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85
1
作者 徐浩 史大卓 +2 位作者 殷惠军 张京春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4-938,共5页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易损斑块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不同抗栓疗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2
2
作者 Clinical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orrespondent: HU Dayi, XU Juntang. Beijing Red Cross Chaoy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抗栓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事件、出血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入选对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 目的 观察不同抗栓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事件、出血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入选对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 ,入选前 4 8小时以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 ,ST段无抬高。肝素 10 0IU/kg静注 ,续 10 0 0IU/h ,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或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 (ACT)于正常的 1 5~ 2 0倍 ,连续 7日。低分子量肝素 0 4~ 0 6ml,每日两次皮下注射 ,连续 7日。主要观察终点 :随访治疗 3 0日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或非心脏性死亡和药物治疗无法控制心绞痛 ,需行急性血运重建术。住院至少 7日 ,随访至治疗后 3 0日。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 4 0 2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绞痛发作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 7日 ,两组用药期间平均胸痛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 ,但肝素组有更多的患者需口服硝酸甘油缓解胸痛 ;病死率在低分子量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低 ,两组比较P值为 0 0 62 ,复合终点事件 (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血管重建 )在低分子量肝素组明显下降。低分子量肝素组出血事件明显少于肝素组。治疗开始后 3 0日 ,低分子量肝素组死亡和复合终点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心肌梗死 AMI 药物疗法 低分子量肝素
原文传递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2
3
作者 张京春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6-368,共3页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病因病机 易损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临床研究 被引量:81
4
作者 王显 胡大一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方法:将冠心病分为血瘀内停、痰阻血瘀和络风内动3个证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方法,... 目的: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方法:将冠心病分为血瘀内停、痰阻血瘀和络风内动3个证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方法,结合检测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的特征。结果:在络风内动证组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狭窄程度、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病变类型、Levin病变类型,IUVS测定的重构指数、正重构和负重构以及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等均具有特征性改变。络衡滴丸在缓解心绞痛、降低炎症介质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和通心络。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为祛风除湿法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络风内动”假说 冠心病 络衡滴丸
下载PDF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1
5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325-334,共10页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 胸痛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胸痛中心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流行病现况及救治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6
作者 代畅 李兴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906-2910,共5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的心脏事件,是心血管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再灌注时代的到来,ACS的救治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而依托着救治指南、临床路径、胸痛中心等规范化治疗手段和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ACS院内总死亡率降至5%~6%,但正...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的心脏事件,是心血管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再灌注时代的到来,ACS的救治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而依托着救治指南、临床路径、胸痛中心等规范化治疗手段和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ACS院内总死亡率降至5%~6%,但正是在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当下,ACS的死亡率却进入了下降瓶颈。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等新就诊模式的推行,ACS的救治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本文将目前ACS的流行病现况、救治进展及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旨在推进我国对ACS等重大疾病救治策略的完善,为进一步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流行病学 急救 胸痛中心 临床路径 信息系统
下载PDF
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1
7
作者 宋玉娥 王琳 +3 位作者 李芳 龚培力 王朝晖 党瑜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ACS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30d内可...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ACS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30d内可使复合心血管事件1(顽固性心绞痛+新的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52.6%(分别为13.9%和29.3%,P<0.01);2组在用药后的4.5d和30d内复合心血管事件2和单项终点的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0%(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与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治疗ACS是安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 受体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原文传递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7
8
作者 任广理 罗涛 +2 位作者 侯伯轩 丁鹏 浦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60-364,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IL-17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月于解放军第254医院住院的拟诊CHD患者114例,并分成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1例)、稳定心绞痛组(SAP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ACS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0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四组患者IL-17、IL-6、hs-CRP浓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析IL-17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SAP、UAP及AMI组,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低于SAP、UAP及AMI组(P<0.05)。ACS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AMI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UAP组(P<0.01);SAP组血浆IL-17、IL-6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SAP组血浆hs-CRP表达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IL-17、IL-6、hs-CRP表达水平两两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2、0.496、0.468(P<0.05)。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71,P<0.05)。结论 IL-17、IL-6、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血浆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可能是评价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IL-17、IL-6、hs-CR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状联系,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CH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白介素-17 白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64
9
作者 高远 关启刚 +8 位作者 孙宇姣 李玉泽 张海山 田文 郭亮 贾大林 张月兰 孙英贤 齐国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瑞舒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30 mg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120 mg阿托... 目的评估不同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瑞舒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30 mg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120 mg阿托伐他汀)共188名患者,评估两组患者PCI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的情况;hs-CRP,IL-1,IL-6和TNF-α的变化;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相比术后3月,6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围PCI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低,围PCI术期炎性因子增加值小。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围PCI术期应用负荷瑞舒伐他汀30 mg治疗与阿托伐他汀组120 mg相比,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具有更好的心脏保护作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炎症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脂蛋白和炎症因子影响 被引量:59
10
作者 王霞霞 田建会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72-273,276,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代他汀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日1次,共用药6周,测定治疗前后病人LDL-C、HDL-C、IL-18和CRP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2.39、20.54,t′=5.44、4.21,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能够减低LDL-C、IL-18,升高HDL-C,但是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脂蛋白类 LDL 白细胞介素18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9
11
作者 高鹏 仲宁 畅君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763-766,769,共5页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患者84例,其中男性52例,女...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患者8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50-71(60.48±8.96)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42例。替格瑞洛组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_(12)反应单位(PRU)、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 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 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RU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在术后24 h出现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h、7 d、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hs-CRP和s CD40L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个月内,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38%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优于氯吡格雷,并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因子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张辉 张杨 +3 位作者 杨蓉 李拥军 王梅 苗成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脂联素、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ACS患者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3例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常规...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脂联素、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ACS患者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3例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常规西药治疗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d,静脉滴注)及对照组(41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抵抗素及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抵抗素水平及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抵抗素、CRP的降低幅度及脂联素的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的抵抗素、CRP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提示丹参多酚酸盐的治疗效果部分来自于其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脂联素 抵抗素 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短信教育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刘溢思 李怡然 吴瑛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短信干预对于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共82例患者,每组各41例。建立包含5个专题的健康教育素材库,并在此基础上为干预组患者编写个体化指导信息。每5d向患者发送1... 目的探讨短信干预对于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共82例患者,每组各41例。建立包含5个专题的健康教育素材库,并在此基础上为干预组患者编写个体化指导信息。每5d向患者发送1个专题的短信,共5个专题。结果 1干预后,干预组的依从性得分及依从性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干预后,组内自身比较,干预组心绞痛发作率及总胆固醇降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率降低,总胆固醇无明显变化。结论个体化持续分阶段渐进短信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的服药依从性及降低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短信 服药依从性 手术后医护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杨胜利 何秉贤 +3 位作者 何作云 张华 何学兰 张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CRP浓度〔(18.5 0± 2 3.98)mg/L(SE 2 .5 1,n =91)〕显著高于对照组〔(3.89± 7.14 )mg/L(SE 0 .5 1,n =194 )〕 (P <0 .0 1)。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患者CRP浓度〔(18.6 5± 2 4 .12 )m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CRP浓度〔(17.95± 2 4 .10 )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CRP浓度〔(3.94± 7.5 0 )mg/L〕、AMI患者恢复期〔(5 .93± 13.0 7)mg/L〕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4 .5 7± 8.2 7)mg/L〕(均P <0 .0 1) ;SAP患者、AMI患者恢复期和OMI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 (P >0 .0 5 ) ,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③每增加CRP 5mg/L ,ACS发生危险增加到近 2倍 (用Logistic回归 ,OR =1.6 5 ) ,故CRP是ACS一种潜在决定因子。结论 血清CRP浓度升高与ACS有极大的相关性 ,并提出CRP是ACS的一种新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清 C-反应蛋白 浓度 危险因子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6
15
作者 赵阳 张文杰 +2 位作者 梁仪 严金川 曹松梅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验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治疗效果及主要住院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使用耗材费占总费用的比率及使用药品费占总费用的比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区域化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5
16
作者 杨硕 怀伟 +2 位作者 刘桂花 吴健 张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建立临床适用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界值和最佳联合检测方案,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 目的建立临床适用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界值和最佳联合检测方案,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患者342例以及慢性肾脏病患者43例、肺炎患者40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8例。检测胸痛患者就诊即刻血浆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以及和肽素浓度。分析不同疾病组hs—cTn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比较hs—cTnT和cTnl对于早期诊断AMI的价值和联合检测hs—cTnT、CK-MB、NT—proBNP、和肽素对于提高AMI早期诊断准确性的作用。统计学方法计算hs—cTnT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hs-cTnT水平最高(中位数为0.52μg/L,范围为0.037~7.610μg/L),其次为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中位数为0.1275μg/L,范围为0.021—4.260μg/L),但其他疾病组hs—cTnT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Chi—square=76.432,P〈0.05)。hs—cTnT诊断AMI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900—0.989),床旁检测(POCT)cTnI的AUC为0.748(95%CI:0.666—0.818)(Z:2.713,P〈0.05)。以0.014μg/L作为诊断界值(cut—off)诊断AMI的敏感度高达100%,但特异度仅为44.4%。以0.035μg/L作为cut-off值的Youden指数最高,敏感度为95.1%,特异度为65.7%。联合hs—cTnT、NT—proBNP和CK—MB使AUC提高至0.915(95%CI:0.838—0.964)(Z=2.147,P〈0.05),hs—cTnT与和肽素联合检测使AUC提高至0.921(95%CI:0.820~0.975)(Z=2.589,P〈0.05)。结论以0.035μg/L作为AMI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T 敏感性与特异性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及其1059G/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徐耕 金国栋 +3 位作者 傅国胜 马骥 施育平 单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及其 10 5 9G/C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的关系。方法 测定 113例ACS患者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和 10 9例对照组 (...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及其 10 5 9G/C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的关系。方法 测定 113例ACS患者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和 10 9例对照组 (非ACS ,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 )的CRP、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bg)水平 ,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ELP)技术检测CRP的 10 5 9G/C基因多态性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CS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且冠状动脉 3支病变和 2支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亦均高于 1支病变 (P <0 0 5 ) ;但是Fbg水平与ACS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 (P >0 0 5 )。CRP 10 5 9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P >0 0 5 )。ACS组和对照组CRP 10 5 9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趋势相同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GC +CC)基因型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GG基因型 (P <0 0 5 )。结论 血浆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CS发生的一种预测指标 ;CRP水平可能受其 10 5 9G/C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及其 10 5 9G/C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综合征 C-反应蛋白 基因 多态性
原文传递
Change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被引量:52
18
作者 Cai-Yun Ma Zhen-Ye Xu +4 位作者 Shao-Ping Wang Hong-Yu Peng Fang Liu Jing-Hua Liu Feng-Xue R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444-1449,共6页
Backgrou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unstable plaques and secondary thrombosis. The inflammatory cells in plaques and their inflammatory products may be the cause for plaque instability a... Backgrou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unstable plaques and secondary thrombosis. The inflammatory cells in plaques and their inflammatory products may be the cause for plaque instability and ruptures. The study aimed to disclose the change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cluding serum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 chitinase-3-like protein I (YKL-40), and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 in patients with AC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were categorized into 2 groups: 69 with ACS and 51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20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normal angiography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120 patients with CHD were categorized into single-vessel disease group, double-vessel disease group, and three-vessel disease group based on the number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as quantified based on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Gensini score. The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mild CHD group with its Gensini score 〈26 (n = 36), moderate CHD group with its Gensini score being 26-54 (n = 48) and severe CHD group with its Gensini score 〉54 (n = 36). Serum levels of ICAM-1, YKL-40, and Lp-PLA2 of different groups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orrelation between ICAM-1, YKL-40, Lp-PLA2, and Gensini scor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ICAM-1, YKL-40, and Lp-PLA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CS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SAP group (all P 〈 0.05):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erms of the serum ICAM-1, YKL-40, and Lp-PLA2 levels in the SAP group (P 〉 0.05).The levels of serum ICAM-1, YKL-40, and Lp-PLA2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control group, single-vessel disease group, double-vessel disease group, and three-vessel disease group (all P 〉 0.05). The levels of ser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hitinase-3-Like Protein 1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原文传递
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换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2
19
作者 刘然 师树田 +8 位作者 索旻 王成钢 原琳 祖晓麟 张新勇 阙斌 艾辉 王春梅 聂绍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索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换用替格瑞洛时,起始使用负荷剂量与无负荷剂量两种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入选154例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拟换用替格瑞洛的患者,由主诊医师自行决定替格瑞洛是否使... 目的探索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换用替格瑞洛时,起始使用负荷剂量与无负荷剂量两种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入选154例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拟换用替格瑞洛的患者,由主诊医师自行决定替格瑞洛是否使用负荷剂量(负荷剂量组180mg负荷量,随后90 mg每日两次维持;非负荷剂量组直接用90 mg每日两次维持)。主要终点事件为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事件发生率、呼吸困难、出血、尿酸变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负荷剂量组由氯吡格雷转换为替格瑞洛3 d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非负荷剂量组(17.6±7.2比25.7±18.3,P=0.008),但30 d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用替格瑞洛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和脑卒中事件。无负荷剂量组发生心肌梗死事件2例,分别在术后3 d(转换为替格瑞洛后2 d)和90 d;负荷剂量组无心肌梗死事件。无负荷剂量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负荷剂量组(12.2%比19.4%,P=0.001);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不使用负荷剂量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转换为替格瑞洛时应用负荷剂量后早期血小板抑制作用更显著,且不增加出血事件,但呼吸困难发生率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负荷剂量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陈章强 洪浪 +3 位作者 王洪 尹秋林 赖珩莉 陆林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简称丹红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50例)。常规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给予阿司匹...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简称丹红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50例)。常规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2周。丹红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例在PCI术前和术后次日清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C(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名作对照。结果ACS患者PCI术前血清CD62P、GPⅡb/Ⅲa、FIB-C和hs-C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PCI术后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CD62p、GPⅡb/Ⅲa、FIB-C和hs-CRP表达水平较PCI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丹红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血小板活化 炎症反应 丹红注射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