⅱ型患者分别为92.8%和85.7%.结论对ASOCAT患者合理选择开放、腔内或者复合手术,去除急性血栓、暴露和纠正慢性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急性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PTA结合药物溶栓对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术后疗效及内瘘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佰桥 刘剑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5期103-107,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结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术后疗效及内瘘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9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患... 目的:评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结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术后疗效及内瘘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9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PTA治疗,观察组接受尿激酶溶栓+PTA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肱动脉平均血流量、内瘘通畅率、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肱动脉平均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内瘘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结合PTA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的内瘘通畅率和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溶栓 动静脉内瘘血栓 急性血栓 通畅率
下载PDF
Acute Aortic Occlusion in a Critically Ill Adult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9
作者 Renaldo Pavrey Vikrant Chouhan +1 位作者 Aakanksha Goyal Sreekant Goswami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3年第4期186-191,共6页
Acute Aortic Occlusion (AAO) is a rare, life-threatening event so far described mainly in small-scale series.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AAO are large saddle emboli to the aortic bifurcation, in-situ thrombosis of an a... Acute Aortic Occlusion (AAO) is a rare, life-threatening event so far described mainly in small-scale series.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AAO are large saddle emboli to the aortic bifurcation, in-situ thrombosis of an atherosclerotic aorta, and occlusion of previous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52-year-old female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with restrict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revious cardio-embolic stroke, who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with sudden-onset dyspnea and lower backache radiating to both the legs. On arrival at the ED, the patient was electively intubated and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n view of hypoxia and altered mental status, attributed to respiratory failure secondary to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oedema. The secondary survey revealed absence of bilateral femoral and popliteal artery pulsations. A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ortogram showed a complete lumen occlusion thrombus in the infra-renal region of the abdominal aorta at the level of L3-L4 lumbar vertebrae. An emergency embolectomy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following which the patient was started on heparin infusion and manag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the ICU, she suffered a torsade-cardiac arrest, with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following rapid defibrillation. She was extubated on Day 3. Three weeks later, she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she had developed ischemic lumbosacral radiculoplexus neuropathy, for which neuro-rehabilitation was advised. In our case report, we would like to highlight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1) The importance of a detailed secondary surve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2)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 complex syndrome that ensures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a good outcom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Aortic Occlusion 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 acute thrombosis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郭永新 冯培云 +2 位作者 申文玲 孙昆 周一龙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行MHD治疗的418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静脉内瘘是否形成急性...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行MHD治疗的418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静脉内瘘是否形成急性血栓将患者分为急性血栓组(n=32)与非急性血栓组(n=386)。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MHD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并应用Bootstrap来验证Nomogram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急性血栓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患、合并低血压、透析时穿刺失败占比、钙磷乘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急性血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血压、透析时穿刺失败、钙磷乘积升高、高水平hs-CRP、高水平LDL-C是影响行MHD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93(95%置信区间:0.833~0.928);且其校正曲线和标准曲线拟合较好,曲线下面积为0.918。结论糖尿病、低血压、透析时穿刺失败、钙磷乘积升高、高水平hs-CRP和LDL-C是行MHD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行MHD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好,有助于临床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急性血栓 Nomogram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决策曲线评价超声定量参数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潘晶 陈诚宁 +1 位作者 资海燕 杨琴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参数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112例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研究对象,60例行动脉取栓术,52例行介入溶栓术,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果分为预后...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参数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112例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研究对象,60例行动脉取栓术,52例行介入溶栓术,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超声定量参数,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超声定量参数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预后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决策曲线分析超声定量参数预测下肢动脉急性血栓预后价值。结果①术后1年随访发现,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3例失访,预后不良率为15.60%(17/109);②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杨氏模量平均值、下肢动脉狭窄、房颤及股动脉、腘动脉内-中膜厚度、RI是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P<0.05);③ROC结果显示,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股动脉RI/杨氏模量平均值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其他联合模式;④当阈值为0.1~0.8时,联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股动脉RI/杨氏模量平均值模型预测下肢动脉急性血栓预后不良净收益率优于其他模型。结论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患者治疗前股腘动脉内-中膜厚度、RI及杨氏模量值异常表达与预后有关,且联合预测效能高,净收益率高,利于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急性血栓 超声 定量参数 预后
下载PDF
两种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方式对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12
作者 胡斌 赵文军 +1 位作者 陈光 李栋林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比较两种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方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对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机械血栓清除治疗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98例,... 目的比较两种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方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对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机械血栓清除治疗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98例,其中采用机械血栓切除术38例(Rotarex组),机械血栓抽吸术60例(Angiojet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等临床疗效指标、并发症情况等安全性评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原因、缺血程度、发病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tarex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0%,Angiojet组为98.33%。Rotarex组血栓清除后残存狭窄[(46.18±12.97)%比(54.25±14.67)%]、支架置入率(47.37%比73.33%)、踝肱指数改善值[(0.67±0.10)比(0.63±0.11)]、术后住院天数[5(3,6)d比7(5.5,8.5)d]均优于Angiojet组(均P<0.05)。两组患者缺血症状改善情况、30 d内截肢率、30 d内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Angiojet组患者术后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RP升高(均P<0.05),而Hb下降(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肝肾功能、Fib、D-二聚体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这两种方式对急性下肢缺血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Rotarex系统相对更具疗效优势,血栓清除效率更佳,且对内环境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血栓清除 动脉栓塞 急性血栓形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郜同心 任建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早期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20位AVG早期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血管...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早期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20位AVG早期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血管超声明确AVG血栓形成,使用尿激酶溶栓后使用注射器经血管鞘反复抽吸血栓,并使用高压球囊推挤残存血栓,并对内瘘狭窄处行球囊扩张,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随访通畅率等。结果20例手术取得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例穿刺点血肿,余病例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0.0%、70.0%、65.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早期血栓 尿激酶
下载PDF
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处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术中急性血栓的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荣纲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术中急性血栓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发生术中急性血栓患者,探讨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处理... 目的探讨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术中急性血栓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发生术中急性血栓患者,探讨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处理的效果。结果患者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颅内急性血栓部位血管得以打通,且颅内再无出血情况;术后患者无植物生存状态或死亡,13例患者恢复良好,占比81.25%。结论临床上使用动脉内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处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术中急性血栓的疗效较好,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支架辅助弹簧圈 急性血栓 盐酸替罗非班 动脉灌注
下载PDF
替罗非班动静脉联合序贯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旭东 姚冬静 +3 位作者 刘增品 周存河 刘桂元 于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扩张成形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但未造成血管闭塞患者经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形成部位前向血流变化,是否出现...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扩张成形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但未造成血管闭塞患者经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形成部位前向血流变化,是否出现治疗后新发梗死灶和新发临床症状。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前向血流均有所恢复。5例恢复正常前向血流患者中有2例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支架相关区域新发梗死灶,6例未能恢复正常血流患者中有5例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支架相关区域新发梗死灶。结论替罗非班动静脉联合序贯应用可有效治疗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大脑中动脉支架 急性血栓形成 溶栓
下载PDF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鄢艳 杨柳 +2 位作者 程静 郑婕 陈钦开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16例。A组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B组行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观察2组患者术... 目的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16例。A组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B组行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及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结论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满意,且能降低再次血栓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急性栓塞 FOGARTY球囊导管 取栓术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永建 尹浩 +2 位作者 马俊 冉忠营 谭赢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2期154-157,共4页
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常见原因之一,显著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4.4%~7.0%[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一些严重并发症如何避免及处理,是手术医师... 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常见原因之一,显著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4.4%~7.0%[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一些严重并发症如何避免及处理,是手术医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2例CEA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并发症 急性血栓形成 脑出血 脑高灌注综合征
下载PDF
益气化瘀方干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急性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孝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12期1077-1078,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干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均用益气化瘀方干预。观察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肢围、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痊愈19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干预后患肢踝周径、...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干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均用益气化瘀方干预。观察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肢围、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痊愈19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干预后患肢踝周径、胫周径和股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血沉、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还原高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气化瘀方干预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急性血栓形成能够提高治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病变 腔内治疗 益气化瘀方 急性血栓形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体外治疗性超声辅助尿激酶在兔股动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海芳 仇星 +2 位作者 濮恬宁 穆洁 朱玉萍 《中国医药》 2015年第7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 评价体外治疗性超声辅助尿激酶对兔股动脉血栓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三氯化铁外敷股动脉方法建立左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建立4h后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30 000 U/kg,... 目的 评价体外治疗性超声辅助尿激酶对兔股动脉血栓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三氯化铁外敷股动脉方法建立左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建立4h后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30 000 U/kg,观察组在给予尿激酶的同时给予体外治疗性超声辐照(功率1.00 W/cm2),持续60 min.于治疗开始后60、90和120 min超声检测股动脉再通情况及血管内血流束宽度;病理检查血管超声热损伤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开始溶栓治疗后60、90和120 min,对照组分别有3、4和5只兔血管完全再通,观察组各时点6根血管均完全再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治疗后60、90和120 min,观察组血流束宽度均大于对照组[(0.63±0.10)比(0.08±0.12)、(0.73±0.08)比(0.20 ±0.20)、(0.91±0.15)比(0.27±0.2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管壁未发生由超声治疗引起的热损伤.结论 采用功率为1.00 W/cm2的体外治疗性辅助尿激酶溶解急性期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急性血栓 超声治疗 尿激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6F儿童导尿管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娜 余文洪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评价6F儿童导尿管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急性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行AVF术后发生急性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26例,超声引导下经瘘静脉远心端将6F儿童导尿管球囊末端送至血栓起始... 目的评价6F儿童导尿管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急性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行AVF术后发生急性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26例,超声引导下经瘘静脉远心端将6F儿童导尿管球囊末端送至血栓起始段,扩张导尿管球囊后将导尿管往瘘静脉远心端拖移,取出血栓,统计血栓取出情况及AVF再通率,观察肱动脉流量。结果26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使用6F儿童导尿管取出血栓,21例(80.8%)患者血栓完全清除,5例(19.2%)患者血栓少量附壁,术后即时AVF再通率为100%,均能扪及震颤,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周,23例患者肱动脉流量大于600 mL/min,AVF流量均能满足血液透析需要。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6F儿童导尿管取AVF血栓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闭塞 急性血栓 6F儿童导尿管 溶栓 侧侧吻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